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中国的气候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10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课程。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教案和课件,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湘教版八上地理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分析总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并找出一月0℃等温线。
2.分析温度带的划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气候(本节课主要学习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差异。
(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幻灯片展示:各地不同的景观图片。
教师: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同一时间,在中国各地所呈现的景观,截然不同,让我们揭开它美妙神秘的面纱吧!板书: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一、气候复杂多样学生读图:学生读“我国的位置、地形”图,回忆以前学过的我国的位置及地形知识。
(设计意图:强化读图意识,以读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的知识做铺垫。
)教师:我国东濒世界第一大洋,西倚世界最大陆块,复杂的地形及海陆位置,造就了气候的多样性。
任务一:了解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明确的任务形式,落实本节的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与学的实效性。
)学生读图:学生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一月0℃等温线及穿过我国哪一座山脉和哪一条河流;(2)了解我国一月南北的气温差异;(3)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教师补充:等温线的特点,读等温线的注意事项及读图步骤。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
)-8℃ 0℃ 8℃ -8℃-8℃ -8℃ 0℃0℃ 0℃ 8℃ 8℃ 8℃ -8℃ 0℃ 8℃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任务二:了解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明确的任务形式,落实本节的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与学的实效性。
)学生读图:学生读“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七月低于8℃区域;(2)了解我国七月南北的气温差异;(3)归纳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湘教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3.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技能目标1.通过阅读等高线分布图,培养学生判读等值线的技能。
2.通过对我国冬、夏季气温特点成因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3.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1.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表演、读图、讨论、讲述、展示资料【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反映我国气温南北差异的资料(文字、图片等)。
2.各温度带的生活、生产特征的资料(饮食、房屋、服饰、农作物、耕地、植被、水果)。
【教师准备】1.小道具:大皮帽、棉衣、大围巾、背心2.东北地区、广州、海南等地图片3自制相应课件、电脑、实物投影【教学过程】活动引入:表演:冬天,学生甲:扮东北人,头戴皮帽,身穿棉衣,学生乙:扮广州人,身穿背心两人的穿着说明了什么?(大屏幕显示:南北气温的差异)谁还准备了其他资料来说明南北气温不同的情况。
学生回答:( )过渡:同学们找的资料都很好,都能说明我国南方、北方的气温有差异。
单从这些资料上能找出规律、特征吗? 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地理的法宝——地图了。
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是我们地理课的一大特色。
今天我们学习气温的差异用什么图呢?(大屏幕显示: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拿来一张地图,你应该怎样看呢?提出问题:1.等温线是怎样分布的?有没有规律可寻?能得出什么特点来?2.等温线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受什么因素影响?3.有没有特殊的地方,特殊的等温线?(大屏幕显示课件:世界地图、太阳挂中国地形图:学生贴箭头表示冬季风)要求学生用笔描出0℃等温线,并能说明其地理意义。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气候多样性,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认识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概念和气候类型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加深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对气候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难点: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与中国气候相关的问题,设计课堂活动。
3.准备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位置特点。
提问:“你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东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等。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2.2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学情分析通过以前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但是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分析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信息。
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4部分内容。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
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本节内容地理图像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图像的阅读与分析,提升读图、用图的能力;涉及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大的思维量,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
但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还比较差,这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所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空间概念,提升读图、填图能力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
2.通过阅读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知道温度带喝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方法。
4.通过学习,分析出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2.2中国的气候 学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10

教学过程:(各项目标具体,细化)【导】:课前准备(预习)、导入——含预习目标(具体),导学练习4.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下面哪条线一致A.北回归线 B.赤道C.7月20"C等温线D.1月0℃等温线5.下列省级行政区中,跨越温度带最多的是A.山西B.甘肃 C.云南 D.新疆6.华北平原农作物的熟制是A.一年一熟 B.一年一熟或两熟C.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D.一年三熟7.下列城市中,位于中温带的是A.广州 B.上海 C.北京D.哈尔滨8.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A.台湾的火烧寮 B.吐鲁番盆地C.曾母暗沙 D.珠江三角洲9.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A.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B.由南向北逐渐减少C.由东南向西南逐渐减少D.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10.一年当中,我国降水多集中在A.冬春季节 B.春夏季节C.夏秋季节 D.秋冬季节11.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季由南向北的变化情况是A.出现的时间愈来愈早B.持续的时间愈来愈短C.持续的时间愈来愈长 D.结束的时间愈来愈晚12.按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广州——北京——武汉 B.兰州——西安—一郑州——武汉C.上海——兰州——乌鲁木齐 D.成都——重庆——武汉——南京13.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主要取决于A.降水量的多少 B.蒸发量的多少C.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 D.与降水量和蒸发量没有关系14.与半干旱地区对应的天然植被是A.森林 B.森林、草原C.草原 D.荒漠草原、荒漠15.下列城市中,位于半湿润地区的是A.北京 B.成都 C.兰州 D.乌鲁木齐16.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非常显著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的影响B.海陆位置的影响C.地形复杂多样的影响 D.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17.关于造成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纬度广 B.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C.东部面临海洋而西部深居内陆D.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18.下列关于我国气候资源的优势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陆性强 B.雨热同期 C.夏热 D.气候复杂多样19.某山脉以北是枣木成林,桃李芬芳,以南是稻田处处,橘园飘香,这条山脉是A.天山山脉 B.昆仑山脉C.秦岭 D.南岭20.我国东西延伸最长的温度带是A.寒温带B.中温带 C.暖温带 D.亚热带21.下列地理界线中,属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的是A.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一横断山B.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C.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D.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秦岭一淮河22.冬季-我国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总体而言气温A.相同 B.高出许多C.低得多 D.有时高,有时低23.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重要标志是A.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B.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都影响我国C.地形复杂,使气候多样 D.有多种灾害性天气24.我国下列城市,位于非季风区的是A.拉萨B.乌鲁木齐 C.兰州 D.哈尔滨25.造成我国大范围内降温的强冷空气的源地是A.我国东北 B.青藏高原C.西伯利亚、蒙古 D.欧洲26.形成我国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是A.每年冬季风强弱不同 B.各地地势高低不同C.海陆位置的影响D.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2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形象地描绘了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象?A.长江中上游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南部沿海 D.黄河中下游地区28.台风在我国登陆的时间多出现在A.秋冬季节 B.冬春季节 C.春夏之交D.夏秋季节29.台风在我国登陆时,常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但有时也对农业生产产生有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A.形成大量降水 B.带来狂风C.形成闷热天气 D.沿海地区形成巨浪30.每年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失达几千亿元人民币,其中危害最大的是A.霜冻 B.寒潮C.水旱灾害 D.地震【学】:自主学习(自学)——学习目标、内容,效果反馈检测→自学疑难摘要(组内筛选):1气候复杂多样。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一节中国的气候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
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
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二、说学生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三、说重难点1、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2、我国的温度带。
3、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4、我国干湿地区。
5、我国的气候类型。
四、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我国的干湿地区;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学会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我采用情景导入法。
引导学生从图片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读图比较,认识规律(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指导学生分析一月份平均气温图,探讨以下问题:①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②一月份,我国某某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此时,某某某某市气温又是多少摄氏度?③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某某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气温图,通过对7月份平均气温图的判读分析概括出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
2.2中国的气候 第1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记住1月0ºC等温线的分布2、知道纬度位置对我国气温分布的影响;从气温入手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能力目标:学会根据等温线图分析掌握我国1、7月份的气温分布;学会分析气温对农业的影响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气温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使学生了解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难点:1、同样的纬度跨度,在不同的季节,气温的分布却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点。
2、气温对农业的影响教具投影、背投、电脑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检查上节课布置的收听天气预报的作业,请学生预报当天的天气。
2、复习概念:气温——表示大气冷热的程度,气候要素之一。
二、讲授新课:(设问过渡)一天中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年中有最冷月和最热的月份,即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猜一猜,我国大多数地区哪个月平均气温最低?(一)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过渡)在隆冬的1月份,我们来一次从北向南的图上旅游,你就会发现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了。
一月,它可以代表我国冬季的气温。
读《1月气温分布图》提示:等温线概念(设置情境)出示“北极村”漠河冬季雪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漠河(冬季最冷的地方)——进入山海关,北京(变得较暖和了一些,北风呼啸,只是没有了茫茫积雪和冰雕)——淮河是界线,这里河水不再结冰淮河以南,绿意盎然,羽绒衣有些穿不住了。
过了南岭,到了广州,这里是花的海洋,绿的天地。
学生思考:那么我国冬季南北悬殊的原因是什么呢?(二)冬季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比较漠河、北京、广州三地冬至日的日照情况,分析总结纬度位置对气温影响的规律。
1、纬度位置是造成我国南北温差大的最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夜短,得到的太阳光热比南方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教学目标
1、学会阅读等温线图,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教与学重点: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2、温度带的划分。
教与学难点: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教与学方法:
情景导入、对比讲解、读图分析
教与学准备:
景观图片、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图。
教与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哈尔滨的冰雕展览和广州的花卉展),它们分别在哪里举行?什么时间?(学生回答)相同的时间,广州和哈尔滨却举办了两种不同的展览,说明两地的气候差异很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8页图2——14“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和第29页图2——15中国的“七月平均气温图”,解决以下问题:
(1)29页活动题1、2、3。
(2)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而夏季却南北普遍高温?
(2)教师点拨:
冬至日,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自南向北白昼时间逐渐变短,夏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自南向北,白昼时间逐渐变长。
阳光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离阳光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单位面积获得太阳热量就越少。
此外,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3)探究结论:
受纬度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受纬度位置的影响,我国夏季普遍高温。
个性化修改
4、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分别是哪里?为什么?
〈二〉学习任务二: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30页和31页图2——16“中国的温度带”,解决以下问题:
(1)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每个温度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我们肥城属于哪个温度带?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作物熟制怎样?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
为什么海南岛上农作物能一年三熟,而东北平原上只能一年一熟?
(2)教师点拨:
海南岛属于热带,积温值在8000以上,农作物的生长期长,而东北平原位于中温带,积温值介于1600和3400之间,农作物生长期短。
(3)结论:
海南岛和东北平原的纬度位置不同,积温值差异很大,所以农作物的熟制不同。
三、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的划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影响气温分布规律形成的原因是难点。
学习中要利用学生已有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储备,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地形特点,
通过读图、小组交流的形式、概括总结出我国的气温分布规律;利用列表格的形式对比讲解,得出影响气温分布的原因;温度带的分布主要通过我国的地形图,反复读图,加深对温度带空
间分布的记忆。
四、巩固练习,达标测评:
填充图第10页。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一、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纬度因素、冬季风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纬度因素
二、温度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
2、名称及分布:
3、不同的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教与学反思:
学后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