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法的意义
内容分析法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种专门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种专门方法内容分析法是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一种专门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和分析不同教学材料、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内容特点、结构和效果。
它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分析,帮助教师和教育技术研究者理解教育资源的性质和功能,从而更好地设计和使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果。
内容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对教育资源的分析视为一种研究对象的观察和理解过程。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内容进行编码和归纳,得到该资源的描述性特点。
这些特点可以包括内容的主题、结构、组织方式、语言特征等。
通过对不同教育资源的描述特点进行比较和总结,研究者可以识别出不同教育资源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进而推导出教育资源的使用效果。
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可以帮助教育技术研究者和教师了解教育资源的价值和适用性。
他们可以通过对有效教学资源的内容特点的分析,评估资源的吸引力和可用性,以便更好地选择和使用资源。
同时,内容分析法也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具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还可以用于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的研究。
通过对不同教学资源的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教师或学生所需要的特定知识和技能,并提出相应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
例如,在设计远程教育课程时,可以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内容进行分析,确定课程的主题和学习目标,从而确保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和可用性。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内容分析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内容分析法主要关注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特点,忽视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动态。
其次,由于教育资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复杂性,内容分析法在一些方面可能存在主观偏见和认知误差。
因此,在进行内容分析时,需要加强研究者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内容分析法是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内容特点进行分析,帮助研究者和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资源的性质和功能,从而实现更有效的教学和学习。
内容分析法名词解释

内容分析法名词解释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又称“主题分析法”、“文本结构分析法”、“观念艺术分析法”。
它通过对小说、戏剧、电影等具体文学样式的细读,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作家创作的观念、意图和目的,从而掌握作品思想内容的一种方法。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文学批评界有人提出了“内容分析法”的口号,主张通过“重读”和“结构分析”的分离,并逐渐向融合发展。
后经诺思的进一步发挥,内容分析法得到广泛承认和推广。
简单的说,就是找出某个文学作品中隐藏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是人物行为、时间、地点、事件、情节、场景、道具等。
然后把他们拼凑在一起,从中发现作者的意图和动机,进而揭示文本的深层内涵。
由于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内容分析法就是要通过多次的阅读,比较文本,分析研究,得出多个版本的“作者意图”,并且认定每个版本都是相互独立的,但又彼此关联的,最终达到对作品所有隐含信息的正确把握。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由思想和感情两大部分组成的。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确定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按照思想内容的性质进行分类;最后将相应的分类结果还原到文本语言中去,还原到具体的人物行为或者事件上去,即获得整个文本的思想内容。
其实,在实际的文学作品研究过程中,内容分析法是很难使用的,因为那样会导致小说的解读永远没有尽头,没有止境,只能是无穷无尽的寻找下去。
但是,运用内容分析法来研究作品内容时,必须牢记一条规则:尽量避免引入不恰当的阐释,否则将破坏作品原有的意义。
这个规则是对所有研究者提出的一个警告,是他们坚持在人文领域里进行学术探讨的一个基本准则。
1、研究目标与方法。
本研究的目标在于揭示《女士走过来》一诗的思想内容,它们包括隐喻的主题和意象的表达。
2、基本理论。
一是以文学的形式研究人类生活的目标与方法;二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考察思想意识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3、研究程序。
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确定女主人公的身份和遭遇。
第二步,分析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描写的事件的内容,弄清作者真正的寓意。
内容分析法优点

(1)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定性研究基础上的量化分析方法,它以定性研究为前提,通过对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得出能够反映资料内容本质的又易于计数的特征,并通过计算机统计方法对特征进行描述,从而获得资料内容的客观联系和规律。
内容分析法有助于减少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干扰,达到对文献内容的分析更加精确和深刻的理解,这是内容分析法最突出的优点。
(2)内容分析法可以对社会事件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一定的预测结果。
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具有不可重复性,对社会现象和事件进行统计,只要文献资料完善,就可以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通过大跨度、全面的对比研究,就能有可观的预测结果。
内容分析法的意义

內容分析法的意義
發展於廿世紀初,早期的內容分析法僅用於大種傳播 內容的分析。1950年H. .D. Losswell 、 D. Lerner & I. D. S. Pool三人運用內容分析法,研究英、美、 法、德、俄五國的重要報紙登載的社論,並將分析結 果與同一時期的國際局勢互相印證,成果極為豐碩 (余 霖,1990:17)。
Best & Kahna(1998)依研究策略的運用, 將質性研究分為:文件內容分析(documentary of content analysis)、個案研究與俗民誌研究 (ethnographic studies)(林生傳,2003:422)。
內容分析法可能為量的分析,也可以作質的分析二十 世紀中期以前為量的分析所獨佔, 進行的是一種客觀定量的分析,統計各種不同概念或 行為出現的頻數,且量的分析著重明顯的傳播內容。 近來開始兼重質的分析,不再只有分析出現的頻數, 而要詮釋資料的潛在內容(latent content) (林生傳, 2003:422)。
內容分析的方法,正如其名所指, 通常是分析文件內容,雖然並不一定都是。 文件可能包括教科書、短文、報紙、小說、雜誌、論 文、食譜、歌曲、政治演講、廣告、圖片等,任何傳 達工具的內容,都可加以分析。 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的自覺或不自覺的信仰、態度、價 值觀及想法,常會在其所製作的傳達工具中表露出來 (楊孟麗、謝水南,2003)。
私人文件: 日記、遺囑、 個人信函……。
數量紀錄: 統計調查資料、 學校預算、成績、 入學率、出生率……。
口頭證詞與 口述歷史(oral history): 目擊事件說出證詞 經錄音訪談, 逐字抄錄而得。
壹、 內容分析的定義
内容分析法定义及特点

内容分析法定义及特点
1.客观性:内容分析方法注重对内容的客观分析,试图通过规范化的
分类系统和严谨的数据收集方法来消除主观偏见。
内容分析的结果通常是
易于度量和比较的量化数据,这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可靠。
2.系统性:内容分析法是一个有组织和系统的研究方法。
它要求研究
者事先制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分析框架和分类系统,并根据这些准则对内
容进行分类和计数。
这种系统的研究方法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和可
比性。
3.规范性:内容分析方法通常要求研究者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和标准。
比如,在对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时,研究者需要制定明确的研究问题、分类
准则和编码规则,以确保分类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4.可重复性:内容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研究流程和规范的研
究工具来保证研究的可重复性。
这意味着其他研究者可以再次使用相同的
方法对同一内容进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5.高效性:内容分析方法可以对大量的内容进行快速、高效的分析。
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研究者可以快速处理大量的文本、图像或
音频数据,并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和模式。
6.多样性:内容分析方法可以对各种形式的内容进行分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
这使得内容分析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并实现跨媒体的比较和分析。
综上所述,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客观、系统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它通过
对大量内容进行收集、分类和解释,帮助研究者揭示内容中的模式和关联。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包括客观性、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高效性和多样性,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
内容分析法(教育研究方法讲义)

第六章内容分析法第一节内容分析法概述一、内容分析法的概念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原为社会科学家借用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对历史文献进行内容分析而发展起来的。
后来,美国的一些传播学研究者,利用这种方法分析报纸的内容,了解信息发展的倾向,随后,内容研究渐渐扩大到各类语文传播(verbal communication),如报纸、电视、电影、广播、杂志、书刊、信件、演讲、传单、日记、谈话等等的分析,以及各类非语文传播(non-verbal communi cation),如音乐、手势、姿态、地图、艺术作品等的分析,成为传播学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教育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程,我们也可以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文献、课本、课堂讲授、视听教材、直观教具、学生反应、学生练习,甚至特殊教育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索规律,作为教育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
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例如,读者要买一本书,他先看一看目录,要读一篇论文,先看看关键词。
这些就是一种直觉意义上的内容分析法。
有人曾对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育学》进行研究,发现凯洛夫在该书中100多处讲“传授知识”,仅有10多处谈“发展智力”。
因此,他得出了: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一部传授知识的教育学的判断。
这样的研究就是运用了内容分析法。
在教育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既是一种主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研究方法。
我们可以把各类教育文献资料,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会议文献、指令文件、专题论著以及各种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视听教材、教案、课堂实录、学生练习等等作为内容分析的资料样本,按照内容分析的基本步骤,对这些内容资料作客观、系统的量化处理,取得量化的结果,然后把这些样本的量化结果,按一定的模式加以比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多方面的研究用途。
二、内容分析法的特征内容分析法的特征表现在明显、客观、系统、量化四个方面。
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优缺点

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优缺点1.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
研究的内容是明显的传播内容,指以任何形态被记录和保存下来,并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包括有文字记录形态、非文字记录形态、影像记录形态等。
2.内容分析法的研究目的:目的是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总结出各分析维度(类目)特征及相互关系,并根据研究目标进行比较,得出关于研究对象的趋势或特征、或异同点等方面的结论。
3.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研究方法较为客观。
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对类目定义和操作规则十分明确与全面,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按步骤进行,研究者主观态度不太容易影响研究的结果;不同的研究者或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间里重复这个过程都应得到相同的结论。
(2)结构化研究。
内容分析法目标明确,对分析过程高度控制,结果便于量化与统计分析,便于用计算机模拟与处理相关数据。
(3)非接触研究。
内容分析不以人为对象而以事物为对象,研究者与被研究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互动,研究者主观态度不易干扰研究对象,这种非接触性研究较接触研究的效度高。
(4)定量与定性结合。
这是内容分析法最根本的优点,它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的量的特征,并将它转化为定量的数据。
能够达到对文献内容所反映“质”的更深刻、更精确、更全面的认识,得出科学、完整、符合事实的结论,获得一般从定性分析中难以找到的联系和规律。
(5)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
内容分析可以揭示文献内容的本质,查明几年来某专题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趋势,追溯学术发展的轨迹等;依据标准鉴别文献内容的优劣。
其次,揭示宣传的技巧、策略,衡量文献内容的可读性,发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分辨不同时期的文献体裁类型特征,反映个人与团体的态度、兴趣,获取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揭示大众关注的焦点等等。
4.内容分析法的缺点:(1)内容分析只适合研究那些明确地、显在的传播内容,在处理意识形态、观念、价值、意义这些含义精妙的概念方面比较薄弱。
内容分析法名词解释

内容分析法名词解释内容分析法是指在大量的、详细的作品资料和档案材料中分析作品的内容特征,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作家作品研究方法。
它是批评家最常用的作家作品研究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能深刻而广泛地揭示出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也是最适合于创作实践的一种科学的作家作品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客观地、系统地认识某个具体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的研究方法。
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批评界流行的一种方法,又称“文本细读”。
因为这种研究方法从文学作品中寻找作家的观点,探索文学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所以,又被称为“文本分析”。
在进行内容分析时,首先要明确这样几点:第一,作品的内容是指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物质生活方面,也就是说,是指一定社会生活的表现;第二,这些内容应该包括社会生活中一切有意义的方面;第三,对作品内容的研究还必须包括作家对于生活的主观态度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性,即作家的创作个性问题;第四,任何作品都不可能是纯客观的,作家总是带着他的主观意识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
所以,研究作品内容必须把作家的思想倾向性同他的主观选择结合起来。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内容分析”这种批评方法在欧美文论界和文学研究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西方批评的主要趋势之一。
内容分析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分析揭示出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或隐含的本质。
内容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辨别作品所写的社会生活的本质,也就是说辨别这类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本质属性。
第二,把握作品的构成要素。
第三,认识作品的整体构造。
第四,认识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我国新时期以来,一些批评家在运用内容分析法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例如孙绍振等人将内容分析的理论、方法引入当代文学批评领域,开拓了一条建立自己民族文论的道路,获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
“内容分析”是一种专门的文本研究方法。
其目的是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对作品的社会价值作出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驟七 由所選的項目建構問卷或訪談表。
(註)相關敘述請參照課本圖10.7 建構瑟氏量表之程序。
累積量表法或古特曼量表
最難建構的量表之一,甚少應用。 不在此討論。
態度量表與測量尺度間之關係
態度量表 李克特量表 瑟氏量表 古特曼量表 測量尺度 次序尺度(ordinal scale) 等距尺度(interval scale) 比率尺度(ratio scale)
伍、蒐集資料─運 用態度量表
本章大綱
態度量表的功用 發展態度量表所遭遇的困難 態度量表的類型
總加量表法或李克特量表 等距量表法或瑟氏量表 累積量表法或古特曼量表
態度量表與測量尺度間之關係
態度量表的功用
測量受訪者對一情境或議題多種面向的態 度﹔ 結合對不同面向的態度成一全盤性指標的 技術﹔ 降低受訪者受到議題之一或二面向意見的 影響,作出之意見表達的風險。
樣本 樣本平均數 母群體平均數 (1) (樣本統計 (2) (母數) 量)
ABC 20.67 21.5
(1)與(2) 間的差
-0.83
ABD
ACD
21.00
22.00 22.67
21.5
21.5 21.5
-0.5
+0.5 +1.17
樣本大小=2,樣本統計量與母數間的差在-2.5到+2.5。 樣本大小=3,樣本統計量與母數間的差在-0.83到+1.17。
BCD
抽樣的原則:原則三
所欲研究的母群體變項其差異越大,則樣本統計量與 母群體平均數間的差異越大。 例:A=18,B=26,C=32,D=40。(樣本大小=3) 樣本 樣本平均數 母群體平均數 (1)與(2) (1) (樣本統計 (2) (母數) 間的差 量)
ABC ABD ACD 25.33 28.0 30.0 29.0 29.0 29.0 -3.67 -1.0 +1.0
發展態度量表所遭遇的困難
量表應包括哪些面向? 應採取何種程序以結合不同面向? 如何確定量表能真確測量所欲評量之目標?
態度量表的類型
總加量表法(summated rating scale) 或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 等距量表法(equal-appearing-interval scale) 或差異量表(differential scale) 或瑟氏量表(Thurstone scale)
AB AC 19.0 20.5 21.5 21.5 -2.5 -1.5
AD
BC BD CD
21.5
21.5 22.5 24.0
21.5
21.5 21.5 21.5
0.0
0.0 +1.0 +2.5
抽樣的原則:原則二
樣本的大小越大,則所估計的母群體母數便越正確。 例:A=18,B=20,C=23,D=25。(樣本大小=3)
步驟四
建構李克特量表之程序(續)
步驟五 比較所有受訪者每一項目的分數,以界定 無區別項目。
步驟六 剔除無區別項目。 步驟七 以所選的敘述/項目建構問卷或訪談表。
(註)相關敘述請參照課本圖10.5 建構李克特量表之程序。
賦予正向與負向敘述分數
計算態度分數
敘述編號
1 2 3 4 5 6 7 8 9
陸、抽樣
本章大綱
抽樣的概念 抽樣的專有名詞 抽樣的原則 影響樣本推論的因素 選擇樣本的目機 / 非機率抽樣設計 混合抽樣設計
樣本大小的計算
抽樣的概念
優點:節省時間、財力、及人力資源。 缺點:只能估計或預測,有誤差的存在。
抽樣的專有名詞
母群體(Population)或研究母群體(Study population) 樣本 (Sample) 樣本大小 (Sample size) 抽樣設計或策略 (Sampling design or strategy) 抽樣單位 (Sampling unit) 抽樣架構 (Sampling frame) 樣本的統計量 (Sample statistics) 母數 (Population parameters)
10
分數總合
受訪者@
受訪者#
5 5 3 5 5 4 5 3 2 1 2 1 2 2 2 4 3 2
5 3
42 22
等距量表法或瑟氏量表
針對每一敘述計算其「權重」或「態度 價值」。 優點:
每一敘述的重要性由評判者所決定,反映 受訪者的「絕對」態度,非相對態度。 強度發生任何變化,該研究應予以重做﹔ 量表建構不易﹔ 評判者對特定陳述重要性的評量不盡相同。
累積量表法(cumulative scale) 或古特曼量表(Guttman scale)
總加量表法或李克特量表
以問題來反映受訪者對議題所持態度之強 度的觀點。 每一敘述/項目皆具有同等的「態度價值」、 「重要性」,或「權重」等之假設。 不就態度的本質進行測量。
建構李克特量表之注意事項
BCD ,B=20 32.67 29.0 +3.67 A=18 ,C=23,D=25 ,(1)與(2)間的差在 -0.83到+1 A=18,B=26,C=32,D=40,(1)與(2)間的差在-3.67到+3
抽樣的原則:原則一
在樣本的統計量與母群體的真實母數間通常都有差異 存在,而其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樣本中所選擇的個體不 同所造成。 例 :A=18 ,B=20,C=23 ,D=25。(樣本大小 =2) 樣本 樣本平均數 母群體平均數 (1)與 (2) (1) (樣本統計 (2) (母數) 間的差 量)
缺點:
建構瑟氏量表之程序
步驟一 組織或建構反映問題中主要議題之態度的 敘述。
挑選一組為該領域專家之評判者,進行態 步驟二 度探索。
步驟三 評判者評定態度敘述之重要性。
步驟四 以評判者之評定為基礎,計算每一項目之 中位數。
建構瑟氏量表之程序(續)
步驟五 刪除無一致性之項目。
步驟六
挑選最能反映該議題多種面向的態度之相 關項目。
決定該態度是否可區分為一、二或三種向 度類別。 決定使用類別或數字量表。
類別量表的範例
七點數字量表的範例
建構李克特量表之程序
步驟一 組織或建構反映問題中主要議題之態度的 敘述。
步驟二 針對小群體進行這些敘述之測試。 步驟三 針對所回收的答案,以加權方式分析答案 -量化價值。 以步驟三賦予的量化價值,計算每一受訪 者之態度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