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结尾表情达意
古诗鉴赏四个角度

古诗鉴赏四个角度
角度一:从语言角度——古典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塑造形象)、含蓄性(言此意彼)、凝练性(言少意丰)、跳跃性(节奏感及想象联想)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常常成为高考的命题置疑点。
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角度二:从捕捉意象角度——什么是意象?清人吴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
”(《围炉诗话》)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有两类诗:一类以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取胜;另一类意象繁富,结构复杂,乍看炫眼,而细加咀嚼,又不难把握其内在、清晰的情感脉络
角度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衬托、渲染、动静、点面结合);抒情方式
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角度四:从修辞角度——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反复、起兴等。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练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于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嫩凉”巧妙点题,突出题目中“秋试”之“秋”微凉、清爽的季节特点。
B.“春蚕食叶响回廊”一句生动贴切地描摹出考生奋笔疾书、考场庄严寂静的情形。
C.“又携书剑路茫茫”写廓之携书佩剑踏上前路,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隐含了担忧之情。
D.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
【答案】C【解析】词中“又携书剑”展现的是儒雅、刚健、自信的形象,“路茫茫”是写廓之会踏上广阔辽远的应考之路,而不是“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整句流露出的是诗人的鼓励、赞赏之情,而不是“担忧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张榘①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
满袖尘埃推不去。
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
且尽清樽公莫舞②。
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①张榘:南宋词人。
②辛弃疾有词“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秋清晨,天边淡月,板桥浓霜,瑟瑟西风,枯叶漫舞,菊花含羞;悠远的鸡鸣声中,“嘚嘚”的马蹄,朝那宁静的山野之村行去:一幅荒村行旅图首先呈现于眼前。
B.“马蹄”三句,化用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意境,一词一景,使本不相关的景物组合起来,构成一幅感情浓烈的图画。
C.“秋在黄花羞涩处”一句,“羞涩”二字极妙。
以拟人、动作描写和双关手法写出黄花经一夜浓霜摧打,还没有抬起头来,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情状,又表达出词人无限愁苦的心情。
古诗鉴赏--意境意象

意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解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 读 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
其他类—风、烟、霜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其他类—人造物象类
舟、湖、长亭、灞(bà)陵(桥)、镜、灯(烛、蜡、 炬)等。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 之情。 杜甫《夔(kuí)州歌》“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心 若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 长亭晚,骤雨初歇。”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 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镜》:“皎皎青铜 镜,斑斑白丝鬓。” 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意 士。
象
的 特 定 意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 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 品格的追求。
义
花草类
浮
萍
意
、
象 的 特
浮 云
定
意
义
花草类—菊花
浮萍:漂泊不定。
意 象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的 (文天祥《过零丁洋》)
特 浮云:漂泊不定,喻游子。
2、花草类
意 象 的 特 定 意 义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意
象 花落:凋零,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
的 特
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人生、事业的挫 折,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王安石诗词赏析

1千秋岁引·秋景王安石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译文】传入旅舍的捣衣声,应和着孤城城头的画角,一片秋声在广阔的天地间回荡。
归去的燕子向东从海上飞走,南来的大雁自空中落下,栖息在沙滩上。
这儿有楚王携宋玉游兰台时感受到的惬意的凉风,有庾亮与殷浩辈在南楼吟咏戏谑时的大好月色,清风明月的景象,还都与当年一样。
真是无可奈何啊!我被那微不足道的名利所羁缚,又被那难以割舍的感情所耽搁,可惜那些风流韵事都被丢到一边了。
当初徒然许下功成身退时,要去求仙访道,潇潇度日的诺言。
到如今,反误了我与佳人的秦楼约会。
当睡梦觉来时、酒醉清醒后,我细细地思量着这一切。
【注释】⑴千秋岁引:词牌名,为《千秋岁》变格。
八十二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⑵别馆:客馆。
砧(zhēn):捣衣石。
这里指捣衣声。
⑶画角:古代军中乐器。
⑷寥廓(liáo kuò):空阔,此处指天空。
⑸楚台风:楚襄王兰台上的风。
宋玉《风赋》:“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至,王乃披襟以当之曰:‘快哉此风!’”⑹庾(yǔ)楼月:庾亮南楼上的月。
《世说新语》:“晋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乘夜月共上南楼,据胡床咏谑。
”⑺他情:暗指皇上的恩情。
担阁:延误。
⑻漫:徒然,白白地。
华表语:指向皇上进谏的奏章。
华表,又名诽谤木,立于殿堂前。
⑼秦楼约:指与恋人的约会。
秦楼,代指女子居住处。
⑽梦阑(lán):梦醒。
阑,残,尽。
【赏析】这首词没有《桂枝香》的豪雄慷慨,也没有《浪淘沙令》的踌躇满志。
全词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情真心切、恻恻动人、空灵婉曲地反映了作者积极的人生中的另一面,抒发了功名误身、及时退隐的的慨叹。
2《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分析鉴赏诗歌中的字词表达效果

第三步:明作用 点出这两个字在渲染意境或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若用了表现手法,也要点 出)。“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突显出来, 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 通幽”的想象。 参考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2 分)“随”字形 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 的遐想。(2 分)
主要功用
动词
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
(修饰词) 触其物,如历其境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的作用
特
拟声词
使诗词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殊
表颜色
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的词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诗意助读】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 院闲门。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看到溪花心神澄净,凝神相 对默默无言。
问题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做简要赏析。(4 分)
思维建模 第一步:释含义 解释这两个字在句中的含义。“过”字表示雨刚刚下过,“随”字表示随着、 顺着。 第二步:描景象 展开联想,把两个字放入原句中描述诗中的景象,体会两个字的妙处。“过 雨”暗示忽然遇雨,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随”字简洁,山道 迂回,峰回路转,随山探源。
(二)自主赏析 要求找出关键词并鉴赏: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三)比较赏析 要求对诗句用词进行比较鉴赏: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 么?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完整版)

3、借代,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
⑴用相关事物代所要表达的人或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门”代富豪之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飞将”代李广,实指唐朝名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风骚”代文学成就。
3、借代,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
固定代称: 战争、战乱——烽火、烽烟、狼烟、干戈等。 书信——鸿雁、尺素、尺牍等。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楫等。 太阳——东曦、金乌等。 月亮——蟾蜍、蟾宫、玉兔、嫦娥、婵娟、银阙、 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 桂树等。
1. 啼 2.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草湖、野庙, 便形成了一 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感伤的氛围。4.以物 喻人,抒写了游子佳人的断肠思。
衬托 比兴 用典 抒情
虚实 象征 修辞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 象的比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 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 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 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比兴 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极言春光之美。以此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 浓厚。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 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 清静寂寥。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达 了内心孤独寂寞之情。
请从“虚实”关系 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 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 以抒怀。
诗词赏析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诗词赏析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四川眉山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与同僚打猎时所作。
诗词主题诗人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重点理解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亲射虎,看孙郎”,借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喻,表现自己打猎时英勇形象。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引的是当初魏尚被冤屈,朝廷派遣冯唐免去他的罪并官复原职。
此处以魏尚自喻,表达自己渴望被朝廷重新起用。
诗词鉴赏“老夫聊发少年狂”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
赏析:1.“狂”字贯穿全篇,统率全词,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 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
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译文: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的帽子,身穿貂皮衣,带着千余骑随从疾风般席卷过山冈。
赏析:这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出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解析1[001]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解析1[001]](https://img.taocdn.com/s3/m/339de81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d3.png)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解析1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诗歌赏析山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①蘼芜:香草名。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2)结合全诗,说说“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下面这两首陆游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雨渐凉有怀兴元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
(1)试比较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加横线句)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2)“雨”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有何含义和作用?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笙歌”和“涟漪”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词作解释。
(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尘暗旧貂裘”用了(人名)想立功封侯,却只落得一场梦幻的典故。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当年”两句再现了词人早年满怀豪情壮志慷慨从戎的情景。
B. “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的遗憾。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痛苦与不甘。
D. “此生”三句表明词人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洲终老此生。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②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鞅(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
轮鞅:指车马。
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 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 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黍离之悲: 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⑶请简要赏析全词的结句(“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 风”)。(4分)
手法+抒情方式(直接、间接)
抒情方式(直接、间接) 直抒胸臆: 升华主旨(安能摧眉、宁为百夫长) 情感突转(乐景悲情、悲景乐情) 间接抒情: 以景结情(手法类)、借景抒情
以景作结,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 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 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 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来表达丰富而难以 言传的思想感情内涵,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从而使读者 感到余韵无穷、意犹未尽,并进而从景物描 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言有 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1、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2、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3、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非尾联)
结尾赏析诗句
⑶请简要赏析本词下片的后两句。(4分) (3).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5分)
(直接抒情)
(说明不要因为个人的悲戚影响征途1分,自比1分, 表达为国操劳的决心1分 ,总体评价1分)
南乡子· 南北短长亭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 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 风散雨声。
3.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5分) (3)(3分)同: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都营造 了凄清之境)(1分) 间接抒情 异:李词借梧桐表达的是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 1分), 本词借“君子竹”传达出词人不惧孤寒的高洁志向( 1 分)。
金人捧露盘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 (南宋)曾觌 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 绣鞍金勒跃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 到如今、馀霜鬓,嗟往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 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⑶请简要赏析全词的结句(“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 风”)。(4分) ⑶(4分)通过描写苍茫暮色中,东风吹拂,胡笳悲吟, 大雁惊飞的场景,运用“借景抒情”“移情入景”的手 法,进一步渲染了凄迷、衰飒的气氛,委婉传达出作者 内心的深沉悲酸。(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间接抒 情
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 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温庭筠
答:以景作结(借景抒情)。把天涯 之思投向无边无际的天际,以碧云摇 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 心情的低沉。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 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 暮。 注: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官,如通判)(1) 何遽(jù):为什么那么快。 (2)《阳关》句:别离之曲。 (1)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有何妙处?
虞美人·[南宋]黄机
十年不作湖湘客,亭堠催行色。浅山荒草记当时,筱 竹篱边羸马向人嘶。
书生万字平戎策,苦泪风前滴。莫辞衫袖障征尘,自 古英雄之楚又之秦。 ⑶请简要赏析本词下片的后两句。(4分)
承上文说明不要因为个人的悲戚影响征途;
又用古代奔波劳碌的英雄自比,表达为国操劳的决心。
情感突转、语意深沉。
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2分)(术语)用凄切的寒 蝉和暗淡的夕阳将愁苦侧面烘托出来。营造一种凄 苦惆怅的意境,增添了作者的愁绪,引起读者无尽 的想象。(1分),增添了作者的愁绪(感情), 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效果)(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