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毛概 第6章第1节

合集下载

毛概第六章第一节【精选】

毛概第六章第一节【精选】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 义已经进入但尚未完成的思想。
1957年
1958年,搞 “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 认为共产主义在 我国的实现“已 经不是什么遥远 将来的事情了”。
1959年底,毛 泽东在读苏联《政 治经济学教科书》 时提出:社会主义 又可以分为两个阶 段,第一阶段是不 发达社会主义,第 二阶段是比较发达 的社会主义,并认 为后一阶段可能比 前一阶段需要更长 的时间。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时限);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强调,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现在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对这一阶段的 特征和历史进程做了全面的展开和说明,第一次系 统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图例演示 斯大林理解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 发达的社会主义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历代领导人 都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向共产主义过 渡的时代。
1961年,赫鲁晓夫宣布 苏联将用20年的时间基本建 成共产主义社会。
提出了“土豆烧牛肉” 的共产主义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搞 了所谓的新思维,而且提 出了一个所谓人道的民主 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完 全放弃了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
(二)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1.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党对基本国 情认识的曲折探索
1956年,毛泽 东明确指出:“我 国社会主义还刚刚 建立,还没有完全 建成,还不完全巩 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PPT课件
19
这九条,其中第一条“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和第九 条“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 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 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 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 的展开。
3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及其主要内容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14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 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 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 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八个字,有两层基本含义:
2.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 党的八大指出: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 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 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 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 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毛概课件第六章上

毛概课件第六章上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不动摇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 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 文明、 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而奋斗。 而奋斗。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继承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创新。 创新。 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 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基 本理论依据。 本理论依据。 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 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 为我们提供了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 为我们提供了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 的思想武器。 的思想武器。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正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正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相互促进的,改革是动力, 改革、发展、稳定是相互促进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 目标,稳定是前提; 目标,稳定是前提; 改革、发展、稳定又是相互制约的, 改革、发展、稳定又是相互制约的,在现代化建设过程 改革力度大小和发展速度高低, 中,改革力度大小和发展速度高低,都可能影响原有 的稳定程度; 的稳定程度;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 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 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 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 政治稳定 。

毛概 第六章第一节

毛概 第六章第一节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比较自觉地把探索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原因是全党全 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 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虽然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然而在理论上却同过去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发生了冲突, 有些人怀疑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另 一些人则否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的必要性。为了坚持 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从理论 上深入开展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研究。
第六章 第一节
一 二 三
(二)苏共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重 建,斯大林又于1952年宣布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 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在斯大林看来,只需要 10-15年时间苏联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 后又认为再过两至三个五年计划,苏联就可以进 入共产主义。斯大林这种认为社会主义建成之日 ,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之时,在生产力不够发达 的基础上急于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的错误观 念,不仅严重地阻碍了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且也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 了消极影响。
第六章 第一节
一 二 三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初探索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曲折探索。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的社 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 成,还不完全巩固”,“我们的社会主 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 过程。”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阶段作出了 符合实际的估计。
第六章 第一节
一 二 三
(二)苏共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毛概第六章简介

毛概第六章简介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 社会主义的本质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策略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到提出和科学内涵 1992年初,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 成产力,发展成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科学含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况,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力 问题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成力在社会主义发展 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 学水平。 第二:对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毛概整理笔记(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毛概整理笔记(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在1959年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第一次明确地划分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段可能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在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这是在党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对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阐述,是党的十三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本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毛概整理笔记(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电子教案

毛概整理笔记(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电子教案

毛概整理笔记(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在1959年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第一次明确地划分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在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这是在党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对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阐述,是党的十三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本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毛概课件之第六章

毛概课件之第六章

提出 概念
十一·六
首次 论述
十三大
系统 阐述
十四大
丰 富
十五大
6、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概念
(1)198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 级阶段 (2)党的十二大: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 处于初级阶段
(3)1986《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指导方针的决议》重申“我国面前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987十三大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进行了系统而精辟的论述,标志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经 济 政 治 文 化
“富 强”
“民 主”
“文 明”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正确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之 间的关系
1)涵义: 2)辩证关系:
“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 的预见,但未来的事物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 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 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 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 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大家都应 该深刻认识这个道理。” ——江泽民
4、苏联对社会主义阶段认识的失误和教训
斯大林:提出向共 产主义过渡的设想
赫鲁晓夫:关于 共产主义全面建 设理论
勃列日涅夫:发达
社会主义建成论(1967 年)
安德罗波夫:发达社
会主义的起点论(1983年)
“苏联搞社会主义, 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 已经63 年了,但是 怎么搞社会主义,它 也吹不起牛皮。” ——邓小平 (1980.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 这样十个方面: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导入新课】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以及实现途径。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教学难点: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讲授新课】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补充】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中将其思想阐述如下:✧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生产资料归统一的全社会所有✧划分为两个阶段,由低级到高级,由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商品货币关系不复存在✧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逐步消亡✧人成了社会和自然界的主人,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补充】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实质问题1899年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实质)是把土地、工厂等等即全部生产资料变为社会财产,取消资本主义生产。

按照总的计划进行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生产。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小农经济国家必须通过发展商品生产等中间环节走向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经济)✧学会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重视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补充】从毛泽东的论述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毛泽东认为,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既有基本适应的一面,又有局部不适应的一面。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并认为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他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很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之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就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归根结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分析说明:由于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发生停滞和倒退。

1955年,我国GNP占世界的4.7%,1978年下降到2.5%;1960年,我国GNP与日本相当,而1978年却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

〖案例一〗社会主义的吃饭问题(案例分析)一吹三层浪,一喝九条沟✧1978年3月,万里到安徽定远县考察。

(举例说明)万里和一位穿着破棉袄的农民交谈。

万里对新华社记者说:你看,我们的农民多好啊!他们的要求不高啊!可是,解放28年了,我们连农民这么低的要求都没有满足!✧凤阳花鼓:(举例说明)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腰鼓走四方。

凤阳花鼓: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

✧风阳县委上报的逃荒人数:(举例说明)1967年2月,凤阳人口外流9900多人,3月1.8万多人。

1969年3月,37%的农户和23%的人口外流。

1970年春节,又有4000多人外流。

1978年,凤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40多人没有棉裤。

史成德家,7个孩子,10口人,只有3只缺口碗。

✧小岗村的风波(举例说明)小岗生产队20户人家。

副队长严宏昌老队长关庭珠队长严俊昌小岗村社员大会:严俊昌:“干脆承包到户,秋后打下粮食,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再不用记工分了。

”“不过丑话说在前头,不能‘肉吃千口,罪落一人'。

口说无凭,得立个字据。

”字据:(图片展示)1978年12月地点:严立华家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的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建国后,上海在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间,物价年平均上涨率只有1.3%✧到8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放开,大量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然而上海的产品却不能提价,造成一件棉毛衫的利润只有2分钱,众多的企业难以为继。

✧80年代初期,上海在经济增长速度、上交国家利润等方面第一,但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则是倒数第一。

✧“螺蛳壳里做道场”1985年,全国住房困难户平均26.5%,上海却近50%。

全市180万户家庭中,人均居住面积2平方米以下的近27万户,无房可住的近2万户。

→面对“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后百废待兴的局面,邓小平思绪万千。

值得深思的六问: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不努力搞生产,经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如何体现?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止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

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是邓小平1982年陪同朝鲜总书记金日成到四川访问途中的一段谈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0-11页)值得深思的问题:✧社会主义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共同受穷?共同富裕?✧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向何处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980年5月,针对一些人因为党的政策调整而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种种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他看来,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不对,归根到底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而过去搞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多、生产发展不够理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他把发展生产力和增加人民收入看成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

同时,邓小平对违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1985年8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说,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后,多年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

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

他在这次谈话中又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

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补充】创办并主持了“迈克·华莱士追击”、“60分钟”等震撼美国的新闻栏目,以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实践追踪式报道和揭露社会问题的深刻性而闻名,在世界传媒领域被誉为“新闻怪杰”。

“无惧、无耻,但极棒”。

他主持节目以尖锐犀利的风格著称,这让他挖掘出不少珍贵的新闻事实,但也因此引发不少声讨和质疑。

华莱士:“现在中国领导提出致富光荣的口号,资本主义国家很多人对此感到意外,这个口号同共产主义有什么关系。

”邓小平:我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

关于共产主义,文化大革命中有一种观点,宁要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

……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

致富不是罪过。

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

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是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

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

邓小平: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

(图表说明)(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是为少数人谋利益,必然产生剥削,必然引起两极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