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航空航天概论作文

航空航天概论作文
《我与航空航天的那些事儿》
嘿呀,提起航空航天,那可是相当神奇和让人着迷的领域呢!就说我小的时候吧,有一次跟着爸妈去了一个航空展览。
到了那里,我感觉自己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睛都不够使啦!那些飞机呀,就摆在那里,巨大的翅膀、酷炫的外形,可把我震撼得不行。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就站在一架大飞机前面,仰着头,愣愣地看。
那飞机可真高啊,感觉都快要伸到天上去了。
我就在想,这玩意儿咋就能飞起来呢,太不可思议了!
我还看到工作人员在飞机旁边忙来忙去,一会儿检查这儿,一会儿检查那儿,特别认真的样子。
爸妈拉我去看别的,我都不想走,就想多看看这大飞机。
后来呀,我还坐到了一个飞行模拟器里面,哇塞,那感觉,就像自己真的在开飞机一样。
我握着那个操纵杆,紧张得不行,就怕一不小心坠机啦,哈哈!
从那以后,我好像就对航空航天有了特别的感情。
每次看到天上有飞机飞过,我都会停下来,盯着看半天,想象着里面的飞行员在干啥。
长大了一
些后,我也会去了解一些关于航空航天的知识,什么火箭发射啦,卫星上天啦,都觉得好神奇呀!
我知道,航空航天可不只是好玩,它是人类探索未知的伟大事业呢。
那些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们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就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天空,走向宇宙呀。
我虽然不能像他们那样厉害,但我也会一直关注着航空航天的发展,为他们加油助威呢!这就是我和航空航天的那些故事啦,嘿嘿,有意思吧!。
航空航天概论毕业论文

通用航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对比国外通航发展、与其它行业的关系)。
通用航空的含义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
1.通用航空机动灵活,是民航运输航空业的有益补充。
民航业的运输航空部分就像是一个城市中的公共交通系统。
而通用航空正像这个城市中的出租车,可以随时随地的将顾客送到目的地,为此乘客也将相应的多付一些费用。
在通用航空业务中,公务机公司是开展的此类业务,先进的公务机可以随时将顾客送至距离目的地最近的机场。
美国的航空公司航班可以抵达美国国内1000个机场,而通用航空的公务机可以抵达美国内的10000个机场。
同时,通用航空对旅游业也大有帮助。
通用航空可以发挥空中游览的优势,让游客饱览山川水秀,运送游客,支线飞行连接干线航班节省旅途中的不必要奔波,机动性更强。
如尼泊尔的私人航空公司考司米克公司,使用通航飞机运载游客,对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进行了壮观的鸟瞰飞行,欣赏喜玛拉雅山脉的壮观美景。
开发观山旅游已经成为尼泊尔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通用航空为公共航空飞行员的供应储备人才。
私人飞行员的培训保证了公共航空飞行员的供应,全世界的商业飞行员绝大多数都是以通用航空的私人飞行驾照开始飞行生涯。
通用航空支持了公共航空的飞行员需求,以满足广大全球旅行者的飞行需要。
全世界航空发达国家都拥有相对的旺盛、雄厚的通用航空基础,中国公共航空的持续稳定发展将无法规避成熟的国际模式。
一旦战争爆发,通用航空不仅有大量的后备准军事运输工具提供,而且还有大量的后备准军事飞行员可提供。
通用航空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功不可没。
3. 通用航空的依附性,为各特种行业工作开展提供便利。
民航业的产生是经济社会中的各种需求造成的,运输航空是满足人们快速旅行和高速物流的需求,而通用航空则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航空器提供的一种全方位的服务。
航天航空概论论文

航天航空概论论文引言航天航空产业作为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经济、国防以及科技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介绍航天航空产业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重要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其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1. 航天航空产业的历史背景航天航空产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从最早的热气球到现代的太空飞船,航天航空技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著名飞行家莱特兄弟的成功飞行标志着航空产业的开端。
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航空工业迅速兴起,航空领域的发展推动了航天产业的诞生。
在战争期间,航天航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战期间,飞机和火箭技术广泛应用于战争中,成为决定战局的重要因素。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冷战时期的航天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美、苏两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太空竞赛。
此后,航天航空产业成为全球各个国家的战略产业之一。
2. 航天航空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航天航空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涵盖了航空、卫星技术、导航、无人机、航天器制造等多个领域。
许多国家都将航天航空产业视为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手段。
在航空领域,民用航空业的发展迅猛,航空器制造、民航管理、航空运输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
新一代的超音速客机和无人机技术的突破,使得飞行变得更加高效和安全。
同时,航空工业也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绿色航空,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成为行业的重要方向。
在航天领域,各国纷纷投资大量资源开展载人航天和无人探测任务。
人类已经成功登陆月球,并计划在未来登陆火星。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突破,空间站的建设和太空资源的开发成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3. 航天航空技术的重要性航天航空技术对于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工业链的升级,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航天航空产业带动了航空器制造、导航系统、卫星通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其他行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场景。
《航空航天概论课程论文:航空航空航天发展史分析1900字》

《航空航天概论》课程论文:航空航空航天发展史分析目录《航空航天概论》课程论文:航空航空航天发展史分析 (1)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回顾航空航天之路 (1)第三章领悟航空航天精神 (2)结语 (4)第一章前言天之大,以混沌教万物。
地之极,以乾坤载苍生。
每每在夜深人静时分仰望星空,我们总会惊叹于宇宙的浩瀚无垠和人类如蜉蝣般的渺小。
斗转星移的变换拥有使得沧海变为桑田的力量,然而唯有宇宙亘古不变,带着亿万年前的原始记忆,流浪在时间长河中。
千百年来,人类对于飞有着近乎狂热的执着。
无论是世间流传的嫦娥奔月的传说,还是世代相传的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都彰显了中国人民对月空的向往,对太空的憧憬。
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艰苦奋斗,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也逐渐发展,中国的航空航天梦也愈来愈清晰。
第二章回顾航空航天之路自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人民探索太空的起点。
至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这也表明了中国载人航空航天事业的开展。
然而,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不断的研究与不断的尝试中,无数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这条黑暗的道路上留下了一盏盏为后人引路的灯火,那是他们凝聚的心血是他们甘愿托起中国载人航空航天的脊梁。
随后,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一日,“921”计划启动,载人航天器的发射任务正式启动。
戚发轫刚从东方红三号通讯卫星上卸任总设计师一职,就担任了“神舟”的总设计师。
以戚发轫为首的科研团队,开始了漫长的探索。
在北京北郊的农田里,在热浪滚滚的沙漠中;在天地苍茫的草原上,第一次试航,飞船的整个技术流程,火箭系统和发射系统的对接,着陆场地的搭建等都在那一个个日夜中成为了现实。
随后,神舟五号在2003年十月十五日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的首艘载人飞船。
中国宇航员杨利伟第一次进入太空,完成了载人航空航天的首飞。
那一刻,许多航空航天老专家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中国人用他们的力量,向世人展示了他们不但可以制造“两弹一星”,还可以完成载人航空航天的技术探索。
航空概论的论文

航空概论的论文第一篇:航空概论的论文摘要本论文主要介绍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我国未来航空发动提出了一些建议。
依次是从我国航空发动机概貌、航空发动机的作用、我国发动机发展水平与航空发达国家的差距及落后原因、对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浅见以及我国常用的航空发动机等方面阐述我国发动机在民航领域和军事领域内的应用及重要作用。
主要以发动机的性能、使用周期和它所代表的科技水平等方面介绍给读者,让读者对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能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也告诉航空发动机的科技工作者他们肩上的责任。
要努力的发展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在不停的改造这个世界。
在很久以前,人们把升天看作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
可那些现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并且人们把它当作一个高科技产业去发展。
不管是在民航领域还是在军事领域都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要发展一个国家的航空事业,关键的核心就是要看这个国家的航空发动机水平的高低。
飞机的飞行是要靠强大的动力系统的推进才能起飞的,没有了发动机那么飞机就是一堆可供人观赏的废品。
因此,现代的人民认为,航空发动机水平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成为大国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对我国这个航空事业比较落后的来说,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更重要的也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可以毫不犹豫的这样说:“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的发展需要航空事业,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需要靠先进的航空事业做后盾。
在战争中,是否拥有制空权还是要靠航空事业,而航空事业发展的核心又在于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水平的高低。
”所以说,航空发动机对发展航空事业是至关重要。
一、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道路的选择虽然我国的航空发动机走的是一条引进仿制的路,其过程历经了不少失误与反复,但仍走完了引进-仿制-改进改型的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改进改型与生产经验。
而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高性能推进系统的预先研究工作,在核心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使我们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已经具备了走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动机发展道路的条件。
航空概论《航空概论》论文

航空概论《航空概论》论文《航空概论》论文之我国民用客运飞机发展浅析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能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中国春秋时代风筝的发明,虽然不能载人升空,但它确实可以称之为飞机的鼻祖。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并获得试飞成功,人类由此步入了梦想已久的航空时代。
一、民用客机发展史作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科技发明之一,飞机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不断得到进步和提升,其发展历程也经历了几个重要时代的更替和演变。
1、民用客机起步-活塞时代1909年,第一家商业性质的民航运输公司在德国成立,并实现安全营运。
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诞生不同类型的航空营运机构。
1914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航空技术力量被用作战争武器,民航飞行被迫中止。
一战结束后,军需的锐减迫使航空工业向民用方面寻求出路。
但在民用航空发展的前几年,客运机基本上是由战争时期的轰炸机改装而成,其速度、载客量和航程都受到极大限制,航空客运均处于亏本经营状态。
直到1935年道格拉斯DC-3客机的出现,才使这一局面得以扭转。
波音公司随之于1938年实现B-307的生产和投运,成为促进客运航空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民航客机采用了全金属结构,机身尺寸有效扩大,载客量和飞行速度也有了明显提升。
3年投运的道格拉斯DC-7的载客人数突破了100人,最大飞行速度超过600Km/Hr。
2、民用客机发展-喷气时代二战结束后,随着战时航空设施转入民用,航空营运市场空前,而以活塞式发动机为动力的民用客机,其体积大、功率低、故障率高等缺陷,给航空的安全性、经济型带来诸多不便,其飞行速度和乘坐舒适性也不能满足乘客出行需要,喷气式客机应运而生。
1939年,世界上第一架喷气飞机试验机He-178在德国诞生,并成功试飞。
1947年,英国哈维兰生产并投运的“彗星”号喷气式民用客机,其速度、飞行平稳性大大超过活塞式飞机的任何机型,航程和载客量也有极大提升空间。
航空航天概论结课论文

航空航天概论结课论文——论SR-71黑鸟的性能与结构特点——SR-71作为一个文科生,其实我真的对航空航天知识了解甚少,但经过这一个月的学习,也总算是小有收获。
在课堂中出现过的诸多飞行器中,我最感兴趣的,要数SR-71黑鸟了。
SR-71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双座双发动机涡轮喷气式高空高速战略侦察机,其基本参数如下:机员:1名或2名机长:32.74米机高:5.64 米翼展:16.94米翼面积:170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77.11吨最大飞行速度:3.2倍音速侦察高度:24000米作战半径:1930千米1964年7月25日,约翰逊发表讲话,透露了洛克希德公司正在研制第二种速度3倍音速的军用飞机,编号为SR—7l,是一种可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先进远程战略侦察机。
SR-71型总计制造了32架。
1962年6月,美国空军对R/RS-71进行了模型审查,同年12月6日签订了制造6架试验机的合同,最后把侦察攻击型RS-71改为战略侦察型SR-71A,共制造了29架,其教练型SR-71B制造了2架。
此外,还用YF-12A的l号机和地面试验机的部件改装了一架SR-71C。
它的改型也有三种:A型,战略侦察型,共生产25架;B型,教练型,共生产2架;C型,由A 型改装的教练型。
由于我对SR-71的了解极少,无法对它进行极为详细的描写,所以我只选择了几个简单的方面作为我的结课论文的内容。
机身:SR-71侦察机结构图SR-71的机身大部份都是钛,为了降低成本,制造过程中使用的是可在较低温度软化而较易加工的钛合金,完成的飞机会涂上一种趋近黑色的暗蓝色,以加强热辐射冷却与高空的伪装效果,因此当它翱翔于天际时,我们便仿佛看到了一只真正的黑色巨鸟。
飞机的主翼内侧蒙皮的主要部份其实是皱纹状的。
热膨胀会使平滑的蒙皮撕裂或卷曲,而将蒙皮做出皱折让它能向垂直方向伸展,避免应力过强,同时也增强纵向强度。
此外,SR-71在机身中心附近那里的蒙皮薄而易破,很大一块区域的下方都没有结构梁提供额外支撑,因此部分飞机上在那里贴有红色的警示条,以防止维修人员不慎破坏蒙皮,电脑:飞机研究中,计划早期的类比式进气电脑并不总是能跟得上立即的飞行变化,若内压力过高,且进气锥处在不正确的位置,激波会突然在进气口前中断,从而使得使进入压气机的气流立即停止,推力下降且排气温度开始上升。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1962年美国空军提出“先进有人驾驶战略飞机计划”,要求研制一种低空高速突防轰炸机作为B-52的后继机。
1969年11月开始招标,1970年6月选定罗克韦尔公司研制原型机,编号为B-1,1974年12月23原型机首飞,改进型B-1B于1982年11月研制,首架生产型于1984年10月8日试飞。
B1—B型号:B—1A 原型机,共生产4架,最高可赫数2.2。
B—1B 生产型,结构加强,总重比A型增加37吨,发动机、翼套与起落架均作改进。
别名“枪手”。
B1—B简介:动力装置:B-1B由四台通用电气公司的F101-GE-102发动机提供动力,每台发动机加力推力为30780磅,在机组抛洒油料时,该机可以以一台或两台发动机工作。
该型机还安装有一台辅助动力装置,一旦需要快速出动,可以同时启动4台发动机。
如果机组没有在座舱里,也可通过前鼻轮上的一个开关启动辅助动力装置。
通用电气公司选择了中等涵道比、高增压比的加力涡扇循环。
F101是首次用红外线高温计作为其调节系统参数之一的发动机。
高温计测取72片高压涡轮叶片的平均温度。
当温度达到极限时,调速器将限制燃油流量和风扇转速。
为便于维修,F101采用单元体结构并设有许多孔探仪检查口。
机载设备:采用相控阵天线的AN/APQ-164多模态攻击雷达系统(具有低空地形跟踪和精确导航能力)、IBM公司的电子控制单元、AN/ALQ-161无线电频率侦察/电子对抗系统、尾部告警系统、AN/ASQ-184防御管理系统及一个高级对抗系统、辛格公司的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以及其它的电子设备等。
AN/APQ-164A多模式雷达是主要的进攻性航空电子设备,它有一具不易发现的相控阵列天线,能进行低空地形跟踪,并且为该机提供精确的导航数据,该雷达有11个工作模式,确保该型机能飞行两种截然不同的低空飞行剖面,地形跟踪模式为驾驶员在低飞飞行时提供俯仰操纵控制信息,地形回避模式为驾驶员在低空飞行时提供飞机可能遇到的超过飞机飞行高度的障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空发动机未来发展的智能化院系:机电工程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摘要:航空航天业的发展离不开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而纵观历史,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史并不算久远但是其发展速度却是很迅速的。
从最早的活塞式发动机到现在的喷气式发动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航空飞行器的发展。
早期的飞机飞行的速度并不是很快,主要是受制于发动机的技术,但是今天的飞机不仅飞行速度惊人,而且飞行的安全系数也更高了。
现在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虽然已经很先进,但是还没有到达最高点,也就是说现在的发动机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预计未来的发动机会向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包括智能节油技术,智能修复技术等等。
关键词:发动机安全系数智能技术历史前景一.引言:航空航天的发展离不开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支持,发动机对于飞机而言就像心脏对于我们人类一样重要,离开了发动机,飞机就成为了空壳,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发动机才是飞行器的核心,发展飞行器虽然要求各方面的技术均衡发展,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发动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其他各方面技术的发展,故发动机的技术在某一个层面上也代表了航空工业的发展现状。
从飞机诞生到其被用于战争,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飞机将带给世界的巨大影响,于是纷纷开始发展航空飞行器,于是一个更深层面的技术发展拉开了帷幕,它就是发动机的技术研究。
二.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史1.活塞式发动机的发展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幻想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也曾作过各种尝试,但是多半因为动力源问题未获得解决而归于失败。
最初曾有人把专门设计的蒸汽机装到飞机上去试,但因为发动机太重,都没有成功。
到19世纪末,在内燃机开始用于汽车的同时,人们即联想到把内燃机用到飞机上去作为飞机飞行的动力源,并着手这方面的试验。
世界上首架飞机是由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来的。
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确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
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
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
这是人类在飞机发展的历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驾驶他们制造的飞行器员进行首次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飞行。
虽然当时试飞的时候,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并没有飞行多远的距离,但是他们却因此实现了人类飞行于天空的梦想,开创了人类研究飞行器的时代,他们是现代飞机的始祖,他们的贡献也被后人铭记于心。
美国莱特兄弟制造的世界上首架飞机如图一所示:图一: 美国莱特兄弟制造的世界上首架飞机1903年,莱特兄弟把一台4缸、水平直列式水冷发动机改装之后,成功地用到他们的"飞行者一号"飞机上进行飞行试验。
这台发动机只发出8.95 kW的功率,重量却有81 kg,功重比为0.11kW/daN。
发动机通过两根自行车上那样的链条,带动两个直径为2.6m的木制螺旋桨。
首次飞行的留空时间只有12s,飞行距离为36.6m。
但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动力、载人、持续、稳定、可操作的重于空气飞行器的成功飞行。
以后,在飞机用于战争目的的推动下,航空在欧洲开始蓬勃发展,法国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虽然发明了动力飞机并且制造了第一架军用飞机,但在参战时连一架可用的新式飞机都没有。
在前线的美国航空中队的6287架飞机中,有4791架时法国飞机,如装备伊斯潘诺-西扎V型液冷发动机的"斯佩德"战斗机。
这种发动机的功率已达130~220kW, 功重比为0.7kW/daN左右。
飞机速度超过200km/h,升限6650m。
当时,飞机的飞行速度还比较小,气冷发动机冷却困难。
为了冷却,发动机裸露在外,阻力又较大。
因此,大多数飞机、特别是战斗机,采用的是液冷式发动机。
这段期间,1908年由法国塞甘兄弟发明的旋转汽缸气冷星型发动机曾风行一时;这种曲轴固定而汽缸旋转的发动机,终因功率的增大而受到限制,在固定汽缸的气冷星型发动机的冷却问题解决之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旋转活塞式发动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如图二与图三所示:图二:旋转活塞式发动机的组成图三:旋转活塞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活塞式发动机领域出现几项重要的发明:发动机整流罩既减小了飞机阻力,又解决了气冷发动机的冷却困难问题,甚至可以的设计两排或四排汽缸的发动机,为增加功率创造了条件;废气涡轮增压器提高了高空条件下的进气压力,改善了发动机的高空性能;变距螺旋桨可增加螺旋桨的效率和发动机的功率输出;内充金属钠的冷却排气门解决了排气门的过热问题;向汽缸内喷水和甲醇的混合液可在短时内增加功率三分之一;高辛烷值燃料提高了燃油的抗爆性,使汽缸内燃烧前压力由2~3逐步增加到5~6,甚至8~9,既提高了升功率,又降低了耗油率。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气冷发动机发展迅速,但液冷发动机仍有一席之地。
在此期间,在整流罩解决了阻力和冷却问题后,气冷星型发动机由于有刚性大,重量轻,可靠性、维修性和生存性好,功率增长潜力大等优点,而得到迅速发展,并开始在大型轰炸机、运输机和对地攻击机上取代液冷发动机。
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莱特公司和普.惠公司先后发展出单排的"旋风"和"飓风"发动机,以及"黄蜂"和"大黄蜂"发动机,最大功率超过400kW,功重比超过1kW/daN。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由于双排气冷星型发动机研制成功,发动机功率已提高到600~820kW。
此时,螺旋桨战斗机飞行速度已超过500km/h,飞行高度达一万米。
图四所示为美国早先生产的“飓风”发动机:图四:美国早先生产的“飓风”发动机在第二次世纪大战期间,气冷星型发动机继续向大功率方向发展。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普.惠公司的双排"双黄蜂"((R-2800)和四排"巨黄蜂"(R-4360)。
前者在1939年7月1日定型,开始时功率为1230kW,共发展出5个系列几十个改型,最后功率达到2088kW,用于大量的军民用飞机和直升机。
单单为P-47战斗机就生产了24000台R-2800发动机,其中P-47 J的最大速度达805km/h。
虽然有争议,但据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得最快的战斗机。
这种发动机在航空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在航空博物馆或航空展览会上,R-2800总是放置在中央位置。
甚至有的航空史书上说,如果没有R-2800发动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的取胜要困难得多。
后者有四排28个汽缸,排量为71.5L,功率为2200~3000kW, 是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活塞式发动机,用于一些大型轰炸机和运输机。
1941年,围绕六台R-4360发动机设计的B-36轰炸机是少数推进是飞机之一,但未投入使用。
莱特公司的R-2600和R-3350发动机也是很有名的双排气冷星型发动机。
前者在1939推出,功率为1120kW,用于第一架载买票旅客飞越大西洋的波音公司"快帆"314型四发水上飞机以及一些较小的鱼雷机、轰炸机和攻击机。
后者在1941年投入使用,开始时功率为2088kW,主要用于著名的B-29"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
R-3350在战后发展出一种重要改型--涡轮组合发动机。
发动机的排气驱动三个沿周向均布的废气涡轮,每个涡轮在最大状态下可发出150kW的功率。
这样,R-3350的功率提高到2535kW,耗油率低达0.23kg/(kW.h)。
1946年9月,装两台R-3350涡轮组合发动机的P2V1"海王星"飞机创造了18090km的空中不加油的飞行距离世界纪录。
液冷发动机与气冷发动机之间的竞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在继续。
下图五所示为搭载R-3350发动机的“海王星”飞机:图五:搭载R-3350发动机的“海王星”飞机液冷发动机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它的迎风面积小,对高速战斗机特别有利。
而且,战斗机的飞行高度高,受地面火力的威胁小,液冷发动机易损的弱点不突出。
所以,它在许多战斗机上得到应用。
例如,美国在这次大战中生产量最大的5种战斗机中有4种采用液冷发动机。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罗-罗公司的梅林发动机。
它在1935年11月在"飓风"战斗机上首次飞行时,功率达到708kW;1936年在"喷火"战斗机上飞行时,功率提高到783kW。
这两种飞机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名的战斗机,速度分别达到624km/h和750km/h。
梅林发动机的功率在战争末期达到1238kW,甚至创造过1491kW的纪录。
美国派克公司按专利生产了梅林发动机,用于改装P-51"野马"战斗机,使一种平常的飞机变成战时最优秀的战斗机。
"野马"战斗机采用一种罕见的五叶螺旋桨,安装梅林发动机后,最大速度达到760km/h,飞行高度为15000m。
除具有当时最快的速度外,"野马"战斗机的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有惊人的远航能力,它可以把盟军的轰炸机一直护送到柏林。
到战争结束时,"野马"战斗机在空战中共击落敌机4950架,居欧洲战场的首位。
在远东和太平洋战场上,由于"野马"战斗机的参战,才结束了日本"零"式战斗机的霸主地位。
航空史学界把"野马"飞机看作螺旋桨战斗机的顶峰之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和战后的最主要的技术进展,有直接注油、涡轮组合发动机和低压点火。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下,发动机的性能提高很快,单机功率从不到10 kW 增加到2500 kW左右,功率重量比从0.11 kW/daN 提高到1.5 kW/daN左右,升功率从每升排量几千瓦增加到四五十千瓦,耗油率从约0.50 kg/(kW.h)降低到0.23~0.27 kg/(kW.h)。
翻修寿命从几十小时延长到2000~3000h。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活塞式发动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以它为动力的螺旋桨飞机的飞行速度从16km/h提高到近800 km/h,飞行高度达到15000 m。
可以说,活塞式发动机已经达到其发展的顶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发明而开创了喷气时代,活塞式发动机逐步退出主要航空领域,但功率小于370 kW的水平对缸活塞式发动机发动机仍广泛应用在轻型低速飞机和直升机上,如行政机、农林机、勘探机、体育运动机、私人飞机和各种无人机,旋转活塞发动机在无人机上崭露头角,而且美国NASA还正在发展用航空煤油的新型二冲程柴油机,供下一代小型通用飞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