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表现

合集下载

暗恋桃花源话剧分析

暗恋桃花源话剧分析

《暗恋桃花源》是由台湾戏剧教父赖声川在1986年以戏中戏的形式创作的戏剧,具有典型的现代剧场艺术体色的作品,其演出的方式是采用集体即兴的形式搬上舞台的,它并不是以1种固定的台词生搬硬套的呈现给观众,而是在排练过程中,演员在导演的领导下进行集体的即兴的创作,根据粗线条设定的情节或人物以及演员自身的生命体验、生活见闻来继续发展情节和人物。

这样的创作方式摒除了传统的“剧作家编剧,导演排戏,演员演戏”的模式,改为采用导演构筑剧情构架,引导演员相互之间的思维激荡,彼此撞击,即兴创作,进而提炼出演员生命中精粹的经验,以十足的戏剧原创力来丰富作品的内涵。

《暗恋桃花源》以“庞大的架构和形式上的实验性”而成为台湾当代剧场艺术创新的代表,这主要体现为剧中的2个故事交叉的复式结构。

它呈现给观众的是2个不相干的故事糅合在一起的复式结构。

2个故事,1个是以《暗恋》为主题,讲述东北流亡学生江滨柳,在上海与云之凡发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最后因为时局的关系而流落台湾,娶妻生子,在病危之际渴望能够再次见到他念念不忘的情人的悲剧。

而另1个故事则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蓝本,讲述的是主人公老陶因不满妻子和房东袁老板的私情愤怒至上游打鱼,而误入桃花源,并在那里对爱情有了新的领悟,从而下山接妻子上山“避世”的喜剧。

看起来完全不着边际的2个故事却因为演出场地及时间问题而不得不同台同时彩排,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笑话。

同时也反应了当时台湾管理的混乱情况。

所谓结构,就是剧作家在一定的舞台的时间、空间内如何安排戏剧冲突,组织动作发展的问题。

在《暗恋桃花源》剧本中,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即戏中戏的形式。

整个电影在一个大故事(两剧团争剧场)的故事之下又有两个话剧的演出。

我们注意到,《暗恋桃花源》讲的是“现在”。

对全片来说,电影时空几乎是和现实时空同步,“暗恋”讲的是“过去”,是戏中戏之一,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桃花源”讲的是“遥远”,是戏中戏之二,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而当两剧组同在舞台上并发生冲突时,是戏本身,一个不断来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本电影时间架构的现在时态。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作者:蒋佳君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0期蒋佳君内容摘要: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也是话剧中的经典。

台湾1986年首次公演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新版《暗恋桃花源》于2010年再度演出,将现代与传统戏曲越剧相结合,产生了“赖氏话剧”,国内话剧市场本来的萧条状况被打破。

本文拟从戏剧矛盾冲突复杂、“间离效果”的后现代特征、戏剧语言的“留白”等几个方面探究《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希望能够阐发当代舞台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暗恋桃花源》让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组《暗恋》和《桃花源》由于剧场管理员的安排错误而“撞车”在一起,在舞台上争夺排练场地与机会的故事。

由赖声川导演,于1986年台湾公演,当时即十分轰动。

时隔将近三十年,国内外始终有城市在出演,热度不减,因此被称赞为“华语剧坛之翘楚”。

那这部戏剧艺术魅力表现在哪里呢?一、戏剧矛盾冲突复杂冲突是戏剧的生命,如果没有矛盾,整部剧将无法展开。

而《暗恋桃花源》这部戏的矛盾冲突十分地集中。

整部戏中的主要冲突是两个剧组对场地的争夺,《暗恋》与《桃花源》剧组争抢排练造成第一层冲突。

而两部戏内部又有矛盾存在,这就是第二层冲突,形成了一种“戏中戏”的结构。

《暗恋》的故事主人公江滨柳是东北的一名流亡学生,与云之凡在上海倾心相爱,但却因为时代大潮的冲击而不得不辗转台湾,结婚生子,最终病危时还想与自己半生牵念的恋人相见。

江滨柳、云之凡与江太太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推动了戏剧内部的冲突。

此外,在剧中人———演员与剧外人———导演之间,也有冲突存在。

而《桃花源》则改编自晋代隐士陶潜的《桃花源记》。

老陶到桃花源打渔以躲避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的私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经过一段忘记尘俗的欢乐时光后,归来却发现妻子已经和袁老板成家,甚至还有了孩子。

这部古装喜剧的戏内冲突产生在老陶、春花与袁老板之间,而戏外冲突则是演员与道具。

行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行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2012年第·6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1期Jun2012[摘要]《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剧作家赖声川的代表作品,讲述了因剧场管理员场地安排上的差错,导致《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在同一场地拍戏互相干扰、彼此打断的故事。

论文将着重从主题、编剧、语言、布景等方面对话剧作出简单评析。

[关键词]主题;编剧;语言;布景[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6-0193-02行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冯媛(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剧作家赖声川的代表作品。

讲述了因剧场管理员场地安排上的差错,导致《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在同一场地拍戏互相干扰、彼此打断的故事。

一、关于主题这部话剧的意义和内涵丰富无比,关于主题,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而笔者把它理解为———“寻找”。

“桃花源”是子午虚有的,而“暗恋”总是难以抵达的,所以,不管是《桃花源》还是《暗恋》,这两个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各自心中的那个美好梦。

这个梦,江滨柳有过,而他等待了几十年,只能到最后无奈地问一句:“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这个梦,云之凡有过:“我写了好多信到上海,好多信,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

”这个梦,江太太有过,她只是用啜泣的声音答道:“我没关系,我很好”。

这个梦,老陶有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个梦,袁老板有过:“我有一个伟大的抱负”。

这个梦,春花有过,她想要“美丽的田园”、“绵延不绝的子孙”。

这个梦,白衣女子也有过,要不然,她也不会一次次上台寻找那个无人知晓的刘子骥。

他们都在苦苦等待,苦苦寻找着自己心中那个理想的梦。

正如“暗恋桃花源”这个唯美的题目所暗示,梦永远都是美好的,而梦终究永远都只是梦。

50年后,当老年的江滨柳和云之凡再次相见时,他已为人夫,她也为人妇。

国外文学名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国外文学名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国外文学名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国外文学名著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世界各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从古至今,众多国外文学名著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为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与传播1.古代时期:早在公元前,希腊、罗马等国的文学作品就已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罗马的《奥德赛》等。

2.中世纪时期:随着伊斯兰文化的传播,阿拉伯地区的文学作品逐渐传入中国,如《一千零一夜》等。

3.近现代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打开,西方文学名著如潮水般涌入。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4.当代时期: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更多国外文学名著被译介到中国,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村上春树的作品等。

5.文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激发了中国作家的创作灵感。

许多中国作家在学习、借鉴国外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如鲁迅的《阿Q正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果戈里《死魂灵》的影响。

6.艺术领域:国外文学名著为中国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电影、电视剧、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都从中汲取了灵感。

7.哲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中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黑格尔、康德等西方哲学家的作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8.语言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的译介,推动了中国语言学的发展。

翻译家们为准确传达原文意义,不断创新翻译技巧,提高了中国翻译水平。

9.文化交融: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

通过阅读国外文学名著,中国人更加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拓宽了视野。

10.价值观传播:国外文学名著中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通过文学作品传入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暗恋桃花源》的解析与研究

《暗恋桃花源》的解析与研究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以现代舞台观念包装起来的古典文艺故事,在掺杂进去“戏中戏”的立体观念表达的实践因素后,则悄然变成了一个由三重文化与三重结构互动包围起来的现代文艺狂想。

《暗恋桃花源》第一次公演是在1986年3月3日,首演地是台北市国立艺术馆。

一经推出,马上在台湾掀起了一股追看热潮,这几乎是自台湾舞台剧创立并发展以来从没有过的盛事。

这部戏的內容包含了三个被互相穿插起来的部份:通俗文艺悲剧式的《暗恋》部份、荒诞喜剧式的《桃花源》部份、以及后设性的剧场排演部份。

1986年对于台湾而言,是个微妙的年头:在戒严与解严交接的日子,生活在台湾的许多人都会暗暗感知一个变化即将到来,却也浑然不知这个变化的明确所指。

一方面是解严的声浪在澎湃,等待着艺术家们去突破某些禁忌,一方面戒严的压力也还存在,实在不可能如今天这样肆无忌惮,还要小心地寻找着表达的界限。

在这二者底下,涌动着的是台北都市复杂的社会群像,而它也准确地呼应着当时的社会氛围。

剧情简介:影片分为两个部分,是以戏中戏的形式构成。

《暗恋》部分讲述男主角江滨柳不能忘怀他大陆的旧情人,但碍于局势以及自己重病,自知已回不了老家,而万般无奈。

而《桃花源》的部份其实是与《暗恋》同时展开剧情发展的一个平行剧,将江滨柳的悲剧性的人生遭遇做了诙谐而夸张的一翻评断。

其中为了逃避政治变迁而逃到台湾的江滨柳,被逃避绿帽子戴而误入桃花源的陶渊明做了一个鲜明的反比。

一个是为了纯洁的感情而逃,一个是为了肮脏的家庭生活遭遇而逃,一个走进了政治强权与文化桎梏双重压抑的台湾岛,而另一个则走进了鸟语花香、“不知魏晋”的世外桃源。

江滨柳战后在上海与云芝凡相识,但这对情侣因中国内乱而在1949年失散了。

江到了台北,十年后结婚,日子也过的平安,但十几年心中一直无法忘记年轻时那段最美丽的日子。

一直到前几年,大陆开放了,江滨柳正式托友人到大陆打听云芝凡的下落,他在报纸刊登一则寻人启事,寻找云芝凡,寻找他早已逝去的梦想……当戏正在排演的时候,另外一个剧团来到剧场,打断了《暗恋》。

执念?追求?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艺术表现形式初探

执念?追求?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艺术表现形式初探

执念?追求?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艺术表现形式初探-大学语文论文执念?追求?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艺术表现形式初探冯王玺摘要:《暗恋桃花源》是享有“台湾现代剧场的创造者”美誉的赖声川导演的经典之作。

话剧《暗恋桃花源》以“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争抢彩排场地为主线,两个剧组时而并行各自展开故事情节,时而交错互为干扰。

在这种看似混乱的氛围中,导演以独特的戏中戏结构,灌之以韵味儿十足的语言,将剧中人物交错繁杂的三角关系呈现得淋漓尽致。

更在舞台与观众、现实与幻想中间给足了观众玩味儿的空间。

关键词:互文语言暗恋寻找三角关系一、互文性的戏中戏结构《暗恋桃花源》这部剧以《暗恋》和《桃花源》两部剧构成。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讲的是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而相遇,也因战乱而离散。

其后两人不约而同地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下落,暗恋40年后两人才得以相聚,这时候两人都有了自己的家庭。

而江滨柳也在郁郁寡欢中濒临病终。

《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讲的是武陵人渔夫老陶之妻春花和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愤然出海打渔,在巨浪中险些丧命,却无意中闯入了传说中的桃花源。

待老陶回武陵后,发现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但生活却十分窘迫。

两台话剧不期而遇,从混乱到和谐,从笑闹到沉思,以时间为维度在同一个舞台上演绎悲与喜的交织。

在《暗恋桃花源》中,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也就是戏中戏的形式,是戏剧在两个剧团争剧场的大故事背景下使两个剧目同台演出。

在两台话剧的排练过程中,一个疯女人不断地寻找着一个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提到的寻梦者刘子骥同名的人。

这个疯女人莫名其妙的举动连同排练的舞台,把两个故事完美地连缀在一起,并使这两个故事与观众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有利于观众进行反思和深入挖掘。

互文性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符号学专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的理论。

她提出的互文性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任何文本都是一个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中都不同程度地以各种能够被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

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

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

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作者:————————————————————————————————日期: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新闻学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张俨【摘要】一个舞台却上演两部不同话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故事情节,不同的情感表达,《暗恋》与《桃花源》的不期而遇,碰撞出暗恋桃花源的意趣和追求。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逻辑爱情内涵一、逻辑结构:两个故事穿针引线一个舞台却上演两部不同话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故事情节,不同的情感表达,《暗恋》与《桃花源》的不期而遇,碰撞出暗恋桃花源的意趣和追求。

因为两场演出都在所以他们在争的过程中又都做出了一定的妥协,也正是因为这种妥协让两部本不相干的剧作连在一起衍生出新的含义,古今相交,悲喜剧相结合呈现在我们眼前。

《暗恋》,讲述男女主角江滨柳和云之凡相爱在上海也离别在上海,从此他们再也找不到对方,直到40年后,江滨柳在重病在身的情况下忍不住登报寻人,并终于等到和云之凡最后一次相见,遗憾怀念无奈贯穿了他们的一生,但也只能向命运屈从。

《桃花源》,一部表面荒诞不羁笑料不断的古装话剧,渔夫老陶因为生理和性格原因与妻子春花之间渐生罅隙,春花最终和袁老板私通,两人驱逐老陶离家出走。

老陶偶然之间误入桃花源,体会到了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但是始终对春花旧情难忘,于是重回武陵发现春花与袁老板已经成婚生子但是因为日常生活的琐碎争吵不断。

而在整部剧中,最具有深意的是一个陌生的寻找刘子骥的女孩儿的设置,她的行为和语言显得那么怪诞,她行走于两个剧组之间行走在整个剧院之中,执着的喊着刘子骥的名字,她寻找的,是她深爱的也是抛弃她的一个男人。

赖声川说:“我的作品中一直有拼贴的概念,其实剧场本身就是拼贴的艺术。

《桃花源》有许多华丽的东西,不断掉下来,掉下来,落在《暗恋》当中,《暗恋》的感觉、视觉、内容、思想,都是这些东西。

论《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论《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论《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作者:鲁娅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19期【摘要】赖声川被称为是台湾现代戏剧的先行者,他的作品《暗恋桃花源》被视为后现代主义在话剧中的延伸。

由于国外留学经历,赖声川很自然会受到后现代主义否认同一性、整体性,反对理性思潮的影响。

与情节、时空、结构相整一的传统戏剧不同,《暗恋桃花源》的情节破碎、时空交错、第四堵墙的瓦解都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间离;时空交错中图分类号:J805 ; ;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57-01一、间离手法间离效果,简而言之,就是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

这样的表现手法让观众能免除剧情对个人情感的影响,对剧作进行客观的新的审美。

《暗恋》是一个现代爱情悲剧,《桃花源》则是以古代桃花源的传说为基础的喜剧,两个剧组因为排练舞台的冲突而互相干扰,使两个舞台剧交叉上演,以至于观众多次刚刚投入剧情却被戏中戏干扰,从而让观众与戏中戏的人物、剧情、情感等产生疏离。

而只有这样的疏离才不至于使观众深陷于剧情而在审美判断上过于感性。

这样的感性会让人产生思维惯性,观众也会因此而出现审美疲劳。

泛滥的感情必然会影响观众审美的客观性。

对此,间离手法的另一个作用便显得更重要——将我们习惯性的东西陌生化,使观众对所描述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的新的立场。

在《暗恋》中导演力求回到事件所发生的背景,努力求真,但剧情被打断的每一次都是对观众的一个提示——台上发生的仅仅是戏。

而《桃花源》则刚刚相反,大导演(袁老板)运用夸张的、浪漫的手法,在表演上,演员的夸张言行表现着人物的内心,在场景上,大导演运用浪漫的设计,让桃花源和武陵形成鲜明的对比。

间离手法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赖声川对那个寻找刘子骥的女子的设计,她是隔壁剧组的演员,她的出现短暂,但却非常突兀,这样的突兀给《暗恋桃花源》整体上形成一个冲击,这不禁会让渐渐入戏的读者再一次跳出剧情来思考,这个女子是谁?刘子骥又是谁?为什么她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然是无解的,但观众也许会就此开始在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中一直怀着这个疑问,这无疑又是在提醒观众,不要陷入剧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恋桃花源》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表现
在《变形记》、《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暗恋桃花源》等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对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表现这一问题,还是想要选择《暗恋桃花源》这一个虽以西方文论为指导可却产自东方的作品来谈谈。

现代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隐喻性,带来了文学形象的“符号化”的特点。

也就是说,这些形象并不是某个现实形象的直接摹写,而是一种具有指代特点的符号,它指向形象之外的某种观念或意义,从而让读者具体的感知某种抽象化了的内容。

一如《暗恋桃花源》中那个疯疯癫癫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每个人都因为她的探寻显得莫名其妙,用谎话打发她、敷衍她,依旧为自己的事情忙碌着。

她作为一个寻找着活在现代的女子,苦苦寻找着十几个世纪之前的人,其实已经注定了错过,但这个女人却是所有人的缩影,但他们不知道,自己其实也在寻找“刘子骥”,无时无刻不在苦苦求索,江滨柳寻找着云之凡,老陶寻找安逸温暖的人生,但那个女人告诉了我们,这个执着注定无果。

因此,这个女人、苦苦找寻的刘子骥都是有指向他本身形象之外意义的,她是追求幸福的象征,而刘子骥就隐喻着那些得不到的幸福。

“那一年,在南阳街,有一棵桃树。

桃树上面的花开了……”女子在话剧的末尾,站在空空如也的舞台。

这里刚刚还有人大笑有人悲泣,转眼间风吹云散。

她旋转着,张开双臂,向天空中撒去一把黄纸,她在祭奠谁?“寻病终”的刘子骥?自己找不到的爱情?剧中每一段不完满的感情?抑或是世间上所有的爱情?
其次,《暗恋桃花源》现代主义的文学特征还体现在内容上的“向内转”,即在整体表现上趋向主观化或是把自己的表现对象转向人的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乃至潜意识心里和非理性的世界。

在剧本中,描写了“暗恋”和“桃花源”两个故事,虽然是以戏中戏的形式,但是很少有客观的评价,与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性的观点截然不同;另外,《暗恋桃花源》中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十分丰富,如以下这段话,就十分出色地写出了老陶的心理活动,是其在内容上“向内转”的典型代表:
老陶:这是什么酒哇?(到旁边去拿菜刀。

边用菜刀弄酒瓶)这叫什么家?买个药买一天了还没买回来,这还叫家吗?(打不开)我不喝可以了吧!(将菜刀与酒瓶放下,拿起饼)我吃饼!(仿佛感想颇多)武陵这个地方呀,根本就不是个地方。

穷山恶水,泼妇刁民。

鸟不语,花还不香呢!我老陶打个鱼嘛,呵,那鱼好像串通好了一块不上网!老婆满街跑没人管!什么地方!(咬饼,但就是咬不动)嗯……(把饼拍在桌子上,操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

这叫什么刀?(扔刀)这叫什么饼?(把饼摔在地上,踩在两张饼上,扔第三张饼)大家都不是饼!大家都不是饼!我踩!我踩!(突然停下,指着第三张饼)你别怕,你没错,你冤枉。

(指脚下两张饼)你们两个这是干什么?(交叉步,扫堂腿,头顶地面欲倒立)压死你,压死你!
另外,现代主义颠覆文学传统的又一方面,在于它荒诞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看完《暗恋桃花源》,相信很多人都会对其中混乱的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用拼凑的手法,赖声川用拼凑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一种悲喜交融的荒诞的艺术效果;此外,在语言上,《暗恋桃花源》的台词对白重复单调、意义模糊而且无厘头,但事实上这种略显异化的语言形式实现了对传统的颠覆,从而也对主题做了发现和开拓。

如以下对白:
老陶:袁老板,你说这话不就太那个什么了吗?
袁老板:我这话太哪个什么了?
老陶:上游有大鱼我也知道,可我的船就这么点儿大,我去吧,去吧,去了不就那个什么了嘛!
春花:看你这个人,叫你去那个什么,结果你坐在那儿说了那个什么,说了半天你到底说哪个什么了?
老陶:我说的还不够那个什么的吗?
春花:怎么可能够那个什么了?
袁老板:你看你这个那个那个这个你说了什么跟什么嘛你?你有话干脆直接说出来。

老陶:这话要是直接说出来不就太那个什么了嘛!
春花:你要是不说出来不就更那个什么了吗?
总而言之,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非常庞杂的文学现象,它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的隐喻性,文学符号的符号化以及对“异化”主题的发现和开拓等文学表现形态使它实现了对传统文学的颠覆,成为了文学世界中另一道要与众不同的靓丽风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