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

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而土地利用的变化则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以其宏观、快速、准确和周期性等特点,成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手段。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地表的电磁波信息,从而能够对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监测和分析。
这些信息经过处理和解读,可以为我们提供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等详细数据,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大量的耕地和林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农业的发展导致了耕地的扩张和集约化利用;而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则促进了一些地区的森林和草地的恢复。
这些变化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也在全球尺度上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问题带来了挑战。
以我国为例,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迅速,许多原本的农田和农村地区逐渐被高楼大厦和工业园区所取代。
遥感图像清晰地显示出城市边界的不断扩张,以及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在中西部地区,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资源开发的进行,土地利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例如,大型交通线路的建设可能会导致沿线土地的开发利用,而矿产资源的开采则可能造成土地的破坏和污染。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
首先是数据的获取,包括选择合适的遥感影像数据源,如Landsat 系列、MODIS 等。
然后是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以提高影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接下来是土地利用分类,这是一个关键的环节,通常采用基于像元或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将影像中的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
在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影像,就可以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还需要考虑一些影响因素。
人口增长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对住房、粮食等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导致土地利用的调整。
泸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前全球变化研 究的热点之一 , 目前关 于我国区域土地 利用变 化
的 研 究 报 道 较 多 , 侧 重 于 全 国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 市 土 地 利 用 且 城
变 化 或 典 型 地 区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但 由 于 各 研 究 区域 的 自然 环
2 研 究 方 法
2 1 土地 利 用数 量 变 化 .
境 、 济 状 况 、 会 发 展 、 文 因 子 等 差 异 较 大 , 征 人 地 关 系 经 社 人 表
相 互 作用 的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的 时 空 特 征 大 相 径 庭 。四 川 泸 州 市 作
计 算 2 0 ~ 0 8研 究 时 间 段 土 地 利 用 各 类 型 的 面 积 变 化 幅 0 220
水 平 均 高 于全 市 , 阳 区 、 马 潭 区 成 为 交 通 用 地 、 民 点 及 工 矿 地 的 区域 差 异 显 著 热 点 地 区 ; 地 、 草 地 、 利 设施 江 龙 居 园 牧 水
用地 的 显 著 空 间 差异 分 别体 现 在 江 阳 区、 蔺县 和 泸县 。 古 [ 键词 ] 地利 用; 态变化 ; 息熵; 关 土 动 信 区域 差 异
L C
:
f
: : 1 1% :’× 0 × 0 T 2 J ∑I nI 】
。
1 研 究 区 域 概 况 和 数 据 说 明
1 1 研 究 区 域 概 况 .
一
其 中 : U 分 别 为 研 究 起 初 和 期 末 该 土 地 类 型 面 积 U , U 、 U, T为 研 究 时 段 长 。 L 监 测 起 始 时 间 第 i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U为 类
地 利 用 动 态 度 、 合 土 地 利 用 动 态 度 反 映 土 地 利 用 面 积 变 化 的 综 速度。 其单 一 土地 利 用动 态 度 ( 计 算 的数 学表 达式 为 : = K) K E U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调查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调查与分析土地利用调查与分析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的基础。
它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土地利用现状的真实反映,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调查和分析的方法、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以及分析结果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地利用调查的方法土地利用调查是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土地利用数据,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情况的一种方法。
在进行土地利用调查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是通过实地勘察和调查,直接观察和了解土地利用情况。
调查人员可以通过走访、测量和拍照等手段获取数据。
2.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或无人机获取大量的土地利用信息,如土地类型、植被覆盖等,而GIS技术则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展示。
3.文献调查法。
文献调查法是通过查阅资料、统计数据和相关研究报告等,了解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和现状情况。
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获取土地利用数据,为土地利用调查提供科学依据。
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进行土地利用调查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数据的收集包括收集实地调查和遥感等获取的数据,以及相关文献和统计资料等。
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分类和整理等步骤。
在数据收集方面,需要确定调查范围和对象,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进行定期的数据采集。
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对数据进行验证和核对。
在采集遥感数据时,要注意数据源的可靠性和时效性。
数据处理时,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即排除重复、无效或错误的数据。
其次,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可以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土地性质、植被类型等进行划分。
最后,将分类后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形成相应的土地利用统计表和图表。
三、分析结果的应用土地利用调查和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建议。
分析结果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制定土地利用政策与规划。
宜昌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Markov模型研究

尔 可夫模 型 的关键 在 于转 移概 率 的确定 . 土 P为
地 利用类 型 转 化 为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的 转 移 概
率. 移矩 阵 的每一 项元 素需 满 足 以下条 件 : 1 转 ()
k , m。 包括 西 陵 区 、 家 岗 区 、 军 区 、 亭 区 、 伍 点 犹 小
收 稿 日期 :0 90 —5 20 —81
2 2 土 地 利 用 转 移 概 率 的 确 定 .
计算 状态 转移 概 率 矩 阵 , 是 求从 每个 状 态 就 转移 到其 他任 何 一 个 状 态 的转 移 概 率 P iJ (, 一
李
涛 : ,p岁 , 士 生 , 女 3 博 主要 研 究 领 域 为 3 s在 生 态 环 境 方 面 的研 究
1 0 1 1 2 O 间 , 土 地 面 积 为 2 8 1 。 5 ~ 1。 4 之 总 10 4
型. 通过 对 系统 不 同状 态 的初始 概 率 以及 转 转 它 移 概率 之 间的研 究 来 确 定 系统 各 状 态 变 化趋 势 ,
从 而达 到对 未来 趋 势 预 测 的 目的. 功 地 应 用 马 成
林地 和未利 用地 . 各种 土 地 利用 类 型 变化 比较广 泛 , 中 耕 地 和 林 地 的 转 换 最 大 , a间 有 其 9
摘要 : 以宜 昌 市 1 9  ̄2 0 9 6 0 4年 连续 清 查 的第 一 手 土地 利 用 资 料 , 马 氏 链 模 型 确 定 了土 地 利 用 类 用 型 的 转 移 概 率 . 已有 数 据 的基 础 上建 立 所 有 可 能 的模 型 , 这 些 模 型 对 2 0 在 用 0 4年 的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结 果 进 行 预 测 , 预测 结 果 与实 际 值 比较 , 行 误 差 分 析 , 误 差 率 最 小 的模 型 作 为 预 测 模 型 , 把 进 用 对 宜 昌市 未 来 几 年 的 土 地 利 用 过 程 进 行 了 模 拟 分 析 和 定 量 预 测 . 果 表 明 : 结 当前 该 地 区 的 土 地 利 用 格 局 正 处 于 一 种 耕 地 逐 渐 减 少 , 民点 、 矿 用 地 逐 渐 增 加 的变 化 状 态 , 且 这 种 变 化 将 持 续 很 长 居 工 而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技术与方法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技术与方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是为了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和格局的变化趋势以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目前常用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技术与方法,并探讨其优缺点。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搭载于航天器、无人机或飞艇上的传感器获取不同波段的图像数据,进而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通过遥感图像的分析与处理,可以识别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如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等。
在遥感技术中,常用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方法有景观指数法和分类与变化检测法。
景观指数法通过计算特定指数(如彩色指数、植被指数和建筑指数)来反映土地利用的变化。
分类与变化检测法则通过利用多时相的图像数据进行分类,以便观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
遥感技术具有获取数据快、成本低和信息更新快的优点,可以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信息。
然而,由于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于一些山区、森林和湿地等复杂地形和地貌类型,遥感技术的应用存在挑战。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另一种常用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技术。
GIS将空间和属性数据进行整合,以实现对土地利用情况的分析和管理。
通过GIS,可以绘制土地利用图,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和时空变化趋势。
在GIS中,常用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方法有基于规则和模型的方法和基于统计和机器学习的方法。
基于规则和模型的方法通过制定规则和建立模型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基于统计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则利用历史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以预测土地利用的未来变化。
GIS技术具有数据可视化和空间分析的优势,可以直观地展示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和空间格局。
然而,GIS技术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分析,且对于数据的处理和解释需要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限制了其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中的广泛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模型)

来稿日期:1998210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王秀兰 包玉海(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概括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方法—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建立,阐述了各类模型的涵义及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意义,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模型1 引言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全球变化研究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而在众多的全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二:首先,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是引起其它全球变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面的问题,而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
因而隶属于“国际科学联合会(I CSU )”的IGB P 和隶属于“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 )”的H PP ,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全球问题的综合研究。
建立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简称LU CC )模型是深入了解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成因、过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及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
长期以来,在许多研究领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大量的模型,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阐述了研究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几类模型,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土地动态利用

关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及利用遥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实践探讨学生:赵莲莲学号:2604100217班级:测绘二班指导老师:杨志强老师一.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一)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含义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二)监测内容有哪些1.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包括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位置和数量等信息,特别是耕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变化以及闲置土地等。
我国已经建立对全国重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展和耕地变化情况的监测体系,分析全国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和全国年度土地利用平衡面积估计,有重点地核查地方上报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真是程度。
2.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宏伟目标,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
为保证这些土地管理措施的正确实施及经费的合理利用,必须准确地掌握区域以及全国耕地变化的情况。
3.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情况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反映土地利用用途的变化,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可为土地利用用途关管制及农用地的管理服务。
4.基本农田保护区状况基本农田保护区是国家为保证粮食安全而划定的一定数量的优质耕地,规定长期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包括征地占用管理、地力补偿、占一补一等。
(三)对监测内容进行分析1.地类变更分析主要对土地总面积变化的分析,耕地、园地等各类土地面积变动的分析。
具体的指标为,各地类在变更中,变更涉及的增减面积,实际增减面积(及减去同地类之间变化的面积),净增减面积,变化量占同地类总面积的比重等。
2.权属变更分析该分析也具体落实到地类的变化,但其前提是权属性质的变化。
包括国有土地、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变化,土地纠纷调解情况。
3.耕地变化动态分析耕地动态变化分析不仅要较详细地反映耕地减少的原因和耕地增加的来源,而且要分析减少原因的合理性和增加耕地的力度。
多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

多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为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及其应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以多尺度为切入点,探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是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空间与时间上的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和趋势,以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状况为目标的研究方法。
在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时,需要考虑多种尺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政策、经济、人口和环境等。
因此,多尺度因素的有效整合是构建准确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关键。
首先,多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构建需要考虑时空尺度的匹配。
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时序特征,而不同的时空尺度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因此,在构建模型时需要将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合理匹配,以充分发挥不同尺度数据的价值。
例如,使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可以对局部土地利用进行精细划分,而大尺度的统计数据可以揭示更宏观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其次,多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构建需要考虑不同尺度因素的影响。
土地利用受多种驱动因素的影响,而不同尺度的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因此,在构建模型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尺度因素的影响,并合理权衡各因素之间的权重。
例如,经济因素在区域尺度上可能更为重要,而环境因素在局部尺度上可能更为重要。
最后,多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应用可以跨越不同领域。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可以用于土地规划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
例如,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模型可以为政府和规划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模型可以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农业生产中,模型可以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农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稿日期:1998210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王秀兰 包玉海(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概括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方法—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建立,阐述了各类模型的涵义及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意义,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模型1 引言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全球变化研究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而在众多的全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二:首先,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是引起其它全球变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面的问题,而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
因而隶属于“国际科学联合会(I CSU )”的IGB P 和隶属于“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 )”的H PP ,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全球问题的综合研究。
建立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简称LU CC )模型是深入了解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成因、过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及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
长期以来,在许多研究领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大量的模型,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阐述了研究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几类模型,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2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211 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土地覆盖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属性和生物物理属性,而土地利用则指土地的使用状况第18卷第1期1999年3月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 GR ESS I N GEO GRA PH Y V o l .18,N o .1M ar .,199928地 理 科 学 进 展 18卷或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构成了土地的两种属性(双重属性)。
因此,土地覆盖变化包括生物多样性、现实和潜在的生产力、土壤质量以及径流和沉积速度中的种种变化。
由于当代的土地覆盖变化主要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造成的,所以认识土地利用变化是了解土地覆盖变化的首要条件。
土地利用既包括土地生物物理特点的利用方式,也包括隐藏在控制土地生物物理特点之下的意图,即利用土地的目的。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LU CC)研究是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90年起,隶属于“国际科学联合会(I CSU)”的IGB P和隶属于“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的HD P积极筹划全球性综合研究计划,于1995年共同拟定并发表了《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科学研究计划》,将其列为核心研究计划,并于1996年1月28日至2月2日在荷兰举行了有关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国际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五个关于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的框架问题及三个焦点[1]。
五个框架问题为:(1)过去的300年中人类的活动是如何改变土地覆盖的?(2)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理单元,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人文因素是什么?(3)在今后50年~100年中土地利用变化将如何影响土地覆盖?(4)直接的人文和生物物理过程是如何影响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的承载力的?(5)气候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怎样影响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反之又如何?三个焦点分别为:焦点1: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典型对比分析研究;焦点2: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直接观察和诊断模型;焦点3:区域的与全球的模式——综合评价的框架。
综合以上五个框架问题以及三个研究焦点,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发展趋势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构成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212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建立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从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构建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是深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成因、过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趋势及环境影响的重要途径,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模型可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1)系统诊断模型系统诊断模型是深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主要手段,可分位两种类型的模型:①基于经验的概念化逻辑诊断模型,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概念诊断模型。
概念化诊断模型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定性分析模型,它是建立定量分析模型的基础。
②基于经验的统计诊断模型,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统计诊断模型。
由于土地资源是一个自然一人文综合体,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仅仅通过直接测量无法充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此需要将在一系列时空尺度下的观测结果同经验模型相联系,用一组观察变量(如地貌、气候、土壤、地表质地、地势等自然因素),结合一组辅助性变量(如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这样既能提供一个综合的方法来认识土地利用变化,同时也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统计诊断模型的建立为地理相关性预测及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依据。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包括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随时间的变化,也包括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及土地利用类型组合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包括未来土地资源需求量的变化。
因此,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此外还包括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
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及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主要手段。
(3)土地利用变化综合评价模型气候和生物地球化学变化会影响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而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从而影响地区农业持续发展。
因此,建立土地利用变化综合评价模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类模型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如温室效应综合评估模型、对区域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模型、对区域水循环影响模型等。
建立土地利用变化综合评价模型是综合评价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的主要手段。
下面重点介绍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方法——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建立。
3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建立土地覆盖主要表达的是土地表层以植被为主要覆盖物的自然类型和状态;土地利用则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使用状况。
因此,前者在空间变化上往往呈现渐变状态,时间变化上季相特征明显;后者在空间变化上多呈边界清晰的类型变化状态,时间变化上完全依赖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转变的速率,与季节没有对应的相关性。
因此,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等方面。
311 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土地资源数量变化可以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来表示。
(1)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表达的是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其表达式为:K =U b -U a U a ×1T×100%式中 K 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 a 、U b 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 为研究时段长,当T 的时段设定为年时,K 的值就是该研究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年变化率。
(2)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某一研究样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2]可表示为:L C =∑ni =1∃L Ui -j 2∑n i =1L Ui ×1T ×100%式中 L U i 为监测起始时间第i 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L U i -j 为监测时段内第i 类土地利用类型转为非i 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T 为监测时段长度。
当T 的时段设定为年时,381期 王秀兰等: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L C 的值就是该研究区土地利用年变化率。
土地利用动态度定量地描述了土地利用的变化速度,对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有积极的作用。
312 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是由土地资源所处的地貌、气候、干湿度、土壤质地、地势等条件决定的,因此,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在综合考虑地貌、气候、干湿度、土壤质地、地势等条件下进行。
基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参数,计算各行政单元的生态环境背景质量指数[3],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质量变化模型。
(1)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指数模型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的好坏可以用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指数来表示,某行政单元某类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指数表达式为:Q j =1003∑ni =1(Di 3(A i S j ))式中 Q j 为第j 个行政单元某类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指数;D i 为第i 级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等级量值;A i 为第j 个行政单元第i 级土地资源面积;N 为土地资源等级数;S j 为第j 个行政单元某类土地资源总面积。
(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情况可以用生态背景质量变化率来表达,其表达式为:R j =S tj ×Q tj -S (t -1)j ×Q (t -1)j S (t -1)j ×Q (t -1)j式中 S (t -1)j 为第j 行政单元研究期初某类土地资源面积;S tj 为第j 行政单元研究期末某类土地资源面积;Q (t -1)j 为j 行政单元研究期初某类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指数;Q tj 为j 行政单元研究期末某类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质量指数;R j 为第j 行政单元某类土地资源在t 时段内生态背景质量变化率,当t 的时段设定为年时,R J 的值就是该研究区某类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年变化率。
31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程度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反映了土地利用中土地本身的自然属性,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
根据刘纪远先生等提出的土地利用程度的综合分析方法[4],将土地利用程度按照土地自然综合体在社会因素影响下的自然平衡状态分为若干级,并赋予分级指数,从而给出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的定量化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