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字成语看中国龙文化(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文杰

(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龙”文化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中含有“龙”字的成语(本文简称“龙字成语”)数量众多,含义丰富,这些成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龙文化。本文试图从分析这些龙字成语入手,全面揭示其所蕴含的中国龙文化。

关键词:龙字成语;龙文化;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37-02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科研课题“‘龙’字成语与中国龙文化研究”(14B40)阶段性成果。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又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①同时,语言本身又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语言和文化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我们通过语言来研究文化提供了可能。在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是文化的最主要承载者,而成语又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字成语是汉语成语中的大家族,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它们或典雅、含蓄,或生动、简练。它们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要研究龙字成语的文化内涵,首先必须了解“龙”字的本义和诸多引申义,因为这些义项是形成龙字成语文化内涵的内在原因。《汉语大字典》共列举“龙”字义项22个,“龙”的本义乃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由此引申出来的义项有:封建君主或皇帝的象征,比喻英雄才俊、骏马,像龙形的花纹或形状的东西等等。千百年来,人们对龙的本质的认识并不一致,或以为是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或以为是天上的闪电,或以为是确实存在的某种动物,或以为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无论对龙的本源的认识有多大的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龙神奇灵异、变化莫测、神力无比,是炎黄子孙信仰、理想、追求、权力以及民族精神的象征。

常用的龙字成语有二三百个,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龙文化。

一、龙字成语与帝王文化

《礼记·礼运》:“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孔颖达疏:“谓之灵者,谓神灵。以此四兽皆有神灵,异于他物,故谓之灵。”古人认为龙也是兽的一种,与麟、凤、龟一样,都是具有神灵的动物。正是因为远古先民认为龙“异于他物”,所以历代古籍中都有许多对龙的特性的记载。而在神话传说中,对龙的描绘更是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神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人们认为龙神异无比,能呼风唤雨,能主宰世界,以至于炎、黄氏族以龙为图腾,以龙为祖先。

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信奉龙,崇拜龙,认为中国是龙的故乡,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神圣,进而将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君主、皇帝与龙一体化,认为龙是封建君主的化身,是皇帝的象征。《广雅·释诂一》:“龙,君也。”《吕氏春秋·介立》:“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龙反其乡,得其处所。’”高诱注:“龙,君也,以喻文公。”甚至进一步神化,认为皇帝是龙的后代,如《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被称为“祖龙”,《史记·秦始皇本纪》:“秋,使者从关东

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史记集解》:“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论衡·纪妖》:“祖龙死,谓始皇也。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便被称为“祖龙之虐”。

古代典籍中这些关于帝王与龙的关系的记载,大大增强了帝王的神圣与威严,历代帝王也就被称为“真龙天子”,使龙成为皇帝和皇权的象征,一些与皇帝有关的器物服饰或动作行为,也都冠以“龙”字,如皇帝穿的大袍叫做龙袍,皇帝穿的朝服叫做龙衮,皇帝乘坐的车驾叫做龙舆。皇帝的身体被称为龙体,皇帝如果生病叫做龙体欠安,皇帝如果生气叫做龙颜大怒,皇帝如果高兴叫做龙颜大悦。不仅如此,语言中还出现了大量与帝王有关的龙字成语。如:龙兴凤举:比喻帝王兴起。由于“凤”与“龙”一样,也是古代“四灵”之一,所以便常常与“龙”相提并论。《东观汉记·冯衍传》:“皇帝以圣德灵威,龙兴凤举,……雷震四海,席卷天下。”

龙行虎步:比喻帝王仪态威武。“龙”是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神异动物,被认为是君主的象征,而“虎”是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的动物,因其威武勇猛,于是被认为是“山兽之君”,②所以在成语中常常“龙”、“虎”并称。《宋书·武帝纪上》:“或说(桓)玄曰:‘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必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

龙行虎变:比喻帝王革故鼎新,建功立业。汉代荀悦《汉纪·高祖纪一》:“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

风虎云龙:比喻明君与贤臣意气相投。《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王安石《临川集》三十七《浪淘沙令》:“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

龙子龙孙:比喻帝王的后代。也称龙雏凤种。元代尚仲贤《三鞭夺槊》第三折:“俺虽然是旧忠臣,则是四海他人。比他是龙子龙孙,则军师想度,元帅寻思,休休是他每亲的到头来也则是亲,怎辨清浑。”也单称龙子或龙孙。《北史·齐宗室诸王传下》:“光闻杀和士开,抚掌大笑曰:‘龙子作事,故自不似凡人。’”《温庭筠诗集》二《昆明池水战》:“赤帝龙孙鲜甲怒,临流一时生阴风。”

龙楼凤阁:指古代帝王的宫殿、楼阁。也称龙楼凤池、龙楼凤城、龙楼凤阙。元代马致远《拨不断》曲:“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鼎湖龙去:指帝王去世。也称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龙去鼎湖。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除此之外,古代帝王的尊贵相貌也有专门的成语,叫做“龙颜凤姿”或“日角龙庭”、“日角龙颜”。称古代帝王之死,除了“驾崩”以外,还有“龙驭上宾”、“龙御上宾”等。今人陶德言、慕容似编著的《龙驭宾天——中国帝王死亡之谜》,就是一部揭开中国历代帝王死亡之谜的专著。③由此可见,龙字成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龙文化,首先是地位显赫的帝王文化。二、龙字成语与士人文化

这里所说的“士人”,是指有学识、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无论在漫长的封建中国还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中国,重视人才、重用人才都是国家的主流策略,希望成才、幻想腾达都是士人阶层的美好愿望。封建社会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等,都是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士人们都渴望通过学习、仕进,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是才智无双的,所以人们崇尚皇权,崇敬皇帝。这种意识反映在汉语词汇中,就使得“龙”的词义进一步扩大,由象征封建皇帝,引申指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世说新语·德行》:“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刘孝标注:“张璠《汉纪》曰:‘淑有八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