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⑴选用教材A、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B、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新一版⑵参考教材:A、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二、教学目的、任务中国古代文学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内容是讲授上古到近代的文学。
这门课程的教学目和任务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各历史阶段的主要作家、代表作品的介绍和分析,通过文学史发展规律的系统讲授,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们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并获得较为全面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各阶段作家创作的主要成就,了解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及其与社会诸因素的互相关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评价中国古代文学、撰写学术论文的科研能力。
三、教学改革设想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文字文本与图像音效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课外辅导相结合。
教师讲课要有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突出重点难点而不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阅读情况,要求学生认真通读教材;课前抽几分钟解答同学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适时改进教学方法。
四、成绩考核方法闭卷考试与开卷考查相结合,视各学期学生考试科目多少而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拟定,原则上交叉进行,均为百分制。
先秦文学绪论(2课时)一、先秦的社会概况二、先秦的文学概况第一章上古文学(3课时)【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认知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理解上古神话借助幻想以征服自然力的本质特点,掌握并领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现的奋斗精神。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上古神话故事是重点,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基本原理是难点。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10103总学时数:327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习这门课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论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诸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情况,掌握大纲规定的文学史基本知识和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和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借助旧注和有关资料能读懂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和基本艺术特征,并能初步地进行独立研究。
本课程要求学生阅读与背诵相当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背诵作品量不少于200篇。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先秦文学(42课时,每周3课时)概说(2课时)先秦时期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先秦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成就。
第一章上古文学(2课时)文学艺术的起源,中国上古原始歌谣和神话的基本形态。
第二章诗经(9课时)《诗经》的基本状况和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及地位,学习《诗经》中的代表作如《氓》、《关雎》、《君子于役》、《采薇》、《七月》等。
第三章历史散文(9课时)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概况,《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的思想艺术成就,学习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名篇。
第四章诸子散文(12课时)先秦诸子文的发展背景和概况,孔、孟、庄、荀、韩等的学术思想和散文风格,学习诸子散文的名篇佳作。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8课时)楚辞产生的原因及其文学特征,屈原的生平与创作,学习《离骚》等楚辞名篇。
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57课时,每周3课时)概说(3课时)两汉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基本状况、文学发展的概况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第一章秦汉散文(5课时)秦汉各个时期散文的不同特点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第二章《史记》与《汉书》(7课时)司马迁的生活经历对他写作《史记》的影响,《史记》、《汉书》在史学、文学上的贡献,并比较二书的异同。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200学时学分:12学分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是中文专业学生学好其他各门课的基础,它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
课程目标: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及诸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等情况,了解并掌握各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2.使学生能独立地分析、评论古代文学作家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的艺术特征,写出观点鲜明、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和其它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出现的优秀作家作品本身就蕴涵着多种文学创作的技巧、丰富的思想情感与深邃的哲理,因此,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亦使学生培养诗人的才情,哲人的思辩和历史学家的深沉。
先修后续课程:预修课程:《古代汉语》。
要使学生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必须解决其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遇到的语言障碍问题,而《古代汉语》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课程。
后续课程:《先秦诗歌研究》、《先秦散文研究》、《乐府文学研究》、《汉魏六朝辞赋导读》、《田园山水诗歌研究》、《世说新语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研究》、《明清章回小说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等。
这些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这门主干课程之下的子课程,为配合学生详细深入先秦文学而开设。
鉴于在新的教学大纲下《中国古代文学》课时量的遽减,应当开设这些后续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必要的补充。
课程内容:总绪论(2学时)【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形成、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把握中国文学宏观演进的特点和分期。
【重点与难点】1文学史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中国文学宏观演进的特点。
【主要内容】●理论教学内容(2学时)一、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文学史与文学史学;文学史的研究对象;文学史的研究方法二、中国文学的演进中国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雅与俗;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复古与革新;文与道三、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段七古”及其划分依据;上古期文学发展特点;中古期文学发展特点;近古期文学发展特点【作业与思考】1.文学史学科的性质是什么?2.结合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思考文学史的规律性问题。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153004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课程类型:基础必修课程总学时:72学分:4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先修课程:古代汉语开课院系:国际教育学院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四年制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过程、特点及规律,结合各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掌握和分析鉴赏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进行古代文学知识系统化和深入化的教学,讲授先秦时期至清末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学。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各时代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文学成就及影响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阅读、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对待祖国的文化遗产,并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
三、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必要的讨论、答问。
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如下:本课程是根据国家汉办有关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表》精神,为汉语言专业四年级的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留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语言和文化的提高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和学习,旨在让留学生能够熟练阅读、理解并背诵大纲规定的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中体会中国古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汉语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培养其学习古代文学的能力和兴趣;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其进一步了解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提高其汉语表达能力,同时增进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最终达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一)中国古代文学概况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大致分期。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学时:288学分:16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是中文专业学生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
学好这门课,对于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成就,对于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对于全面提高文学素养,对于将来胜任中学语文教师这一职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古代汉语》、《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等。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
2、认识各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熟悉各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
3、认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与其发展演变规律。
4、熟悉各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代表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文学史与作品选相统一,辅以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重点和难点:各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代表作品(详见各章)。
五、建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学时备注总绪论 1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 1第一章上古神话 2第二章《诗经》 8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12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4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10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 1第一章秦与西汉散文 2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3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4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4第五章东汉辞赋 3第六章《汉书》与东汉散文 2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3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2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4第二章两晋诗坛 2第三章陶渊明 3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2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3 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2 第七章庾信与南北朝文风的北渐 2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2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2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2 第一章南北朝文学的合流与初唐坛 2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6 第三章李白 4 第四章杜甫 4 第五章大历诗风 2 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4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4 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4 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2 第十章晚唐诗歌 2 第十一章李商隐 4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晚唐五代词 4 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 2 第一章宋初文学 2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4 第三章欧阳修与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4 第四章苏轼 6 第五章XX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2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4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4 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6 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6 第十章姜夔、吴文英与宋末词坛 4 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2 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2 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 2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1 第二章关汉卿 4 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 3 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 3 第五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2 第六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2 第七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3 第八章元代散曲 3 第九章元代诗文 1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 2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3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3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1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2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3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2第七章汤显祖 3第八章《西游记》与其它神怪小说 3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2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3第十一章晚明诗文 2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1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 2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2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2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 2第四章《聊斋志异》 5第五章《儒林外史》 4第六章《红楼梦》 8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4第八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2第九编近代文学绪论 1第一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2第二章近代前期小说与戏曲 2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2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剧 2合计 288六、课程考核考核方式有开卷与闭卷,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二、学分:15三、总学时数:260四、大纲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修基础课。
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并了解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作家和作品,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古代各类文体的演变轨迹、文化思潮的兴替、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文学素养。
五、备课和讲授1、重点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基础知识,适当介绍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以拓展学生视野。
2、文学史的介绍应与作家作品分析结合起来,以史为经,作品为纬,既有宏观的审视角度,又有微观的感性认识。
3、以课堂讲授为主,系统安排课外阅读、课堂讨论和小论文的创作。
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提高教学质量。
4、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门跨度比较长的专业主干课,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一学期(先秦两汉文学)、第二学期(魏晋南北朝唐文学)、第三学期(宋元文学)、第六学期(明清明文学),总共为四个学期,第一学期课内讲授56学时,第二、三、四学期均为68学时。
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应为1:1。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选用:1.《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中国古代文学史》,郭豫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七、章节及主要内容:第一卷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文学史著作应该立足于文学本位。
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
应该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
文学史史料学是撰写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文学发展是不平衡的,俗与雅的相互影响、转变和推动,也促进了文学演进。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文学史教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创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
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目的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课将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以及元、明、清、近代文学三个大段依次讲授。
本课所用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总学时:234学时。
第一学期72学时,周学时4;第二学期72学时,周学时4;第三学期90学时,周学时5。
二、课程内容第一编先秦文学(48学时)概述(1学时)(一)社会历史概况传说中的古代社会。
人与自然的斗争,氏族间的争夺,金属工具的使用,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的形成。
周灭殷商,奴隶制的发展、分封制、井田制、土地私有的萌芽。
平王东迁。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奴隶制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随着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尖锐复杂化,文化学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文学知识学习要点
1.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2.〈〈水经注〉〉
3.魏晋南北朝小说
二、精读篇目学习要点
1.出师表(诸葛亮)
2.桃花源记(陶渊明)
3.三峡(〈〈水经注〉〉)
4.过江渚人(〈〈世说新语〉〉)
四、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考查考试等。
4.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5.《长生殿》、〈〈桃花扇〉〉的作者及其主要内容
6.元代散曲前后期主要作家
7.清代诗歌发展线索
8.诗界革命
二、精读作品学习要点
1.关汉卿<<窦娥冤>>
2.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第一部分 先秦两汉诗歌
一、文学知识学习要点
1. 先秦诗歌的发展过程
2. 〈〈诗经〉〉的成书时间、分类、艺术成就、思想内容,关于"赋、比、兴"
3."楚辞"的定义与发展;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主要作品
4."汉乐府"民歌的特色;〈〈古诗十九首〉〉的定义,艺术成就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中王 金启华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自学指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桥喜
3.中国古代文学史
六、说明
1.本课程的教学须由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讲师以上教师担任。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学时学分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先发展的民族之一。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创的艺术风格,是一块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两大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是中文专业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的基础,它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
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材建设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项基本建设。
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注重本学科教材建设工作,先后出版了姜光斗教授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专科教材和周建忠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本科教材。
另外,我们考虑到中文专业的特殊需要,还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新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及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制定一个切合我们教学实际需要的教学大纲,使我院本科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有一个师生共同遵循的原则和规范,是极为必要的。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本大纲努力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必需”和“够用”的精神,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等作出原则性的规定。
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
设置本学科的基本出发点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各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规律;掌握本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使学生具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和口笔头表述能力,即借助于旧注和有关资料能读懂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能独立地分析、评论中国古代的作家及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艺术特征;能够写出观点明确、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学术研究能力。
本课程共安排授课288学时。
考虑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具体情况,授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课时总数可略有浮动。
学生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是学好这门课的基础。
本课程规定学生的最低必读量为精读篇目与阅读篇目之总和;学生背诵作品量不少于300篇,根据不同情况,授课教师可从精读篇目中选定。
本大纲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命题考试的依据。
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必要手段,必须有严密的考试制度、严格的考试纪律和科学的考试方法。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题库制,以增加考试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考试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但考试内容不应超出本大纲的要求。
(三)大纲内容编选原则与要求1.关于文学史与作品的关系文学史与文学作品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本大纲要求以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为纲,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基础;用文学史来统率作品,又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学习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学史;既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讲理论、空讲文学史的倾向,也避免忽视理论和文学史、只讲作品的倾向。
任何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忽略另一方面,将史与作品割裂开来的作法,都会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完整性。
2.关于理论问题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传统学科,不但有它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且有其传统的术语、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这套理论和方法是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实际中产生、积累而来,符合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对此,我们必须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
同时,时代在进步,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域外新理论、新方法的不断涌入,又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带来了突破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认真研究,择善而从。
我们既不可固步自封、思想僵化,死抱传统不放;亦不可脱离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实际,盲目照搬。
我们应以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积极合理地吸收新理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外结合,努力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开创新局面。
3.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本大纲中所列各文学史知识点及作品篇目,是教师教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范围.教师讲课应具有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讲课要突出重点、难点和不同观点的辨析,以期举一反三,而不要面面俱到,一般性地重复教材。
大纲中对某些问题只是简要地提出某几个知识点,给教师留下了比较大的发散空间,以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研究专长。
这也就是说:讲什么,大纲中有规范明确的要求;怎么讲,教师可各显其能,以期使教学生动活泼,收到最佳效果。
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师应自觉地从教学实践中选择科研题目,并尽快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
但我们也必须注意,科研成果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
科研是学术问题,具有宽松的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而教学内容则有别于学术探讨,有些既可是学术讨论的对象,也可以是课堂讲授的内容;但有些作为学术探讨可以,而作为教学内容则是不一定适合。
因此,教师在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深思慎取。
4.关于作家问题大纲中对作家的处理,一般分三种情况:①一流作家。
大纲中均详列其生平、思想的有关要点,要求学生对其有关情况详细、全面地掌握。
②中流作家。
大纲中只写“XXX生平”或“XXX生平及思想”,要求学生掌握其一般常识(有关称谓、文集名称、重要版本及注本、所属流派、代表作品等),并粗知其生平及思想概况。
③一般作家。
大纲中虽单列其姓名而未要求掌握其生平思想,或大纲中未单列其姓名,只在行文中涉及到的作家,要求学生一般了解。
(五)关于作品问题1.入选作品大纲中所列作品,绝大部分是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们的代表作,在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上均有特色。
但其中也适当选入了一些或只在思想内容方面有价值,或只在艺术表现上有特色的作品。
2.阅读大纲中对文学作品的要求,分为精读和阅读两大类,这两大类相加的总量,即是学生的最低阅读量。
对阅读作品,要求学生知道其作者、作品产生的时代,作家所属的流派及作品的基本内容。
因大纲中所列阅读作品是一个最低量的要求,故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增加量一般以不超过 20%为宜。
精读作品既是教师重点讲授的作品,也是学生重点学习和掌握的作品。
对这部分作品,除了和阅读作品有相同的要求外,还要求学生作到熟,懂,会分析。
所谓“熟”,包括熟读和背诵两层含义。
要求背诵的作品必须会背;未要求背诵的作品,一定要详知作品的具体内容及名言警句。
所谓“懂”,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字、句、典故的含义,并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所谓“会分析”,就是要求学生能从作品的实际出发,结合作家的生平思想、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并作出恰当的评说。
(六)考试、考核及要求对于学生的考试,应作相应的要求。
考试是对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全面检验。
考试要全面,要兼顾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即每份试题都应包括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认知层次的内容。
题目类型应该灵活多样,覆盖面宽。
考试的方法可以灵活,除闭卷笔试外,还可以课堂提问、口试,做指定的作业,撰写论文和写读书笔记等,使考试成绩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外作业、检查听课笔记、学年论文等,占综合成绩的 30%。
试卷成绩占70%。
大纲中,本课程的总目标包括课程的内容成分和行为成分两方面。
内容成分,是要向学生传授并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即各章节中所标明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知识点。
行为成分,是要求学生对各知识点及考核目标掌握到何种程度的一种用描述性语言进行的说明,使学生明确学习所要达到的深度、广度、熟练程度以及能力要求。
这种要求,大纲中不可能具体提出,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必须向学生讲明。
对于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一般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认知层次。
所谓“识记”,一般涉及到对知识的记忆、回忆及简单理解等较为初级的学习行为,如对有关名词、概念及具体知识的记忆及表述;所谓“理解”,一般是指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能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并能以实际例子加以分析说明;所谓“运用”,一般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若干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自学和讨论为辅。
学生除学好所规定的内容外,还必须多接触原著和古注,以提高自己阅读古文的能力;阅读必要的参考书和有关资料,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以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要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对重要的或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展开自由讨论,可以撰写文章,以提高自己口笔头表达能力。
在每学期的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一至两个专题,确定学习和参考材料,明确讨论中心,让学生自己准备,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作小结。
这种研讨式教学好处颇多,宜加总结与提倡。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教材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注重本学科教材建设工作,先后出版了姜光斗教授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专科教材和周建忠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本科教材。
另外,我们考虑到中文专业的特殊需要,还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新教材。
选用教材:(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1~4)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6),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参考教材我们所选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新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每册附有“研修书目”。
同时,我们也将一些新出版的影响比较大的教材列出来,供师生参考: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费振刚主持修订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第2版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 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 郭预衡主编首都师大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学史章培恒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 郭预衡主编湖南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二、教学课时分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