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
高中语文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体会辛弃疾的情感;2.理解本词用典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辛弃疾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无限的感慨,而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板书题目)解题入文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
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介绍,提名学生介绍作者资料,师补充。
二、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
(一)一读走近文本: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词义)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可能存在的错误:(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
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学生示范朗读。
(要求:语速放慢,读出豪放情感,抑扬顿挫)4、教师范读。
(二)二读走进文本:词人登上北固亭后看到什么?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PPT展示)学生齐读课文,回答问题。
明确:孙仲谋、寄奴(刘裕)、元嘉(刘义隆)、狼居胥(拓跋焘)、廉颇(三)三读深入文本:体会情感这是你们理解的豪放风格,下面我们就从“用典”角度去体会这种豪放风格。
找典故。
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对这些典故的理解。
总结归纳。
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词牌《永遇乐》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1.2 作者简介:介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特点,分析其词风。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2 诗歌结构:分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层次结构,包括上片和下片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第三章:词语解析3.1 重点词语:挑选出《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分析。
3.2 炼字:分析词人如何运用炼字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第四章:情感主题分析4.1 诗人的感慨:从诗歌中提炼出诗人的感慨,理解其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4.2 怀古之情:分析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以及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忧虑。
第五章:教学设计5.1 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5.2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5.3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互动、总结等环节。
5.4 教学评价: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6.2 教学策略:运用对比、联想、情境教学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7.2 图片展示: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7.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第八章:作业设计与反馈8.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翻译、填词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九章:评价与反思9.1 教学评价: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高中语文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语文_高中_【教学目标】1.了解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教学思路】整体把握诗词的内容——品读诗词的语言、掌握用典的表现手法——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教学方法】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重在引导,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多媒体,典故相关故事材料【教学过程预设】一、新课导入师: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
三十四岁的辛弃疾写下了“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慷慨与激昂,那么三十年多后,晚年的辛弃疾,又将如何用词作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另一首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首先,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PPT】大家齐读一遍。
诵读诗歌,开始!二、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体悟作者的情感。
2. 研读文本,理解用典的手法。
三、解题“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地点和内容)。
四、正字音,明节奏师:课前大家已做了预习,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首先,看一看本课的重点字音。
1.字音【PPT】舞榭.歌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佛.狸祠下()生:单个读;齐读生1:个读师:同学点评【字音、声音、断句、节奏】生2:点评,并个读【PPT】提示:/ 斜线表示此处需停顿,~曲线表示声音的延长,↘下降箭头表示声调的降低,↗上扬箭头表示声调的上扬。
(强调:字音:佛bì。
注意:节奏:封/狼居胥,注意韵脚“处、去、住、虎、顾、路、鼓、否”,读的时候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微的停顿。
2024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

2024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诗歌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内容包括对诗词的朗读、生僻字的认读、对诗意、诗境、诗情的理解,以及对作者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
2. 通过分析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抒发的怀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史实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词,分析诗词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固亭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怀古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指导并纠正生僻字的读音。
3. 讲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意境。
4. 分析诗情:结合诗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怀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
5. 例题讲解:以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为例,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抒发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进行课堂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内容:作者:辛弃疾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怀古之情: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诗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艺术特色。
2. 答案示例:这句诗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年刘裕英勇豪迈的气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创作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了解作者杨慎、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诗歌字词解释:解读生僻字词的含义。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节奏。
诗歌主题探讨:探讨诗歌中的怀古之情、爱国情怀等主题。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导入:引入诗歌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美感。
解析: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子和段落,解读其深层含义。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各自的见解。
总结: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字词和主题。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回答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情感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中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章。
参考书:相关诗歌鉴赏书籍、古文词典等。
多媒体:PPT、音频、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3.2 教学材料打印诗歌全文: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和默写。
注释资料:提供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难句的注释解释。
讨论问题:提供相关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建议和意见,及时进行解答和回应。
自我反思:教师自我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进度5.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本诗歌的教学计划安排为2课时。
教学顺序: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安排顺序进行教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的随着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我们不断发现和认识本土的优秀文化作品,朱自清先生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以历史典故为载体,表达了文人士大夫之间友谊的相知之情,积淀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1、让学生了解此篇诗的背景与作者;2、通过此诗,体味作者对历史背景的把握;3、进一步广泛的学习到自己的文化。
二、课件设计与教案一、开篇引导(3分钟)教师首先引入此话题,让学生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和作者自身的一些情况,并抛出课程目标与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
二、人物解析(5分钟)介绍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
引入的是教师介绍,其目的是能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更好地理解。
三、历史背景(7分钟)对于整首诗朱自清的创作背景以及白居易此文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的介绍,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诗歌时更准确地了解此文。
四、文本阅读(20分钟)(1)引导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朗读朱自清先生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口译后任意学生进行校验表演。
这个步骤有助于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简要的结构解读。
简单解析该诗的意义。
(3)抽象句式及问答句回答,通过问题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五、理解扩展(10分钟)通过有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以下的探讨与讨论。
1. 此文让人产生什么感觉,是什么实际感受?2. 如何人类价值观?这篇诗传达了哪些价值观?3.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4. “北固山下,清江水流,是我心爱,窈窕淑女”。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6、作业布置(2分钟)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和进一步掌握,布置以下作业:1.整理出这首诗的主题、哲理。
2.仿写一首自己的诗歌或散文,表现自己的思想感受。
三、教学效果从本次课堂讲解的效果来看,同学们有了新的了解,对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多的认识。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分析本词的韵律、平仄、对仗等。
(3)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2)领悟词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词的格律特点及运用。
(2)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
(3)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词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词的创作技巧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辛弃疾及本词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欣赏境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词,理解词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格律特点,分析韵律、平仄、对仗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词中历史典故。
(2)解析词的创作技巧。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敬仰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领悟词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分析本词的韵律、平仄、对仗等格律特点。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词中的历史典故和创作技巧。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字词梳理1.正音舞榭.歌台()寻常巷陌.()封狼居胥.()答案:榭xiè,陌mò,胥xū。
2.辨音寻常巷.陌()巷.道()答案:xiànɡ,hànɡ。
3.辨形亭()(xiè)凋()(xiè)输()(yínɡ)()弱(léi)()政(yínɡ)答案:榭,谢;赢,羸,嬴。
词语积累1.词语释义风流:流风余韵。
金戈铁马:比喻战争和戎马生涯。
也形容军队的雄壮威武。
封:古代帝王筑坛祭天。
赢得:落得。
北顾:向北回望。
顾,回头看。
烽火:本指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这里喻指战火。
路:宋代的行政域名。
可堪:不堪。
2.词义辨析衰退衰萎衰退:指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出现衰落。
衰萎:衰败和萎缩,程度较重。
自咎自疚自咎:自己责备自己。
自疚:对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不安。
捉摸琢磨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
琢磨:思考,考虑。
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词中之龙——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他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历城一个官僚家庭,北方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爱国精神给他以深刻的教育。
从年轻时候起他就积极参加抗金活动,而且组建了“义军”,立志恢复中原,坚决主张抗金。
南渡后他曾经向南宋王朝进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提出自己的抗金建议,陈述收复大计,但都没有被采纳,而且他还多次被贬官。
42岁后落职闲居长达20多年。
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最后在大喊“杀贼”声中与世长辞。
辛弃疾的词现存600多首,题材广泛,意境深远,手法多样,善于用典。
他横刀跃马登上词坛,拓展出了一类虎啸生风、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辛词内容多与战争和军事相关,相应的使词的意象群也出现了一个大转折:刀、枪、剑、弓、钩、箭、铁马、将军、骑兵等屡屡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使词中女性的柔婉美让位于血性男儿的力度美和崇高美。
他把爱国抱负和满腔忧愤倾注到词作中,形成雄奇豪壮、苍凉沉郁的风格,因而被后人称为“金戈铁马的词豪”。
2.探寻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时所作。
当时韩侂胄把持朝廷权力,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是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
先任命其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
镇江古名京口,素来是军事重镇,处于抗金前线。
韩侂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雪耻复国的一贯志愿。
但是,他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
在任时,他制军服,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壮丁并进行训练,为伐金准备条件。
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糜淫乐。
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杰作。
3.辛弃疾词名句集录(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2)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4)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5)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9)壮岁旌旗拥万夫,锦〖XC字6.TIF;%130%130,JZ〗突骑渡江初。
(《鹧鸪天》)(10)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1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12)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踏莎行》)(1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14)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南乡子》)合作探究1.辛弃疾词的创作方法,有一点和他以前的词人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多用典故。
有人因此说他的词缺点是好“掉书袋”。
有人认为“用事多”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毛病,对这种说法,你怎么认为?探究:这是不准确的批评。
我们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辛弃疾原有许多词是不过度贪用典故的,但这首词却并不是如此。
本词虽然用典较多,但都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感染力很强。
它所用的故事,除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
况且他用这些故事,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事,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词里是不多见的,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主旨表现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
根据上下片内容谈谈此句的具体含义。
探究:上片通过追慕古代英雄,感慨昏聩不振的南宋现状;下片则是从嘲讽古人着笔,汲取历史的借鉴。
南宋的不抵抗主义,带来令人目不忍睹的现实,投降派没有丝毫的敌情观念,更无收复国土的雄才大略,谁可改变这令人痛心的现状呢?词人想起了历史上曾与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来。
廉颇当着赵王派来的人一顿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以显示自己尚能领兵作战。
辛弃疾以廉颇自喻,表达了希望被朝廷任用,继续为国杀敌立功的悲壮苍凉心情。
这几句意思是:我虽然老了,还有廉颇一样的雄志,可是有谁来关心我、重用我呢?特别是“凭谁问”三字,含有无限悲辛,反映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悲哀。
《词诘》评此词曰:“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奔注,笔不得遏。
廉颇自拟,慷慨壮声,如闻其声。
”3.《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词,试比较这两首词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探究:共同点:一是格局基本相似,都是即景抒情,由景、事生议;二是议论有一定的深度,与现实有一定的联系。
这两首词表现手法的不同点:一是结构上有微小的变化。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片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前片写景中就含有议论,后面议论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二是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上来,思索宇宙人生的意义。
辛弃疾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三是苏词多铺叙,显得显豁;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文苑小憩【美文欣赏】夜读稼轩豪气、悲歌、剑影、刀光;细语、思念、忧伤、怀想。
深远的意蕴,五彩的华章,在我心中汇聚成宋词的形象。
偏爱宋词,由于温婉的宋代词坛里被辛弃疾注入了忠诚的力量。
他将自己的豪气,化为满腹愁肠,将宋词吟咏成人间的绝响。
文武双全的稼轩,空怀一身抱负,却只能听任年华虚度,将无尽的才华浸泡在杯中,独自啜饮;把缕缕忠魂,化为无尽的哀伤,和着英雄的鲜血流淌。
醉酒吟风中,漫不经心就将宋词推向了文学的高峰,让后人无限景仰。
无眠的夜,我以稼轩的壮词下酒,品出了无数的豪放,其中还有丝丝缕缕挥之不去的无奈和忧伤。
今宵梦醒无酒,我用一个文人真诚的灵魂,与你沟通和你交流。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却将梦想失落在远方,纵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也听不见朝廷呼唤的轻微声响,只能唤取红巾翠袖,揾一把英雄泪。
稼秆,在你迷离的泪光中,我读出了忧愁风雨,也读懂了人世的变幻、沧桑。
空负了一身惊人艺业,却没有将军百战声名裂,委靡的南宋朝廷,因其短浅的目光,失去了一位出色的将领,但却让文学史上从此拥有一座丰碑。
如果宋代词坛失去了你,就要丧失多少雄壮!还在怀念七八个星天外,刹那间风云突变,弓如霹雳弦惊。
此时你一定想拔出手中的剑,但你只能无奈地端起杯中的酒,此刻,认为“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你,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山河依旧秀美,只是已沦落敌手的大好河山,似一片乌云,遮挡了词人遥望祖国的视线。
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一次次失去为国建功的机会,因为你的正直,因为你的武艺,因为你的华彩,完美得让人生嫉。
但文坛一定会为你的到来而喝彩,多年以后,人们会遗忘很多将军的名字,但更多的人记住了你——一个词人的无限风光。
西风猎猎。
江水苍苍。
今夜以酒为伴,醉读你的文采。
欣赏你“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沙场秋点兵”的风范,也欣赏你“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的醉态,更欣赏你“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
平静的稼秆,看到的是一片温柔的风景:醉里吴音相媚好,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豪放的稼轩,将赤胆忠心剖出,化为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对酒当歌。
醉眼朦胧中,我读懂了一个伟大的生命,一个真实的灵魂,读懂了你的苦楚,读懂了你的豪放,也读懂了你惊天地泣鬼神的忧伤。
忠诚,信念,汇聚成一杯浓烈的酒,灼伤了我的眼眸,让我在这个寂静的夜晚,体会悲壮。
愁绪,感慨,凝结成沉重的词章,刺穿了我的心脏,让我在这个凄清的夜晚,泪眼迷茫。
今宵酒醒无梦。
一个词人的铮铮铁骨,跨越时空,在电闪雷鸣之中,发出不绝的声响。
(选文有删改)【大家文坊】郁孤台之魂徐南铁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相会。
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在台上徘徊。
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
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
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
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吗?对岸的鹧鸪曾经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
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的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民居。
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
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
及至知道了城内叫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自行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雄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
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把铁锁紧扣。
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
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
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相会了!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
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合,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为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
你的身影本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
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