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工程课程设计》等12篇教学大纲(doc 73页)
科学航天校本课程设计

科学航天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航天科技的基本概念,掌握航天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 学生能够描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成就。
3. 学生能够掌握航天科学的基本原理,如万有引力定律、地球自转与公转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航天器的设计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航天器模型,提高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搜集航天科技的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增强对航天科技的兴趣,激发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学生能够树立国家自豪感,认识到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校本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合作,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航天科技基本概念:介绍航天器的分类、功能及其应用,联系课本相关章节,如《飞向太空》等。
2.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讲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阶段、重大事件和成就,结合课本《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等内容。
3. 航天科学基本原理:阐述万有引力定律、地球自转与公转等基础知识,联系课本《探索宇宙的奥秘》等章节。
4. 航天器设计原理:分析航天器的设计要点,如结构、动力、通信等,结合课本《航天器的设计与制造》等内容。
5. 航天器模型制作: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并制作简单的航天器模型,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联系课本《动手制作航天模型》等章节。
6. 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搜集航天科技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结合课本《信息技术与航天》等内容。
《航空航天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航空航天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2F050110课程中文名称:航空航天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开课学期:秋/春季学分/学时:2.0/24+10°先修课程:建议后续课程:适用专业/开课对象:所有专业/全校1年级本科生团队负责人:杨超贾玉红责任教授:执笔人:贾玉红核准院长: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航空航天概论》是各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航空航天技术所涉及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其发展概况。
本课以飞行器(航空器和航天器)为中心,分别介绍了飞行原理、动力系统、机载设备、构造以及地面设备等方面的初步知识、原理和技术,并尽量反映上述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动态。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航空航天技术所涉及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培养学生爱航空航天、学航空航天、投身于航空航天的兴趣和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航空航天工程意识,提升国际视野,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重点支持以下毕业要求指标点:1.1掌握飞行器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1.2飞行器设计的基本能力1.3熟悉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的方针、政策和法规1.4熟悉航空航天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具备创新意识1.5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航空航天发展概况(6学时)1. 航空航天的基本概念(掌握)2. 飞行器的分类、组成与功用(掌握)3. 航空航天发展概况(掌握)4. 我国的航空航天工业(掌握)5. 航空航天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了解)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3,1.4,1.5第二章飞行环境和飞行原理(8学时)1. 飞行环境(了解)2. 流动气体的基本规律(掌握)3. 飞机上的空气动力作用及原理(掌握)4. 高速飞行的特点(掌握)5. 飞机的飞行性能,操纵性和稳定性(掌握)6.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掌握)7. 航天器的飞行原理(了解)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1,1.2第三章飞行器动力系统(3学时)1. 发动机的分类及特点(了解)2. 活塞式航空发动机(掌握)3. 空气喷气发动机(掌握)4. 火箭发动机(掌握)5. 组合发动机(了解)6. 非常规推进系统(了解)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1,1.2第四章飞行器机载设备(3学时)1. 传感器、飞行器仪表与显示系统(掌握)2. 飞行器导航系统(掌握)3. 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掌握)4. 其他机载设备(了解)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1,1.2第五章飞行器的构造(4学时)1. 对飞行器结构的一般要求和常用的结构材料(了解)2. 航空器的构造(掌握)3. 航天器的构造(掌握)4. 火箭和导弹的构造(了解)5. 地面设施和保障系统(了解)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1,1.2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教学主要讲授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大比例现场教学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航空航天工程教案

航空航天工程教案航空航天工程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学科,涵盖了航空航天器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航空航天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航空航天工程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2. 掌握航空航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3. 熟悉航空航天器的结构和功能;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航空航天工程概述1.1 定义和发展历程1.2 航空航天工程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意义2. 航空航天工程基本原理2.1 航空力学原理2.2 热力学原理2.3 电子技术原理2.4 材料科学原理3. 航空航天器的结构和功能3.1 航空器的结构和组成部分3.2 航空器的基本功能和特点3.3 航天器的结构和组成部分3.4 航天器的基本功能和特点4. 航空航天工程的应用4.1 航空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4.2 航天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航空航天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实验法:组织学生参与航空航天工程实验,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关于航空航天工程的案例和经验。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对航空航天工程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参与度评价: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主动回答问题、提出疑问和参与讨论的程度。
2. 实践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和实际项目中的表现,包括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测试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航空航天工程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航空航天工程导论,作者:XXX,出版社:XXX。
2. 实验设备:航空模型、航天模拟器等。
3. 多媒体资源:航空航天工程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
六、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具体的教学进度可以适当调整,但整体上建议按照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一周:航空航天工程概述第二周:航空航天工程基本原理第三周:航空航天器的结构和功能第四周:航空航天工程的应用第五周:复习和总结七、教学辅助措施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教学辅助:1. 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学习资料和交流平台。
《毕业设计(论文)(航空航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四、春季学期后续事项及时间节点
事项
要求、说明
开题答辩
学生根据前期完成的参考文献阅读等准备情况填写《开题报告》,交指导教师审阅修订;
学院将组织专家小组在春季学期第2周进行开题答辩
中期检查
学生填写《中期检查表》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This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aerospace undergraduates. It involves research work based the knowledge and capability gained from the first seven semesters of the students. Each student is expected to independently perform design/manufacture/flight test of realistic aircraft/propulsion configurations or related analytical research under the guidance of a faculty advisor. The task would demand a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most of the aerospace subjects. Each students shall write a formal Bachelor’s Thesis and participate in a thesis defense.
航空航天工程教学计划

航空航天工程教学计划引言航空航天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科,涉及到飞行原理、航空航天器设计与制造、航空航天系统运行等多个方面,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航空航天工程教学计划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教学主题航空航天工程教学计划的主题是培养学生对于航空航天领域的深入了解和理解,包括飞行原理、航空航天器设计与制造、航空航天系统运行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活动安排1. 学术讲座为了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我们将邀请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行业经验。
学生将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航空航天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
2. 实验项目通过设计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航空航天工程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项目可以包括航空模型设计与制作、火箭发射试验等,学生可以在实验中体验到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挑战和乐趣。
3. 学科竞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我们将组织学科竞赛,如航空航天机器人大赛、航空航天知识竞赛等。
参与竞赛的学生将有机会与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比拼,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增强对航空航天领域的认知。
三、教材使用1. 教材选择在航空航天工程教学计划中,我们将选用一些权威的教材,如《航空航天概论》、《航空航天器设计基础》等,确保所使用的教材内容科学、系统和最新。
2. 多媒体教学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将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动画、视频等形式进行教学。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案例教学我们将通过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87
AV426
有限元方法
3.0 48 48 40
87
AV427 飞行器结构振动 3.0 48 48 40
87
AV428 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 3.0 48 48 40
87
AV429
传热学
3.0 48 48 40
87
AV430
燃烧学
3.0 48 48 40
87
AV431
发动机设计
3.0 48 48 40
AV208
工程热力学
3.0 48 48 44
EE205 电工与电子技术(G) 4.0 64 64 64
MA097
数理方法
3.0 48 48 48
MA127
计算方法
2.0 32 32 32
专业类
总 51.0 816
必修课
1 1 1 22 2 2 2 83 3 3 44 44 4 5 5
须修满全部
AV103 航空航天导论(B类) 3.0 48
87
AV410 复合材料与结构 3.0 48 48 40
87
AV419 飞行器综合电子系统 3.0 48 48 40
87
AV422
航天器控制
3.0 48 48 40
87
AV423
卫星导航
3.0 48 48 40
87
AV424 粘性流体力学
3.0 48 48 40
87
AV425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 3.0 48 48 40
专业教育课程
须修满全部
MA077 线性代数(B类) 3.0 48 48 48
MA080 高等数学(A)(1) 6.0 96 96 96
ME106 设计制造基础Ⅰ 4.0 64 64 64
航天课程设计思路

航天课程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航天科技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掌握一定的航天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航天器的种类、结构和功能;•掌握火箭推进原理和航天发射过程;•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掌握航天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航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简单的航天器设计能力;•学会收集和分析航天科技相关信息;•能够进行航天科普宣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航天科技的发展,关注国家航天事业。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航天器基本知识:航天器的概念、种类、结构和功能,航天器的设计与制造。
2.火箭推进原理:火箭的分类、火箭推进原理、火箭发射过程。
3.我国航天事业: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我国航天器的研制与发射、我国航天科技的成就。
4.航天科技应用:航天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航天科技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5.航天科普知识:航天科普知识介绍、航天科普活动与策划。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航天科技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掌握航天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航天科技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航天事业的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航天科技的实际应用。
4.实验法:学生进行航天器模型制作和发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航天科技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航天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航天科技参考书,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航天科技的魅力。
航空学教学大纲

航空学教学大纲1. 课程简介航空学是一门涉及航空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学科,涵盖飞行原理、飞行器结构、航空航天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航空领域的全面了解,并培养学生的航空技能和创新能力。
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飞行原理和飞行器结构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在航空领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航空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为未来的航空事业做好准备。
3. 课程内容- 飞行原理:包括大气力学、飞行动力学、飞行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 飞行器结构:包括飞机和直升机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性能分析等内容。
- 航空航天技术:包括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技术、航空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师将通过讲授、实验、实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航空学知识,并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学生将参与项目设计、模拟飞行、飞行器实操等活动,提升综合能力。
5. 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包括课堂考试、实验报告、设计项目等形式。
学生需通过考试展示对航空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提交实验和设计报告展示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参与设计项目,展示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
6. 参考教材- 《航空学基础》- 《飞行器结构设计》- 《航空航天概论》7. 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团队由航空领域资深专家和从业人员组成,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教师将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航空学知识。
8. 结业证书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并合格考核后,将获得航空学教学大纲结业证书。
该证书是学生学习和实践航空学知识的有效证明,也是学生未来从事航空事业的资格认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航空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为未来从事航空领域相关工作做好准备,实现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
愿每一位学习本课程的学生都能在航空学领域取得成功,为航空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空航天工程课程设计》等12篇教学大纲(doc 73页)《管理信息系统(A)》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AM3012、课程名称(中文):管理信息系统(A类)课程名称(英文):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3、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4、先修课程:数据库基础5、面向对象:工业工程、管理工程、机械工程6、开课院(系)、教研室:机械与动力学院7、推荐教学参考书:1.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第二版,李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教学参考书:《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薛华成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交叉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
可作为工业工程与管理、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应的工程硕士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讲述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原理、结构、技术、系统分析、规划与设计、系统实施及评价、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实例和最新发展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会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规划方法,了解不同应用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当今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1.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内容:系统、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组成和结构。
了解系统和信息的基本概念,掌握系统的基本形式、信息的基本性质及如何获取企业中的信息资源;了解信息社会中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类型。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技术基础内容: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和Internet基本技术。
了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及Internet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掌握并能应用信息系统中基本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
3.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开发方法内容: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开发方法及相应工具。
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的整个过程,了解生命周期法的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及相关的信息系统开发工具,掌握几种常用的系统分析方法,学会用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进行案例分析;了解原型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
4.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及应用实例内容:事务处理系统、办公室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电子商务实例介绍。
了解几种常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应的技术,包括事务处理系统基本模式,信息编码,POS系统和商业信息系统;办公室自动化系统及群件;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和高级主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实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管理模式及实例;电子商务基本模式及关键技术。
重点掌握不同领域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式、管理思想和方法、和基本技术。
5.信息系统的管理及新课题内容:信息系统应用中的管理问题及信息系统面临的新课题。
了解信息系统的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分工、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及控制技术、信息系统外包、信息联盟、信息系统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及对社会的影响。
四.实验(上机)内容和基本要求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使学生掌握综合应用多种学科和技术,用系统方法规划、组织和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能掌握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和不同应用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
六.其他说明撰写人:院(系)公章:院(系)教学主管签字(盖章):时间:《航空航天工程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AV3012、课程名称(中文):航空航天工程概论课程名称(英文):Introduction to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3、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4、先修课程:工科大学物理, 高等数学5、面向对象:航空航天工程6、开课院(系)、教研室:航空航天工程7、推荐教学参考书:教材:《航空航天概论》,何庆芝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
教学参考书:《导弹与航天技术概论》,金永德等,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航空航天技术概论》,过崇伟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航空航天概论是航空航天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该专业的必修主干课。
航空航天技术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
它们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集中应用了现代许多工程技术的新成就。
不同类型的飞行器(航空器、航天器、火箭与导弹)虽有很大差异,但它们之间在技术上存在许多共性内容。
认识、掌握这些内容是在航空航天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管理工作的必备基础。
本课程着重介绍航空航天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各类飞行器的特点。
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也为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航空、航天技术基本知识、基本问题和各类飞行器的特点,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由六部分组成:⑴飞行器的飞行原理,⑵飞行器的推进系统,⑶飞行器的控制系统,⑷飞行器构造原理,⑸飞机的起飞与着陆,导弹、火箭的发射及航天器的回收,⑹飞行器的研制过程、可靠性及效能。
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如下:1、基本要求:1.掌握空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飞行器的飞行原理。
2.掌握空气喷气式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的原理与构造。
3.理解飞行器姿态与轨迹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熟悉飞机、导弹、火箭及航天器的外形状况,理解其构造原理。
2、基本内容和教学时数分配1.绪论(2学时)航空航天的概念;航空航天的发展史、社会意义;飞行器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我国及世界各主要国家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状况。
2.飞行原理(8学时)飞行环境,流动气体的基本规律,作用在飞行器上的空气动力及其力矩,变质量物体的动量方程及导弹的理想速度,飞行器的运动方程,飞机的爬升、巡航及下滑飞行,弹道导弹的弹道,卫星及空间飞行器的轨道,飞行器的机动性、过载、稳定性及操纵性。
3.推进系统(4学时)推进系统的组成与分类,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空气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组合发动机的原理与结构,非常规推进系统简介。
4.控制系统(8学时)飞机的导航系统,导弹制导系统,航天器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仪表及自动驾驶仪。
5.飞行器的外形与构造原理(8学时)介绍直升机、有翼导弹、弹道式导弹、各类航天器及运载火箭、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飞行器所采用的主要材料简介。
6.起飞与着陆(3学时)飞机的起飞与着陆,起落架的构造,改善飞机起飞、着陆性能的措施,机场设施和无线点控制着陆,导弹、运载火箭发射与航天器的回收。
7.飞行器的研制过程、可靠性及效能(3学时)飞行器的研制过程,飞行器的可靠性与维修性,飞行器的效能分析。
学时分配表四.实验(上机)内容和基本要求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1. 飞行原理:重点掌握伯努利方程,低速及高速气流的特性,升力和阻力的产生,变质量物体的动量方程。
2. 推进系统:要求学生熟悉燃气涡论发动机和固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
3. 控制系统:要求学生掌握惯性导航的基本原理、导弹制导系统的工作原理,熟悉航天器姿态控制、轨道控制的基本原理。
4. 飞行器的外形与构造原理:要求学生熟悉飞机、导弹、火箭和各类航天器的基本构造。
六.其他说明本课程除课堂讲授这一主要教学环节外,可适当安排参观和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增强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情。
撰写人:院(系)公章:院(系)教学主管签字(盖章):时间:《空气动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A V3022、课程名称(中文):空气动力学课程名称(英文):Gasdynamics: Theory and Application3、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4、先修课程:工科大学物理, 高等数学, 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5、面向对象:航空航天工程,动力与能源工程,核科学与系统工程6、开课院(系)、教研室:航空航天工程7、推荐教学参考书:教材:《Gas Dynamics: Theory andApplications》,George Emanuel,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USA。
教学参考书:《气体动力学》,罗曼芦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年。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空气动力学是航空航天,动力与能源, 核科学与系统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该专业的必修主干课。
空气动力学是研究可压缩流体流动的理论及其应用。
在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基础上,建立气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和气动函数。
重点研究一维定常流动的理论。
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也为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可压缩流体流动的基本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这些规律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计算。
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包括了可压缩流体的理论及其应用。
讲述了热力学定律,守恒方程,定常流管运动,正激波与斜激波,普郎特-迈耶流动,膨涨波理论,收缩与缩放喷管,变载面积的管道流动,传热与摩擦,不稳定的一维流动,二维无粘流动及求解方法。
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如下:1、基本要求:1.牢固地掌握空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可压缩流体的基本规律。
2.学会应用相应的基本方程,如连续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及状态方程分析计算简单的可压缩流体的流动。
3.学会应用常用的公式及图表进行流场计算与分析。
4.注意培养从实际问题中抽象为理论,并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基本内容和教学时数分配1.绪论1学时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应用领域,发展史,研究与学习方法。
2.热力学定律4学时热力学第一定律,状态参数,熵,可逆过程,状态方程,比热,等熵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音速。
3.一维守恒方程4学时流管流动,微分,熵的变化,声学逼近。
4.定常流管运动4学时控制方程的积分形式,等熵关系,体积与质量流量问题。
5.正激波与斜激波8学时稳定的正激波,斜激波。
6.普郎特-迈耶流动与膨涨波理论8学时普郎特-迈耶流动,膨涨波理论。
7.收缩与扩散喷管4学时收缩喷管,扩散喷管。
8.变载面积的管道流动,传热与摩擦8学时影响系数法,瑞利流动,芬诺流动。
9.不稳定的一维流动6学时10.二维无粘流动及求解方法7学时多维流动的运动方程和用势函数的表达式,小扰动法,特征线法和二维流动平面上的特征线方程。
1. 正激波与斜激波:重点掌握激波形成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