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化常识整理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学常识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学常识总结高一必修一语文文学常识1、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诗歌《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
2、徐志摩是中国新月诗派的代表作家,其诗作《再别康桥》细致入微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3、艾青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的原名是《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专》《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5、《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6、司马迁是西汉(朝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开创了我国史学纪传体的先河,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
8、西汉司马迁(作者)创作的《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等。
10、鲁迅1918年5月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其中篇小说《阿Q正传》通过对主人公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存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
11、巴金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12、夏衍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其创作的《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1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作者是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批评家,代表作有散文《雅舍小品》等。
必修一文化常识题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等。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生肖纪年:它是我国民间推行的一种与干支密切相关的纪年方法,用十二肖兽名称作为年名和地支对应。
2、太岁纪年木星运行轨道由西向东,这和人们常看的12辰方向相反,为解决这个矛盾,古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给它又起了十二个名字,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恰、涒摊、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和12辰方向一致,用它来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
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一年整走一个星次,运行一周11.86年,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纪年方法不精确又繁琐,后废不用。
这种纪年方法在《吕览》、《楚辞》中可看到。
邑万户: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
也叫“采地”、“封邑”、“食邑”。
采邑制盛行于周代,秋战国时期,兼并日渐剧烈,卿大夫的采邑也随之动摇,秦统一后,确立郡县制。
卿大夫在采邑内有统治权并对国君承担义务。
采邑为世袭,由嫡长子继承,大小按爵位的等级而定。
郎中:①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②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③唐朝到清朝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中庶子:掌管国君车马的侍从官,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
秦、汉为太子侍从官。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高中语文常考文化常识有哪些(大全)

高中语文常考文化常识有哪些(大全)面对复杂的语文知识点,学生可以整理在一块对比记忆,这样效果更好。
通过对比能知道自己哪里会、哪里不会,然后把不会的知识点再巩固一遍,这样记忆的效果更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常考文化常识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语文常考文化常识【必修一】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2.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3.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4.执事:办事的官员,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5.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9.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10.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
11.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必修二】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5.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6.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完整word版高一必修一必修二文化常识梳理

高一上学期文化常识1必修《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1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军事、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2、执事,例:敢以烦执事(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这是客气说法)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3、吾不能早用子:鄙,边邑。
4、越国以鄙远:时代已沿用。
是外交使者的意思。
:行李,出使的人。
行李是一个古老的词语,早在春秋战国5、行李之往来: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朝济而夕设版焉6、7、以乱易整,不武:不武,指使用武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
8、东封郑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补充:《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1、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例:“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自中国唐代开始,3.。
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意义有:1.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
卿相。
2.姓。
)。
6.(5.古代夫妻互称:卿。
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长辈称晚辈。
君主称臣民。
4.古代上级称下级、、竖子,对人蔑称。
2 例: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例:“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分开,形状像箕。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必修一到必修五语文文化常识一.官职1.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陈情表]2.郞中:秦汉时是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是尚书省的属官。
[陈情表]3.洗马:太子的侍从官,掌图藉,祭奠先圣先师,讲经,太子出行则为先驱。
[陈情表]4.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鸿门宴]5.司马:州刺史的副官,实际上是闲职。
[琵琶行]6.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琵琶行]二.科举1.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陈情表]2.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
后也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陈情表]三.地理常识1.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鸿门宴]2.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鸿门宴]3.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游褒禅山记]4.河:黄河[鸿门宴]5.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滕王阁序]6.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滕王阁序]7.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滕王阁序]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阿房宫赋]9.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后指全国各地。
[阿房宫赋]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孔雀东南飞]11。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孔雀东南飞]12.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孔雀东南飞]13.锦城:锦官城,即今四川成都。
[蜀道难]四.宗法礼俗.1.羽化登仙: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
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赤壁赋]2.无尽藏:佛教语,意谓包罗万有。
[赤壁赋]3.期功:在宗法制度中,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人教版必修一文学常识归纳(完整版)

必修一文学常识归纳一、1、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
鲁国人(今山东苍山人)。
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相传曾著《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因其均为《春秋》注释)。
二、1、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作品有《说苑》、《新序》、《战国策》。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三、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作品《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四、1、孔子,名丘,字仲尼。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化常识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化常识第一册: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
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
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
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
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文化常识汇集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文化常识汇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在高中语文必修上,我们不仅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还涉及到了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知识。
下面是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常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内容。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孝道、仁爱、中庸等价值观念。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了解儒家思想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
2.佛教与道教佛教和道教是中国的两大传统宗教。
佛教强调人的解脱与世界的超越,注重修行和慈悲观念;道教则主张返璞归真,追求自然与自由。
在一些文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和孙悟空都与佛教有关。
3.四大名著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四大名著”的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这些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4.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这些经典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
5.中国古代诗词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早在唐朝时期,中国古代诗词就达到了巅峰,唐诗宋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时期。
学习古代诗词,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6.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了解这些习俗和背后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7.古代礼仪规范中国古代有非常严格的礼仪规范,例如古代宴会的席次、穿戴的礼仪、古代婚礼的程序等。
了解这些礼仪规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情节和细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文化常识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烛之武退秦师》(1)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体裁)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着,主要记载了春秋(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2)《左传》亦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
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着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着作.《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4)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5)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
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汉朝开始公之上设王爵;王爵只封给开国功臣。
品级是官职的等级,与爵位是两码事。
爵位是世袭的,品级不能世袭。
《荆轲刺秦王》(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我们学过其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荆轲刺秦王》。
(2)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购,重金征求。
邑,封地。
(4)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5)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音律度量1,音律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即1234567。
其古代还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包括金(钟等)、石(磬等)、丝(琴瑟等)、竹(管、箫等)等八类,每类包括若干种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致可分为合奏与独奏两大类。
合奏乐器多为锣鼓、锁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
独奏乐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筝等为主。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为绮靡之音。
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此指宫廷侍卫。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鸿门宴》(1)司马迁是西汉(朝代)着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开创了我国史学纪传体的先河,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司马迁(作者)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 年的历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
它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鸿门宴〖解释〗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
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至鸿门,谢曰:……”2(3)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4)【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鸿门宴》:“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这里是以东为尊,最卑的是西向。
从“东向坐”可以看出项羽的骄傲、目中无人的态度。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项羽(伯)——亚父——沛公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
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
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
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古代“座次”问题: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
“位在廉颇之右”2.车骑:由以左为尊。
“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项羽(伯)——亚父——沛公【附录:孔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至圣”,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他编辑整理的《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他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着作,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该书共分20 篇。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五经”。
(3)《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的“而立”指 30 岁,“不惑”指 40 岁,“知命”指50 岁,“耳顺”指60 岁。
《烛之武退秦师》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2.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3.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5.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2.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3.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4.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5.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6.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7.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8.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优美的汉字》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3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
“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
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
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
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
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