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读后感(大学外国文学论文)
苔丝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苔丝心得体会范文五篇苔丝心得体会范文1《苔丝》被称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出版于十九世纪末,作者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托马斯.哈代。
《苔丝》写的是社会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刻苦、聪明、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走投无路,最终犯案而被判绞刑的故事。
这是一个杯具,它无情地批判了社会现实,也从一个侧面揭露了英国上流社会的腐朽堕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苔丝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但作为女人,她拥有迷人的外表。
漂亮的脸蛋,和恰到好处的身材。
哈代给这个人物以重墨描绘,那就是着重写了她的外在形象。
这个形象年轻美貌,天真活泼。
给我映象最深的是她性感的嘴唇,和她唇上的曲线。
粉嫩娇艳,如花沾露的唇,再加之细致分明,乖巧柔美的线条,在顾盼流转间,不动人也难。
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美丽质朴的姑娘,她善良纯真的天性却被狠毒自私的上流社会的一位青年贵族亚力克利用欺骗,始终不能摆脱亚力克的阴影,而走向黑暗的深渊。
她无力摆脱这种悲惨命运,只能用极端扭曲的方式对加在她身上的压迫进行反抗。
可是这反抗又有什么用呢?只可是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瞬间就会消失,被人们所遗忘,完全不可能动摇整个冷酷残忍的社会。
所以说,只靠个人力量的反抗,根本不起作用。
这也是人性乃至社会的悲哀。
当她好不容易逃离亚力克的魔掌,随后去农场工作,并遇见了自我今后所爱的人——克莱尔,克莱尔欣赏苔丝的纯真可爱,在工作中交流频繁,感情不断升温,最终坠入爱河并义无反顾地结婚了。
就在幸福快要来临时,因为苔丝的对过去不堪往事的吐露,导致两人从幸福的高空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谷底。
克莱尔因为理解不了这一事实,毅然离开苔丝,远走他乡,无情地抛弃了可怜的苔丝。
就是这样一位遭到命运戏弄的可怜人儿,想要与爱的人在一齐幸福生活,就连这样一个简单平凡的愿望也没法实现,最终走投无路,惶惶不可终日,再加上亚力克的骚扰,她万念俱灰,对生活完全失去了期望,而动了杀念,杀死了侮辱她的,一向让她痛不欲生的亚力克。
苔丝读后感

苔丝读后感,这本由托马斯·哈代创作的小说,读完后就像在我心里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苔丝,一个美丽、善良又纯洁的乡村姑娘。
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她稚嫩的肩膀上。
然而,她身上那种天然的美,就像是春日里绽放的第一朵鲜花,让人无法忽视。
故事开始,苔丝的父亲得知自己可能是古老贵族的后裔,为了所谓的家族荣耀,派苔丝去攀附有钱的亲戚。
这一去,便成了苔丝悲剧命运的开端。
在那个所谓的亲戚家,苔丝遭遇了纨绔子弟亚历克的纠缠。
亚历克,这个自私、放荡的家伙,用花言巧语和卑劣的手段,玷污了苔丝的清白。
当时的场景,我仿佛能亲眼看到。
苔丝身处那个陌生又奢华的地方,周围的一切都让她感到局促不安。
亚历克那狡猾的眼神,像毒蛇一样盯着苔丝,让她无处可逃。
而单纯的苔丝,就像一只无辜的小羊羔,落入了恶狼的陷阱。
她的反抗是那么无力,她的泪水是那么让人心疼。
被亚历克伤害后的苔丝,回到了家乡。
她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外界的流言蜚语,可她依然坚强地活着。
这时候,她遇到了克莱尔,一个她以为能带给她幸福的男人。
克莱尔,他有着高尚的理想和纯洁的心灵。
苔丝深深地爱上了他,并且在新婚之夜,向他坦白了自己曾经的遭遇。
可这个男人,这个口口声声说爱苔丝的男人,却在知道真相后,无情地抛弃了她。
我能想象到那个夜晚,苔丝满心欢喜又满心恐惧地向克莱尔倾诉,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不安。
而克莱尔的反应,就像一把冰冷的刀,刺痛了苔丝的心。
苔丝那绝望的眼神,那颤抖的嘴唇,仿佛在质问命运: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被抛弃后的苔丝,为了生计四处奔波。
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垮她,可爱情的失落却让她的心千疮百孔。
然而,命运似乎还不想放过苔丝。
亚历克再次出现,对走投无路的苔丝百般纠缠。
这一次,为了家人的生计,苔丝无奈地再次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当克莱尔最终回心转意,来找苔丝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苔丝在绝望和愤怒中,杀死了亚历克。
最后的结局,苔丝被送上了绞刑架。
《苔丝》读后感【8篇】

《苔丝》读后感【优秀8篇】苔丝读后感篇一《苔丝》是英国诗人、小说家托马斯·哈代1891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初次接触到《苔丝》是在“英语听书”app里面听到的,一下子被女主的声音吸引,胆怯、自卑但是很有自己的主见。
后来又观看了电影版的《苔丝》,近三个小时的片子,内容比较沉闷,没有一次性看完,分两次看完。
小说与影片略有不同,难分伯仲。
小说开头讲述的是身为贫困家庭中长姐的苔丝既要照顾家中的弟妹,还要操心自己无能的父母,事事为家庭考虑。
由于牧师告知父亲自己家族原为衰败的德伯贵族,于是,父母要求年轻的苔丝以此作为机会攀附一位有钱的亲戚,并通过姻亲关系改善整个家庭的现状。
起初苔丝并不愿意,但是考虑到家中窘状,苔丝收拾得干干净净,到村另外一头的贵族德伯太太家去攀亲戚,接待她的是德伯太太的儿子亚力克,一个轻浮的贵族男人。
待苔丝回家以后,亚力克马上写信给苔丝父母,表示可以为其提供一份养鸡的工作,苔丝母亲欣然答应。
于是她整理行装到德伯太太家打工,在德伯太太家工作的这期间,年轻的苔丝工作认真,在一次聚会后返家途中卷入了一场争吵中,她想摆脱,正好亚力克骑马经过,于是亚力克带着年轻的苔丝离开了,亚力克带着苔丝来到了英格兰最古老的森林,森林中都是迷雾,他们在森林中迷路了,就是那晚,亚力克玷污了苔丝,从此苔丝的命运发生了转变。
可怜的苔丝未婚先孕,并未接受亚力克成为他情妇的建议,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德伯太太家,回家后她被村里人非议,被父母责骂,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
面对这些,她开始变得沉默,喜欢黑夜,喜欢独处。
就这样过了两三年,她慢慢地走出来了,她决定重新上路。
这次,她朝村子的另外一头走去,走到了一个牧场,在那里她得到了一份挤牛奶的工作,也是在那里她遇到了她的挚爱安吉尔,一个牧师的儿子,他们年级相仿,互相被对方吸引,慢慢地他们陷入了热恋,双方都以为对方是最纯洁的,最美好的,最可爱的人,那时的他们拥有天底下最感人、最真挚的爱情。
《苔丝》读后感

《苔丝》是哈代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的悲剧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苔丝用她那令人心痛的、受到伤害的名字,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充满超自然情结的世界。
读完这部小说,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苔丝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然而,命运却对她不公,让她陷入了一系列的困境。
她被迫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人,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小说中的超自然情结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苔丝的名字似乎带有某种诅咒,让她一生都受到了伤害。
这种超自然的元素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让我对命运的无常感到深深的无奈。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
苔丝的坚强和勇敢让我敬佩不已,她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而那些虚伪和残忍的人则让我感到愤怒和悲哀。
《苔丝》读后感

《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一部杰出小说,它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苔丝·德贝维尔的悲惨命运。
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感苔丝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令人的同情。
苔丝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子,她在一个充满偏见和歧视的社会中,努力挣扎着寻求自己的尊严和幸福。
她的命运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命运的无情和社会的不公,同时也让我对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了质疑。
小说中的苔丝形象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她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后,逐渐从一个纯洁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
她的成长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艰难。
此外,《苔丝》也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如阶级压迫、性别歧视等。
通过苔丝的故事,作者揭示了这些问题,并呼唤着正义和公平的实现。
这使我开始思考社会的不公和人们对待他人的态度。
《苔丝》读后感

《苔丝》读后感读罢《苔丝》,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仿佛跟随着苔丝经历了她那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苔丝,一个美丽、纯洁、善良的乡村姑娘,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小贩家庭。
她本应拥有如同乡间花朵般灿烂的人生,却被命运无情地捉弄。
书中对于苔丝生活的乡村环境描写得细致入微,让我仿佛置身其中。
那广阔的田野,连绵的山丘,还有清澈的溪流,都构成了苔丝成长的背景。
在这样的环境中,苔丝就像是一朵清新脱俗的野花,散发着自然的芬芳。
还记得苔丝第一次去德伯家认亲的场景。
她满心忐忑,穿着虽然朴素但整洁的衣裳,带着几分羞涩和不安。
那座豪华的庄园与她熟悉的乡村小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德伯家的奢华让苔丝感到有些不知所措,而正是这次认亲,成为了她命运的转折点。
苔丝在德伯家工作时,遇到了那个改变她一生的男人——亚历克。
亚历克是个富家子弟,他被苔丝的美貌所吸引,对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可苔丝心里清楚,她对亚历克并没有真正的感情。
然而,亚历克的花言巧语和强势逼迫,让涉世未深的苔丝陷入了困境。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亚历克侵犯了苔丝。
那一刻,苔丝的世界彻底崩塌了。
她感到无比的绝望和痛苦,觉得自己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
遭受了这样的打击,苔丝没有选择沉沦,而是回到了家乡。
她努力地想要重新开始生活,试图忘掉那段痛苦的经历。
她在田野里辛勤劳作,汗水浸湿了她的衣衫,但她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
后来,苔丝遇到了安吉尔。
安吉尔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与苔丝相爱了。
苔丝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她毫无保留地向安吉尔坦白了自己的过去。
然而,安吉尔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狠心抛弃了苔丝。
这对苔丝来说,无疑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苔丝的命运实在是太悲惨了。
她一次次地被生活击倒,却又一次次地努力站起来。
她的坚强和勇敢让我感到敬佩,同时也让我为她感到无比的心疼。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像苔丝这样的女子,因为社会的偏见和不公,承受着本不该属于她们的苦难。
苔丝的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不能仅仅凭借一个人的过去来评判她的现在和未来。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精选35篇)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精选35篇)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篇1“我过去是牺牲品,就永远是牺牲品——这就是规律!”——《德伯家的苔丝》苔丝是一个没落贵族德贝维尔家族的后代,同时也是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长女,因父母的虚荣和家庭的贫困去认识了所谓的“堂兄”阿历克,之后不幸失贞。
苔丝为此伤心痛苦后决定到新的地方——南边的奶牛场。
在那里她认识了克莱尔,生命重获新生,与克莱尔逐渐相识相知相爱,却在新婚当天两人相互坦诚时克莱尔无法接受苔丝的过去,苔丝的生活再次走人苦难。
克莱尔在巴西的经历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次回到苔丝身边时,苔丝为他杀了阿历克。
两人的团圆就只有那么几天,最后以苔丝死去悲剧收场。
关键词:苦难、无奈、牺牲品、悲剧、道德、男权正文:“我过去是牺牲品,就永远是牺牲品——这就是规律!”在燧石山农场苔丝又一次遇到阿历克时无奈、绝望地喊出这么一句话。
作为封建社会的底层农民阶级又是个妇女,她权利无几,却又处处受伤。
在官方说法中《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是威塞克斯破产农民的前途和命运。
这点的确不可否认,以苔丝一家在父亲死后全家被逐离且无处可去的困境,以苔丝个人被阿历克伤害、因非己之过被克莱尔抛弃、在燧石山农场被农场主欺负以及最后以死亡收场的悲剧命运,体现了威塞克斯破产农民的无望、孤苦渺茫的前途和悲苦、注定被牺牲、抛弃的命运。
苔丝一家正是这苦难的破产农民的缩影。
然而,我从《苔丝》这本书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苦难与无奈。
在当时社会,苔丝算是一个比较富有思想、善于思考的女性。
如在第十三章有那么一句“有时候,她的离奇幻想会强化周围的自然程序,直到它们似乎变成她的历史中的一部分,它们岂止是变成她的历史的一部分,简直就是她自己的历史,因为世界只是一种心理现象,表面上看起来像什么,它实际上就是什么。
”正因她爱思考,才会多幻想。
同时她也是一个纯粹的唯心主义者,她在奶牛场时“对于她来说,整个世界的存在全凭她的感觉,所有的生物的存在也全凭她的存在。
苔丝读后感精选7篇

苔丝读后感精选7篇苔丝读后感篇一闲居无事,重温了一些经典名著,以后会试着写写书评,谈谈读后的感受。
今天先来说说《德伯家的苔丝》。
《苔丝》描绘了一个纯洁女人的悲剧性毁灭,写的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美丽的姑娘逼得走投无路,终于杀人的故事。
它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
苔丝出生于黑原谷一个贫苦的小贩家庭,醉鬼父亲懒散无能、虚荣愚昧,母亲浅薄庸俗、不谙世事,六个弟弟妹妹,最大的不过十二岁半,最小的则刚满一周岁。
他们的一切:欢乐、健康、必需品、甚至生命都完全取决于两个成年的德伯的判断能力。
遗憾的是,两个家长选择的却是一条通往苦难、灾祸、饥饿、屈辱和死亡的人生之路。
自尊的苔丝,为了拯救陷在生活泥淖中的父母,在母亲的安排下,扮了一回可怜的穷亲戚,到猎苑的德伯家做了养鸡女工,踏上了她短促一生的灾难之旅。
在那儿,她受到了冒牌本家Alec的玷污,失去了所谓贞节。
可她一旦明白自身的处境后就毅然离开,没有按母亲希望的那样屈从社会压力,和有钱的Alec结婚,顺理成章地做一个有钱人家的夫人。
美丽的黑原谷却给不了这个美丽的黑原谷女孩想要的平静和安宁。
为了生活,也为了忘记过去,苔丝第二次离开了家,到较远的英仑谷的奶牛场当了一名挤奶工人。
上帝并不总是严厉的,在这里,苔丝邂逅了帅气而体贴的拉着竖琴的Angle,开始了她一生中最初也是最后的一次甜蜜恋情,度过了几个月的美好时光。
只可惜最灿烂的花未必会结出最丰硕的果。
短暂的欢乐之后,纯朴的苔丝一心想要坦白,以为Angle会和自身原谅Angle的年少轻狂一样原谅自身的过往。
可是一意摒俗的Angle,却理性地用他曾经厌弃的社会道德来重估这个无辜的女孩,新婚之夜决裂后远走巴西,沓然而去,留下苔丝这个孤苦无助的女子,饱尝俗世的因果。
命运没有逆转,却用无情的现实把苔丝推进了更加痛苦的深渊。
Angle音讯全无,苔丝最终在无望的等待中绝望了。
上帝继续和这个可怜的女人开着玩笑,苔丝的母亲病了,天天做着复兴梦的父亲却在醉梦中先去见了祖先,农场主藉此收回了房屋和土地,一大家子人失去了最后的凭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企图从《苔丝》中主人公苔丝小姐性格矛盾入手,分析苔丝的人物形象,剖析苔丝悲剧的原因,并且站在历史所能给予的高度,找寻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苔丝软弱单纯坚强维多利亚时代
抗争与迷茫
——小说《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分析
《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年轻的农村女子苔丝的坎坷经历,也向我们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风貌。
其中,哈代对于小说的主人公苔丝的刻画十分成功,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
本文就是笔者带着对于本作品的喜爱,希望在个人的浅薄与冒昧之下,用自己的眼光重新审视德比费尔德苔丝这一经典的女性形象。
苔丝在作品中是一个性格丰富、内心复杂的人物。
正所谓一切的悲剧都是性格的悲剧,正是苔丝这种既坚强又软弱、既单纯又幼稚的复杂性格,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一:单纯与幼稚的一步之遥
在《苔丝》中,所有的读者都对苔丝的纯洁和天真留下了深刻印象。
正是这种纯真使得他个人的遭遇为广大读者所同情。
苔丝从小在农家长大,有着一个酗酒的父亲和许多兄弟姐妹,家境的贫穷和不完整的教育经历并没有使得他成为像其他许多同龄女子一样的粗鄙的农家女。
但是,这使得她对生活出现了逃避的情绪。
她先是觉得自己来到世界上就是个错误,还不如死了;同时又对当时的社会变化了解甚少,因此一直像个孩子那样单纯、可爱。
他不懂什么是爱情,也不懂与人相处的道理。
于是她在将德比家的公子推下马时会害怕和后悔的哭泣,但对德比的侵犯却缺乏防备。
她的这种单纯使得读者都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她的单纯也构成了她个性的最鲜明之处。
哈代有意将苔丝刻画成一个理想主义的女性,她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之后依然保持这她的纯真。
苔丝的内心如同一个天使,毫无害人之心、毫无防人之心,甚至在大部分时间里,连仇恨的情感都是缺乏的。
但是,人间终归不是天堂,当过分的单纯遇到风浪,她就显得如此的不堪一击。
在苔丝和安吉尔结婚之后,苔丝对于贞洁的在意使得她的行为变得诡异。
这一方面来自于丈夫的压力,一方面正是他的单纯使得这白璧上的瑕疵影响了她心中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所有幻想。
她用完全的顺从来抗争着命运的不公,她的丈夫离开她到了殖民地,她即便在万分艰苦下也不向安吉尔家索求怜悯。
苔丝总是那么单纯,做一件事就要坚持到底。
这种性格一方面突出了她的坚强与对人格独立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苔丝在面对社会、家庭、爱情方面的幼稚。
在很多时候,理想主义的情绪对于解决现实的问题没有任何帮助,这也是苔丝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许,我们终究是渴望看到一个纯洁、单纯的女性形象的。
哪怕这种纯真最终铸就了苔丝命运的悲剧,但正因为这悲剧的原因,才使得我们这些同处于世俗的压力之下的人们在小说与现实之间找到某种理想的发泄点。
可是,仅仅是单纯或幼稚,还不足以将苔丝的命运推向深渊。
如果说单纯与天真构成了这个人物的血肉,那么内心深处的坚强与软弱,则是这个人物的灵魂。
二:软弱与迷茫
苔丝一直被认为是敢于反抗宗教的虚伪、人性的丑恶与男权的权威的代表,然而,笔者却不这样认为。
在那个时代,女人是男人的依附品,离开了家庭和丈夫,就变得脆弱不堪,苔丝也是如此。
但与普通人不同,她是企图反抗的,并且在许多时候将其付诸实践。
可是,苔丝所有的反抗都以悲剧收场,这正显示了苔丝性格的决定要素——她的软弱与迷茫。
苔丝先是在在德比的挑逗和强行之下做了他的情妇,后来孩子夭折之后自己为他做了洗礼,但却被牧师否认其合理性,于是她对教会失望。
在爱上安吉尔之后,她没有再次鼓足勇气尝试告诉安吉尔自己不幸的过去,在安吉尔离开之后,最终没能坚持下来,又一次回到了德比身边。
甚至在逃亡之中,都多次放弃,最终被抓获……
在每次命运的转折,苔丝都是企图反抗的,但没有一次她坚持下来。
她总是迷茫和忧郁,常常敢于挺身反抗,却在反抗之后陷入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一次又一次被命运打败,最后陷入疯狂之中,杀死了德比,并坦然的面对警察的拘捕,最终以自我毁灭作为她最后的反抗。
我们看到,苔丝在一开始就对生活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觉得自己活着还不如死去。
最后在经历了命运无情的捉弄之后,最终以死亡作为最后的逃避。
与其说苔丝敢于反抗命运,不如说她只是敢于逃避命运罢了——无论是从德比家逃走还是离开安吉尔家,他都没有完成从逃避到独立的转化。
在内心深处,他是渴望保护和依靠的,到相对好的劳动环境中时,她都会重新拾起对感情的憧憬;他始终不知道是应该由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还是应该由他人或者上帝主宰,就在这种迷茫之中,苔丝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并在这种毁灭中结束迷茫、摆脱命运无尽的纠缠。
在那个时代,苔丝作为一个女人已经做了十分顽强的抗争,但是作为一个真正要获得成功和独立的人,显然还不够。
苔丝不像简爱那样在反抗当中具备独立的人格,她的反抗仅仅是出于对纯洁的守护,因此她缺乏主见,难以坚持且注定失败。
也许哈代想给我们刻画的就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形象,以使得仁慈的读者能够从这悲剧中为苔丝的命运感到惋惜,并从一个男作家的角度施以了同情。
而《简爱》则站在女性的角度,发表了属于那一时代女性自己的人格宣言。
正如安吉尔所说:“生命是个谜”,而苔丝始终没找到这个谜题的答案。
即便在今天,依然有许多单纯天真的女性像苔丝一样渴望着守护和同情并不惜为此抗争,但是苔丝的命运也告诉我们,软弱与迷茫笼罩下,即便是最美的纯真,也只是易碎的水晶灯,稍遇风浪,便只留一地碎片使人惋惜。
三:维多利亚时代的悲歌
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孕育他的曲折的人生、复杂的社会和漫长的历史。
任何敢于反抗命运的人,同时也都背负着岁月施与他的教化与伤害。
《苔丝》主人公苔丝小姐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悲剧。
当时的英国社会,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巅峰时期。
殖民地的扩张达到顶点,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日新月异,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大批农村人口失业,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日益严重,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原本对于宗教的虔诚信仰开始动摇——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因此,许多诗人、画家与文学家开始怀念起“单纯”的中世纪,于是便有了《苔丝》。
苔丝拥有者中世纪的单纯浪漫的少女情怀,却生在一个工业与资本主宰的时代,她要面对的挑战是可想而知的。
苔丝是19世纪的“夏洛特夫人”,被资本家、各种奢侈腐化的贵族和无情的剥削囚禁在“牢笼”之中,却没有“兰斯洛特”来拯救她。
苔丝的真实姓氏德伯就来源于骑士,但却早已衰落的一无所有,相反,新兴的资产阶级却用金钱买到了贵族的头衔,这就是一种讽刺和预言。
苔丝迷茫着,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属于这个物欲横流时代的内心,她是渴望一格属于她的骑士来保护她的,但如同他那衰落的姓氏一样,那个时代一去不返了。
维多利亚时代中后期的英国在强盛之中也孕育了许多问题,小说中那虚伪的贵族、狭隘的牧师、理想主义的资产阶级昭示着日不落帝国的盛极必衰。
苔丝这个属于中世纪的美丽女子,游离于这一时代之外,发现自己既不属于被人剥削的劳动阶级,也无法接受贵族的虚荣。
他找不到自己的路,却又不接受别人的路;他可以宽恕爱人,但爱人却没有宽恕她。
维多利亚时代将新的罪恶和无情的剥削带给英国,却又保留着旧时代的傲慢与偏见。
而苔丝既守着旧时代的纯真与善良,又敢于“灵魂出窍,游离于星空之间”挑战思想的束缚,他在一方面恪守着旧的美好的理想主义性格,又在另一方面独立的思考着精神世界的问题,她是浪漫与温柔的化身,也是软弱和坚强的结合。
苔丝的性格就像洋葱,每剥一层就发现更深的秘密,但在这剖析当中难免使人泪下——不仅仅是感动与同情,还有如洋葱汁一样对时代的辛辣揭露。
《苔丝》是哈代的一把利剑,刺中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心脏。
直到今天,当我们每每读及苔丝的悲剧,依旧会感叹命运的离奇与无奈。
有缺点的,反而才是完美的,而像苔丝这样完美的女性,生于一个错误的时代,恰恰就是她悲剧的根本原因。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悲剧,这是整个英国在那个时代的伤疤,甚至在今天,类似苔丝小姐这样的悲剧,也在时常上演着。
文学是一面镜子,充满了离奇、幽怨、感人的故事,它带给我们丰富的美学体验,也激励着我们对于人生与人性的思考。
一部名著,一个经典的人物,其经典之处必定是由于其中某些亘古的东西。
这种亘古情感的揭露,对于我们来说,一直都不仅仅是内心深处小小的涟漪,还有对于生命深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