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第一课时导学案
城市化教案第一课时

(2)拉力因素: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城市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城市交通便捷。
4.城市化的意义(学生读书归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教材图表P33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该图的纵坐标是城市人口比重,横坐标是时间,图中的呈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表示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特征,不同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读图思考归纳)
P31读图思考
图2。17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
城市化的一个很重要标志就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4.城市化的意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教学后记
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的推力来自农村,如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主要的拉力因素来自城市,如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
高中地理_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第一步:自学。
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第五步:整理。
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1.引导据所学知识、课本图2.18及案例4的三、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格。
(要求:先独立思考,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流,时间-5分钟) 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教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最后总结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理答案 限时记忆分钟)2.组内代表积极展示3.对重点知识进行整理4.限时记忆 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完成学案1.2题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 巩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的放矢。
结束播放视频《生态城市》,同时提出未来的城市应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城市,学生作为未来城市的建设者,城市会因他们而变得更加美好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与自然相协调,激励学生作为城市未来的建设者,让城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好,首尾呼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得到升华 【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城市化学案

路井中学2014级学案:地理教师寄语:惜时如金以学为乐挑战自我无悔青春编写:谢星发组长审核领导审核年级审核班组时间:2013年11月7日期数:第期学生姓名城市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内涵,掌握其主要标志2.结合实际环境说明城市化的主要表现3.学会分析相关图表资料,能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4.了解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学会应用其分析不同地区城市化差异的成因5.了解认识家乡城市化现状,切实做到关心家乡发展【课前预习导读单】一、如何理解城市化内涵?思考问题:城市化与城市规模有什么关系?二、城市化具体主要反映在哪几方面?结合教材中深圳市、成都市图片,以及关于20世纪城市化特征,指出城市化的表现都有哪些过程?思考问题:城市化的表现中最重要的是哪一种,为什么?三、读教材表2-2-1《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分别指出1950年至2010年间全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特征。
并在下面坐标图中画出其变化折线图。
思考问题:为什么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工业化,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四、结合教材阅读材料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50年代后、70年代后、80年代后城市化四个阶段性特征。
思考问题: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城市文化农村化吗?逆城市化的形成条件有哪些?五、读教材图2-2-8《世界城市带分布图》指出主要的城市带空间位置,说明其共同特征。
思考问题:城市带的形成应具备哪些条件?【预习评价单】1.城市化是一个人口转化为人口、地域转化为地域、活动转化为活动的。
2.判断下列现象是否属于城市化,并补充还有哪些现象?(1)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2)城市人口比重提高(3)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城市建设用地)(4)城市用地景观形成(高楼、公园、广场等)(5)城市用地功能分化(专门性功能区出现,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6)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生产能力扩大 (7)特大城市出现、数量增加(8)城市群、城市带的出现 (9)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镇发展(10)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形成3、试着谈谈合阳县地区城市化的具体表现。
《城市化》导学案

《城市化》导学案《城市化》导学案一、城市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与课标分解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和“解释”,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和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该条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城市化教学设计——人教版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对本条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
教材首先“搭桥”,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
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接着紧贴课标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最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
对于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提出了要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设计了活动题,让学生对三种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进行评价,同时选取了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建设作为案例说明其中一种绿地系统模式的作用。
由此可见,教材在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还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上。
三、城市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知识铺垫);2.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2.3城市化(一)导学案

2.3城市化(一)【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学习目标】1.理解并默写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写出并会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2.总结城市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基础导学】(一)什么是城市化1.默写出城市化的概念及主要标志。
3.城市化的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结合教材图2.19和案例4,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2.什么是逆城市化。
【问题探究】完成课本35页《活动题》进而从城市化开始时间、目前城市化的所处阶段、发展速度等方面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异同。
【反馈练习】1.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B①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②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③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④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2.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CA.城市人口年增长的百分比B.城市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比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D.城市人口增加的绝对数量3.目前在一些西方大城市里,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的原因主要有 C①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②市区环境优美,但供水困难;③高速公路、地铁的发展;④农产品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CA.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城市,扩大城市管辖面积B.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逐步形成城市群C.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D.适当发展乡镇企业5.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看,以下不属于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因素是 C A.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B.就业机会多C.文化设施短缺 D.交通便利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城市化水平,图中表示发达国家的是曲线,表示发展中国家的是曲线。
(2)近年来,城市化速度较快的是曲线,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1—5题:BCCCC 6题:(1)①②(2)②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3)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4)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学案15 城市化(第一课时) 学生版

2.2 城市化(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自主预习 一、城市化的概念
1.概念: 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 、农业活动转化为 的过程。
2.内涵及影响
3.城市化的本质是。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
1.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至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回答问题。
(1)图示这一过程的所表示的含义是 ( )
A .城市的起源 B.城市的分布 C .城市化 D .城市的区位
(2)在这个过程中城镇的变化特征有哪些?
城镇规模由 到 ,城镇数量由 到 ,由孤立的城镇发展为 。
(3)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
2.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什么?
3.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
第三部分课堂检测
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问题。
1.④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
A.37.6∶17.4∶45.0
B.31.6∶30.5∶37.9
C.15.5∶24.5∶60.0
D.37.6∶24.5∶37.9
2.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读某地区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下题
此图说明了该地区()
A.城市化水平很高
B.城市人口约为2500万
C.约10%的人口住在郊区
D.人口密度大。
《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导学案1.docx

《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逆城市化;2.理解: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应用: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进程、特点。
【学习过程】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起源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____ 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2.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___________ 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4.城市化的三个表现?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5.二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一)合作探究城市化及其进程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图甲表示的是1978〜2006年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乙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据此分析下列问题。
(1)读图甲、乙,分析1978〜2006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城市签级(人待大城dN大于100万人)大域市(50-100万人〉中零皱市(2050万人》小城审(小于20万人)ISO 1Z0 90 S3 0 10 M 90 I/O 1V0个〉B91 m 1980 n 2004(2)在西部经济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 请说明理由。
(二)当堂训练2. 1949年以来,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口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
完成3-4题。
3.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读“世界城市人口随时间变化图”,完成1〜2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 《城市化》导学案

《城市化》导学案第1课时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1.本课时首先要结合教材了解城市化的含义;通过读教材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知道城市化的标志。
2.结合教材图“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示意”,从拉力和推力两个方面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理解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全面理解城市化的意义。
3.结合教材图、图、图和“案例4”,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时空差异以及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通过对“S”形曲线的分析,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特点;结合教材“案例4”,分析英国城市化的进程,并重点分析逆城市化的特点和成因,正确区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1.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3.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
本课时内容比较有条理,可充分利用各种图片以及教学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让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通过教材第31页相关内容,分析城市化的内涵;对于教材图,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提高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
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结合教材图,引导学生从拉力和推力两个角度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说出城市化的意义,并正确分析城市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对于世界城市化进程,本部分整体思路:先进行教材图和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起步早晚、发展速度和水平高低方面的差异,并注意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在对教材图进行教学时,对于世界城市化进程,可通过列表的方法,分三个阶段分析城市化的特点;对于教材“案例4”,可让学生结合文字和图,了解英国城市化进程,知道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三者的特点和差异,并引导学生分析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导学案17第三节城市化(第 1 课时)【学习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学习重点】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习难点】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知识梳理】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的过程。
(2)表现:①大批乡村人口涌向,使得原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②通过县改市、的途径,新设了一大批市镇。
(3)城市化的三个指标:、、。
其中以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2、城市化的动力(推拉力理论):(1)拉力:①含义:吸引人群来到的因素。
②表现:城市就业机会、社会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
(2)推力:①含义:使得人群离开的因素。
②表现: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等。
3 、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发展(2)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的变化,还带来了方式、方式、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1.城市人口像“滚雪球”,城市地域像“吹起的皮球”,农夫和山庄则像“泄气的皮球”,你能解释这些比喻吗?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时间:18 世纪中叶,_____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2.整个19 世纪,______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3.20 世纪初,_______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4.20 世纪中叶以来,___________城市化迅速发展。
总之,世界城市化随着时间的变化似一条稍被拉平的“”形曲线。
2.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在哪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哪些城市化问题?学生分组探究一什么是城市化(深化理解)第1 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政策中的地理中央首次城镇化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请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城市化?2.乡村大量人口为什么向城镇迁移?第2 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1.内涵2.标志3.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因此农村的不利因素成为城市化的推力。
城市的有利因素是城市化拉力。
具体内容图解如下:第3 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读近20 年江西省与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表,回答(1)~(2)题。
年份江西(城镇人口比重) 安徽(城镇人口比重)1990 20.40% 17.84%2000 27.67% 27.81%2010 44.06% 43.01%(1)与安徽省相比,20 年来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是( )A.城市化水平一直较高,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大B.城市化速度一直较快,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小C.城市化水平一直较低,城市化速度一直较慢D.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2)促使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 )A.城市高楼林立,环境优美B.城市就业机会多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这种观点是有条件的,只能说是一般规律,但不能说是绝对规律。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不是遵循这种规律。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学生分组探究二世界城市化进程(对比分析)第1 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统计数据中的地理2013 年6 月26 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说,我国2012 年城镇化率达到52.57% ,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而在2000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35.8% ,世界的城镇化率为46.7% 。
请思考下列问题:1.世界的城市化处于什么发展阶段?2.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有什么特点?第2 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1.时间差异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特点各不相同,并且其成因也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 世纪中叶开始)晚(20 世纪中叶以来)时间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快慢趋缓甚至停滞速度加快目前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度原因段速高低高低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了城市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水平原因化进程乡经济出现巨大反差城市大小大小人口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比重所处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村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经济迅动力劳动力向城市移动速发展问题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问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及原因原因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第3 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20~2030 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40 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C.2050 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2050 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 年相等(2)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10 年约为50% B.2020 年以后趋于降低C.2030 年超过80% D.2040 年以后保持稳定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现阶段。
郊区城市化:“二战”以后,若干发达国家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20 世纪80 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了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
高一地理配餐15右下图是“建国以来我国城乡人口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3 题。
1.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标志是A. 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B.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C.城乡人口比值的大小D.城市用地规模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2.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下列哪个阶段A. 初期缓慢发展阶段B. 中期加速阶段C.后期成熟阶段D. 条件不足,不能判断3. 总体来看,近年我国城市和乡村人口增长速度存在着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城乡人口出生率不同B. 城乡人口死亡率不同C.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D. 城乡人口的从业性质不同A 城市介于45°12′N至46°N之间,126°42′E 至127°39′E 之间。
A城市性质定位为以机电、轻纺、食品工业为主的H市的卫星城市。
读“ A 城市区域图”,完成4~5 题。
4.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A 城市的作用可能是A. 限制大城市郊区化的进程B. 增加H市市区人口密度C.吸引市区相关产业向卫星城转移D. 扩展H市市区的功能5. 如图所示,H城市群的空间拓展最可能A. 沿交通线延伸B. 沿河流延伸C.沿地形延伸D.沿人口密集区延伸上海浦东新区建设,打破了“城市化地区”与“非城市化地区”的概念,绿色与灰色区域并存穿插,把城市绿化与绿色农业的开发相结合。
据此回答6~7 题。
6. 下列功能区属于“非城市化地区”的是A. 农产品加工工业区B.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C.综合农业开发区D.城市绿化带7. 将“城市化地区”穿插在“非城市化地区”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 加快非城市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B. 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C.使交通更加便捷D. 受浦东地形条件的限制高一地理配餐15读右下图,完成8~10 题。
8. 图中城市A为A. 重庆市B. 攀枝花市C.成都市D. 昆明市9. 图中A 城市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主要是A. 两河交汇处,航运便利B. 历史发展悠久,旅游资源丰富C.矿产资源丰富D.人口密集,农业生产发达10. 下列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中,适合 A 城市的是A. 在周围地区建卫星城,疏散城市中心区人口B. 大规模扩大城市面积,增加城市人口C.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D. 将工矿企业全都迁出市区分析下表,回答11~12 题。
地区城市人口(万人)乡村人口(万人)地区人口总数(万人)甲35 65 100乙65 35 100丙80 20 100丁90 10 10011. 表格中的四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A.甲B.乙C.丙D.丁12.具有甲地区城市化状况特征的国家多分布在A.非洲B.欧洲 C .北美洲 D .大洋洲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
据此回答13~14 题。
13.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14.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A.绿地 B .工业区 C .交通区 D .住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