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案例】雅芳:品牌战略失衡 无法基业于长青

合集下载

雅芳深度沟通营销案例分析

雅芳深度沟通营销案例分析

雅芳深度沟通营销案例分析雅芳已发展成为全美500家最有实力的企业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美容化妆品公司之一,在5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拥有43000名员工,通过440余万名营业代表向145个国家和地区的女性提供两万多种产品,产品队列包括著名的雅芳色彩系列、雅芳新活系列、雅芳柔肤系列、雅芳肌肤管理系列、维亮专业美发系列、雅芳草本家族系列、雅芳健康产品和全新品牌Mark系列,以及种类繁多的流行珠宝饰品。

雅芳拥有2万余种产品,品牌虽多,却非常有序,即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合理地安排品牌层次。

产品既有高价位,又有低价位,这些不同档次的化妆品,极大的满足了消费群体的多样化。

自 2004年我国对进口化妆品关税下调后,越来越多的欧美品牌迅速进入中国市场,化妆品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对雅芳的发展有一定的威胁。

不过化妆品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主要生产厂家在市场中相对稳定,产品竞争已经是以品牌的竞争为主,产品的分类更加细化,产品已经处在成长期的后期,部分产品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美宝莲、欧莱雅、雅芳占据前三名,欧莱雅、宝洁、资生堂、雅芳等几家国际巨头形成了寡头竞争之势。

中国业务及分销体系1990年,雅芳开始进军中国市场,它是第一家把直销模式引进中国的外资企业。

在中国,雅芳通过招募数量众多的“雅芳小姐”开展业务,从1990年广州陵园西第一家分公司开始,至1997年在全国有了91家分公司,南至广东,北至新疆,“雅芳小姐”的队伍浩浩荡荡有十几万名之多。

而推销产品的过程,就是对顾客的一次次美容化妆知识的普及教育过程。

所以有人说,雅芳为中国带来是色彩,是雅芳教会了中国女性如何扮美。

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和构筑金字塔型的分销结构,扩大产品的接触面。

进入中国15年来,雅芳以稳健的姿态不断做大营销底盘,拥有近8000个销售及服务网点的庞大中国网络已经覆盖国内23个省、5个自治区及4个直辖市。

将旗下零售店铺打造成具有自身盈利和提供支持的互动式双效系统,是雅芳在中国直销市场作出的最大创新。

特质领导下的雅芳案例

特质领导下的雅芳案例

特质领导下的雅芳案例14年的钟彬娴时代结束后,2013年新年伊始,有着百年历史的化妆品和一度的直销巨头雅芳终于跌到了谷底:其信用评级降至垃圾股,利润暴跌81%,大幅裁员并退出多国市场。

这几乎可以验证美国科技博客网站24/7wallst的预测。

该网站选择了2013年可能消失的主要品牌,其中雅芳脱颖而出。

30岁以上的人可能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刚刚来到中国的雅芳流行的美女电视广告,以及过去的雅芳小姐友好甜蜜的营销模式。

1999年,钟彬娴作为一名罕见的中国女性CEO开始执掌这家化妆品巨头,这与雅芳业绩的下滑不谋而合。

然而,在钟的努力下,雅芳通过整体营销组织结构的变革,一度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之一。

当时,钟彬娴最喜欢的一句话是“雅芳比女人更了解女人”。

但没持续多久。

大约在2005年之后,雅芳开始陷入衰退危机,销售额持续下降,品牌影响力大学逐渐衰落。

最可悲的是,在中国等新兴市场上,它逐渐被欧莱雅和联合利华等后来者超越。

在这方面,钟彬娴还承诺重组组织,降低管理水平,简化产品模式,大幅减少供应商,以提高利润率,振兴品牌影响力大学。

但即使经过几次内部改革,雅芳仍很难回归。

钟彬娴已经从最受关注的女性CEO变成了今年最糟糕的美国CEO之中的一个。

在她黯然离去后,她的继任者,强生的谢琳·麦考伊,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烂摊子地区”。

七年,沧桑。

为什么钟彬娴会遭遇如此重大的挫折?正如德国著名管理大师、系统领导力创始人Daniel·F·Pinnow所说,他曾警告管理者,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和复杂漩涡的时代,领导者也正在经历各种变化。

他们需要不断重新定位,并学会重新获得权力来源。

最难改变的是你自己在最后一次晚宴上,钟彬娴参加了一次管理咨询。

一位专家告诉她,当她不再在这里工作时,最好经常远离企业,以便更好地改变她的工作和领导模式。

不幸的是,坚强的女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事实上,在钟彬娴看来,失败可能在于多次转换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雅芳全直销转型——被指霸王条款

雅芳全直销转型——被指霸王条款

雅芳全直销转型——被指霸王条款1、雅芳转型事件概述2、雅芳转型直销遭非议新合同被指霸王条款雅芳遭遇转型阵痛雅芳正在遭遇全直销转型之痛。

雅芳内部人士还透露,续约后的雅芳经销商能够选择仅仅销售产品,也能够选择不提供直销方面的服务。

只是,上述人士还透露,一些门面形象不合规或者者销售其他公司产品的专卖店未予续约。

而雅芳声明还称,根据政府批文,雅芳的6000多家独立专卖店自2006年起就已同时具备雅芳直销服务网点的功能,为雅芳的直销员与消费者提供直销服务。

一位业内人士还向记者透露,其接触的部分雅芳店面二季度销售在一季度基础上进一步下滑,“这是由于很多经销商二季度处在观望状态,不卖雅芳的产品。

”雅芳专卖店转型直销服务点经销商叹:去留两难随着新一年度合同文本现身,数以千计的雅芳专卖店向直销服务网点的转变已经起步。

早报记者日前从一名雅芳经销商处获得新合同文本。

与2009年度“雅芳产品专卖经营合同”不一致,2010年6月新出台的合同文本名为“雅芳服务网点授权经营合同”。

新合同文本规定,雅芳产品专卖店除了可能作为雅芳产品经销商外,“还将受雅芳委托成为直销服务网点……获得雅芳支付的有关咨询费、服务费及其他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给下一步调整计划留下腾挪空间,此次雅芳的新合同注明,“雅芳能够不时修改有关的营运政策、服务网点经营范围”。

经销商进退两难雅芳的转变,关于经销商来说却是一次进退两难的选择。

上述江苏经销商表示,尽管明白可能随时都会被关店,但是他还是选择了续约,“不然手中积压的库存没法处理。

”雅芳“正确的转变”在部分专家眼中,雅芳的转变是正确的。

知名直销专家、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王义表示,新合同文本名称由“专卖”向“服务网点”转变,标志着雅芳已经开始向直销运作转变。

通常来说,服务网点与单纯进行产品销售的专卖店的区别就在于“除了销售产品外,还将承担代理公司服务功能,并对直销员队伍进行管理”。

3、雅芳经营模式弊端明显雅芳一季度在华巨亏1000万美元谋求全直销以“全直销”代“复合模式”业绩公告显示,雅芳中国第一季度销售收入下降31%,亏损达1000万美元,而去年一季度,雅芳中国盈利达1400万美元。

雅芳危机

雅芳危机

雅芳危机作者: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2016年第01期如今,对于许多投资者来说,雅芳的市场竞争力早已大不如前。

1886年,一位旅行推销员创立了雅芳公司,招聘女雇员来兜售香水。

20世纪70年代初期,凭借“雅芳小姐”这一鲜明的广告形象,雅芳的年销售额已经高达10亿美元。

而如今,对于许多投资者来说,雅芳的市场竞争力早已大不如前。

2015年为止,雅芳的股价下跌了近60%。

上月有报道称雅芳会将其处于困境的北美业务出售给私募股权公司Cerberus。

而部分激进投资者对此提案持保留意见,他们希望公司能弹劾董事长,更换管理层,削减开支并重组分销系统。

虽然雅芳的公司规模仍然可观,但其发展前景却一片惨淡。

如今公司的营业率不及十年前的一半。

而来自其他实体及网上化妆品公司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2012年雅芳董事会拒绝了化妆品公司Coty高达100亿美元的收购,这一决策将雅芳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当时董事会认为,新的CEO能够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

事实上,在新任首席执行官Sheri McCoy上任之后,雅芳的股价暴跌,如今公司的市值不到20亿美元。

此外,营销渠道单一、高管工资与业绩不成正比、广告投放预算被削减,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公司发展困难。

1月21日公司将迎来期待已久的“投资者日”。

届时,除非有人能提出建设性意见来说服众人,否则解散董事会终将成定局。

天赋还是勤奋?乔治·贝斯特和凯文·基冈在欧洲都是一流的足球运动员,人们常常用贝斯特和基冈来比喻天赋和勤奋,那么这两者究竟孰轻孰重呢?投资人和招聘方也时常会遭遇这样的抉择。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Chia- Jung Tsay博士在她即将发表的一篇论文通过一项实验来证明人们是更加偏向“天才”还是“地才”。

在这场实验中,她向投资人提供了一组虚拟创业者的个人资料,其中包括了他们的领导经验、管理技能、智商以及筹款等信息。

其中一组投资人收到了这样的暗示,这些创业人员的成就多半归功于他们的天赋;而另一组投资人则被明确告知了创业者的所属类型。

雅芳营销战略[最新]

雅芳营销战略[最新]

雅芳营销战略:败也直销成也直销它曾是化妆品行业的翘楚,最大的资本是麾下数十万销售人员,然而直销与专柜混营的商业模式令它备受争议。

它从全球样板变成了改造对象。

近日,雅芳宣布,重回1998年之前的全直销模式。

在中国的直销模式经历了千疮百孔之后,雅芳却想“在哪跌倒在哪爬起来”。

重回直销试图扭亏为盈雅芳在华的21年里经历了中国直销市场的风风雨雨。

在1998年的“4·21”事件后,雅芳也被迫转型,采取“店铺+推销”的经营模式。

雅芳(中国)表示,公司在中国正逐步推进此前所宣布的从“直销+零售”复合模式向更专注于直销服务的经营模式转型。

雅芳意图在中国推行一种全直销的经营模式,这意味着6000家专卖店的角色即将发生改变。

它们中的一些可能会被关停,但更可能的情况是作为单纯的配送网点存在。

目前,雅芳正在通过分批试点的形式逐步调整销售模式。

事实上,去年雅芳便开始在一些城市进行全直销试点。

经销商尹先生加盟雅芳已有10年时间,他坦言,该店每个月的销售额大概是1万-3万元,最好的时候能达到5万元。

“雅芳从2004年开始推出直销模式,这个模式在国外一直是成功的。

中国市场一直没有国外做得好,就因为模式没有与国外接轨。

”雅芳财报显示,去年第四季度,中国区总收入5500万美元,同比下降45%。

去年全年,雅芳中国区业务累计亏损1080万美元。

雅芳化妆品市场份额降低有如下原因:人们开始去国外买高档化妆品;网购抢占市场空间;国内民族品牌的风起云涌;“韩流”袭击;假货冲击。

渠道之惑多网点能否规避混战雅芳期望能建立一个在数量上远远超过现有专卖店、资产投入成本更低的服务网络。

“从长远来看,这个网络将确保我们把直销业务不断渗透、覆盖到全国各地,并提升我们的产能。

”雅芳(中国)表示。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直销巨头之一,雅芳始终面临着渠道混战之惑。

之前,雅芳在中国市场上采取的“直销+零售”复合经营模式,相继牵出雅芳销售渠道存在内部相互砸价、无序布店的问题。

雅芳物流案例分析

雅芳物流案例分析

雅芳物流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主要从雅芳物流公司的战略定位、发展历程、业务模式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出雅芳物流公司在物流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一、公司概况雅芳物流是一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总部位于美国。

成立于1886年的雅芳公司是全球化的化妆品品牌之一,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张,于1959年成立了雅芳物流公司,用以满足公司物流需求。

雅芳物流致力于为雅芳公司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物流解决方案,包括货运、仓储、配送等环节。

二、发展历程雅芳物流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站在市场竞争的前沿,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服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公司创立之初,雅芳物流主要负责美国市场的物流配送,并逐渐扩展至国际市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雅芳物流公司开拓了新兴市场,提供物流服务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雅芳分支机构。

三、业务模式雅芳物流公司的业务模式非常灵活和多样化。

公司通过建立自有物流设施和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相结合,为雅芳公司提供定制的物流解决方案。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系列的仓储设施,保证了产品的快速配送和库存的管理。

同时,雅芳物流公司还通过技术创新,引入物流信息系统和仓储管理系统,提高了物流效率和准确性。

四、竞争优势雅芳物流公司在物流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首先,作为雅芳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雅芳物流可以充分利用整个集团的资源和业务网络,提供全球物流解决方案。

其次,雅芳物流凭借多年的经验和专业团队,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并能够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进行定制化服务。

此外,雅芳物流还注重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持续改善服务质量,增强客户满意度。

五、面临的挑战尽管雅芳物流公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全球物流行业的竞争加剧,雅芳物流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升服务品质,降低物流成本。

其次,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雅芳物流需要适应新的物流模式和需求,加强与电商企业的合作,提供与之相匹配的物流服务。

【案例】雅芳是如何一步步“作”死自己的?

【案例】雅芳是如何一步步“作”死自己的?

【案例】雅芳是如何一步步“作”死自己的?导言:雅芳的一句经典广告语:“比女人更了解女人”,但如今品牌却似乎不再了解中国女人在往自己的脸上抹些什么。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雅芳的门店难觅踪迹。

雅芳曾是直销公司中最受人欢迎的品牌之一,全盛时期在全球拥有超过600万名销售代表。

然而以08年“贿赂门”为分水岭,这家公司的命运彻底由盛转衰。

有人说,当年雅芳在中国一举成功,靠的是国内的高档化妆品还很匮乏。

而事实上,那时候的直销模式,也是先进的或者说是符合当时市场规律的。

随着中国政府对直销管控的规范,1998年,雅芳开始重新布局中国市场,建起自己的专卖店,将商业模式变成了“专卖店+直销”。

06年他们拿到了中国第一张直销牌照,并在10年向全直销模式回归。

反复的转型不仅伤害了大量的专卖店人员,反过来又影响了直销人员对店铺的信任。

更何况,此时市场早已酝酿着新的大变局,互联网的兴起,让直销模式显得的臃肿而低效,“消灭你,与你无关”的故事,让雅芳成为了的“被遗忘的品牌”。

时年129岁的雅芳,进入中国25年后,由盛及衰,第一个在中国拿直销牌照的老牌外国企业,可能就要在这个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雅芳日前以1.7亿美元出售“大本营”北美区的业务,而其在华的销售情况也不乐观,有传言称退出中国市场也是箭在弦上,果真如此吗?先来看看雅芳的业绩。

11月4号发布的年报显示,雅芳第三季度亏损达到6.97亿美元,约合44亿人民币,并下调了全年业绩的预期。

同时,一直在调整中的中国市场也在第三季度亚太地区中处在领跌位置。

事实上,从2011年到2014年,雅芳中国的销售额依次是10亿元、7亿元、6亿元和3.5亿元,尽管雅芳一直在挣扎,用裁员业务调整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扭转困局,但结果并不如意。

化妆品行业的竞争加剧,也让业绩更加难有气色。

雅芳曾是最受欢迎的品牌之一,作为一家直销公司,全盛时期全球有超过600万个销售代表。

然而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雅芳赖以成名的直销模式难以为继。

雅芳 艰难转型

雅芳 艰难转型

雅芳艰难转型作者:冉智渊来源:《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4年第03期转型零售业务为主一年有余,雅芳难见起色,而在零售与直销并存的过渡期,雅芳的市场依旧显得混乱。

雅芳一直走在“下坡路”上。

2014年2月13日,雅芳发布2013年第四季度财报,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雅芳在该季度营收26.7亿美元,同比下滑10%,净亏损6910万美元。

同时,还将面临一笔高达1.32亿美元的罚款。

而且,让中国直销业界为之捏汗的是,雅芳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同比下滑48%。

经《中国直销》杂志评估,雅芳2013年在中国的业绩不足5亿元,是中国直销行业业绩下滑幅度最大的企业。

对于业绩“跳水式”下降,雅芳称,“主要是由于销量下降。

其中,专卖店的数目减少、部分经销商销售了有负面影响的美容产品、以及公司为减少专卖店库存而采取的措施影响了销售业绩”。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2013年,雅芳已经在全球包括中国推出各项改革措施,一年多时间过去,在艰难的转型中,雅芳的前景依然愁云惨淡。

以零售为核心自从林展宏空降中国之后,雅芳(中国)从2012年底开始了“第四次转型”,从直销模式转向零售为主,陆续推出一系列举措,旨在整合更多的资源来支持零售核心业务,以期重振雅芳。

2013年,雅芳在中国推出第五代雅芳专卖店形象升级计划;在公司官网全新上线雅芳线下专卖店;增设全新的零售渠道营销组和业务拓展组,双管齐下助力零售业务的发展;对旗下零售渠道的全线产品调整建议零售价;入驻天猫商城等。

其中,新增设的零售渠道营销组全力参与制定加强零售的策略,确保专卖店和顾客之间的紧密连接;而业务拓展组负责加快专卖店的地域扩张,升级店铺销售模式并提供管理技能和业务操作指引。

尽管林展宏在零售战略中投入了不少的精力,欲重建零售体系,但目前雅芳的经营状况并没有明显地好转,2013年四季度财报的数据非常明显地展示了雅芳的颓势,以及转型的艰难。

从最初进入中国到如今,雅芳已经历过四次战略转型,在不断调整中,雅芳的定位越来越模糊,有经销商直言:“雅芳在宣传介绍中提到最多的一词就是女性,但女性也有区分,比如年龄、阶层,但现在雅芳已经不清楚到底哪一类女性才是真正的顾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置全球市场中审视在中国的化妆品市场,不得不提雅芳这个品牌,这个拥有100多年的历史、超过100亿美元的年收入、超过100个国家的经营范围的传奇品牌。

在上个世纪90年代,雅芳一直是中国化妆品直销品牌的第一名,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直销公司,直销方式的创始者,它有一支热情洋溢的销售大军,挨家挨户地推销产品(product)——“叮咚,雅芳来了!”照常理,这样的一个雅芳,在中国市场一定能够收获不菲的利润。

事实恰恰相反。

1990年,雅芳进入中国市场,度过了一段好时光之后,于1998年遭遇直销危机,而后开始陷入停滞。

2005年,雅芳在华开始走下坡路。

从2008年的“贿赂门”后就一直是多事之秋,连续出现管理层更迭、营销策略摇摆不定、直销员数量减少等市场运营问题。

2010年雅芳在华亏损超过1000万美元。

有数据称2011年雅芳在华销售收入为20亿元(相当于2005年的水平)。

2012年雅芳中国的销售额不到10亿元。

目前雅芳已经从当年的第一,跌到行业第六。

2012年下半年以来,雅芳中国又开始裁员、关掉十几家分公司。

媒体和消费者不禁疑惑,雅芳这个百年老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业绩为何这样糟糕?先抛开雅芳中国市场的表现,单看近十年来跨国公司在华业绩情况,虽然近年有跨国公司抱怨中国的市场环境在变差,但他们的业绩整体应该处于稳定状态。

而化妆品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增长、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应该具有正相关性。

以同样做化妆品直销的美国跨国企业安利为例,似乎正值春风得意之时:安利在2010年就突破中国市场销售额200亿元的纪录。

安利总裁德狄维士在2013年4月接受《哈佛商业评论》采访时,也不无骄傲地总结(summary)安利获得中国市场的成功所总结(summary)的“四堂课”。

那么为什么雅芳未能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反而出现业绩减速、退步的情况呢?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发展状态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与全球经济融为一体。

通过回顾雅芳近年的全球市场业绩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全球市场业绩的变化势必会影响雅芳中国区的业务。

这也许是中国市场业绩不佳的深层原因。

雅芳全球战略失衡2013年在集团新任CEO上任后,雅芳集团决定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500人,并退出亚洲的韩国和越南等市场。

在2012年年报中,雅芳新任CEO麦考伊女士开篇第一句话就不无感慨地说:“刚刚过去的2012年对于雅芳是极富挑战的一年。

”这一年,雅芳全球销售收入107亿美元,比2011年下降了5%。

其中化妆品销售收入下降了5%,全球活跃直销员人数下降了1%。

从过去5年雅芳全球销售收入的变化可以看出,雅芳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2009年触及谷底;之后业绩复苏反弹,一度在2011年达到近113亿美元销售额。

可惜,这个可贵的复苏势头在2012年戛然而止、重新出现业绩下滑,并跌破了2010年的业绩。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有再次触底的危险。

近两年来,雅芳已经接到来自欧莱雅和科蒂香水公司的收购要约。

与此同时,雅芳集团2007年以来在资本市场的回报业绩也受到实体市场业绩不佳的影响。

数据表明,2007年以来,雅芳的股市总回报一直低于标准普尔500和工业综指;而工业综指中不乏与雅芳同在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业务领域的雅诗兰黛、露华浓等企业。

因此,从上述两个有代表性的数据分析,已经可以得出一个假设:雅芳中国的业绩下滑应该不是区域性的偶然或孤立现象,而是与雅芳集团的全球业绩表现紧密相关。

正是近些年雅芳集团全球市场业绩的徘徊,不可避免地在区域市场与全球整体市场之间形成了彼此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作为全球化运营的企业(或称跨国公司),其各个重点区域市场往往构成该企业全球整体战略的支轴:其中一定有一个区域市场是中枢。

以我们最为熟悉的联想集团[-3.27%]为例,中国市场或称“联想中国”无疑是联想集团最重要的基础性市场,是联想集团获取全球发展的根基。

没有联想中国的业务发展,即使有财力收购IBM个人电脑也有可能成为水上浮萍。

中国市场的坚实,与欧美及其他新兴市场形成了支撑联想集团全球市场格局的支脚。

因此,全球化运作的跨国企业一般要有一个“母国市场”(Home-Country)作为业绩的支持,其母国市场与基础性市场是重叠的。

这正是跨国企业有别于区域型企业的特点。

雅芳的历史告诉我们,美国是雅芳集团这个百年企业的“母国”,无论从文化和品牌溯源、到“直销模式”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创立,美国都在雅芳集团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这也是美国的跨国公司较为通行的样态。

从企业业绩上也反映出来,母国的业绩无论从销售额还是盈利贡献,美国很多跨国公司仍然奉行“美国独大”的市场策略。

母国业绩独大或相对强势的最大优势是保持品牌与文化的持续性输出,尤其在快速消费品领域。

尽管近10年欧美国家等经济体由于制造业的输出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母国业绩的战略意义,但是,伴随近年欧美都在重新倡导“制造业回归”策略,母国市场将重新扮演重要角色。

同时,作为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件商品或者服务,离开了母国文化的滋养也是不能持久的。

然而,从近年雅芳集团市场数据得到明确的信息是:美国及北美洲早已不是雅芳集团最大的全球市场区域,而让位给了新兴经济体国家较为集中的南美洲(拉丁美洲),那里成了雅芳集团全球市场业绩份额最大的区域市场。

从2012年雅芳集团年报可以看出,雅芳全球各个区域市场业绩的排名顺序是南美洲、欧洲及中东非洲、北美洲和亚太地区。

其中南美洲的巴西单体市场,2012年销售收入为20.4亿美元,已经占到雅芳集团总销售收入的19%;而同期在美国本土市场的销售收入才是14.8亿美元,占到雅芳集团的14.8%。

与此相比较,作为全球最为活跃的新兴经济体密集的亚太地区,2012年销售收入仅占雅芳集团全球收入的8.4%左右。

南美市场对于雅芳全球的重要性略见一斑,已经彻底取代美国或北美洲成为雅芳集团的基础性市场;也就是说,雅芳集团的母国市场与基础性市场是分离的。

从表面看,这个策略也许符合雅芳化妆品的定位,以及南美洲的地缘优势和近年迅速崛起的经济实力。

雅芳集团全球600万活跃的直销员数据也可以佐证,南美市场的直销员数量占据了大多数,依靠“人海战术”来弥补相对低的人均销售额,以支撑雅芳集团在南美洲的市场业绩。

但是,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课题,也许这正是雅芳集团全球战略的失误。

首先,作为一家具有百年历史、发源于美国本土文化、全球化直销运营的老牌化妆品及个人护理用品企业,“丧失”母国市场的优势,而且这个母国市场正是全球最大的化妆品消费市场。

笔者认为这是雅芳集团全球战略中最值得商榷的地方。

许正是由于南美洲近几年相对健康发展的市场业绩,使得雅芳集团全球的战略重心和资源配置不知不觉转移到南美洲。

在资源有限的逻辑下,集团自然会忽视全球其他的重要区域市场,例如同样是全球经济最为活跃的亚太区域。

而市场业绩的事实就是这样,雅芳集团2012年在亚太地区多个国家和区域市场的业绩退步甚至撤出。

根据2012年年报,雅芳集团在亚太区销售收入同比下降4%,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下降了22%;而亚太区活跃直销员数量的减少主要原因也是中国(但与此同时,在菲律宾的销售收入由于直销员的增长而增加了7%)。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判断,雅芳集团对亚太及中国区域的战略轻视,导致她没有能够分享到近些年亚太尤其是中国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产生的红利。

提出亚太区域市场的背景还在于,雅芳集团理应分享到中国等亚太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成果。

以中国化妆品市场为例,其市场优势首先是规模大、增长猛。

在过去十年间,中国的GDP从2001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万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5.7%。

与此同时,2011年中国的人口数量就已经达到13.5亿。

而近些年,世界很多国家在调整对人口数量的态度,将其视为国家的战略性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依托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化妆品消费市场之一。

据统计,2011年中国化妆品销售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化妆品市场的6.8%,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巴西等国,排在第四位。

其中,从2001至2011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5%,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据分析,预计到2016年超过2000亿元规模,其间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3%。

尽管现在的增速呈现逐渐放缓的趋势,但规模扩展空间依然巨大,预示着中国化妆品市场依旧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基于上述的论证,笔者认为,雅芳集团在全球战略布局时,没有理由忽视亚太及中国等新兴市场,应该重新布局、检视亚太区域战略,力争形成以北美及南美新兴市场为根基、以亚太等新兴区域市场为战略性增长极的全球梯次战略格局,形成南美洲、北美洲和亚太的雅芳集团全球三大核心区域市场,进而实现以巴西、美国和中国为集团全球战略的支点,以便最大限度地获得各个区域市场的发展红利、规避及平衡市场风险。

在这方面,同样是全球化妆品及个人护理用品直销翘楚的安利公司,值得雅芳借鉴。

无论在适应政府监管和市场销售模式的再造方面,安利也经历了与雅芳集团同样的迷惘和探索期。

所不同的是,安利公司似乎更习惯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更加适应了本土文化。

因此,雅芳集团新近做出的亚太区市场调整和中国区裁员等举措,实质上都是为了一时报表好看的临时性策略,缺乏长远的战略考量。

理性和中长期的策略应该是实行“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一手是实施全球成本消减计划、改善和提升业绩、获得股东信心;另一手要重塑集团全球战略、提升亚太区及美国本土市场在集团战略格局中的权重。

否则,在短期之内满足了漂亮财务报告的虚荣心后,雅芳集团仍将缺乏新的持续性的战略增长点。

至此,笔者总结(summary),导致雅芳中国业绩欠佳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两个层面、两个问题”。

两个层面,一是全球战略的偏移和不平衡,二是中国区战略管理的弱化。

两个问题,其一涉及中国区的品牌规划,其二就是中国区的营销模式。

雅芳中国需要品牌再造通过界定雅芳中国区的问题架构,使我们重新回到雅芳中国的话题。

除了集团全球战略影响到了雅芳中国的业务发展外,雅芳在运营层面也存在问题。

2006年雅芳成为中国第一张直销牌照持有者以来,在中国的运营经历了十几年的坎坷道路,同比其他化妆品及直销企业的业务发展和品牌建设等方面,雅芳都落伍了。

这也是业界共知的事实。

根据2011年亚太地区直销业年度报告,中国直销业年销售达1400亿元,安利、完美、无限极分别以267亿元、120亿元和81亿元的营收,21%、14%和47%的增速位列前三名。

最早在中国拿到直销牌照的雅芳业绩大跌52%,仅有10亿元营收,跌至第十五位。

同为直销模式的玫琳凯、新时代、天狮、三生、宝健、康宝莱、富迪,则以75.3亿元、36.4亿元、32亿元、22.7亿元、21.6亿元、18亿元、18亿元占位前十名,都超过了雅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