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氨基酸分离鉴定
实验氨基酸分离鉴定

——纸层析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氨基酸的分离,学习纸 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技 术.
二、实验原理
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 析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分 配系数不同而得到分离.
展层剂由有机溶剂与水组成.在纸上,水被吸附 在纤维素的纤维之间形成固定相,当有机相沿纸流 动经过层析斑点时,层析点上的溶质就在有机相和 水相之间进行分配.当有机相不断流动时,溶质就沿 着有机相流动方向移动,不断进行分配,溶质中各组 分的分配系数不同,移动速率不同,因而彼此分开.
四、试剂
1、扩展剂:按体积4:1:3的正丁醇:冰醋酸:水
混合后倒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荡,静置后分层
排出水相
80 ml /组
2、平衡剂:取漏斗中的扩展剂5ml 于烧杯中作 平衡剂.
3、氨基酸:0.5%赖、脯、缬、苯丙、亮氨酸溶 液及各组分的混合氨基酸各5ml.
五、操作
1、取层析滤纸一张,在纸的一端距边缘23cm处用铅笔画一条直线,在此线上每间 隔2cm作一记号〔即原点〕如图.
物质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极性大小决定了物质在水和有机 相之间的分配情况,其极性的大小主要取 决于物质所具有的极性基团的性质和数 量,在极性基团不改变情况下,非极性基团 成分越多,则分子极性越低等.
展层方式
上行法 下行法 环形法 <辐射法〕
三、器材
层析缸、毛细管〔用钢笔代 替〕、喷雾器、培养皿、层 析滤纸〔新华一号〕
图1-2 滤纸缝合示意图
5、显色:用喷雾器均匀喷上0.1% 的茚三酮 正丁醇溶液,干燥.
6、计算:用铅笔描出各层析斑点的轮廓,并 计算各氨基酸的Rf 值.
图谱示
化学方法:显色剂不与滤纸起反应,挥发 性小,易于去除,含水量少.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 纸层析法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实验报告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实验报告引言: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对于研究生物化学和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
而氨基酸的分离鉴定是了解其性质和结构的关键步骤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纸层析法对混合氨基酸溶液进行分离和鉴定,以探究纸层析法在氨基酸分析中的应用。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好混合氨基酸溶液、纸层析纸、色谱槽和色谱溶液。
2. 制备纸层析纸:将纸层析纸剪成适当大小的长方形,用铅笔在距离底部1.5cm处画一条水平线,再在该线上距离左边1cm处画一个小点。
3. 装置纸层析槽:将纸层析纸的底端浸入色谱槽中,确保纸层析纸上方的溶液不超过纸层析纸的底端。
4. 样品加载:用微量吸管将混合氨基酸溶液滴在纸层析纸上的小点上,尽量避免溶液滴到纸层析纸以下的溶液中。
5. 开始分离:将色谱槽盖好,待溶液上升至纸层析纸的顶端时,取出纸层析纸,迅速标记各个斑点的位置。
6. 斑点分析:将纸层析纸放入紫外灯下观察,记录各个斑点的颜色和位置。
结果与讨论:通过纸层析法,我们成功地将混合氨基酸溶液进行了分离和鉴定。
在紫外灯下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纸层析纸上出现了多个斑点。
根据斑点的颜色和位置,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其中的化合物。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混合氨基酸溶液包含了苏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三种氨基酸。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纸层析纸上出现了三个主要的斑点。
根据颜色和位置的初步判断,我们可以推测第一个斑点为苏氨酸,第二个斑点为甘氨酸,第三个斑点为丙氨酸。
然而,仅凭颜色和位置的初步判断还不足以确定化合物的身份。
为了进一步确认各个斑点的化合物,我们可以利用已知标准物质进行对照。
通过比较已知标准物质的斑点与实验样品的斑点,我们可以准确地鉴定各个斑点所代表的氨基酸。
结论:通过纸层析法,我们成功地对混合氨基酸溶液进行了分离和鉴定。
根据初步判断,我们可以推测出混合溶液中的苏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的存在。
实验七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

实验七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一、目的通过氨基酸的分离,学习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原理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它是利用不同的氨基酸在展层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得以分离的一种方法。
惰性支持物是新华一号滤纸,其上含有很多的羟基,与水有较强的亲和力因此把它看成是含有静止水相的惰性支持物。
水相因此称为静止相(固定相),有机溶剂称为流动相。
展层溶剂由两个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和水组成,它们互相混合时便分成两相:一相是以水饱和了的有机相,另一相是以有机溶剂饱和了的水相。
分配系数(α)=溶质在固定相的浓度/溶质在流动相的浓度。
当用滤纸进行分配层析时,流动相流经支持物时与固定相之间连续抽提,使氨基酸在两相之间不断分配而得以分离。
不同的氨基酸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其一定的Rf值,故可根据Rf值定性鉴定氨基酸,但通常用已知的标准氨基酸层析作对照,本实验就是如此。
●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
●层析溶剂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物质被分离后在纸层析图谱上的位置是用Rf值(比移值)来表示的:Rf=原点到层析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f值是常数。
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等因素有关。
本实验利用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三、材料与方法(1)、材料:层析缸;毛细管;喷雾器;培养皿;层析滤纸;正丁醇;冰醋酸;分液漏斗;烧杯;培养皿;赖氨酸;脯氨酸;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茚三酮(2)操作步骤1. 配置层析液置于密闭的层析缸中。
2.准备滤纸:取层析滤纸一张。
在纸的一端距边缘2cm处用铅笔划一直线,在直线上每间隔2cm做一记号,标出5个原点。
3.点样:用毛细管将各氨基酸样品点在5个原点上,用量10~20μl,每点在纸上扩散的直径,最大不超过3 mm,边点样边用电吹风吹干,越小越好。
干后再点一次。
4.扩展用线将滤纸缝成筒状,纸的两边不能接触。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实验报告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特别有趣的实验,那就是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听起来高大上吧?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轻松愉快地聊聊这玩意儿。
什么是氨基酸呢?简单来说,氨基酸就像是构成蛋白质的小积木,是咱们身体里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
它们在咱们的饮食中扮演着超级重要的角色,没了它们,咱们可真是没法“搭建”身体啦。
那这个实验就是要从一堆混合的氨基酸中,把它们一个个分开来,看看每种氨基酸都长啥样。
这就好比一群朋友在聚会上,咱们要找出每一个人的名字和特点。
纸层析法,乍一听是不是觉得有点复杂?它就像一场化学界的“寻宝游戏”。
我们准备一些特殊的纸,涂上一层薄薄的吸附剂,然后把混合好的氨基酸样品放在纸上,接着让溶剂在纸上慢慢爬。
这就像在纸上画一幅画,溶剂就像水彩笔,慢慢把氨基酸分开。
哎呀,那个过程可是精彩极了,等溶剂跑到纸的顶端,咱们就能看到不同的颜色带,像极了彩虹,五颜六色的,真让人眼前一亮。
在实验开始之前,咱们得先准备一些材料。
准备好氨基酸混合物、溶剂、吸附剂,当然还有那张神奇的层析纸。
哎呀,别忘了安全第一哦,实验室里的化学品可得小心翼翼。
准备好一切后,咱们就可以开始“探险”了。
把样品点在纸上,别点得太多,得掌握好量,太多可就闹笑话。
点好后,咱们把纸条放进装有溶剂的容器里,让它们开始亲密接触。
此时,你就得耐心等待,静静看着溶剂爬升。
这个过程有点像看电影,心里总有些小期待,究竟哪种氨基酸会最先出来,哪个又会拖拖拉拉。
等到溶剂爬到纸的顶端,咱们小心翼翼地把纸拿出来,哇,简直像一幅美丽的艺术作品!不同的氨基酸形成了不同的斑点,有些淡淡的,有些鲜艳的,就像小精灵在纸上跳舞。
咱们得计算一下每种氨基酸的Rf值,这个值可以帮助咱们确定它们的身份。
Rf值计算起来其实也不复杂,记住,Rf值就是迁移距离除以溶剂前沿的距离。
简单吧?计算的时候得集中精神,别让自己的小脑袋跑偏了。
在整个过程中,最有趣的莫过于跟同学们讨论结果了。
氨基酸的分离与鉴定

实验一氨基酸的分离与鉴定——滤纸层析法目的要求(1)通过实验,了解氨基酸滤纸层析法的原理。
(2)掌握氨基酸滤纸层析的操作方法。
原理滤纸层析是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它也并存着吸附和离子交换作用)。
滤纸纤维上羟基具有亲水性,因此吸附一层水作为固定相,而通常把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
有机溶剂自上而下流动称为下行层析,自下而上流动称为上行层析。
流动相流经支持物时,与固定相之间连续抽提,使物质在两相间不断分配而得到分离。
溶质在滤纸上的移动速率用R f值表示:溶质结构、溶剂系统物质组成与比例、pH值、选用滤纸质地和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R f 值。
此外,样品中的盐分、其他杂质以及点样过多皆会影响样品的有效分离。
无色物质的纸层析图谱可用光谱法(紫外光照射)或显色法鉴定。
氨基酸纸层析图谱常用的显色剂为茚三酮或吲哚醌,本实验采用茚三酮为显色剂。
本实验用单向上行层析法作标准氨基酸的标准曲线,用双向上行纸层析法作几种已知氨基酸的层析图谱。
然后将其中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加以定量测定。
试剂和器材一、试剂(1)8×10-3mol/L谷氨酸和8×10-3mol/L天冬氨酸混合液。
(2)谷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γ-氨基丁酸和丙氨酸混合液(已知氨基酸混合液)。
将以上氨基酸分别配制成8×10-3mol/L的浓度,然后混合之。
(3)茚三酮重结晶方法:茚三酮有时由于包装不好或放置不当常带微红色,需重结晶方可使用。
5g茚三酮溶于15mL热水,加入0.25g活性炭轻轻搅动,若溶液太浓不易操作,可酌量加5—10mL热水,加热30min后趁热过滤(用热滤漏斗,以免茚三酮遇冷结晶而损失),滤液置冰箱内过夜,次日晨即见黄白色结晶出现,过滤,再以1mL冷水洗涤结晶,置于干燥器中干燥,最后装入棕色瓶内保存。
(4)0.1%硫酸铜(CuSO4·5H2O):75%乙醇=2 :38硫酸铜难溶于乙醇,将硫酸铜直接用75%乙醇溶解不能得到澄清溶液,如将硫酸铜溶液和乙醇混合后,放置过久则会有沉淀析出,因此,必须在临用前按比例混合。
实验七-氨基酸的分离鉴定

实验七-氨基酸的分离鉴定实验七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一、目的通过氨基酸的分离,学习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原理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它是利用不同的氨基酸在展层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得以分离的一种方法。
惰性支持物是新华一号滤纸,其上含有很多的羟基,与水有较强的亲和力因此把它看成是含有静止水相的惰性支持物。
水相因此称为静止相(固定相),有机溶剂称为流动相。
展层溶剂由两个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和水组成,它们互相混合时便分成两相:一相是以水饱和了的有机相,另一相是以有机溶剂饱和了的水相。
分配系数(α)=溶质在固定相的浓度/溶质在流动相的浓度。
当用滤纸进行分配层析时,流动相流经支持物时与固定相之间连续抽提,使氨基酸在两相之间不断分配而得以分离。
不同的氨基酸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其一定的Rf值,故可根据Rf值定性鉴定氨基酸,但通常用已知的标准氨基酸层析作对照,本实验就是如此。
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
●层析溶剂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物质被分离后在纸层析图谱上的位置是用Rf值(比移值)来表示的:Rf=原点到层析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f值是常数。
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等因素有关。
本实验利用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三、材料与方法(1)、材料:层析缸;毛细管;喷雾器;培养皿;层析滤纸;正丁醇;冰醋酸;分液漏斗;烧杯;培养皿;赖氨酸;脯氨酸;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茚三酮(2)操作步骤1. 配置层析液置于密闭的层析缸中。
2.准备滤纸:取层析滤纸一张。
在纸的一端距边缘2cm处用铅笔划一直线,在直线上每间隔2cm做一记号,标出5个原点。
3.点样:用毛细管将各氨基酸样品点在5个原点上,用量10~20μl,每点在纸上扩散的直径,最大不超过3 mm,边点样边用电吹风吹干,越小越好。
干后再点一次。
4.扩展用线将滤纸缝成筒状,纸的两边不能接触。
纸层析法—氨基酸的分离与鉴定

纸层析法—氨基酸的分离与鉴定纸层析法——氨基酸的分离与鉴定⼀、实验⽬的1、了解纸层析法的使⽤原理。
2、掌握⽤纸层析法分离蛋⽩质的操作步骤。
⼆、实验原理1、纸层析法是以滤纸作为惰性⽀持物的分配层析⽅法,滤纸上的纤维具有羟基,是亲⽔基团,滤纸吸附⽔作为固定相,其上流经的有机溶剂即展层剂作为流动相。
当展层剂流经固定相时,固定相上的样品由于亲⽔、疏⽔能⼒不同,在两相之间不断分配,疏⽔能⼒强的多溶于流动相,随流动相移动距离较远,亲⽔能⼒强的移动距离则较近。
2、所有的氨基酸的α碳上均连接⼀个氢原⼦和两个亲⽔基团羧基(—COOH)与氨基(—NH2),唯⼀的不同则在于R基团。
因此R基团在氨基酸的亲⽔疏⽔能⼒对⽐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
本实验采⽤丙氨酸,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其R基团分别是—CH3,—CH2—C6H5,—CH2—COOH,其亲⽔疏⽔能⼒迥异,能在滤纸上明显分开。
3、Rf值表⽰原点中⼼⾄显⾊斑点中⼼的距离与原点中⼼⾄流动相前沿的距离⽐。
在⼀定条件下,Rf值为定值,其影响的因素有物质本⾝的性质,溶剂的性质,PH值,温度,滤纸的性质等等,本实验不予探究。
在测量原点中⼼⾄显⾊斑点中⼼的距离时,由于斑点的形状不规范(近似圆形),所以,⼀般取斑点的重⼼,测量出重⼼与起点的距离即可。
4、显⾊原理:茚三酮在弱碱性溶液中与α—氨基酸共热,引起氨基酸氧化脱氧,脱羧反应,最后茚三酮与反应产物——氨和还原茚三酮发⽣作⽤⽣成紫⾊物质。
三、试剂(⼀)提前配制试剂8*10-3mol/L丙氨酸溶液:精确称取0.356g晶体,溶解后定容到500ml。
8*10-3mol/L苯丙氨酸溶液:精确称取0.661g晶体,溶解后定容到500ml。
8*10-3mol/L天冬氨酸溶液:精确称取0.532g晶体,溶解后定容到500ml。
(将上述三种溶液装于⼩瓶中实验时,每两组共⽤⼀组试剂)正丁醇88%甲酸蒸馏⽔茚三酮晶体注:实验时,以上试剂均为每两组同学共⽤⼀组试剂。
实验七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

(二)实验器具
锥形瓶 、碱式滴定管、移液管洗耳球、天平
容量瓶、试剂瓶、量筒、玻棒与烧杯
实用文档
10
四、操作步骤
1、取5只50ml锥形瓶,按下表加入试剂。
锥形瓶编号 1
2
3
4
试剂
0.1mol/L甘氨酸溶液 0 /mL
1
1
0
中性甲醛溶液/mL 1
1
1
1
水/mL
3
2
2
2
0.5%酚酞酒精溶液 (滴)
4
4
4
一次。尽量点成圆形,并在各点表上样品名。
3 手通过纸将滤纸卷成圆筒形,并用针缝,共3针。每缝一针打
个结,第三针的线留长一点。
4 将缝好的纸(装入)垂直放入装有扩展剂的层析缸内(点样的
一端朝下,滤纸不应碰到缸壁)
5 约2个小时后,将滤纸取出,拆掉线后,放入烘干机内烘干,约 10分 钟后取出即显色。
6 画出溶液前沿线,确立个实层用析文点档中心,计算各氨基酸的Rf值
实用文档
8
若样品中只含有单一的已知氨基酸,则可由此法滴 定的结果算出氨基酸的含量。若样品中含有多种氨 基酸(如蛋白质水解液),测不能由此法算出氨基 酸的含量。 脯氨酸与甲醛作用后,生成的化合物不稳定,导致 滴定后结果偏低;酪氨酸含酚基结构,导致滴定结 果偏高。
实用文档
9
三、材料、试剂与器具
(一)试剂
实验七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
——纸层析法
实用文档
1
一 目的 通过氨基酸的分离,学习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 原理 纸层析法是利用各物质不同的分配系数,使混合物随流动相时而得
到分离的方法。 纸层析法是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滤纸纤维与水亲和力较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操作
1、取层析滤纸一张,在纸的一端距边缘2-3cm处用铅 笔画一条直线,在此线上每间隔2cm作一记号(即 原点)如图。
2、点样:用钢笔或毛细管将氨基酸样品分别点在这6 个位置上,干后再点一次。每点在纸上扩散的直径 不超3mm。点样量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及滤纸的长度 来决定,一般点样量为5—30ug 。
溶剂前沿 层析点
原点
3、平衡:点样好的滤纸卷成圆筒状用线缝好 与盛有平衡剂的小烧杯,置于密闭的层析 缸中,平衡1-2小时。
4、扩展:将盛有约20ml左右扩展剂的培养皿 迅速置于密闭的层析缸中,并将滤纸直立 于培养皿中,密闭好层析缸。待溶剂上升 到15—20cm时即取出滤纸,立即用铅笔描 出溶济前沿,吹风机或烘箱干燥。
四、试剂
1、扩展剂:按体积4:1:3的正丁醇:冰醋酸:水
混合后倒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荡,静置后
分层排出水相
80 ml /组
2、平衡剂:取漏斗中的扩展剂5ml 于烧杯中作 平衡剂。
3、氨基酸:0.5%赖、脯、缬、苯丙、亮氨酸溶 液及各组分的混合氨基酸各5ml。
4、显色剂: 0.1%水合茚三酮正丁醇溶液。 200ml 全班
实验一、氨基酸的分离鉴定
——纸层析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氨基酸的分离,学习 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 技术。
二、实验原理
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 析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 分配系数不同而得到分离。
展层剂由有机溶剂与水组成。在纸上,水被 吸附在纤维素的纤维之间形成固定相,当有机相 沿纸流动经过层析斑点时,层析点上的溶质就在 有机相和水相之间进行分配。当有机相不断流动 时,溶质就沿着有机相流动方向移动,不断进行 分配,溶质中各组分的分配系数不同,移动速率 不同,因而彼此分开。
各组分由于移动速度不同,物质被分离后在层 析纸上的位置也不同,可用Rf 值来表示:
原点到层析点中心距离 Rf = ———————————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物质的Rf值是常数,可作为 定性分析的依据。 Rf 值大小与样品物质的结构性质、 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及展层方式、温度、样 品溶液中的 杂质等因素有关。
图1-2 滤纸缝合示意图
5、显色:用喷雾器均匀喷上0.1% 的茚三酮 正丁醇溶液,干燥。
6、计算:用铅笔描出各层析斑点的轮廓, 并计算各氨基酸的Rf 值。
图谱显示
化学方法:显色剂不与滤纸起反应,挥 发性小,易于去除,含水量少。
物理方法 微生物方法 同位素和放射自显影法
注意事项:
1、要保证层析滤纸不被污染,特别是 从点样线到溶剂前沿的部分。
纸? 影响 Rf值的因素有哪些?
物质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极性大小决定了物质在水和有机 相之间的分配情况,其极性的大小主要 取决于物质所具有的极性基团的性质和 数量,在极性基团不改变情况下,非极 性基团成分越多,则分子极性越低等。
展层方式
上行法 下行法 环形法 (辐射法)
三、器材
层析缸、毛细管(用钢笔代替)、 喷雾器、培养皿、层析滤纸(新 华一号)
2、各氨基酸样品点样时量要均匀。 3、在缝滤纸时,纸的两边不能接触。 4、点样的一端朝下,扩展剂的液面需
低于点样线1cm。
六、实验结果
样品aa 赖aa 脯aa 缬aa 苯丙aa 亮aa
标样Rf 混合aaRf 差值
七、分析讨论
八、思考题
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实验过程中,为何不能用手直接接触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