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书戴嵩画牛》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短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
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3.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4.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读懂文意,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2.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识题跋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22课《文言文二则》。
上次课《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了音乐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这幅画,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2.板书课题(1)指名生读课题,注意停顿:书/戴嵩画牛(2)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呢?相机理解:“书”就是“书写”的意思。
3.介绍题跋:题跋指写在书画、书籍、碑帖前后有关品评、鉴赏等的文字,写在前的叫“题”,写在后的叫“跋”。
这则文言文就是苏轼为戴嵩的画作《斗牛图》所做的题跋。
4.简要介绍戴嵩。
二、初读古文,明节奏(一)整体感知,读准读顺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正音。
(1)相机指导:结合字义读准“处、好、数、曝”四个多音字的读音。
(2)引导学生看偏旁猜“曝”的意思,介绍古人“曝晒节”曝晒习俗,相机指导书写“曝”字。
3.同桌相互检查读音是否准确。
4.全班齐读课文。
(二)感知节奏,读出韵律1.提示:文言文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和节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今天我们认识的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让大家感动不已。
2、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板书课题)3、让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如:青山永远不会衰老;青山会永远年轻;青山会永远长存,绝不会枯竭等。
那为什么青山会不老呢?难道文中就只是说青山不老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读一读。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肆虐、盘踞、绿洲、三番五次、风雨同舟理解“风雨同舟”并找近义词。
2、文中的山野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也就是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学3700亩林网,约70300间教室。
让生感受到:这些根本就让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实,这确实是个奇迹。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并朗读体会。
(主要包括两方面: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艰辛的生活条件。
另外包括老农年老、瘦小;同伴相继过世;老伴去世;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
可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毫不动摇,他宁愿吃苦也要坚守在山沟里植树造林,改造山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从而让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2、你觉得老人这样做傻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他自己吗那他为了谁?(保护家园,造福人民与子孙)你为他感动吗?3、所以,在作者告别老人时,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课是美术课堂的延伸,作为一种特殊的画种,漫画虽然在浙教版初中美术课本中没涉及到,但也于课本有着必然的联系。
而且通过漫画欣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漫画的欣赏,可以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识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现象,增强是非观念。
本课准备了以下几个内容:(1)漫画的种类,如歌颂漫画、讽刺漫画、幽默漫画等;(2)漫画作品,根据漫画的种类来选择漫画作品,以讽刺漫画、幽默漫画为主。
学习目标:(1)通过漫画欣赏,使学生了解漫画的特点与种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和增强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是非观念,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增强爱国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等。
学习重、难点:(1)重点:欣赏和讨论漫画的特点、意义及艺术性。
理由:初中美术的教学任务应该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审美观念,而不能把重点放在如何教会学生怎样去做一个画家。
所以本课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延伸,重点应该是了解漫画的特点、意义及其艺术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
(2)难点:使学生理解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上进的思想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授课年级:七年级二、说教法与学法1.本课为欣赏课。
2.整堂课以提问为主,不断的设问,通过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师生角色的互换,即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来回答,用学生的回答来教会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某某作品的意义是什么?谁能帮老师回答这个问题?谁愿意当我的老师呢?尽量挖掘学生的发光点,让举手的学生去教会有困惑的同学,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也就在跟上老师的思维的同时,学习到知识。
3.提出悬念,利用漫画自身的特点,提出悬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1篇】一、课前解析关注字词本课共有13个生字。
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
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藻”等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
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
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关注阅读理解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
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关注表达运用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二、教学目标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练习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骤然”等难懂的词语。
2.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3.能读懂第一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一、揭题激思1.导入:我们听过很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精品导学案本文介绍了XXX的一篇散文诗《好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XXX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作者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情景,第二部分则是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最后一部分则是对故事的总结和展望。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可以感受到XXX的思想深邃、文字优美,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他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第一部分为“我”在昏沉的夜里闭目养神的情状;第二部分为“我”在梦中看到一个好的故事,其中又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二是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三是故事的结局。
3)小组交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的故事的。
作者将梦中所见的景物、人物、事情等进行了有机的组合,通过细致的描写、生动的形象,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同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入地领悟到故事中所蕴含的美好与意义。
事,表现出他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热爱。
这句话中的“清楚起来了”也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展现出他对眼前之景的向往和憧憬。
3.问题引领:文中出现了一些比喻和象征,你发现了吗?它们有什么意义?4.研究提示:1)“我不在小船里了。
”这句话中的小船是一个比喻,代表着作者回忆中的故事,也代表着作者的想象世界。
作者从小船中走出,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2)文中多次出现的“昏沉的夜”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作者的迷茫和不安,也代表着作者的内心世界。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从而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5.问题引领: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想?6.研究提示: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热爱。
他通过回忆和想象,创造出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世界,让读者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但是,当他从美好的梦境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淡淡的怅惘就会油然而生,表现出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迷茫。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三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篇一:26.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1.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能结合资料,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每个人都爱听好的故事,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又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为我们营造的故事世界。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的作品)二、检查预习1.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2.同桌互查生字认读情况,并解释重要词语。
(1)教师提示学生借助课后第一题,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2)关联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交流平台”,回顾理解词语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猜测,再借助注释理解;较难理解的词语只需知道大意;在无法理解的词语旁作记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按下图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
2.思考:作者为我们讲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课件出示句子:◇我闭了眼睛……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四、再读课文,分析理解1.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学生合作交流:第1自然段中描写了“昏沉的夜”的情景,在这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来理解。
)课件出示:该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当时北京笼罩在极其混沌、黑暗、恐怖的气氛中。
封建军阀卖身投靠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在苦难的深渊里挣扎,因此“昏沉的夜”象征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一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
课前准备:1、补充“资料袋”内容,进一步增强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2、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1.每日一言:鲁迅名言导入谈话:你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教师导言: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二、了解事件,体会品质交流导学案㈠《水浒传》。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2.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
”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暗含批评——不能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书。
3.讨论: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⑴“羞愧”是因为伯父年纪比“我”大,而比“我”记性好。
⑵“悔恨”是后悔自己读书囫圈吞枣,结果张冠李戴。
⑶“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是因为“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说自己记性好。
实际上是说自己读书比“我”认真。
伯父说这话是在婉转地批评“我”的学习态度。
教育“我”读什么书都不能马马虎虎的。
4.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送书给作者,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5.议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6.有感情地朗渎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㈡谈“碰壁”。
1.默读课文部分内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凉州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浪淘沙》教学过程:一、背诵《凉州词》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1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反复读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做过梦吗?你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梦里。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你认识的鲁迅?(生介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梦,看看他的梦是什么样子的。
二、导入新课,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鲁迅先生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2.读过课文,你对鲁迅先生的梦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很美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和鲁迅先生享受美好的梦境、美好的故事。
(板书:美好的故事)3.出示生字生词,指名领读、跟读,同桌互查。
4.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帮助同学识记生字,强调“参、差”是多音字,指导发音与组词。
5.指导写字。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书写。
如“漾”的部首为“氵”,右边上半部分“羊”的竖不出头,下边是“永”不是“水”;“焰”的右下边是“臼”不是“白”;“瞬”指一眨眼的时间,所以部首是“目”不是“日”;“骤”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忆。
书写要美观。
“骤”“瞬”“陡”等左右结构的生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左边窄、右边宽,而“削”是左边宽、右边窄。
“坠”在写的时候注意“队”字的捺要延伸出去,使整个字重心稳固,否则容易上面小、下面大,书写不美观。
三、精读品悟,理解课文1.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节?他写了哪些美好的景象?请大家自主朗读课文,并画出鲁迅先生笔下的美好景象。
2.小组交流探讨。
这些景象让你在头脑里形成了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你的语言把他描述出来。
本篇课文的写作年代与现在间隔较远,所以语言表达与现在也不完全一样。
课文中描写的都是很普通、很常见的景色,描写细致但是描写对象很多、很杂,所以需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来理解、体悟课文。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重点语句,感悟鲁迅先生当时的感受与表达。
(1)“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用鞭爆聲响与声响间的间歇以及身边围绕的烟雾来衬托当时孤寂的情形与心情。
一个人的黑夜不仅仅是黑暗,更是寂寞而孤独的时光。
(2)“两岸边的乌桕,新禾……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在先生描绘的景物中,乌桕与新禾、村女与和尚、茅屋与伽蓝等都是对立的矛盾体,映射了先生矛盾纠结的内心,在失望与希望中来回纠结,反抗绝望。
(3)第4自然段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以至于无穷”呈现出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是全文的文眼。
3.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这个梦有什么含义?全班自由交流。
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这三个词语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内心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
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乌桕、新禾、野花等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的景象,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的浮影,锦带、狗、白云、村女等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
这篇文章是鲁迅作品中少有的表现美好的文章。
文中描写了很多美好的意象,但是最后鲁迅先生心中的梦醒了,他想要记录下这美好的梦境,奈何眼前已没有了“一丝碎影”,只有“昏暗的灯光”,表现了作者的失望与怅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2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2.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重点难点重点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难点1.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作者及当时的生活背景,搜集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重点难点重点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难点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上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笔下认识了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的少年闰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作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从课题中你认为课文重点部分在什么地方?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
(找出哪些自然段写现实,哪些自然段写梦境,将课文条理理清。
)二、预习探究,合作交流1.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3.利用课件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给生字正音,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4.默读课文,梦境中哪些地方令人难忘。
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5.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简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在昏沉的夜,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4~11自然段):好的故事在朦胧中逐渐清晰的展开。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照应开头,执着的追求。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的语句。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 2.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可划分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括一下。
(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借回忆以前来写眼前的梦境,表现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憧憬与向往;第二部分是写所见故事更加清晰,作者的情感更加强烈和对理想的坚定。
)3.“好的故事”开始前的部分写了什么?(1)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2)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全班齐读并思考:描写现实这部分中,哪一句起到最重要的作用?(是昏沉的夜。
)这样的夜作者会有怎样的情感呢?可不可以省略掉呢?(学生结合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交流,讨论)明确: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爆繁响,烟雾弥漫,是“昏沉的夜”。
“我”一边看书,一边蒙胧睡去,“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四、总结回顾师:整篇文章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对理想的追求。
好的故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对美好世界的表露。
重点难点重点1.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对美好世界的表露。
难点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作者在沉沉的黑夜里,梦见了什么?(好的故事。
)2.找出全文的中心段,并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二、赏析梦境的美好1.作者是怎样展开自己的“好的故事”的?作者集中写了梦境中的“好的故事”。
先总写这故事“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
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梦境的美妙。
3.指名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并思考:这段话中最能表现的美好是哪句?并展开联想说说看到的景象。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三、赏析句子,体会情感1.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明确:“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的画卷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先是在昏沉的夜里恹恹欲睡,再接着“看见一个好的故事”,然后感受着“永是生动,永是展开”,都表达出了“我”的情感在美好的遐想中逐渐升华。
2.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明确:作者运用了“美丽,幽雅,有趣”等词语描绘他的想象世界和世界中清晰的故事,这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更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随着故事的逐渐清晰,作者的感情也进入了超我的境界。
3.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明确:在好的故事里任“我”的思绪飞扬和思想深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我”一旦从梦境中回到现实,淡淡的怅惘油然而生,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再次朗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体会“昏沉的夜”反复出现的作用。
明确:将文章从开始到结束时的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
5.带着这种认识,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段,你认为鲁迅先生要追回的、完成的、留下的和向我们描述的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后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提炼升华结合散文背景,指导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作品《野草》,再次感受鲁迅的内心世界。
教学反思整篇文章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
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引导学生在赏析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
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学生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学生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欲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3篇】设计意图:《小花猫找汗》是一节听读游戏识字课,有一次组内教研过程中,一位年轻老师提出:“现在上听读游戏课太难了,尤其是长篇的科学故事性的文章,真不知怎么教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