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奇树》教案----古代文学作业
庭中有奇树教案

教案:庭中有奇树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庭中有奇树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并能够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庭中有奇树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庭中有奇树的故事背景介绍。
2.主要人物分析及其角色特点。
3.故事情节分析和理解。
教学方法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一幅插图或一段视频,引起学生对庭中有奇树这个故事的兴趣。
2.小组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主要人物,并让他们就该人物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和总结。
然后让各小组进行展示和交流。
3.阅读理解活动:给学生发放庭中有奇树的文本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以检验他们对故事的理解。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展开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5.总结归纳: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总结庭中有奇树这个故事所蕴含的主题和道德教育意义。
评价方式1.阶段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完成一份关于庭中有奇树的综合性问卷调查,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和点评。
教学流程安排时间教学活动10分钟导入新课15分钟小组合作讨论主要人物20分钟阅读理解活动时间教学活动15分钟分组讨论道德教育意义10分钟总结归纳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插图或播放一段视频,引起学生对庭中有奇树这个故事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与庭中有奇树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小组合作讨论主要人物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主要人物。
2.让学生就该人物在故事中的角色特点、行为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
3.鼓励学生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并就不同观点进行交流和辩论。
4.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
庭中有奇树教案一等奖

庭中有奇树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2. 品味诗中炼字和细节描写的韵味。
二、学法指导:1. 了解古体诗的特点,品味诗中的细节描写。
2. 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情境,感知诗中的意象。
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在一个春天的清晨,一位妇女怀抱着一枝盛开鲜花的奇异盆景,站在自家院中,注视着空寂的归途,满目是泪水洒落的痕迹……让我们与她一起回味痛苦和无助,体味幸福和温馨,以醇厚的心情去品读汉代文人创作的这首优美动人、意蕴深远的《庭中有奇树》。
(二) 简介作者及作品: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
他是汉代有名的文学家,特别擅长写赋。
他与卓文君的故事历来受到人民的喜爱。
有一个叫《凤求凰》的琴曲据说就是他为追求卓文君所作。
他的作品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三) 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全诗。
读后请说说诗中哪些是物象?哪些是意象?女主人公在何时何地见到这些物象?她见物象时的心情怎样?(引导学生弄清诗意的基础上筛选主要信息。
)物象:奇树、花、黄台(酒)、绿叶、攀枝花(花名)意象:女主人公——独在异乡为异客,佳节良辰——独在异乡的孤独凄凉的思妇心境——满腹哀怨——睹物伤怀时间:一年一度的佳节良辰——清晨——庭院——黄昏地点:庭中——归途心情:忧郁伤感、愁肠欲断、思念至极、辗转反侧。
问题探讨:从何处体会女主人公的思妇之情?她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得当吗?试分析本诗所写两个特定时刻的含义。
(让学生理解景物并非无情物,情与景怎样才能恰当地融合起来以及怎样表达时间地点与情感的关系。
)(四)重点赏析: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细节进行赏析。
(注意细节描写)细节一:“园中奇树,叶青花繁。
”一个“奇”字,用得极好,它使读者对这棵花繁叶茂的奇树产生无限向往和追求的欲望。
而此时,树下的花却是“独有”,它是女主人公“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特定时刻的写照,从“独有”的花树中我们读出了女主人公的幽怨与惆怅的心情。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庭中有奇树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庭中有奇树》。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庭院景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培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习惯,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庭中有奇树》。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庭院景象。
(2)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课文中的庭院景象有什么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庭院景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展示自己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庭院景象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庭中有奇树》,加强记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庭院景象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朗读比赛、小组讨论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庭院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庭中有奇树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庭中有奇树》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庭中奇树的景象。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庭中有奇树》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庭中奇树的景象。
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庭中奇树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语言特点。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庭中有奇树》的意境和寓意。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运用案例分析,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文学鉴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分析课文中的诗意和美感。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诗意和美感,如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等。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3.3 教学方法运用对比分析,让学生欣赏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描绘。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以培养其文学表达能力。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互动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3 教学方法运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提出拓展性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如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等。
提出拓展性任务,如查找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5.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总结学习成果。
布置拓展性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第六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课文《庭中有奇树》中所蕴含的哲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庭中有奇树》教案、教学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探讨诗中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互动性。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相关的写作、朗读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1.课后阅读: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尝试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字数不少于300字。
2.创作练习: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以“庭中奇树”为主题,创作一首古体诗。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表达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感悟。
3.家园联系:与家长分享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庭中有奇树》,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讨论,探讨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请家长签字确认,并将讨论过程简要记录在作业本上。
4.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首古诗进行解读,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等。在下节课上,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展示学习成果。
5.观察日记:请同学们在课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选择一个主题,如“校园的树”、“窗外的花”等,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景物的美。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层面: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体验古诗创作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2.方法层面:运用朗读法、分析法、对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
庭中有奇树教案

庭中有奇树教案教案标题:庭中有奇树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自然界中的奇妙植物——庭中有奇树。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导入活动:1. 引入庭中有奇树的话题,向学生展示一张庭中有奇树的图片,并鼓励他们描述这棵树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2. 提问学生是否见过类似的树,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
知识讲解:1. 向学生介绍庭中有奇树的特点,如形状、颜色、花朵、果实等。
2.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庭中有奇树的外观和特征。
3. 讲解庭中有奇树的生长环境和适应能力,以及它对环境的积极作用。
观察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庭中有奇树的观察活动,让他们仔细观察树的不同部分,并记录下来。
2. 引导学生思考庭中有奇树的生长过程和变化,例如从种子到树苗再到成熟的树。
创作活动:1. 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写一篇关于庭中有奇树的短文或诗歌,描述它的美丽和神奇之处。
2. 引导学生使用形容词、比喻和修辞手法,使作文更生动有趣。
展示和分享:1.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互相欣赏和分享。
2. 在展示和分享过程中,老师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活动: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让学生总结庭中有奇树的特点和自己的收获。
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欣赏自然界中的奇妙植物,以及他们个人在保护环境方面可以做出的贡献。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寻找更多庭中有奇树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2. 鼓励学生用绘画、摄影或手工制作等方式,创作庭中有奇树的艺术作品。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记录的准确性。
2. 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短文或诗歌的内容、表达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庭中有奇树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庭中有奇树的种类和特点。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与理解:《庭中有奇树》的朗读节奏、韵律及意义,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理解诗句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词汇与句式学习:掌握“庭”、“奇树”、“绿叶”、“红英”等词汇的含义,以及诗句中的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庭中有奇树》的基本内容、创作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尝试了自己创作诗词,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美、表达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庭中有奇树》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庭院美景的古诗词,通过对比绿叶与红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词的具体内容。分析诗句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义理解和创作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实际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教案
一、教学内容
《庭中有奇树》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古诗词:
1.《庭中有奇树》全文诵读与理解。
2.诗句解析:重点掌握“庭”、“奇树”、“绿叶”、“红英”等词语的意义。
3.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庭中有奇树》教案----古代文学作业

(请一个学生解释“古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意思)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由于既无题目,也不知其作者,被统称为“古诗”。后来,在渐渐发展中,“古诗”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3.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4.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多媒体资源:《庭中有奇树》朗诵音频;
2.多媒体资源:幻灯片《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3.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兴象玲珑,意致深婉”——胡应麟《诗薮》)
这八个字是明朝著名学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胡应麟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原句是:“《十九首》及诸杂诗,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辞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说明《古诗十九首》风韵自然,意象丰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便是其中的《庭中有奇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这首诗,从中体会《古诗十九首》的巨大魅力。
(第二层释词:第五句中的“馨香”是指“香气”,“盈”意为“满”;第六句中的“莫”意为“没法”,“致”是指“送到”;第八句中“别经时”的意思是“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
(接着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每4个分成一组翻译诗句,并根据翻译进行合理的想像。)
(请两位同学讲述一下各自所在的小组所讨论的结果,描绘一下前四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 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语: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古诗十九首》,历来是赞许有加。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那么,《古诗十九首》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理想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痛苦与觉醒,给文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转而对个体生存价值进行了广泛的关注,而正是这一点,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友谊、爱情,都成为了诗人们极力讴歌的题材、抒发感情的对象。艺术风格也向朴素自然,生动真切,浑然天成转变。
【教学对象特征分析】
1.经过初中的学习,本身具备一定的古诗文基本常识;
2.已掌握一定的古诗文常用词和常用语法
3.有较强的定力和自制力,注意力集中;
4.理论思维开始形成,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
3.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4.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接着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每4个分成一组翻译诗句,并根据翻译进行合理的想像。)
(请两位同学讲述一下各自所在的小组所讨论的结果,描绘一下前四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六、课后作业
1.自己查找《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十八首古诗并阅读。
2.熟练阅读《庭中有奇树》并背诵。
3.认真阅读《庭中有奇树》的翻译,并能在没有辅助资料的情况下自主翻译。
2、点明全诗主题的是哪一句?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点明全诗主题的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诗人在前面先极力赞扬花的珍奇美丽,在最后却又突然说“此物何足贵”,是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方式,一抑一扬之间,诗的感情增强了,也就凸显了思妇怀远这一主题。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二、文学常识介绍(辅助手段:幻灯片)
(请一个学生解释“古诗”的意思)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由于既无题目,也不知其作者,被统称为“古诗”。后来,在渐渐发展中,“古诗”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引语:那么,《古诗十九首》是什么呢?)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提问学生:有没有人知道《古诗十九首》是哪十九首诗呢?)
(第二层释词:第五句中的“馨香”是指“香气”,“盈”意为“满”;第六句中的“莫”意为“没法”,“致”是指“送到”;第八句中“别经时”的意思是“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
(接着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每4个分成一组翻译诗句,并根据翻译进行合理的想像。)
(请两位同学讲述一下各自所在的小组所讨论的结果,描绘一下前四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此外,《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常为后人所效仿。它的艺术风格,也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诗歌细读及释义(辅助手段:朗诵音频及幻灯片)
(首先播放朗诵音频,然后让全体学生模仿音频的语调将此诗齐读一遍。)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第一层释词:第一句中的“奇”是指“不一般、珍贵”;第二句中的“华”同“花”,“滋”指“繁”,“发华滋”的意思就是“花开得正繁盛”;第三句中的“荣”也是指“花”,“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这里上下句互通);第四句中的“遗”读作“wèi(去声)”意为“赠送”。)
五、思考问题(辅助手段:幻灯片)
(提出问题,每题给学生三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每题请两位学生作答并点评,然后说出自己的答案。)
1、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为什么要以折花写起?有什么样的作用或意义?
参考答案:这诗表达了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的主题。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常被锁在闺门之内,生活的圈子很狭小,周围的一切永远是沉闷而缺少变化的,因而她们对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非常的敏感。所以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就总是以季节的转换来引出下文的情感变化。将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氛围,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多媒体资源:《庭中有奇树》朗诵音频;
2.多媒体资源:幻灯片《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3.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兴象玲珑,意致深婉”——胡应麟《诗薮》)
这八个字是明朝著名学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胡应麟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原句是:“《十九首》及诸杂诗,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辞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说明《古诗十九首》风韵自然,意象丰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便是其中的《庭中有奇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这首诗,从中体会《古诗十九首》的巨大魅力。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
【课题名称】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
3.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
4.掌握基本用字的字义并可以熟练翻译;
5.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