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试卷
哲学与人生 期末复习

《哲学与人生》期末练习卷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C )A理论和实际的关系问题 B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唯物和唯心的关系问题2.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A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3.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 C)。
A.物质 B.意识C.社会 D.精神4.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C)。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5、(B)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A联系B运动C静止D发展6.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B )A自觉性 B 能动性 C意识性 D 主动性7.规律是客观的,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意味着(A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被动无为的C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是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D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程度和范围,变不利为有利8.“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B )。
A. 客观实际B. 客观规律C. 主观愿望D. 正确观点9.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
这说明( A )。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10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C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11.“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这是用(B )A.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联系的观点看问题C.孤立的观点看问题D.规律客观性看问题12.下列关于顺境或逆境的论述中,能够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的是( A )A顺境、逆境都只是一种外力,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B逆境对青年人的成长最有利C顺境绝不能造就强者D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与人的成长都无关13.下列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D )A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片面的、多变的,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所以二者是根本对立的B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本质离不开现象,现象也离不开本质,所以二者是完全统一的C现象能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所以二者是毫不相干的D现象与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二者既对立又统一14.哲学上讲的矛盾是指(D )A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B事物之间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关系C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D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15.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某地区从本地区的情况出发,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说明我们行动的依据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发展的观点C、认识的无限性D、矛盾的观点2.“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3.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4.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了幼师、数控、机电、电子商务、高铁乘务等专业,并且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专业规模,这样做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联系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5.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A 物质世界是客观的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6.科学的本质是( )A.创新B.发明C.思维D.创造7.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例说明()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8.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
”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
这说明()A 本质离不开现象B 现象离不开本质C 假象否定了事物的本质D 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9.一只蝴蝶在茧子中苦苦挣扎,想要冲破茧子,出来飞翔,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成语中能够表现从客观本质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D)A.自轻自贱B.自知之明C.自不量力D.量力而为2.新事物的出现不必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必定都是(A)A.切合事物发展规律的B.强盛和完美的C.汲取了往事物的精髓D.有新的名称和旗帜3.目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馆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时机,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相关专家指出,这顺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丛林!专家们的见解表现的真理是( C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应C.事物是广泛联系的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4.“只需你对着飞奔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梦想就能实现。
”这类说法(D)A.必定了联系的广泛性和多样性B.揭露了意识能够正确反应客观规律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忽略了联系的客观性5.人们常说“行家看门道,外行看喧闹。
”这里的“门道”和“喧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A)A.“本质”和“现象”B.“现象”和“本质”C.“客观”和“主观” D 、“主观”和“客观”6.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 A ﹚A.指宇宙间全部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B.天体运动C.自然变化D.人类活动7.人生发展相同是行进性与波折性的一致,这句话是说( B )A.人的发展有时是行进的,有时是倒退的B.人生发展不是直线上涨的,而是一个顺序渐进的波折发展过程C.人生发展只有上涨,没有降落D.人生发展复杂多变,只有成功不可以失败。
8.人生发展中不行防止的两种境遇是:(B)A.行进新与波折性B.顺境和窘境C.行进与落伍D.进步与退后9.“揠苗滋长”的寓言故事劝告我们,想问题、做事情(A)A.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定以尊敬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B.要不停地发现、揭露规律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D.只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行的事情10.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指:﹙ A ﹚A.事物自己包括既对峙又一致的关系B.事物之间存在的对峙关系C.事物之间或许事物内部相互依存关系D.事物之间相互排挤的关系11. 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受“姓氏鄙视”。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只要你对着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
”这种说法 [单选题] *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揭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忽略了联系的客观性(正确答案)2. “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单选题] *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正确答案)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3. “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单选题]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正确答案)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假象多于真象本质是眼睛看不到的4.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单选题]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性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正确答案)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5.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 [单选题] *能够改变环境有心理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正确答案)能反映外部事物6. 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例说明() [单选题]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正确答案)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7. “流水不腐、户驱不蠧”主要说明() [单选题] *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正确答案)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过程8. 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诸如垃圾短信、电信诈骗等也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烦恼。
这启示我们 [单选题] *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矛盾(正确答案)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9. 从哲学的角度看,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 [单选题] *新出现的都是新事物,原来存在的都是旧事物形式新颖的都是新事物,形式陈旧的都是旧事物凡能用电脑代替的都是新事物,反之则是旧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是新事物,反之则是旧事物(正确答案)10. 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积极的态度表现的有?①合作②接纳③和睦④和谐⑤排斥 [单选题] *①②①②③④(正确答案)①②③④⑤③④11.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单选题]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正确答案)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意识反作用于物质12. 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
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卷附答案1

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卷附答案1《哲学与人生》测试卷1姓名:班级:学号:成绩: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45分)1.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B ).A. 物质是运动的B. 运动是绝对的C. 运动是相对的D.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 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人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
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C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3.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说明,学习中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AA. 按照规律办事B.改变和废除记忆遗忘规律C.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D.创造记忆遗忘规律4.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有近千家企业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20多家。
有的企业老总还当起了“星探”,亲自到赛场抢夺技能“明星”,这与当前的“就业难”形成强烈反差。
上述材料表明,劳动者(A ).①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②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转变就业观念③要依法履行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义务④要积极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A. ①②B. ③④C.①②③D. ②③④5.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例说明(B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6.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劳动力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减少。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班级: 姓名:分数: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那么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哪些方面?(10分)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体现在两个方面,请简单阐述。
(10分)3.成功的人生行动包括哪些因素?(10分)4.简单阐述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0分)5.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10分)6.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0分)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7.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8.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9.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10.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11.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13.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1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答案:1.1)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2)个人主客观条件3)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2.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1)成功的行动目的2)恰当的行动方法3)行动的条件4.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6.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变化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后退的运动;而在这些变化当中,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才是发展。
并且变化还可能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如果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事物质的变化也不能称之为发展。
因此,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的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1、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人生发展不能好高骛远(√)3、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从主观愿望出发(X)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5、敢于行动不等于成功行动(√)6、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X)7、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8、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9、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10、人们可以创造规律(X)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小题)1、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A)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2、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B)A、“现象”和“本质”B、“本质”和“现象”C、“客观”和“主观”D、“主观”和“客观”3、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B)A、比较分析法B、矛盾分析法C、分析综合法D、类比法4、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实说明( B)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直到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不很难企及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5、下列不属于的是益友表现的是(D)A、正直的人B、诚信的人C、见闻广博的人D、好背后诋毁人得人6、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关系特征(D)①平等互处②宽松的人际环境③友善和关爱④相互真诚信任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D)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8、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宋诗蕴含的哲理有(D)A、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B、联系是普遍的,孤立存在不和周围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是没有的C、联系是多种多样的D、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局部没有的新的整体的功能9、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C)。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这句话说明() [单选题] * A学会哲学,生活就一定会更美好B哲学是艺术的一个种类C哲学与生活相互作用,相互决定D哲学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正确答案)2、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分别是() [单选题] *A、有神论和无神论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确答案)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3、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单选题] *A.对自身而言,只有付出,没有收获B.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正确答案)C.对社会有益,对己无利D.给别人带来幸福,给自己带来不便4、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单选题] * A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正确答案)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5、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说明() [单选题]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正确答案)B、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按规律办事常常是事半功倍D、人们办事有无成效,取决于主观能够性发挥的程度6、农历丁家年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这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
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单选题]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正确答案)B.联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关系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7.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强调了() [单选题]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人际和谐的重要性(正确答案)C.物质世界的多样性D.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8、专家指出,人们随手扔的一次性卫生筷,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单选题]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世界是变化发展的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正确答案)9."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 [单选题] *A.适度(正确答案)B.互惠互利C.因人而异D.主动热情10、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 [单选题]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正确答案)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自身条件的地位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11、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 [单选题] *A、能够改变环境B、有心理活动C、具有自觉能动性(正确答案)D、能反映外部事物12、规律是可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 [单选题] *A、能动地改选规律B、能动地创造规律C、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正确答案)D、能动地消灭规律13、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 [单选题] *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B、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正确答案)C、一切从领导的决策出发D、一切从书本出发14、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一切都处在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 [单选题] *A、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正确答案)B、普遍的、有条件的、相对的C、普遍的、无条件的、相对的D、普遍的、有条件的、绝对的15、下列运动变化中,属于发展的是() [单选题] *A.日有所思,夜有所梦B.用电子计算机算命质量发展阶段C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阶段(正确答案)D.江山易改,本性难移16.人们的通信工具从跑马送信、电报电话到手三机网络;手材机的体积越来越越小,但功能却越来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学年度德育测试题(哲学与人生)
1、“实事求是”这句话中的“是”是指()。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个人的性格
3、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4、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实说明(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的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6、“君子之交淡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
A、适度
B、互惠互利
C、因人而异
D、主动热情
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话说出了这样一个道理()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8、哲学上所说的对立是指()
A、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B、矛盾双方互相对抗
C、矛盾双方互相分离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10、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
运用辩证法观点看这首小诗,我们领悟到()
A、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部分影响着整体,制约着整体功能的发挥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010-2011学年度哲学与人生测试试卷共4页
1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2、假如一只水桶的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
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
这说明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C.全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局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13、要改变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地方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制定
相应的发展战略,这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目的
C.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14、.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
”告诉我们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必须重视各个局部的作用
15、《论语》里有一句著名的成语:欲速则不达,它的哲学寓意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16、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
”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
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观察得到身边细微的变化。
”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一致的的()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6、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还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1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的是()
A、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B、书本知识是浅显的,而且不一定正确,还是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C、要真正消化理解书本知识,还要积极参加实践。
D、要获得真正知识,必须事事亲自实践。
18、新事物是指()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的事物。
C、最新出现,又最受人欢迎的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19、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目前世界各国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这说明()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B、规律是客观的,有些自然规律无法掌握。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2010-2011学年度哲学与人生测试试卷共4页
D、科学的预测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
20、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我国人民发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拚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取得了抗洪斗争的胜
利。
这种精神被称为伟大的抗洪精神。
从哲学上看,这一材料表明
A、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B、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C、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的认识水平
D、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二、辨析题(对的打√,错的打x 10X1=10分)
1.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从社会上索取了多少财富()
2.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的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
3.理想与信念密不可分,理想是信念的前提,信念是理想的支撑( )
4.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体现了社会理想()
5.历史的发展是由一些民族英雄决定的()
6 .归纳法和演绎法属于创新思维( )
7.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8.失败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经历,没有永远的成功者()
9.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中,兔子撞树而死是必然现象()
10.健康就是指身体没有毛病()
三、案例简析(本题共30分)
1、小何毕业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没几个月他就干不下去了,原来是她不能适应那里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
她不喜欢在那个上司的手下做事,同事之间的摩擦也让她十分烦恼,她感到郁闷、烦躁,有时忍不住发火,结果人际关系更加紧张最后丢到了这份工作。
⑴、你从小何的工作经历中获得了什么启示?(5分)⑵、案例中是如何体现联系是复杂多样的?(5分)
⑶、我们该怎样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5分)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在科学的大道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机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⑴、以上名人警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5分)
2010-2011学年度哲学与人生测试试卷共4页
⑵、给我们有哪些人生启示?(10分)
四、论述拓展(本题共20分)
美国《商业周刊》曾经对世界500强企业的CEO和成功人士分别做了一次调查:什么样的人最具有成功的潜力?答案出奇地相似。
也许我们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也许有时候自己有很好的想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没有去做。
时间过去,留给我们的只有遗憾,而当遗憾一次又一次的出现,我们还能用“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安慰自己吗?成功不是靠别人的帮助,也不是靠机会的垂青。
⑴、你想成功吗?(5分)⑵、在成功欲望的驱使下,我们作为学生现在该怎么做?(7分)
、
⑶、学习了《哲学与人生》,你认为这门课对你的人生有些什么帮助和启示?(8分)
13、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
运用辩证法观点看这首小诗,我们领悟到()
A、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部分影响着整体,制约着整体功能的发挥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010-2011学年度哲学与人生测试试卷共4页
2010-2011学年度哲学与人生测试试卷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