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理解虚无主义的视域
虚无与存在萨特与海德格尔的对话

虚无与存在萨特与海德格尔的对话在20世纪的哲学历史中,虚无主义与存在主义之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特别是在萨特和海德格尔这两位杰出的哲学家之间,他们的理论虽然表面上看似对立,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对彼此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萨特与海德格尔在虚无与存在问题上的对话,分析他们各自思想中的相似之处与差异,进而揭示出他们如何塑造了现代哲学的面貌。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通过其作品《存在与时间》探讨了“存在”的概念。
他认为,存在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经验。
海德格尔以“现象学”作为基础,通过揭示人的存在方式——“此在”(Dasein),来深入理解存在本身。
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存在者,但其存在始终处于一种“被抛入”世界的状态中。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既要面对自身的有限性,也要面对外在世界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他强调“存在”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类必须在这种有限性中寻找意义。
人在面临死亡和虚无时,才会真正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同时,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无”。
他认为,无并非单纯地指不存在,而是一种人类在追求意义过程中感受到的空洞与失落。
这种“无”是一种存在方式,它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自身如何定义自我,并促使我们去追寻更高层次的意义。
萨特的虚无主义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发展了与海德格尔不同的思想体系。
在他的名著《恶心》中,萨特探讨了人类存在所面临的根本虚无。
他认为,相较于其他生物,人类是“被诅咒的存在”,这意味着人在没有先验意义或者明确目的的情况下出现在世界上。
因此,各个个体必须自我创造意义。
萨特强调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去选择和承担自己的生活。
虚无并不等同于绝望,而是一种归属于个体自由选择的力量。
正因为认清了生命本质上的虚无,人才能在随后的实践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上帝死了论文海德格尔论文:浅析从“上帝死了”到“虚无主义”

上帝死了论文海德格尔论文:浅析从“上帝死了”到“虚无主义”摘要:“上帝死了”是尼采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而“上帝死了”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便是“虚无主义”。
对这两个命题的把握可以有效的认识尼采哲学思想体系,同时本文也浅析了海德格尔对于虚无主义的观点,以个人视角分析了海式观点中的偏差。
关键词:上帝死了;虚无主义;尼采;海德格尔这个人以其独特而富有激情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大批艺术家的人生观和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
他让理性尖叫,让道德重新被审视。
他的写作充满着激烈的申诉,既是高亢的,也是绚丽的,既是热烈的,也是偏执的。
他既是澎湃的诗人,也是严谨的智士。
他就是尼采!如果要为尼采的哲学思考找一个出发点的话,那毫无疑问就是“虚无主义”,而“上帝死了”就是尼采用以概括欧洲“虚无主义”的基本命题。
然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尼采对于“虚无主义”的研究一直是秉持着对于“虚无主义”的克服这个根本目的而来的。
在尼采看来,欧洲“虚无主义”的诞生正是由于在传统哲学、宗教、道德所虚构的最高价值体系泄露之后才发生的。
也就是说在“上帝死了”之后发生的。
“上帝之死”也就是促成这一切生成的土壤。
一、“上帝死了”的提出及其内涵由于尼采的家庭背景,使得他从小就受基督教的影响。
但在中学时期,尼采读了大卫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从此他对于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
1864年进入波恩大学学习神学和古典语言学,次年放弃神学。
通过对于古希腊时期文献的研究,尼采逐渐转向对于基督教的批判。
时至1882年,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一书中首次将“上帝死了”这一惊世骇俗的命题公诸于世。
书中写到一个疯子白天打着灯笼在街市上寻找上帝,他对街市上的人喊道:“上帝哪里去了?我要告诉你们,我们杀死了他——你们和我!”到1883年,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更是多次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阐述这一命题。
“上帝”一词源于基督教哲学。
狭义的“上帝”是指柏拉图哲学阐释的最高理念所演化而来的精神化的“神”;广义的“上帝”则包括了西方价值体系的核心。
3孙帅:何谓虚无主义:海德格尔与尼采的争辩doc

何谓虚无主义:海德格尔与尼采的争辩孙帅摘要:尼采和海德格尔都把现代性的危机诊断为虚无主义,并将这一危机的病根归结为西方形而上学。
然而他们二人对虚无主义的理解和克服却存在很大差异。
本文基于对“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一文的深入分析,主要呈现了海德格尔和尼采就虚无主义所展开的“争辩”。
关键词:尼采;海德格尔;虚无主义;权利意志;存在的遗忘一、引言尼采和海德格尔都把现代性的危机诊断为虚无主义,并将这一危机的病根归结为西方形而上学。
而在“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一文中,海德格尔正是想通过阐释尼采的“虚无主义”来提出“虚无主义之本质的问题”。
1尼采认为,如果基于权力意志来“重估一切价值”,领悟“同一个东西的永恒轮回”,就能够克服“最高价值”的设定所导致的虚无主义,就能够完全颠倒和超越柏拉图主义(或形而上学),从而彻底打破形而上学加在生命之上的“谎言”,无条件肯定生成世界。
然而海德格尔却告诉我们,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所谓“克服”恰恰是本真的虚无主义的完成,他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也只不过是一种“颠倒的柏拉图主义”。
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完全把存在变成了“保存和提高”权力意志的条件,变成人设定出的价值。
结果,存在不但没有涌现,反而根本就“不在场”,存在本身一无所“是”;人不但没有置身于存在的真理之中,反而“被存在抛弃”(seinsverlassenheit),成为赤裸裸的“主体”,彻底遗忘存在。
然而,为什么海德格尔的“阐释”与尼采本人的思想意图之间有如此之大的差异?这一差异的根源何在?从根本上来说,尼采和海德格尔的目的无非都是要“解除”形而上学的“神话”,肯定生成世界或存在本身。
尼采从“超感性世界的不在场”出发,企图根据“权力意志”进行价值重估,来肯定生命的“永恒轮回”,肯定生成或存在,这正是海德格尔的思想意图。
既然如此,在海德格尔的思想视域之中,为什么尼采不但没有克服虚无主义,反而是更深的虚无主义?尼采试图通过颠倒形而上学来克服形而上学,为什么这种颠倒不但不是克服,反而是形而上学的完成?尼采终其一生都在揭露“人性的、太人性的”价值对存在的遮蔽,何以这种揭露仍然是一种主体性形而上学,不但没有发生存在本身的真理,反而导致对存在的彻底遗忘?尼采试图让人从“超感性世界”的幻灭所产生的悲观主义中,转而直接投入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海德格尔何以认为这不仅没有让人回到存在的掌握之中,反而使人被连根拔起,被抛向自我的虚无深渊?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尼采的思想没有得到“纯正的思考”,因为“披着尼采的伪装出现的,是海德格尔的思想”。
虚无主义及其克服_尼采_海德格尔和马克思

第38卷第6期2011年11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Sichuan No rmal U niver 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 ion)Vo l.38,N o.6No vember,2011虚无主义及其克服:尼采、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唐 忠 宝(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摘要:尼采通过 上帝死了 、 重估以往一切价值 、 强力意志 以及 超人 等宣言对基督教信仰和柏拉图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海德格尔则将虚无与存在并列考察,试图通过追问存在、颠覆形而上学来克服虚无主义。
在尼采和海德格尔的理论陷入困境之处,马克思找到了一条克服虚无主义的现实路径,即从 现实的个人 出发,以实践来建构其立足于 人类社会 的 新唯物主义 ;同时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对资本、私有制以及异化进行彻底的批判和积极的扬弃,最终实现人性的复归。
关键词:虚无主义;尼采;海德格尔;马克思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1)06-0038-06收稿日期:2011-03-17作者简介:唐忠宝(1983 ),男,河北秦皇岛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哲学基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如何看待虚无主义的问题上,尼采、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在理论深层上进行了颇具历史意义的对话。
他们都认为虚无主义与传统形而上学密不可分,克服虚无主义必须清算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将尼采称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认为尼采在批判形而上学的同时又建立了新的形而上学,即价值重估之后的强力意志。
事实上,海德格尔对尼采的指责反过来也适用于其自身的理论,因为海氏以 此在 为基础的存在论,本质上仍是形而上学,即 此在的形而上学 。
两位思想狂人在清算形而上学上的不彻底,也注定了其克服虚无主义的不成功。
与尼采和海德格尔不同,马克思找到了一条拒斥形而上学的现实道路,即从 现实的个人 而不是抽象的 超人 和 此在 出发,以 实践 来建构其立足于 人类社会 或 社会化的人类 的 新唯物主义 ;同时立足现实,尤其是资本主义的现实,对资本、私有制以及异化进行彻底的批判和积极的扬弃,最终实现人类真正历史的开启以及人性的复归。
虚无主义 作文素材

一、虚无主义是什么虚无主义,指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
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虚无主义”最早的来源是拉丁语中的“nihil”,意为“什么都没有”。
在哲学上是由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H•雅各比在19世纪初写给费希特的信中首次使用的,并通过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中巴扎罗夫的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
这个意义上,虚无主义意指:“惟有在我们的感官感知中获得的、亦即被我们亲身经验到的存在者,才是现实的和存在着的,此外一切皆虚无。
”虚无主义意在反叛传统,肯定当下,具有怀疑主义和实证主义倾向;它以感觉主义为尺度,否定任何不被人所感觉和看见的事物的存在。
因此必然会否定一切可感事物的基础和根据,即普遍价值观念、理论体系及其它所谓崇高的东西。
但根据西方传统,通常对真理的基础都是用存在物的存在来解释的,此即最高的存在物或上帝,一旦再也不能用这种最高存在物或上帝来解释真理,虚无主义便会出现。
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思潮曾经侵袭了整个欧洲。
施特劳斯将虚无主义理解为现代文明的毁灭,表明现代文明在道德价值层面逐渐陷入了“猪的城邦”。
被称作“恶魔诗人”的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高声吟咏:路边的腐尸、孤岛岸边高悬的枯骨、美丽诱人却有病的花朵。
作者用一种分裂的、残缺的、冷峻的破坏之美,表达了一种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
1933年,一首管弦乐曲——《黑色的星期天》——轰动一时,被称为“魔鬼的邀请书”,几年间,因其自杀者据说有140多人,寓示了人类心灵的不能承受之重。
因此,尼采用“上帝死了”直接宣告了虚无主义的到来。
“上帝死了”意味着信仰缺失了,一切生活的根据和前提被抽空了。
人变成了流浪儿,没有了依托,失去了目的和方向,变得麻木不仁;或者沉陷于世俗生活,借助于勤勉的工作,时刻的劳作,欲将生命的神圣性淹没于匆忙的奔波,这反而加剧了精神的空虚和信仰的无着落。
二、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当代中国的虚无主义表现为一种强劲的精神文化思潮,渗透于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
什么是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Nihilism)是一种哲学思潮、一种人生态度。
本文介绍了虚无主义的历史及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虚无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
以至于在目前的社会中留有其痕迹。
要定义虚无主义,必须探究其含义、历史和不同的形式。
这种的质疑本质之性质的趋势有助于我们批判性地看待生活。
1、什么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一词来自拉丁语nihil,意思是什么都没有,因此,它指的是不存在的东西。
这是一种心理潮流,也是一种哲学人生观。
它支持这样一种信念,即,社会所依赖的价值观缺乏基础和意义。
除此之外,虚无主义提现了极端的悲观主义、激进的怀疑主义,并且对存在进行了谴责。
也就是说,它表明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即使是生命本身。
真正的虚无主义态度不相信任何事情或任何人;因此,虚无主义者不应该表现出忠诚或狂热。
他们被一种破坏性的冲动引导,这种冲动是他们自己信仰的产物。
如果没有任何意义,那么一切都必须被摧毁。
我们所做的或相信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一切都归于虚无。
20世纪末,虚无主义的影响给民众带来了生存恐惧感。
这种哲学潮流的自责导致了对生活漠不关心的态度。
这种态度又引起了人们的痛苦情绪,因此也带来了不适。
2、虚无主义来自小说家根据穆尔西亚大学杂志《Cartaphilus》的说法,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俄罗斯小说家伊万·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1862)之中。
主人公巴扎洛夫的性格体现了虚无主义的态度和思想。
父子之间不同立场的对抗产生了代际冲突。
一方面父母希望保留传统的理想;另一方面孩子们对父母的旧理想不再抱有幻想。
他们存有一种怀疑、科学和功利的世界观。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孩子们代表的新生代被看作是反叛者。
他们不尊重或遵守任何权威,而是寻求用建立在科学和实用基础上的新原则取代旧的信仰和理想。
3、虚无主义有哪些类型?我们可以根据虚无主义否认的现实方面区分不同类型的虚无主义。
以下简单介绍了虚无主义的每个类型的。
怀疑主义:我们可以把怀疑主义看作是一股虚无主义的哲学潮流。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域下虚拟实在的审美分析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域下虚拟实在的审美分析所谓虚拟实在,即基于计算机技术创建的具有交互性、沉浸性和构想性特征的虚拟环境。
借助各种传感设备把用户带入虚拟环境中,通过综合性感知方式使用户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然而,虚拟实在模糊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虚拟实在的真实性问题引起了哲学家、技术专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
在此,本研究沿着海德格尔追问技术之本质是艺术的思路来探索虚拟实在的真实性这一问题,从虚拟实在以感性直观方式展现包含于此在生存方式之中的多重存在现象出发,论证虚拟实在的本质为艺术现象从而使其归属于审美经验范畴。
通过重释海德格尔现象学中的审美经验范畴内涵,运用审美经验范畴之多重维度来解释虚拟实在就为深入探索虚拟实在提供可能路径。
借助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在追溯审美经验范畴的发展历程中分析审美经验范畴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阐明基于海德格尔现象学所阐释的审美经验概念对传统审美经验范畴的继承和扩展。
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在艺术摹仿论中提出审美经验是低级的感性认识活动。
至18世纪中期,美学作为一门研究感性经验的系统科学从哲学领域中独立出来,受到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审美经验范畴既等同于感性认知活动,同时指涉先验的感性知觉能力。
胡塞尔根据意向性理论把审美经验范畴还原为审美知觉现象,使审美经验作为感性意识活动扩展到范畴直观领域。
在继承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上,海德格尔从追问存在现象出发,把审美经验之明见性归于生成之存在的明见化,对应此在对存在现象的多重理解赋予审美经验以具身、情感和叙事三重解释维度,即审美经验分别呈现为人之具身性存在方式中身体与空间之相互建构关系;情感现象指向整体性世界现象并在整体性世界现象中得到规定的相互建构关系;以及审美经验展现为以“对话”和“命名”方式参与整体性世界构建的艺术实践活动。
通过比较分析方法,从技术外在主义和技术现象学进路对虚拟实在的概念进行解析。
早期沿着仿真技术发展的虚拟实在被视为基于计算机技术生成的人工仿真环境,但这一概念难以涵盖当前虚拟实在所呈现的多元化研究方向。
从虚无主义到教育虚无主义的认识与反思

从虚无主义到教育虚无主义的认识与反思作者:彭丹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年第13期虚无主义,是事物极端发展的一种表现。
一旦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形而上学与实在论之间失衡状态,就很容易走向虚无主义。
教育中虚无主义现象主要表现为社会化与个性化之间对立与冲突。
虚无主义对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教育在社会与个人之间重新置位。
虚无主义教育虚无主义社会化个性化一、虚无主义的两种表现(一)从尼采到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根据海德格尔的分析,“虚无主义”最早源于拉丁语中的‘nihil’,意为‘什么都没有’,这一词在哲学上可能最早出现在由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H·雅各比在19世纪初写给费希特的信中。
”这个意义上,虚无主义意指:“惟有在我们的感官感知中获得的、亦即被我们亲身经验到的存在者,才是现实的和存在着的,此外一切皆虚无。
”]这是海德格尔在试图批判尼采的“虚无主义”观点基础上所做的解释。
尼采认为“上帝死了”,“我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重心,因此暂时束手无策。
”在西方,上帝是一种理性的象征。
尼采的“上帝死了”想要说明的就是普遍的价值观念、理论体系及其所谓崇高的东西已经不存在了,一直以来依赖于上帝生存的人失去了存在的方向,这是尼采看到的虚无主义现象。
但是尼采并未使虚无主义走向消极,尼采将虚无主义分为消极的虚无主义和积极的虚无主义。
消极的虚无主义认为,没有了“上帝”,一切功利至上、精神迷惘等消极状况都是被许可的;积极的虚无主义认为要借助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体系,以获得感性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积极的虚无主义观点才是尼采真正想要说明的。
实际上,海德格尔大体上还是认同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判断,“虚无主义”是对传统的一种反叛,具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倾向,但他认为尼采的观点中谈到的“权力意志”仍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因此,他批判尼采“虚无主义”并试图走出形而上学。
然而,海德格尔的“此在”,即是指抽象的人的存在,如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怀疑一切,惟独“我”是不被怀疑的,这样看来,海德格尔并没有走出形而上学,反而使其对形而上学的反动走向了形而上学的极端,由此想到的是,任何对极端的极端反动都将走向另一个极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理解虚无主义的视域:“存在
之思"
尼采不能克服虚无主义在于尼采把虚无主义把握为一种“价值之思”.而在海德格尔看来,任何价值思想都已经设定主体为前提.因为所谓价值总是与人有关才可能成为价值。
但是。
人成为一切价值的设定者。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海德格尔认为这表达的正是“现代历史的基本进程”。
因为,只是在近代以来,人才逐步提升自身为无条件的主体。
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人成为主体”同时就是“世界成为图像”的过程。
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现代性的展开和趋于完成的过程。
“对现代本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大进程——亦即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的相互交叉.同时也照亮了初看起来近乎荒谬的现代历史的基本进程。
”尼采的价值之思尽管设定强力意志为最高价值。
以图克服欧洲的虚无主义。
但是.这种把人提升为无条件的主体反而是“虚无主义的完成”.是一种更“极端的虚无主义”。
因为人只是“存在者”之一种。
而任何从存在者出发的思。
都已经是对存在的遗忘了。
就此.海德格尔从三个不同方面对尼采的“价值之思”作了层层推进的分析.从而阐发自己的“存在之思”。
尼采仅仅立足于价值的立场.试图用一种新价值的创立来代替旧价值。
海德格尔问道:“价值思想来自何处?那种根据价值来评估一切、把自身理解为一种价值评估并且以一种新的价值设定为己任的思想来自何处?尼采本人已经对之作了解答。
……回答是:来自人的意志,即人要为自己谋得一种价值的意志。
但如果人所归属的世界本身并不具有某种价值、某种意义和目的、某种统一性和真理性,如果人并不隶属于某个…理想‟.那么,他如何能为自己谋得一种价值呢?”这就是说,价值的设定仍然要以意志为前提.意志本身又要以世界的“存在”为前提。
但是存在是什么?存在不能被定义。
能被定义的东西就又是一“存在者”了。
用海氏自己的话说存在就是“世界的世界化本身”。
世界之为世界如此这般地显现,它并不以任何价值为前提,相反,价值却以“世界的世界化”为前提。
所以,存在不能等于任何一个存在者。
人虽然设定价值,但是,存在本身却并不能等于人的事情。
“虚无主义的本质根本就不是人的事情,而倒是存在本身的事情。
”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