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

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欧美的一股影响广泛的文学思潮,它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
发端与19世纪中叶的唯美主义文学,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出现了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文学艺术流派,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各个流派之间的更迭迅速,“各领风骚数十天”。
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开始出现衰微,并逐渐向后现代主义文学过渡。
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由于流派纷杂众多,整体观念的演变和价值取向是复杂的,但它作为20世纪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总称,在总体上又有它们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普遍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的绝望,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人在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
当时西方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
而紧接而来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本就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更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危机感,使得更为敏感的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怀疑,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应予摒弃。
这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如:表现主义着力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恼与焦虑,对文明发展的意义采取怀疑与否定的态度;而未来主义主张扫除一望的一切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他们的作家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明显而又强烈的破坏欲。
表现现代人在荒诞的世界中的异化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种主题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这4个方面表现出来。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基本特征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基本特征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股以功能性、简约性和科技性为核心的设计潮流。
它的出现标志着设计领域的一次彻底变革,旨在打破传统束缚,追求新颖和实用。
首先,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强调功能性。
设计师们开始将实用性置于设计的首位,追求简单、高效的设计。
他们相信设计应该为人们提供便利和舒适,而不仅仅是以美观为目的。
因此,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具有创新功能性的设计作品,比如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开放式平面布局、简洁的线条以及多功能的空间利用。
这些设计都反映了功能性在现代主义设计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注重简约性。
设计师们倡导摒弃繁琐复杂的装饰和元素,追求线条简单、造型明快的设计风格。
他们认为,简约的设计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也更能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
简约性在现代主义设计中得到了全面体现,无论是建筑、家具还是艺术品,都以简洁、纯粹的造型为主要特征。
另外,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强调科技性。
随着工业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设计师们意识到新的技术可以为设计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他们将新材料和新技术融入到设计中,创造出更先进、更实用的作品。
例如,现代主义建筑中广泛使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无梁大跨度设计等,都是科技性在现代主义设计中的体现。
最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具有指导意义。
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为当代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现代主义设计注重独立思考和创新,鼓励设计师勇于挑战传统,不拘泥于既有模式。
它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倡导以人为本、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
这些理念对于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如城市化、环境污染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无疑是设计史上一次重要的创新尝试。
它以功能性、简约性和科技性为特点,不仅为设计师们开辟了全新的道路,也为当代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以其生动、全面并具有指导意义的特征,至今仍在设计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试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试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对于“现代化”这个政治学、社会学的常用概念,人们往往偏重于或片面性的仅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加以认识和研究。
由于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在某些领导干部决策中不能正确地把握这个概念的时代性、全面性、阶级性、渐进性,因而发生指导性偏向,导致“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发生。
本文谨着重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概念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作为引玉之砖,以期得以争论并请教同行。
一、“现代化”概念的产生及其基本内涵现代化一词,拉丁文是Modernization。
辞海解释为不发达社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和目标。
现代指时代,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历史学家通常概括为资本主义存在和无产阶级不断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时代。
这个时代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开始的。
从此人类社会进入现代。
中国的现代从何时开始?有的主张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大多数历史教科书以此为界限),也有的主张中国的现代应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
现代化一词作为过程,其首要标志是用先进的技术发展生产力,生产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与之相适应,社会结构和政治意识形态也随之出现变化如政治民主、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社会活动和现代化人格;作为目标,它一般指以当代发达社会为参考系数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先进生产力水平及消费水平。
现代化这一概念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实现现代化成为一股公认的不可抗拒的世界性潮流。
虽说至今在全世界并未形成统一的模式,在学术上也没有形成权威的定义,各国都可以按照各自不同的国情制定现代化的理想标准,但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高度发展是主要标准是没有争论的。
中国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在周恩来总理1975年所作的第四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在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规划。
自此,四化成为实现经济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但是,他并没有全面论述现代化的科学概念的内涵。
现代主义概述

马赛尔· 普鲁斯特(1871-1922), 法国著名作家
《追忆逝水年华》全书计300万字,共 七部 小说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时间”和“回 忆”。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 乔伊斯(1882 -1941)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 :名篇 《死者》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1916) 《尤利西斯》共十八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写了三个人在都柏林的一天(1904年6月16日) 的生活。它套用了荷马史诗《奥德修记》的 框架 。 布鲁姆的庸人主义、斯蒂芬的虚无主义和莫 莉的肉欲主义
前后期象征主义的不同点:
1,前期象征主义象征内涵意义单一、单义、简单, 暗示和对应的关系相对明晰,而后期象征主义则表现 出多重、多义、复杂的特征,其内涵意义更具暗示性、 联想性、含蓄性,象征意象交错重叠,复杂难辩。 2, 前期象征主义注重感情象征,通过对应和暗示, 可以窥见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而后期象征主义更在 于表现理智,表达抽象的思想观念,着眼于对艺术、 生活和人生哲理的理性探索。 3, 前期象征主义追求迷离蒙胧的、梦幻般的诗歌 意境,把直觉幻觉、暗示象征、音乐梦幻等冶为一炉, 而后期象征主义则把诗歌引人到宗教神秘之中,建立 起象征主义的神话体系,将玄学、典故、宗教神话与 象征意象结为一体,表现出空灵虚无的特征。
代表作家作品
[法]保尔· 瓦雷里
〈海滨墓园〉
《海滨墓园》 诗作共24节,1 44行
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了一 番深思, 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 静!
瓦雷里手迹
[奥地利] 里尔克 《杜伊诺哀歌》
严重的时刻
《秋日》(1902)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简要概述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特征

现代主义设计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欧洲的一种设计风格,其风格特征包括现代化的线条、简约的形式和功能性的设计。
在现代主义设计中,人们追求简洁、纯粹和实用的设计理念,注重材料的利用和功能的表现,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在建筑、家具、艺术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成为20世纪设计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在各种设计领域中,都可以看到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其风格特征包括:一、简约的线条和形式现代主义设计着重追求简洁、清晰的线条和形式,摒弃了过去复杂、繁琐的装饰风格,注重从功能需求出发,设计出简约而富有美感的作品。
建筑中常见的平面立面、简洁的造型和明快的色彩搭配,体现了简约的设计风格。
在家具设计中,现代主义追求简约的几何形式和功能性的设计,以及简洁的线条和舒适的使用体验。
在艺术领域,现代主义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追求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
二、追求实用和功能性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设计作品追求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强调材料的利用和功能的表现。
建筑设计中,现代主义建筑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区分,尤其是在工业化生产大量住宅的时代,功能性成为建筑设计的主要考量。
在工业设计领域,现代主义设计追求工业化生产的可实现性和实用性,设计作品注重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提高生活品质。
三、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追求艺术与工程的统一。
建筑设计中,现代主义建筑致力于创造富有创意和美感的空间,同时满足功能需求。
家具设计中,现代主义注重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将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在艺术领域,现代主义设计追求形式的简洁和精准,同时注重艺术作品对观众的情感和思想的冲击。
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以其简约、实用和功能性的特点在设计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主义设计对20世纪的设计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当代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了解与研究,不仅可以增进对设计的理解,还能够影响和激发我们的审美,促进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现代主义文化产生的背景、特征及表现

现代主义文化产生的背景、特征及表现现代主义在19世纪末诞生并流行于20世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国家一大批不同于传统的形形式式的文学艺术流派的总称。
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可以说是西方继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后出现的第六个思潮。
现代主义文化并不是西方现当代文化的全部,但从本质上看,它显著地表现了现当代社会的时代病和特有的社会心理,所以特别引人注目,值得研究。
一、背景〔一〕社会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9〕摧毁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物质根底,也摧毁了其赖以建立的精神支柱,是西方文明传统的一场浩劫。
它迫使西方知识分子对整个西方现代文化和传统进展一场深刻的反思。
〔二〕思想因素强调非理性额定现代哲学为现代主义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根底。
突出无意识的精神分析学为现代主义文化探索人类深层心理提供了学理根底。
其次,现代物理学的开展改变了世界图景,深化人们对物质、时空、因果关系的看法。
〔三〕文化因素从文化上分析,现代主义是西方传统文化解体的产物。
二、特征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可从三个层次来认识:首先,现代主义与其他思想一样,是以哲学思想为其根源在艺术上的表现。
现代主义是以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为其哲学根底,或者说是其哲学的艺术表达。
就艺术思想而言,现代主义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种种现实矛盾和异化现象,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否认。
但这种不满和否认是对社会和人类前途的危机意识和悲观绝望情绪的反映。
其次,现代主义美学思想的渊源是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并深受柏格森的美学思想及弗洛伊特、莱格心理学的影响。
在艺术上强调自我,强调主观,强调直觉和潜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
因此,现代主义往往走向形式主义的极端。
最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方法是其哲学思想和美学简介的必然结果。
正因为如此,现代主义抛弃了传统的艺术手法,创造了许多全新的艺术手法以表达其"全新〞的观念,例如,柏格森认为只有直觉才能认识真理或显示瞬间的印象和幻觉,他提出"心理时间〞的概念,启发创作方法;弗洛伊特说:"艺术即做梦〞,引导超现实主义有表现梦幻的潜意识。
简述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简述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以对传统、规范和传统价值观的拒绝和批判为特征。
它试图突破传统的形式和思维方式,追求创新、独创和个性化。
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验性:现代主义拥抱实验和创新,追求新颖的形式和内容。
艺术家和作家们试图打破传统的创作规则和结构,挑战观众的预期和习惯。
2. 自我意识:现代主义强调作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
艺术家们将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和探索内心世界的方式,关注个体的心理和情感体验。
3. 反叙事:现代主义在文学和艺术中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打破传统的故事情节和时间序列。
这种非传统的叙事方式旨在模糊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表达个人内心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4. 反传统:现代主义对传统价值观和规范进行批判和拒绝。
它对传统的艺术形式、社会制度和道德标准提出挑战,试图解构和重建现实的结构和秩序。
5. 多元性:现代主义倡导多元性和多样性。
它鼓励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交流和对话,拒绝单一的真理和固定的身份。
总的来说,现代主义是一种试图打破传统、追求创新和个性化的文化和艺术运动。
它强调实验性、自我意识、反叙事、反传统和多元性,对传统的形式和观念提出挑战,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一、 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刷新了西方文明的面貌,改变了人们对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
此时,科学对人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大得多,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尤其是,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它的迅猛发展,大大地推动了西方现代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与现代经济相结合后,形成了强大的经济联合体。
在新的经济结构体中,人的自由度反而降低,异化程度则加深,西方人在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剧。
经济的发展使欧洲战乱不断,而且逐步升级,终于在20世纪初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不仅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稳定感,也动摇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文化大厦。
俄国的十月革命既给被压迫的劳动者带来希望,也给西方世界带来危机感。
总之,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对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与焦虑。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一时间在社会中普遍流行。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后的产物。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等理论和学说,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的唯意志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意志,世界由盲目的意志统治着,人生永远受意志的驱使,追逐无法满足的欲望,因而人生注定充满了痛苦与挣扎,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类历史也是人与人之间一场无止境的互相残杀。
叔本华生前默默无闻,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定的社会气候下,他的理论不胫而走。
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在19世纪末提出“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重估”的口号,为现代主义文学怀疑一切和反传统这一总的创作倾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现代主义是存在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期之间的一个文学思潮,是现代西方文学中许多流派的总称,包括了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等。
在思想方面,非常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的叛逆态度。
在人与世界、社会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分离,外在的世界作为人的异己的、陌生的、对立的环境包围了孤独无靠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隔绝是许多现代主义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在艺术特征上,现代主义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自我表现。
重艺术想像、强调艺术直觉,提出心理现实主义的理论把内心的想像高置于客观现实之上。
注重形式的创新,在语言形式、叙述方法、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
现代主义文学吸取了大量新的表现手段,时空、节奏、结构、层次都迥然不同于过去的传统作品。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成为风靡一时的文学主流。
现实主义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即忠实于现实,反映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人生。
第二,就构思艺术形象的原则而言,其创作原则按照客观世界固有的面貌,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逼真的反映客观生活,描写生活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事物。
第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表现上,较多地采用写实的方法,追求细节的真实,对生活进行精细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高度的逼真感重再现,追求客观性、真实性,具有现实精神。
到了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共同发展,现实主义吸取了现代主义的一些特色,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形成自己新的面貌。
在一些优秀作品中,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可以说是互为你我,揉合一体,有的理论家甚至提出“无边的现实主义”的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