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与情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 如果缺失的刺激给被试传递了重要的信息, 那么这种 缺失也会诱发P300出现。
• 第四, 根据蓝斑核- P300 假设, 预测蓝斑核的潜伏期像 P300 的潜伏期, 不会随着反应时的提高而提高, 作为一种 机能因素提高了反应的复杂性。
鸡红核和蓝斑核的细胞构筑及其 5-HT神经元的分布研究
• 研究通过免疫组化观察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蓝斑TH 蛋 白表达,发现模型组TH 蛋白表达下调明显。
• 这可能是反复不可预见而长期的慢性应激损伤了模型大鼠 的蓝斑,导致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胞浆内TH 活性 下调,从而引起儿茶酚胺神经递质的功能低下;而NE、DA 等是大脑中重要的单胺类中枢神经递质,参与情感、警觉、 记忆、食欲的调节,这些递质的降低引发了模型鼠的抑郁 相关症状,如快感缺乏(糖水消耗量和糖水偏爱下降)、 运动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下降、探索行为能力下降( 水 平运动次数和垂直运动次数均有所减少)等。
• 根据蓝斑核- P300 假说, 蓝斑核未来研究的预测主要有以 下几点:
• 第一, 采用以往的实验类型, 蓝斑核的相位反应应该表现出 相同的刺激感受性, 如观察到的oddball 范式下P300 的波 幅。
• 第二, 与oddball 范式研究下的P300 类似, 蓝斑核的相位反 应会随着目标与目标之间间隔的提高而提高。
• 蓝斑(locus coeruleus,LC)是脑中主 要的含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noradrenaline, NE/NA)的神经元核团,它的轴突投射到 中枢神经系统的广泛区域[10,13-15]。蓝斑 的NA能神经元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 间脑、中脑、小脑、延髓和脊髓等多个部
• 因此我们推断:蓝斑TH 表达的下调的可能是抑郁症的发 病机制之一。
事件相关电位P300 与蓝斑- 去甲肾上腺素交 感神经系统的研究与进展
• P300 是事件相关电位中研究正常人、患者 和哺乳类动物认知加工及其脑机制研究的 重要而广泛应用的电生理指标。
• P300 由sutton 等[1]1965 年提出, 是在300 ms 左右出现的正波
• 皮质纤维不仅投向LC 内的小脑投射神经元, 也投 向LC 内其它神经元。
抑郁模型大鼠蓝斑酪氨酸羟化酶表 达研究
• 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存在于儿茶酚胺(CA)能神经突起的 胞浆中,是CA 生物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
• 在CA 的合成中起催化限速的作用,现已有 充分的证据证明TH 是全部CA 代谢的限速 环节,并在第一步骤上调控整个代谢过程。
以小型细胞居多,多为圆形或多角形;阳 性反应物位于胞体和突起内,呈均匀棕黄 色,胞核则呈阴性反应(图1 E、图1 F)
• 蓝斑区注射P物质及其拮抗剂在电针内关穴改善 心肌缺血中的作用
• 大鼠第三、四脑室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扫描电镜 观察
• 转录因子AP22α对脑外伤后蓝斑神经元TH表达的 影响
• AT_1受体在脑胆碱能刺激引起的蓝斑TH免疫反 应活性变化中的作用
位,是去甲肾上腺素向海马和新皮质输入 电流的唯一的源[7]
• 蓝斑核团区域胞体密集,在光镜下显示透 亮区域约0.5~1mm2。根据酪氨酸羟化酶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蓝斑区域的所有的大 细胞(直径20~50μm,多极,椭圆形或呈 纺锤形)都是儿茶酚胺能的。通过膜片钳 记录电极注入荧光素黄后在共聚焦荧光显 微镜下可以看到典型的蓝斑神经元的形态。 实验时选择形态较大的细胞,它们一般都 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的(Fig4)。
电生理特性
• 1自发节律性电活动 • 2电压依赖性膜电流 • 3配体门控的膜电流
生理生化特性
• 在蓝斑脑片上神经元胞体区域诱发的单胺 类递质量子化释放
• 诱发的安培信号的钙依赖性 • 诱发的儿茶酚胺和谷氨酸释放的潜伏期比
较 • 动作电位频率对量子化释放的调节 • 胞体分泌的生理意义 • 蓝斑神经元兴奋性的自身抑制至少部分是
由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激活。
• LC神经元胞体区域诱发的NA分泌
• 蓝斑胞体NA分泌的时间性
• NA释放对动作电位发放模式的敏感性
• 蓝斑神经元中NA的亚细胞定位
• 胞体/树突NA分泌的生理意义
• 胞体/树突NA分泌的生理意义在于通过蓝斑神经 元胞体上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起到自身负反馈调 节[46,66],伏安法分析已经证明这种负反馈调节 作用是通过α2A自身受体起作用的[67,68]
Hale Waihona Puke 相关的物质及受体• 研究已经证明蓝斑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纤维 联系,
• 含有生长抑素、5-羟色胺、神经降压肽、P 物质 等[1],
• 蓝斑核通过释放这些物质调节伤害性信息的传递 [2]。背侧额前叶皮质(主要是感觉运动区) 是大脑 皮层主要投向蓝斑的区域[3]。皮质- 蓝斑投射和 蓝斑- 小脑投射在蓝斑内存在单突触连接。
• 蓝斑核呈横向宽、背腹向扁的板状,位于 脑桥前部的室底灰质腹外侧区,被盖背外 侧核后方,腹侧与蓝斑下核界限不明显, 背侧与室周灰质没有明显分界,在蓝斑核 的中间常有一横向延伸的小血管通过。构 成细胞呈圆形、梭形或多角形,主要以中 小型细胞为主,胞核居中,核仁明显,细 胞排列密集,染色较深。
• 蓝斑核内5一HT 阳性神经元数量很多,主 要集中在核的中部,细胞排列密集,深染
• 慢性给予吗啡诱导大鼠蓝斑核Fos蛋白表达 • 大鼠隔外侧核和隔内侧核接受蓝斑一氧化氮合酶
阳性神经元的投射
解剖形态学
蓝斑核(Locus Coeruleus),简称蓝斑, 亦称青斑核,是位于脑干的一个神 经核团。其功能与应激反应有关。Félix Vicq-d'Azyr最早发现了蓝斑这一解剖构造。
蓝斑位于第四脑室底,脑桥前背部。
解剖形态学
• 蓝斑位于三叉神经中脑核内侧、第四脑室 底与侧壁交界处室底灰质的腹外侧区,从面 神经核水平一直延伸至中脑下丘平面尾侧 [ 10 ] 。由于蓝斑独特的色素沉着,很早就被 人们在脑干内发现,但对其功能一直缺乏了 解,直到用甲醛诱发荧光法发现蓝斑神经元 含有儿茶酚胺,人们才认识到蓝斑在机体的 重要作用[ 11 ]
• 目前P300 已经成为判断颅内核团认知功能 是否正常的客观指标之一[2]。
• 蓝斑核的相位活动在诱发刺激的行为反应 之前出现,与行为反应的时间而不是刺激出 现的时间更相关[8]。
• 这表明蓝斑核可能与刺激的内部加工, 而不 是感觉事件本身相关, 并且对行为反应的时 间有直接的影响。
• 蓝斑核对背景刺激的动机价值高度敏感[9]
• 蓝斑为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胞体背束起源处, 纤维广泛地分布于大脑及小脑皮质、海马、杏仁 核、下丘脑前区。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与 情感、行为、状态依赖的认知过程及意识状态有 关,参与醒觉及注意功能[8]。
• 慢性应激、蓝斑功能与抑郁症关系密切:蓝斑-肾 上腺神经递质的下调与一些精神疾病,如应激后 情感障碍、睡眠和醒觉障碍密切相关;反复或延 长的应激原引起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改变, 可引起蓝斑损害[9,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