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导语】为了帮助各位学⽣掌握教材重点,更好地⾼效率的进⾏学习,⽆忧考为⼤家整理了⾼中各科知识点教案,让同学们明确教学⽬标,有针对性的学习。
以下是《⾼⼆政治教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供⼤家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政治教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
〖⽅*〗:尊重社会实际,树⽴实践第⼀的思想,坚持⼀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
【应⽤举例】 ⾷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从⼈造蜂蜜、变质猪油,到接连发⽣的"福寿螺"、"红⼼鸭蛋"等事件,⼈们到了谈"⾷"⾊变的程度。
也正鉴于这种状况,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关于加强⾷品安全⽴法的呼声⼗分强烈,代表委员们期望能通过《⾷品安全法》的制定,给⾷品安全以相应的法律保障。
(1)材料体现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哲理? (2)上述哲理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1)材料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等哲理。
(2)①先有劣质⾷品问题令⼈触⽬惊⼼,才有关于加强⾷品安全⽴法的呼声,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品安全法》的制定,期望能给⾷品安全以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
②⽣产经营者⽣产经营的⼈造蜂蜜、变质猪油、"红⼼鸭蛋",都是错误价值观导向的结果。
③劣质⾷品⽣产经营者为了谋取⾃⾝的利益,损害了他⼈的利益,最终也损害了⾃⼰的利益。
他们没有⾃觉站在"最⼴⼤⼈民"⽴场上,做出了错误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小学五年级社会教案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小学五年级社会教案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一、引言社会意识在小学五年级的社会科学课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环境,提高社交技巧,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本文将介绍一份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社会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们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二、教案目标1. 理解社会意识的概念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3. 提高学生的社交技巧和合作意识;4.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内容1. 社会意识的引入- 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短片,激发学生对社会意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意识的含义,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通过示范和故事讲解,向学生传递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和作用。
- 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责任,并鼓励他们主动承担责任。
3. 公民意识的培养- 介绍公民意识的概念和特点,向学生展示良好的公民行为范例。
- 引导学生参与公民活动,如班级会议、环境保护活动等,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4. 社交技巧和合作意识的提高- 教授学生基本的社交技巧,如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等。
- 开展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引导学生理解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讲解集体荣誉感的概念。
- 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文化节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向学生展示和讨论社会意识的实际应用。
3.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社交技巧的应用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则相关的新闻或故事,激发学生对社会意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概念,并与他们进行互动讨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案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识记: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意识的含义;理解: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社会存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与变化;②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比较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和阻碍作用;⑵能力方面:①通过学习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②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起不同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的能力;⑶觉悟方面:通过对科学的社会意识所起的巨大的促进作用的理解,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2.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3.哪些因素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从学过的第一课和第五课中引出新课,引导学生注意本课和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关系和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l)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指人们的物质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指一个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这里包括气候(如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地形(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五种地形并存)、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位置等。
人口因素:构成社会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的数量、质量(文化程度,身体素质等)、构成、分布等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状况。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这些,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内容,称之为社会存在。
(以上三个方面可采取提问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经济知识迁移到哲学知识的学习中来)(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篇: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社会历史观都必须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虽然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但不外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两大类。
无论哲学家们研究何种社会历史问题,都必然要涉及到这两大类社会现象,都必然要对它们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相应的回答。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怎样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只有正确地回答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回答其他社会历史问题。
如果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必然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就会承认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如果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精神、愿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就必然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杂乱无章的,是偶然事件的堆砌,认为历史是“英雄豪杰”创造的。
第三,如何处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尽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就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首要的是处理好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或者颠倒了这个关系,那就什么问题都处理不好,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第二篇: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教学设计】《社会发展的规律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精品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重点、难点】: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四、【方法】:
(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联系实际、讨论、分析、归纳等。
六、小结:社会生活——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生活本质(辩证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案

第十一课1框1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重点难点】1、重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难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怎样?学生回答:(1)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是指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导入新课:那么今天我们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成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一、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其中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辨别: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 BCDF )A .邓小平理论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 .生产关系D .生产力E .“三个代表”的思想F .自然地理环境G . 文学艺术问题情境1: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 ———鲁迅问题探究1:这两则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高中政治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教学方法]理论生活相结合,自主探究【导学】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
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有时会社会存在,有时又会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马克思主义的是辩证唯物住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设计
广西贵港市达开高中政治组梁康梅
课后反思
1、本节课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呈现了生动形象的事例,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并体验获取新知的乐趣。
2、本课在选材上突出政治课的科学性,力争让内容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3、对本教学设计部分知识讲解还不够深入和透彻,对个别知识点的挖掘不够,在其他个别问题的设问上也
存在不足和漏洞。
网络参考资料:
1、第六次人口普查图片来至/i?tn
2、制定方针政策和道德图片来至/i?tn
3、“给力”含义来至百度百科网/view/3803376.htm
4、“神马都是浮云”含义来至百度百科网/view/4531752.htm
5、视频《2010年感动中国特别奖---中国青年志愿者》来至中国网络电视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识记: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意识的含义;理解: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社会存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与变化;②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比较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学习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②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起不同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的能力;
⑶觉悟方面:通过对科学的社会意识所起的巨大的促进作用的理解,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2、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
导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l)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指人们的物质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指一个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这里包括气候(如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地形(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五种地形并存)、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位置等。
人口因素:构成社会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的数量、质量(文化程度,身体素质等)、构成、分布等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状况。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这些,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内容,称之为社会存在。
(以上三个方面可采取提问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经济知识迁移到哲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如: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道德: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相互关系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二者关系如何呢?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问是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一观点可表述为: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主观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主观反映。
第一,从整个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总之,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根源于社会存在。
第二,从单个人和集团看,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状况决定的。
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是由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也是受社会生活的制约的,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所受的社会教育密切相关。
如:每个人所受家庭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这些都是个人社会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阶级关系在观念上的反映,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思想和感情就不同。
不同阶级意识是该阶级对自身所处的特殊经济地位和利益的反映。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第一:从社会意识总体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如: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只能产生原始的集体的观念,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出现,便产生了私有观念、损人利己、发财致富思想,出现了根本对立的社会意识形态,这说明私有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必将随私有制的消失而逐渐消失,私有观念的这种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因此,社会存在是具体的、历史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那种抽象的、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是不存在的。
第二,从某一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失看,只能由社会存在的实际变化的状况来解释。
改革开放以来,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循守旧、闭关自守、平均主义、大锅饭、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意识等受到很大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社会法制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增强了,张家港人说得好:“市场竞争不等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
”这反映了张家港人的竞争意识、拼抢意识、时间观念和效益观念。
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反之则是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变化是由少数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神和“绝对精神”决定的,是客观唯心主义。
这两种表现都是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其共同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而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一:不同步,举例
表现二: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稳定性。
社会意识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按其性质划分,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科学社会意识为何能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下面,请大家阅读马克思的一段语录:
提问: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学生议论,老师归纳)
这段话并不难懂,但在人类思想史上却有划时代意义,对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一直是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而唯物史观也没有回答好这一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回答了这一关系问题。
请再阅读毛泽东的语录:
提问:请结合今天的课,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 这段话全面指出了二者辩证关系的基本内容,强调了反作用,尤其是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的作用,但思想不论多正确,都不会自然反作用于物质世界,而是通过人对它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其作用,因为社会存在实质是一种社会实践,人们在实践中产生意识,意识一旦产生必然指导实践,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达到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目的。
巩固新课
这节课我们讨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下面我们把这一关系问题加以归纳: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作业:《练习册》相关内容
过敏性鼻炎取皂荚适量研末,取少许吹入鼻中,同时,用皂荚末与食醋调成膏,取豆粒大小敷于双侧鼻旁迎香穴,早晚各1次。
用药5分钟后,可感到鼻部微胀,嚏频作,鼻腔内分泌物较用药前增多,约5~10分钟后症状自然消失。
一般7天为1疗程,两疗程左右即可痊愈。
教学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