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及其社会作用

合集下载

试析闽南民歌社会功能性的流变

试析闽南民歌社会功能性的流变

� �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 年第 4 期
望 ) 抛满船鱼,兄弟重相叙� " 歌谣从来都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一个民 族的口头历史以及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折射 � 闽南 生产劳动 , 男欢女爱乃至嬉戏逗闹,无一不在歌声中 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可以说,闽南民歌是当地人民 生活的一种真实存在 �
的诸 多传 统性 功 能正 不断 走向 衰 微� 为此 � 我们 应 该高 度 重视 对 闽南 民 歌的 挖 掘 整理 和 理论 研 究� 应 该投 入 大 量的 人力 � 物 力和财 力不 断创 新和 加强 传播 � 使 闽南 民歌 重现 其生命 力和 独特 的文 化魅 力� 关键 词� 闽南民 歌� 民俗 � 社 会功 能
二 � 闽南 民歌 的生 命力 与灵 活性
虽然民间音乐在传承过程中受特定的生产和生活 方式的制约,但其传承方式又有着极强的稳固性和灵 建人民生活史与心灵史的生动记录,与福建人民生活 相关的事物几乎都可以从闽南民歌中找到� 从闽南民歌所涉及的思想情感来看,可以归为两
民间音乐中得以一脉相承且保持长期不变的品种, 活性 �特定的民俗催生了特定的民歌,闽南民歌是福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 our na l of c ha ngc hun Educ at i on I ns t i t ut e
Aug. 2010 Vol . 26 No. 4
试析闽南民歌社会功能性的流变
林媛媛
� � � � � � � 吉 林大 学 艺术 学院 � 吉 林 长春 �
摘 要� 通 过田 野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查的 研 究方 法� 笔者 发 现� 随 着现 代 社会 的 飞速 发 展 以及 人 们审 美 观念 的 转变 � 闽南 民 歌

民歌有什么作用

民歌有什么作用

民歌有什么作用民歌是指某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那么,大家知道民歌有什么作用吗?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民歌作用的相关知识。

民歌的作用一:教育传承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流传着歌唱长篇叙事诗,历史诗的民歌,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瑶族的“盘王歌”、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景颇族的“木瑙斋瓦”、独龙族的“创世纪”、僳僳族的“木刮基”等等。

这些歌曲记述了有关宇宙与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和传说,先民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以及历史、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

这些歌曲曲调起伏较小,吟诵性强,篇幅长大,有的歌词长达数万行。

一般需要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唱完。

这些歌曲多在节日、祭祀或婚丧礼仪中由巫师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气氛肃穆。

民歌的作用二:人生礼仪人生有四个最重要的阶段,即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

在我国许多民族中,民歌贯穿于这四大礼仪。

例如彝族接生婆所唱的《秧子歌》,广西壮族男子18岁成年时所唱的《十八岁之歌》,蒙古族、普米族的婚礼歌曲,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土族、傣族、侗族、彝族、哈尼族、土家族、汉族的《伴嫁歌》(或“哭嫁歌”)、壮族、苗族、普米族的丧葬歌曲等等。

民歌的作用三:祭祀驱邪在一些民族中,民歌常用于祭祖活动,以及由巫师、神婆主持的祭神驱邪、除病免灾的仪式。

例如傣族的“祭神调”、“师娘调”、“卜卦调”。

侗族的“踩堂歌”(侗语叫“多耶”或“耶”)等等。

民歌的作用四:交际作用民歌的交际功用包括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及对歌斗智等。

它作为异性间交往的媒介,是我国许多民族中民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功用。

一些民族的传统歌唱节目也往往与此相关。

例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佬族的“走坡”,西北地区土、回、撒拉、东乡、保安及汉族的“花儿会”等等。

在节日的那一天,成百上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到专设的户外歌场交游、嬉戏和对歌,歌声通宵达旦,可持续数昼夜。

还有一些民族,如布朗族、基诺族、傣族及南部侗族地区,有小伙子去姑娘家对歌寻偶的习俗。

明朝的民歌与民谣

明朝的民歌与民谣

明朝的民歌与民谣明朝,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自1368年至1644年,共传承了16位皇帝。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从政治到文化都有了新的面貌。

而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明朝期间的民歌与民谣也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明朝时期的民歌与民谣,包括其特点、内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明朝民歌的特点1. 流行性:明朝民歌普及面广,深受民众喜爱。

无论是农民、工匠还是士人,都能通过传唱的形式传承下来。

2. 简单朴实:明朝民歌以简短、明快的曲调和通俗易懂的歌词为特点。

这使得它能够跨越社会阶层的限制,大众易于接受和理解。

3. 口耳相传:明朝时期,文盲居多,民歌主要以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流传下来。

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不断演绎和改编,逐渐形成了各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歌风格。

二、明朝民歌的主题内容1. 劳动与生活:农田劳作是明朝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因此许多民歌描绘了农民的劳作场景和生活状态。

这些歌曲坦率地表达了劳动者的辛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爱情与家庭:明朝民歌中的另一个常见主题是爱情和家庭。

这些歌曲唱出了情侣之间的爱慕之情,家庭之间的和睦与团结,以及婚姻的喜悦与悲伤。

3. 宗教与信仰:明朝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学都是主流的思想流派。

因此,一些民歌描绘了信仰、修道和祭祀等宗教活动,反映了人们对信仰的虔诚与追求。

三、明朝民谣的特点与主题1. 包含社会时事:民谣是明朝时期另一种流行的民间音乐形式。

它通常以口头传统的方式流传,娓娓道来的曲调和朗朗上口的歌词。

民谣常常涉及社会时事,如政治事件、民生问题等。

2. 幽默与讽刺:明朝的民谣多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态度。

通过夸张和谐的表达,这些歌曲给予人们一种戏剧性的感受。

3. 弘扬正义:明朝民谣也经常以正义和公义为主题,表达对不公平现象的愤怒和不满。

这些歌曲起到了舆论监督和社会声音倡导的作用。

四、明朝民歌与民谣的社会影响1. 维护社会稳定:明朝民歌与民谣在传达民众情感和呼唤公正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以《南山南》为例分析中国民谣

以《南山南》为例分析中国民谣

以《南山南》为例分析中国民谣一、民谣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

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

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

民谣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

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如:英国民谣摇滚代表人物凯特·斯蒂文斯的《回到地球》表现出英国民谣真挚的淳朴。

反民谣:并不就是反对民谣,而是强调不循规蹈矩。

它是一种融合了民谣和朋克的音乐形态,他继承朋克音乐那尖刻的社会价值。

例如:Feist的《let It Die》。

二、中国民谣(一)定义中国民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

民谣,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

中国民谣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中国民谣有种类别: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诀术歌、礼仪歌、情歌、儿歌、生活歌。

《南山南》则属于情歌。

(二)发展中国民谣有着悠久的历史。

《诗经》尤其是《国风》,可以当作是我国民谣的第一张民谣专辑。

到宋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大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方其兴时,士子为之语曰:<文选> 烂,秀才半”。

文豪苏东坡有这样的调侃:“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梗”。

明代人们歌颂张居正道:“张公若不早忘,四官定作探花郎”。

近现代时期,四人帮覆灭前后是民谣创作的一个高潮。

20世纪80年代,出现反应干部等级干部和个体户致富的民谣,“江上如此多娇,看王烑拓同志卖花椒。

”这样的民谣,暗示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21年的董小姐,2021年的当你老了,2021年的南山南,让民谣深入人心。

</文选>(三)作用1.教育传承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民谣记录着有关宇宙与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和传说,先民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以及历史、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

第三章 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及价值

第三章 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及价值

第三章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及价值第一节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民间文学的生活功能,是指作为一种生活文化现象的民间文学,在一个民族文化体系中所发挥的效用。

我们知道,人类为了生存需要而创造文化,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互相联系的各种文化要素构成,其中每一要素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发挥这一定的功能。

民间文学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具有多形态、多层次性。

从我们的认识来看,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传授功能由于民间文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是没有掌握文字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伴随着他们的生活。

从而,民间文学担负着一项主要的使命,那就是传承民众的知识和经验。

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大量的文本都是知识的汇集。

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天地万物的由来和人间秩序的形成,尽管并非真正科学的知识,却是当时人们认识成果的结晶。

如中国地理形势西北高东南低的现象,神话是这样解释的: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

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汤问篇》】非常明显,神话叙述中国独特的地理形势,并与日月星辰西落和水向东流的自然现象结合在一起。

这无疑成为当时民众传授知识的途径。

神话这样,传说也是如此。

民众获得大量历史事实或历史人物的知识,并不是依靠传统的典籍,而多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故事和传说。

尽管这些故事传说与历史真实会有一定距离,但是民众是将其作为历史知识加以认同的。

至于谚语之类所包含的知识以及民众通过谚语的运用传授气象、劳动、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就更直接明了了。

二、道德塑造功能“传统对于社会有无上的价值,所以再也没有比社会分子遵守传统更为重要的了。

必须严格遵守前代遗留的民俗与知识,才能维持秩序与文明。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第23页】道德规范就是传统中极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民众历来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和自我道德约束,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大量属于风俗习惯中的村规民约、礼俗禁忌之外,人人们还通过舆论以及家庭教育规范各自的行为,成为人民自觉遵守的传统。

音乐风格知识:民谣音乐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音乐风格知识:民谣音乐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音乐风格知识:民谣音乐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民谣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民谣音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变迁的直接记录。

在20世纪初期,由于技术和商业的发展,唱片工业的兴起,使得民谣音乐得以传播和保存,成为了人们记录和传承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民谣音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例如,美国的民谣音乐可以反映出北美大陆早期探险历史、种族和社会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等;而中国的民谣音乐更是体现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民俗,譬如山歌、田园诗、古琴等。

此外,民谣音乐还能够记录道德和价值观的的传承,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

除此之外,民谣音乐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民谣音乐的艺术性表现在它自身的音乐特性上。

民谣音乐的风格简单、自然、朴实,以吉他、手风琴、班卓琴等弹奏器乐为主,并注重歌词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风格给人深深的共情和敬畏之感,常常代表着一种简约却又贯穿人心的艺术高度。

此外,民谣音乐还有着非常积极的社会作用。

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自己的音乐来传达社会批判、环保、和平等方面的信息与理念,从而提醒听众关注社会问题和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例如,美国的著名民谣歌手鲍勃·迪伦(Bob Dylan)的歌曲就隐含着对种族歧视、人类不公正、社会现实等问题的反思。

而中国的民谣歌手齐秦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则成为了普及社会主义精神和浪漫情怀观念的代表作。

综上所述,民谣音乐既是一种文化遗产,也是一种艺术遗产。

它以它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让人们领略音乐与文化、艺术与社会、以及情感和思想的互相联系和推动。

春节期间的传统民谣传唱

春节期间的传统民谣传唱

春节期间的传统民谣传唱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人们最为热闹喜庆的时刻。

除了走亲访友、欢聚一堂之外,这个特殊的时期还伴随着许多形式多样的传统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传统民谣的传唱。

这些传统民谣不仅彰显了人们对春节的喜庆和向往,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一、传统民谣的起源春节传统民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习俗和民间传承。

在古代,农耕文明极为发达的中国,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往往与农时关联紧密。

农民们在农闲之余,通过唱歌的方式来欢度新年、祈求丰收和福泽。

这些歌谣中融入了对自然、对家庭和对未来的祝福,流传至今。

二、传统民谣的特点传统民谣在形式上多以押韵的方式出现,歌词简洁、明快,容易记忆。

这些谣曲通常伴随着特定的节奏和旋律,给人一种愉悦的情绪。

从内容上来说,传统民谣主要表达人们对新年、对生活的期望和祝福之情,展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一种乐观向上的表达方式。

三、传统民谣的主题春节期间传唱的传统民谣可以涵盖多个主题,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对家庭幸福的祝福、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以及祈求福祉的愿望。

例如有一首经典的谣曲是:“新年到,拜年乐,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国泰民安,生活美满幸福安康。

”这样的民谣在传唱中,不仅传递了人们对彼此的关怀和祝福,更凝聚了家庭团圆、社会和谐的价值观。

四、传统民谣的地域差异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也有所不同,传统民谣也因此呈现地域差异。

比如在北方的传统民谣中,常常描绘冰天雪地、农耕一年的辛勤以及对来年丰收的祈祷。

而在南方,民谣则更多聚焦于春花烂漫、鱼龙舞动,寓意着新春的希望与生机。

这样的地域差异使得传统民谣更加具有丰富和多样化的文化内涵。

五、传统民谣的保护传承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民谣面临着被冷落和遗忘的风险。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民谣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开始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

例如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民谣教学,开展传统音乐的演奏和比赛活动,提升人们对传统民谣的认知和兴趣,使其得到更好地传承。

古代政治民谣及其社会舆论功能

古代政治民谣及其社会舆论功能

CATALOGUE 目录•古代政治民谣概述•古代政治民谣的内容与形式•古代政治民谣的社会舆论功能•古代政治民谣的案例分析•古代政治民谣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政治民谣特点形式政治民谣的定义政治民谣的历史背景政治民谣的社会影响社会舆论的反映政治参与的推动政府形象的塑造历史记忆的传承政治民谣的内容反映政治事件古代政治民谣通常会涉及当时的政治事件,包括战争、政策、官员行为等。

传达民众呼声政治民谣是民众表达意见和诉求的一种方式,反映了民众对政治状况的看法和态度。

揭露政治黑暗面政治民谣往往会揭露政治的黑暗面,包括贪污腐败、权力斗争等。

010302歌谣、谚语、顺口溜等口头传播政治民谣的形式03纸媒与印刷术政治民谣的传播途径01民间集会、庙会02戏曲、说唱艺术1反映社会心理23古代政治民谣往往能够呈现民众对于某些政治事件或政策的态度和情感,从而反映社会心理。

呈现民众情感政治民谣通过传递民间诉求,揭示社会矛盾和民众的利益诉求,有助于理解民意和民生。

传递民间诉求政治民谣在引导公众舆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影响民众的政治态度和行为,促使他们关注和参与政治活动。

引导公众舆论监督政府行为促使政府改革警示官员自律批评政府过失影响政治决策提供决策参考古代政治民谣可以为统治者提供决策参考,了解民众的利益诉求和政治态度。

推动政策制定政治民谣可以影响政策制定,促使政府关注民生和调整施政方针。

调解社会矛盾政治民谣在调解社会矛盾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它可以平息民众不满情绪,缓解社会紧张局势。

维护社会稳定强化社会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维护政权稳定周朝的“国人暴动”与《诗经》的政治民谣总结词周朝的“国人暴动”是《诗经》中政治民谣的典型案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众的不满情绪,对朝廷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详细描述在周朝时期,由于贵族和王室的腐败以及社会不公,导致了“国人暴动”这一重大事件。

在这个时期,《诗经》中的政治民谣表现出了对时政的批评和不满,如《大雅·瞻卬》等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谣及其社会作用
• 世界上最自然的三种声音:天籁、地籁、人籁 • 民谣是这样一种人籁之音,它是发乎民众内心的声音,是 民众对社会现实生动而真实的评价。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民 谣,民要成为他们考察风俗和政治得失的一种重要手段。 • 一、民谣的概念 • 民谣是民众评价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由民众集体创作、 在社会上流传久远、反映地方民众心声的歌谣。 • 1.钟敬文:大抵由该社会之民众,迫于共同之需要,凭借 现实所能提供之条件而创成。在流行过程中,有不断受到 广大群众补充或修订。 • 2.特点:隐蔽性、传播性 • 3.民谣的形势:民谚、民谣、顺口溜
当代新民谣
• 大寨活,慢慢磨,干得快了费家伙。 • 队长对队长,毛衣对大氅。会计对会计,比比谁有人民币。 社员没法,缝个大褡。偷偷摸摸,改善生活。 • 四项基本守则:喝酒基本靠送,抽烟基本靠供,工资基本不动, 老婆基本不用。 • 四等爸爸:一等爸爸不说话,二等爸爸打电话,三等爸爸 跑上又跑下,四等爸爸坐在家里骂 • 四大虚:老板的肾,当官的稿,小姐的眼泪,统计局的表。
反映社会现实 • 欲得天下好,莫如招寇老; 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 • 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 告吃被告。 • 鹁鸪鸪,鹁鸪鸪,帐房遍 野相喧呼。阿姊含羞对阿 妹,大嫂挥涕看小姑。一 家不幸俱被掳,犹幸同处 为妻孥。愿言相怜莫相妒, 这个不是亲丈夫。
民谣的传播渠道
• • • • • • 一、人际传播 历代口口相传的民间谣谚 二、中介传播 传抄 三、组织传播 有意识扩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 反。”“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 吉。”“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 四、网络传播 • 新民谣。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
民谣与社会预警系统
•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谣是民心民情民意的真实
生动反映,可以借此感知社会存在的问题,帮助政府及时改正错误的 政策方针,兴利除弊。 • 一、历代政府都重视民谣对政治的借鉴。 • 1.最早的民谣集:《诗经》 《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 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 西汉《孔丛子· 巡狩篇》:“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 班固《汉书· 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 失、自考正也。”
例子
• • • • • 民谚: 1.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 2.打春的萝卜立秋的瓜,死了媳妇的丈人家。 民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 顺口溜: • 1.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抄抄抄, 我们的绝招;打打打,家长的王法!
民谣的社会作用
• 一、反映风土民俗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生在苏杭,死在洛阳。 • 小白菜啊地里黄啊,两三岁上没有娘啊,就怕爹爹娶后娘啊。 娶了后娘三年整啊,有了弟弟比我强啊,他吃肉啊我喝汤啊。 拿起筷子想亲娘啊,端起碗来泪汪汪啊! •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 六十六,吃块肉;七十三,窜一窜。
汉乐府
• 《汉书·艺文志》云:“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 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 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 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 君共餔糜。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二、反映生活经验 1.农业生产 枣芽发,种棉花;杨叶响,耩高粱。 老云接驾,不阴就下。 云在东,一阵风;云在南,雨连连;云在北,一道黑;云 在西,庄稼老头披蓑衣。 2.人生经验 分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入境问禁,到乡随俗。 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谁能人前无人说,谁能背后不说人?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朝夕祸福
民谣的类型
反映风土人情生活经验
• 1.小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 了娘。 • 2.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 知报娘恩。 • 3.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 4.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 大姑娘叼烟袋,养孩子吊起来。 • 5.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 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 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 没有儿郎卖,身背着花鼓走四 方
班固《汉书· 食货志》 : “孟 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 木锋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 比其言律,以闻天子。故曰王 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 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 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 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 子”ຫໍສະໝຸດ • • • • • • •
三、反映民情民意 1.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2.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3.打破筒(童),泼了菜(蔡),便是人间好世界。 4.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5.张传林,不是人,来到枣庄扒祖坟。 6.泉城广场修扁了,经十路修软了; 绕城高速修远了,高架路修短了; 大明湖挖浅了,下岗工人造反了; 吴官正不管了,谢玉堂傻眼了,张高丽来晚了。 • 7.谢玉堂,真能干,要把济南变成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