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合集下载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经历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这一变革不仅在文学形式上有所体现,更是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一、现代主义的表现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对新的艺术形式的追求上。

20世纪初,一批文化精英开始怀疑传统文化的束缚,他们试图打破旧有的文学规范,追求个性和自由。

鲁迅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与此同时,现代主义文学还注重形式的创新和实验。

例如,鲁迅的《野草》采用了多种文体,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界限。

另外,胡适的《文艺改良论》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理念,主张用通俗的白话来表达文学思想,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发展。

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后现代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文学领域,它与现代主义相比,更加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游戏性和多元文化的碰撞。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带来了全球化的浪潮,这种变革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对现实的描绘变得更加模糊和多样化。

作家们不再追求真实的再现,而是通过夸张、荒诞和幻想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莫言的《红高粱》就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它通过对家族历史的幻想和夸张来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面。

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学还注重对语言的探索和游戏。

王小波是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黄金时代》、《黄金时代续篇》等充满了对语言的戏谑和游戏。

他以幽默的笔调和荒诞的情节,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比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差异。

现代主义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的反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加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和语言的游戏性。

现代主义艺术中的领袖和流派

现代主义艺术中的领袖和流派

现代主义艺术中的领袖和流派在现代主义艺术领域,有一批经过历史检验的艺术家和流派,他们的作品和理念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和影响不可或缺。

本文将着重探讨现代主义艺术中的领袖和流派。

领袖1. 康定斯基康定斯基是俄国画家,被誉为现代主义的领袖之一。

他创办了“蓝骑士”艺术团体,该团体的成员包括了其他现代主义大师如莫里斯·德·瓦朗谢纳和弗朗茨·香特。

康定斯基的作品大多是抽象的绘画和构成主义作品,他运用纯净的几何形状和鲜明的色彩,使画面呈现出非凡的视觉效果。

康定斯基在现代主义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领导角色,为后来的现代主义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毕加索毕加索是西班牙画家,他的作品影响了整个现代艺术的发展。

他是抽象表现主义和立体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既追求艺术的形式完美,又强调作品所传达的意义和情感。

毕加索在给人以强烈感受的同时,也注重运用和平衡画面中的元素。

他的一系列创新的构图和表现手法,成为了现代艺术的灵感源头。

3. 玛丽·卡西特玛丽·卡西特是美国画家,她被誉为现代艺术中的女神。

她的作品主要以描绘日常生活为主,她的绘画风格清新,布局严谨,对光影细节的把握也尤为精细。

玛丽·卡西特所创作的作品,将日常生活的景象转化成了美丽的艺术形象,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一跃成为现代艺术的领导者。

流派1. 立体派立体派也被称为科布拉运动,是现代主义艺术中一股较为重要的流派。

该派的画家们主张用几何形状来构成画面,画面的形式更加靠近现实的自然状态。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毕加索、费尔南德·勒热、乔治·巴克等人。

立体派的艺术创作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震撼,还改变了传统的思考方式,促使人们更加开放和多元地理解艺术。

2. 抽象艺术抽象艺术源自印象主义和立体派的创意,旨在通过完全割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实体画面化为对视觉、形式、色彩、线条的思考和表达。

抽象艺术领域正式形成于20世纪初期,标志作品为维克多·庞登的《现代引导手册》。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与作家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与作家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与作家现代派小说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进入我国。

我国的许多作家相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批年轻诗人形成了我国最早的象征主义诗派。

当我置身于中文专业时,对现代主义文学也有了粗略的了解。

最初接触的现代派小说是卡夫卡的《变形记》,大学期间简单的读过几本现代派小说,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卡夫卡的《审判》、《城堡》、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现代派小说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做了如下整理。

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派别,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西方的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弊病,同时也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

表现了中下层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不满情绪。

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出现,当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尖锐。

人们在经历了许多毁灭性的灾难后受到了巨大的创伤。

同时,在新的社会结构体中,人的生活自由程度大大降低,异化程度则加深,战争破坏了人的生存稳定感,生发了人对于生命的漂泊和艰难意识。

现实矛盾重重交织,人自身的困顿和焦灼不禁显现,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审美原则和审美需求,配合这样的时代精神,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表现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的流变。

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主义,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放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

它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

对现代主义的作家来说,小说的兴趣中心是要揭示新的“心理材料”,或称心理要素。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出生于德国柏林,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

父亲也是一位建筑师。

1969年7月5日卒于美国波士顿。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1945年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基本资料姓名: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国籍:美国、英国原籍:德国生日:1883年5月18日去世:1969年7月5日出生地:德国柏林职业: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个人简介格罗皮乌斯(1883~1969)Gropius,Walter德裔美国建筑师。

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生于1883年5月18日,卒于1969年7月5日。

格罗皮乌斯原籍德国,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

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

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鞋楦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

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

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1959年任副会长。

1934年离德赴英开业。

1937年定居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

现代诗歌流派与代表作品

现代诗歌流派与代表作品

现代诗歌流派与代表作品现代诗歌是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它与传统诗歌相比,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在现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本文将介绍几个现代诗歌流派及其代表作品。

一、象征主义流派象征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它强调诗歌的象征性和隐喻性,追求诗歌的超验和灵魂的升华。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酒与血》以及《船上的人》等都体现了象征主义的特点。

二、现代主义流派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它对传统诗歌形式进行了颠覆和重构,追求形式的创新和语言的自由。

美国诗人艾略特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荒原》以及《空无一物》等都展现了现代主义诗歌的独特风格。

三、意象派流派意象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它注重诗歌形象的塑造和意象的表达,追求诗歌的直观和感性。

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红轮》以及《红色的轮子》等都体现了意象派诗歌的特点。

四、现代派流派现代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它强调诗歌的个人表达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追求诗歌的真实和直接。

英国诗人艾登是现代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未来的时刻》以及《战争的时刻》等都展现了现代派诗歌的独特风格。

五、后现代主义流派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它对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超越,追求诗歌的多元和反传统。

美国诗人约翰·阿什贝利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燃烧的房子》以及《无题》等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

以上是几个现代诗歌流派及其代表作品的简要介绍。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通过对这些流派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现代诗歌的魅力。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引发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思考。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1、格罗皮乌斯(1887—1969)格罗皮乌斯很早就提出建筑要随时代向前发展,必须创造这个时代的新建筑的主张。

认为“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反对复古主义,主张用工业化方法解决住房问题,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方面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井创造了一些很有表现力的新手法和新语汇。

代表作品如阿尔费尔德的法古斯工厂,科隆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德绍的包豪斯校舍。

2、勒•柯布西耶(1889-1965)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要创造新时代的新建筑,激烈否定因循守旧的建筑观,主张建筑工业化,把住房比作机器(“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并要求建筑师向工程师的理性学习,在设计方法上提出“平面是由内到外开始的,外部是内部的结果二他在住宅设计中提出了“新建筑的五个特点:同时他又强调建筑的艺术性把建筑看成纯精神的创造。

代表作品如巴黎的萨沃依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

著作:《走向新建筑》。

3、密斯•凡•德•罗(1886—1970)密斯•凡•德•罗强调建筑要符合时代特点,要创造新时代的建筑而不能模仿过去。

他重视建筑构造和建造方法的革新,认为“建造方法必须工业化”,他以“少就是多”为建筑处理原则,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和吐根哈特住宅,表达了他对构造一一空间一一形式的见解。

一方面简化构造体系,精简构造构件,产生没有或极少屏障;而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另一方面净化建筑形式,准确施工,成为由钢和玻璃构成的直角组成的盒子,代表作品如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伊利诺伊工学院校舍,范斯沃斯住宅。

4、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869〜1959)赖特对建筑的看法与现代建筑中的其他人有所不同,他在美国西部建筑根底上融合了浪漫主义精神,而创造了富有田园情趣的“草原式住宅”,在后来发展为“有机建筑”论。

他主张建筑应“由内而外”,他的目标是“整体性”。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流派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流派
塞尚(现代艺术之父)
《大浴女》、《圣维克多山》
凡高
《星月夜》《向日葵》《食土豆的人》
高更
《布道后的幻象》、《我们从那里来我们是谁我
们到那里去》《两个塔希提少女》
巡回展览画派
结合社会现实,反映现实生活。
列宾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
克拉姆斯科依
《无名女郎》
野兽主义
注重发挥纯色的作用,强调色彩的表现力
波普艺术
大大众流行的艺术现象,准确的把握大众文化的内涵,不限定艺术家的表现形式。
安迪.沃霍尔,
《 金色的玛丽莲.梦露》《汤罐头》《绿可口可乐瓶》
后现代主义
企企图打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主张多元和承认多中心,主张艺术平民化,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杜尚
英国现代绘画
运运用前人的作品复制品或电影的某一瞬间 进行独特处理,赋予作品以神秘感和表达某种特殊使命。
杜尚
《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下楼梯的裸女:第二号》
《泉》
超现实主义
吧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境的经验相结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情景。
达利
《内战的语言》《记忆的永恒》
抽象表现主义
以一种艺术思潮,强调作者行动的自由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位置。
波洛克
《秋的韵律》《天主堂》
德.库宁
《西班牙共和体的挽歌》
荷兰风格派
主主张用纯粹的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
蒙德里安
《百老汇的爵士乐》《红和黑》
《红黑黄蓝灰的构成》
《开花的苹果树》
巴黎画派
值指20世纪初在巴黎活动的、未参加现代主义流派的艺术家。基本采用写实手法,或多或少受到野兽派和未来主义的影响。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归纳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归纳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归纳一、中国设计史1. 古代设计(1)原始时期:陶器、玉器的设计,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模仿。

(2)夏商周时期:青铜器设计达到高峰,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体现了精湛的铸造技艺。

(3)春秋战国时期:漆器、丝织品设计日益成熟,图案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秦汉时期:瓷器设计迅速发展,如秦砖汉瓦、画像石等,展现了大一统国家的风貌。

2. 中古设计(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对设计产生影响,石窟、壁画等设计具有浓厚宗教色彩。

(2)隋唐时期:瓷器设计进入黄金时期,如唐三彩、越窑青瓷等,造型优美,色泽鲜艳。

(3)宋元时期:家具、建筑、园林设计取得显著成就,如宋代家具简约实用,元代园林注重自然和谐。

3. 近现代设计(1)明清时期:瓷器、家具、建筑等领域的设计达到极致,如明式家具、故宫建筑群等。

(2)近现代:西方设计理念传入,我国设计开始融合中西文化,如海派家具、月份牌广告等。

二、外国设计史1. 古代设计(1)古埃及:金字塔、神庙、法老陵墓等建筑设计,展现了对永恒的追求。

(2)古希腊:帕台农神庙、雕塑等设计,强调人体美和比例关系。

(3)古罗马:输水道、竞技场、公共浴室等建筑设计,注重实用与美观的结合。

2. 中世纪设计(1)拜占庭时期: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建筑设计,融合了东西方艺术风格。

(2)哥特时期: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线条和光影效果。

3. 文艺复兴时期(1)意大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参与设计,强调人文主义精神。

(2)法国:卢浮宫、凡尔赛宫等建筑设计,体现宫廷奢华风格。

4. 近现代设计(1)工业革命:建筑设计出现新材料、新结构,如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等。

(2)现代主义:包豪斯学派兴起,强调功能主义和简约风格。

(3)后现代主义:设计回归历史、地域特色,如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设计。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归纳三、中国设计史(续)4. 当代设计(1)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设计开始与国际接轨,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迅速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一、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

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

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

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

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

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

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

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代表人物1、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出生于德国柏林,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

“包豪斯”这个译名,它是德语中的专有名词Bauhaus的音译,在德语中本来并没有这个词,是包豪斯的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1883―1969)自创:他把德语中已有的一个复合词Hausbau(房屋建造)颠倒了一下,把基本词变成了限定词,把限定词变成了基本词,故而Bauhaus从字面上讲它的意思无非就是“造房子”,而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它是指格罗皮乌斯1919年在魏玛创立的德国古典现代主义中最为著名的一个艺术和设计流派,该派在1919—1933年产生的创作(建筑、工艺设计)对世界的建筑艺术和工艺设计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继1996年魏玛和德绍的包豪斯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04年教科文组织又将以色列特拉维夫市中心的约有4千多座包豪斯建筑的成片建筑列入名录。

一个现代建筑设计流派的建筑两次被列入名录,这种现象是极为罕见的。

1928年,他与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至1959年间,任协会副会长。

1934年,他离开德国赴英国开业。

1937年,他定居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和主任,1952年起任荣誉教授,参与创办该校的设计研究院。

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强调在建筑中运用精确的数学计算,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他在美国还从事设计实践,1945年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为主的设计事务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此外他对玻璃幕墙的构造有着重要的贡献。

50~60年代,他获得英国、联邦德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建筑师组织、学术团体和大学授予的荣誉奖、荣誉会员称号和荣誉学位。

包浩斯宣言格罗皮乌斯坚定地贯彻自己的原则,决心使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团结艺术家和建筑师、工程师一起创造新的实用而美观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工业制品和房屋。

为培养能担负这个任务的新型设计人才,包豪斯的教学采用了“工厂学徒制”,学生入学后须先经过半年的基础教育,学习的内容包括“基本造型”、“材料研究”或“工厂原理与实习”。

基础教育完成后,学生方能进入工厂和工作室,接受三年的学徒制教育。

成绩合格者获“技工证书”,成绩优异者可经过考试升入“包豪斯建筑研究部”,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才能得到“包浩斯文凭”。

由格罗皮乌斯起草的“包浩斯宣言”是现代设计的重要文献,也是现代设计教育的最高纲领:“完美的建筑乃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

艺术家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

……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幢建筑是各种美感共同组合的实体。

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注入建筑的精神,免于沦为可悲的…沙龙艺术‟”。

“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应当转向实用美术。

”“艺术不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

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艺术家是一个能够随心所欲的工艺技师,上帝赐予的灵感使他的作品变成了艺术。

然而,工艺技术的熟练对每一个艺术家来说均不可或缺,真正的创造力、想象力的源泉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让我们建立起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

在这个组织里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立起屏障的阶级观念。

同时,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双手建造起一幢将建筑、雕塑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且以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臂,将它矗立在云霄,使它成为一种新信念的鲜明标志。

建筑特点及代表作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

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

法古斯鞋楦厂的幕墙由大面积玻璃窗和下面的金属板裙墙组成,室内光线充足,缩小了同室外的差别;房屋的四角没有角柱,充分发挥了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悬挑性能。

展览会办公楼正面两端各有一个全玻璃幕墙的圆塔。

里面的螺旋形楼梯与上下楼梯的人全部暴露出来。

这些作法在后来的现代建筑中,特别是在百货商店和疗养院之类的公共建筑中广为应用。

上述两座建筑不仅提出了新的功能和表现出新的美学观点,并且说明功能和美观是同现代材料和结构技术分不开的包豪斯校舍的实验工厂格罗皮乌斯在他设计的包豪斯校舍的实验工厂中更充分地运用玻璃幕墙。

这座四层厂房,二、三、四层有三面是全玻璃幕墙,成为后来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的先声。

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主张的现代功能观点的一个主要方面。

欧洲传统建筑大多室内幽暗,阳光很少,而格罗皮乌斯设计的房屋有较大的窗户,有阳台。

在总体布局上,为了保证阳光照明和通风,摒弃了传统的周边式布局,提倡行列式布局,并提出在一定的建筑密度要求下,按房屋高度来决定它们之间的合理间距,以保证有充分的日照和房屋之间的绿化空间。

这些观点在格罗皮乌斯1929~1930年和H.沙龙等人共同设计的德国西门子城住宅区,40年代初和M.L.布劳耶合作设计的美国匹兹堡的铝城住宅区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2、密斯·凡·德罗密斯·凡·德·罗(1886~1969年)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包豪斯第三任校长。

当年因包豪斯的乌扥邦倾向及社会主义色彩不容于纳粹当局而被迫关闭。

密斯与创校人格罗皮乌斯等人流亡到美国,任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的感觉使结构本身已升华为建筑艺术。

密斯早期是提倡现代建筑的主将,主张建筑必须具有时代性,他在1919-1921年提出的钢和玻璃摩天大楼方案具体反映了这个特点。

他认为今天的建造方法必须工业化,而它是一个材料问题,他找到了他认可的工业化新材料,即钢和玻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是光亮式的玻璃摩天楼在50年代以后成为当代世界最流行的一种风格。

密斯严谨的逻辑思维使他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

它的具体内容主要寓意于两个方面。

一是在结构上,即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讲究结构逻辑,使之产生没有屏障,或屏障极少的建筑空间,由此这个空间,不仅可以按多种不同功能需要而自由划分为各种不同的部分,同时也可以按空间艺术的要求,创造内容丰富与步移景异的流动空间和建设时空感。

一方面是在建设艺术造型上,这就是净化建造形式,使之成为不具有任何多余东西,只是由直线,直角,长方形与长方体组成的几何构型图。

另一方面,精确与严谨的施工,选材与对材料颜色,质感与纹路的精心暴露,却使造型显得更加明晰精致纯净与高贵,具有百看不厌的形式美。

这种思想都分别表现在魏森霍夫住宅新村的多层公寓,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和吐根哈特住宅中。

巴塞罗纳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大理石壁面密斯的名声,从1929年设计巴塞罗纳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开始,走过40年的人生,为他的祖国设计的新国家美术馆,标志着人生最后乃至最高的到达。

和巴塞罗纳的德国馆相比,晚年的设计已经是在单纯的造型中寻找到归宿,他为新国家美术馆设计的是一个几乎不需要进行任何切割的巨大正方。

密斯同样崇尚绝对主义绘画的崇高性,并试图建造了一座绝对主义的殿堂,这座新国家美术馆,与马列维奇那件“黑色的正方形”作品在精神上有着认同关系。

只不过密斯是把灰色的正方形地面当作画布,如果我们的视角是从空中垂直看这座建筑,就是一个黑色的正方形,最好的说明是这座建筑的施工图纸上再清楚不过地展示了正方形和边缘的关系。

然而真正的震撼不是来自从俯视的角度,而是当你走进这个美术馆,只有八根柱子悬挑起来的巨大黑色正方形屋顶,盖在所有人的头顶上,形成巨大的压迫感。

如果说艺术的本质是向原点的回归,那么密斯是通过“新国家美术馆”这件封笔作,回归到绝对主义绘画的偶像“黑色的正方形”所要表现的终极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