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合集下载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回答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回答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探讨引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等客观存在,而社会意识则是个体对社会存在的理解和认知。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的总体运转和演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详细分析。

一、社会存在的定义和特征社会存在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等。

它是社会成员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存在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客观性:社会存在是客观存在,独立于个体的主观意识之外。

它存在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各个层面,不受个体主观意识的支配。

2.制约性:社会存在对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社会存在中的规范和价值观念,会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3.历史性:社会存在具有历史性,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社会存在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二、社会意识的定义和形成过程社会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存在的理解和认知。

它包括对社会现象、社会规律和社会价值观念的认知和解释。

社会意识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接触社会存在: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与社会存在进行接触。

这包括与他人的交往、参与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等。

2.接受社会经验:个体通过与社会存在的接触和实践,积累和接受社会经验。

这些经验包括对社会规律和社会价值观念的直接或间接认识。

3.反思和解释:个体对社会经验进行反思和解释,通过思考来理解社会存在的含义和内涵。

这包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反思、对社会规律的探索和解释等。

4.形成社会意识:通过接触、接受和反思,个体形成对社会存在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形成个体的社会意识。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影响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存在影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制度、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会对个体的社会意识产生影响。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辩证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概念1.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交往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观念、认识、信仰等精神内容。

它包括科学知识、哲学思想、艺术审美等各种形式,是人类对社会世界进行反映和认识的产物。

2.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条件。

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相互作用1.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观念和认识后,会通过言语、行动等方式来改变社会存在。

例如,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了,就会采取措施来减少污染和浪费资源;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加强了,就会推动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且还能够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例如,在经济基础相对落后、文化传统较为保守的地区,人们对新思想、新观念接受程度较低;在政治制度相对封闭的国家,人们对自由民主等概念认识不足。

三、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矛盾与统一1. 矛盾性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存在着矛盾性。

由于社会存在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而社会意识则具有主观性和变动性,因此二者之间容易产生矛盾。

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剥削工人,而工人则追求劳动报酬的公平正义,二者之间产生了矛盾。

2. 统一性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也存在着统一性。

社会意识是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仅反映着社会存在的状况,而且也能够指导和改变社会存在。

例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推动了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进步。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
1. 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基础及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信仰等;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社会的阶级、民族的主导思想。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 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2. 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革命的批判精神,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 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名词解释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名词解释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社会科学中重要的概念。

社会存在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形式,包括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物质财富、文化传统等。

而社会意识则是指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的认知、认识和反应。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存在中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等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而社会意识则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存在,通过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和行动,推动社会存在的变革和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也体现了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在社会存在中,经济基础是决定性的因素,它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变革的动力。

而社会意识则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特点和矛盾。

社会意识的变革和发展又可以反过来影响社会存在,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和思想觉悟,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社会存在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问题的本质,为社会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而对于社会意识的认知和研究,则可以深化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把握,推动社会意识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应不断加强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研究,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和思维,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文章的组织架构,以便读者能清晰地了解内容安排和逻辑脉络。

本篇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Section 1)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1.1 概述)中,我们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一主题进行简要的介绍,指出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和讨论的背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思辩证关系的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思辩证关系的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思辩证关系的意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条件、经济基础、制度结构等方面的具体存在形式,而社
会意识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意味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

社会意
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塑造,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发展与变革。

这种辩证关系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指导实践:社会意识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
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理解,社会意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指引和目标。

2. 促进社会进步:社会存在的改变往往源于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与思考。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
观察和思考,社会意识能够揭示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发生。

3. 反映社会矛盾:社会意识可以反映社会存在中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对社会矛盾的分析和理解,社会意识能够揭示社会存在中的不平等、不公正和不合理之处,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思路和启示。

4. 驱动社会转型:社会意识的变化常常成为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推动力。

当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
知发生转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新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推动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革。

总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思想行为,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以下几点: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比如封建社会具有“三纲五常”的道德,进入现代社会,就有现代社会与之匹配的新兴道德;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个税起征点有所上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都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重大的阻碍作用。

这里要注意区分形容词和动词的搭配,如果仅仅说“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就是错的,必须是“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社会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因为它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之所以要反对网络谣言,就是因为这种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比如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是资本主义社会,但他的思想却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畅想,是超前于社会存在的;而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却有一些诸如“男尊女卑”“官僚主义”等封建糟粕思想的存在,这些思想就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意思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社会意识未必是先进的,反之,经济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可以是先进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意思就是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之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在社会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对旧的社会意识的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地否定,克服其陈腐落后的东西,保留其合理的因素。

比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对旧唯物主义的辩证否定,继承发展。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辩证的唯物论
哲学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唯 物主义
唯物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历史唯 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 价值观
人生观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基本含义 1.基本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
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 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 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 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 社会存在的反映(如实的或歪曲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反映(如实的或歪曲的反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是 D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君权神授” ① 科学发展观 ②自动化生产方式 ③“ 君权神授” 文学、艺术、 ④肥沃的黑土地 ⑤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 ⑥ 文学、艺术、哲学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2、 “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 、 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 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 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该 观点说明了 D A、动物也有意识 、 B、上帝是人脑自生的 、 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 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第一条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神圣不可侵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

但主要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通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是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精神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考点2价值观
1.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人皆有之。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就往往不一样。

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

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人们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去从事有益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从而取得成功。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评价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考点3集体主义价值观
1.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观:内容: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

这是因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注意: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市场经济中矛盾的解决,需要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道德手段。

其中道德手段主要是集体主义的作用。


3.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①个人主义的特征。

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

个人主义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

②个人主义的危害。

第一,从出发点看,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强调个人、家庭的利益,而不顾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危害社会稳定。

4.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个人正当利益是指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如个人身体的健康,个人起码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个人才能的发挥和发展等,个人正当利益应该得到尊重和维护。

考点4人生的价值
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贡献”(社会价值)。

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索取”(自我价值)。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是英雄人物的主要要特色。

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物质贡献。

3.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实现人生价值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

5.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1)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处理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
(2)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的错误和危害。

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

(3)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割裂了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只讲索取不讲奉献。

它们是社会主义的腐蚀剂,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

考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世界观: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方法论: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的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考点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世界观: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方法论: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能力,改进方法,提高素质,保持身心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