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字成语看中国龙文化(上)
2 浅析龙文化在成语中的反映

摘要龙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华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本文拟从龙的文字与图像中还原龙的原貌,追溯龙的起源与发展,并通过对现代成语中龙文化的分析,来探讨中国龙的民族性及对跨文化交际中龙文化的错误理解所带来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意见。
关键词:a龙; b图腾文化; c成语;d民族性Contents摘要 (I)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Contents ................................................................................................................... I I1 Introduction (1)2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Definition of advertising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advertising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 Attitudes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3 Two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解读中华龙文化的演化内涵和意义

解读中华龙文化的演化内涵和意义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之中。
发生于六千年前的中华龙文化,揭示了中华民族生殖崇拜的历史,中华民族对初生生命的崇拜,中华民族对生命创造力的崇拜。
从“生龙”和“卫龙”到“神龙”的演化历史表明,有着六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绵延起伏、生生不息、和谐万古,成为横亘世界人类历史而没有中断的唯一伟大文明,充分体现了中华龙文化的高贵气质。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中国的龙文化在中国古代,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座椅称为“龙椅”,在皇宫各处都装饰着龙的形象。
用“龙”字做姓名也很常见,如《三国演义》中的武将赵云,字子龙,称“常山赵子龙”。
更有地名:龙口、龙山、龙岗,还有龙首山、龙首关、龙门山等等。
世界著名的万里长城的东起山海关渤海边的“老龙头”。
在民间人们也喜欢在家里装饰龙。
有一个“叶公好龙”的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一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家中到处都装饰着龙,乃至于真龙听说后,特去拜访叶公,而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落荒而逃。
原来叶公好龙是假的(他只是喜欢假龙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每家每户每天都必须使用的“(水)龙头”。
在遍布中国各地的寺庙中,龙的形象总是必不可少的。
“龙凤呈祥”是一句美好的祝福辞。
“龙飞凤舞”则是赞誉中华文化之瑰宝——书法中狂草的艺术之美。
“龙腾虎跃”是表示朝气蓬勃的景象。
“车水马龙”则是表示市场繁荣的景象。
而在《易经》的不同卦象中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则是讲自然和社会事物的演化过程中的不同特点,这里龙是一切自然和社会事物演化运动过程的代名词。
而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则命名为“雪龙”号;中国自主开发的计算机芯片命名为“龙芯”。
中华龙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不论走到天涯海角,凡是世界上华人聚集的地方,总能看到龙的身影。
特别是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庆祝节目。
十二生肖——龙的成语及解释

十二生肖——龙的成语及解释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生物,为鳞虫之长。
常用来象征祥瑞,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龙的成语及解释:,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龙的成语及解释1:鲤鱼跳龙门:①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
《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後烧其尾,则化为龙。
”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②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麟凤龟龙:①古称四灵之物。
②喻指美好、正确者流水游龙:语本《後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褠,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后因以“流水游龙”比喻川流不息的车马马龙车水:犹言车水马龙马如游龙:形容人马熙熙攘攘的景象。
语出《後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马水车龙:犹言车水马龙马足龙沙:指驰骋边疆,扬威域外。
龙沙,塞北沙漠地方攀龙附凤:①喻依附帝王以成就功业或扬威。
亦比喻依附有声望的人以立名。
语本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
”②谓盘附着龙和凤攀龙讬凤:犹言攀龙附凤蟠龙踞虎:犹言龙蟠虎踞。
像盘绕着的蛟龙,像蹲卧着的猛虎。
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砲凤烹龙:①形容豪奢珍奇的肴馔。
②指一种肴馔名配套成龙:把设备或设施配搭起来,成为完整的系统烹龙砲凤:亦作“烹龙庖凤”。
亦作“烹龙煮凤”。
①比喻烹调珍奇肴馔。
亦形容菜肴豪奢珍贵。
②比喻高超的艺术技艺骑龙弄凤:①比喻成仙。
②比喻腾达青龙金匮:指六辰。
谓良辰吉日。
旧时星命家以为,青龙、明堂、金匮、天德、司命等六辰为吉神,六辰值日,诸事皆宜,为黄道吉日雀马鱼龙:泛指珍禽异兽。
中华传统龙文化

中华传统龙文化2篇中华传统龙文化(上)中华传统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尊重。
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祥瑞、权威和力量的象征,其形象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绘画、雕塑、戏曲、建筑等。
本文将从龙的起源和象征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华传统龙文化。
首先,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相传,龙起初是一种神秘的生物,它们能飞行、游泳和变化形态。
古代人民将龙视为自然界的神灵,并且认为龙掌管着天、地、山、河等自然要素。
此外,龙还被看作是天子的象征,因为传说中的黄帝、尧、舜都是通过龙的帮助来统治天下的。
其次,龙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龙被视为祥瑞的象征。
中国人民相信龙能带来好运和幸福,因此,在新春佳节和重大庆典中,人们常常会使用龙的形象来庆祝和祈福。
其次,龙被视为权威的象征。
在古代帝王统治下,龙是皇室的象征,只有皇帝和皇族才能使用龙纹饰品和龙的图案。
此外,龙还被视为力量的象征。
许多古代文人都以龙为榜样,认为龙有无穷的力量和活力,因此他们常常用龙的形象来比喻自己的意志和决心。
总之,中华传统龙文化是中国独特且深厚的文化传统之一。
龙的起源和象征意义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
龙文化的广泛应用和传承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华传统龙文化(下)中华传统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几乎无处不在。
本文将从龙的形象、艺术和传承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中华传统龙文化。
首先,龙的形象是中华传统龙文化的核心。
龙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蛟龙或云龙,具有龙爪、龙鳞、龙须和龙角等特征。
古代人们相信龙可以自由地掌控天际和地表的元素,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智慧。
因此,龙的形象常出现在绘画、雕塑和传统建筑中,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元素。
其次,中华传统龙文化在艺术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龙的成语故事

龙的成语故事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存在,被视为吉祥、权力和神秘的象征。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因此,在汉语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这些成语既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些关于龙的成语故事吧!成语一,亢龙有悔。
相传在古代,有一条龙非常骄傲自大,自认为自己无敌于天下。
它时常在人间作威作福,肆意妄为,嚣张至极。
然而,这条龙最终遭到了天帝的惩罚,被困在了一个深潭之中。
此时,它才意识到自己的骄傲和自大是多么可笑和愚蠢,开始后悔自己的行为。
从此,人们便用“亢龙有悔”来形容那些骄傲自大、不知悔改的人。
成语二,龙潭虎穴。
相传,有一位勇敢的年轻人,听说有一条凶恶的龙藏身在一个深潭之中,他决定前去讨伐这条龙。
在前往潭边的路上,他又听说潭旁有一群凶猛的老虎,于是他又决定讨伐这些老虎。
最终,他果然成功地讨伐了龙和老虎,成为了一方英雄。
因此,人们便用“龙潭虎穴”来形容险恶的环境或危险的处境。
成语三,画龙点睛。
相传,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精美的龙图,但他觉得这幅画还缺少了一点什么。
于是,他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墨,这一点墨使得整幅画作更加生动,龙也变得栩栩如生。
从此,人们便用“画龙点睛”来比喻在事物的关键之处加上一点点特别的东西,使得整件事情更加完美。
成语四,龙飞凤舞。
相传,龙和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神兽,它们通常被视为吉祥和神圣的象征。
因此,“龙飞凤舞”一词用来形容一种欢快、热闹、祥和的气氛。
比如,我们可以说,“这个村庄的春节庆典上,人们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犹如龙飞凤舞一般。
”。
成语五,龙生九子。
相传,龙是一种神秘的生物,它的子嗣也都具有非常神奇的能力。
传说中,龙生九子,每个子嗣都有着不同的形态和特点,比如龙生的第一子是“患得患失”,第二子是“见风是雨”,第三子是“披荆斩棘”,第四子是“望洋兴叹”,第五子是“乘风破浪”,第六子是“骄阳似火”,第七子是“临渊羡鱼”,第八子是“独木难支”,第九子是“画龙点睛”。
从龙字成语看中国龙文化(上)

从龙字成语看中国龙文化(上)作者:吴文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龙”文化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中含有“龙”字的成语(本文简称“龙字成语”)数量众多,含义丰富,这些成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龙文化。
本文试图从分析这些龙字成语入手,全面揭示其所蕴含的中国龙文化。
关键词:龙字成语;龙文化;中国文化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37-02“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
”“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又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①同时,语言本身又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语言和文化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我们通过语言来研究文化提供了可能。
在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是文化的最主要承载者,而成语又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字成语是汉语成语中的大家族,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它们或典雅、含蓄,或生动、简练。
它们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要研究龙字成语的文化内涵,首先必须了解“龙”字的本义和诸多引申义,因为这些义项是形成龙字成语文化内涵的内在原因。
《汉语大字典》共列举“龙”字义项22个,“龙”的本义乃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
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由此引申出来的义项有:封建君主或皇帝的象征,比喻英雄才俊、骏马,像龙形的花纹或形状的东西等等。
千百年来,人们对龙的本质的认识并不一致,或以为是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或以为是天上的闪电,或以为是确实存在的某种动物,或以为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
龙行天下感受神秘龙文化的瑰丽世界

龙行天下感受神秘龙文化的瑰丽世界在古老的传说中,龙象征着权威、力量和智慧。
龙的形象在许多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人们所崇拜和敬畏。
尤其在中国,龙被视为国家象征和文化瑰宝。
通过探索龙文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龙的象征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元素,领略龙行天下的神秘魅力。
一、龙的起源和象征意义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和传说。
在中国,龙是四灵之首,代表着君主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力量。
龙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巨大、带有鳞甲、爪子和长须的神兽。
它被视为天地间的秩序,象征着雨水和水源的灵感。
龙在中国文化中还象征着智慧和学问。
龙的形象可以在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如绘画、雕塑、建筑等。
无论是古代的龙王庙宇还是现代的建筑设计,龙作为文化符号的运用无不彰显出中国人对智慧和知识的崇尚。
二、龙的文化元素除了象征意义外,龙文化还融入了许多独特的元素。
龙舞和龙舟赛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常见的活动,龙的形象被人们透过舞蹈和赛龙舟的方式来迎接和庆祝节日的到来。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具有观赏性,也代表着对龙的崇敬和寻求好运的愿望。
龙袍是古代中国皇帝和贵族常穿的礼服,通常装饰着丰富的龙纹和金丝线。
这些华丽的服饰代表了地位和权威,展现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尊崇地位。
与龙有关的风水学说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水讲究环境和人的关系,通过布局和装饰来调整内外之气,以带来好运和平衡。
龙的形象被广泛应用在风水学说中,代表着强大的力量和吉祥的象征。
三、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虽然龙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它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相反,龙文化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龙元素的应用在各个领域。
龙舞和龙灯表演不仅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出现,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巨大的关注。
龙纹身也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许多人通过纹身来纪念和表达对龙文化的热爱。
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VR)技术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来体验龙文化。
通过VR眼镜,人们可以“亲临”龙宫,欣赏美丽的龙景,并了解龙的历史和传说。
中国龙文化

螭吻:喜欢东张西望,形状像四 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 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 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经常被 安排在建筑物的殿角、殿脊、屋 顶之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 剑以固定之。
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 有摇滚气质,爱好音乐, 也爱吼叫。于是,人们就 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 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 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龙的画(The dragon painting)
龙的雕塑(The dragon sculpture)
爱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 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 大地。再者,二龙对称,龙体弯长,珠形 滚圆,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
• 矫若惊龙: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 舞姿婀娜。 • 出 处 《晋书· 王羲之传》:"尤善隶书,为 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睚眦:相貌似豺,性情凶残易怒,好腥 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 意是怒目而视,民间有成语“睚眦必 报”。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 出现在刀柄刀鞘上,或是尾端的环上就 很自然了,以加强杀气。
狻猊(suān ni): 本是狮子的别名, 所以形状像狮, 身有佛性,喜好 香火,于香炉盖 上可见。
藏龙卧虎 伏虎降龙 画龙点睛 来龙去脉 龙凤呈祥 龙生九子 龙争虎斗 群龙无首
车水马龙 乘龙佳婿 二龙戏珠 虎斗龙争 虎踞龙盘 虎穴龙潭 活龙活现 蛟龙得水 矫若惊龙 老态龙钟 鲤鱼跳龙门 龙飞凤舞 龙肝凤脑龙马精神 龙蛇混杂 龙潭虎穴 龙腾虎跃 龙龙吟虎啸 攀龙附凤 跑龙套 强龙不压地头蛇 人中之龙 神龙见首不见尾 生龙活虎
龙抬头节 汉族传统节日,时在二月初二,该日乡民用灰自门外 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今陕北地区家家 炒豆,蒸馒头;甘肃一带吃炒杂豆与大麻子;山东泰安一 带吃油炒黄豆加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文杰(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龙”文化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中含有“龙”字的成语(本文简称“龙字成语”)数量众多,含义丰富,这些成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龙文化。
本文试图从分析这些龙字成语入手,全面揭示其所蕴含的中国龙文化。
关键词:龙字成语;龙文化;中国文化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37-02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科研课题“‘龙’字成语与中国龙文化研究”(14B40)阶段性成果。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
”“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又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①同时,语言本身又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语言和文化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我们通过语言来研究文化提供了可能。
在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是文化的最主要承载者,而成语又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字成语是汉语成语中的大家族,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它们或典雅、含蓄,或生动、简练。
它们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要研究龙字成语的文化内涵,首先必须了解“龙”字的本义和诸多引申义,因为这些义项是形成龙字成语文化内涵的内在原因。
《汉语大字典》共列举“龙”字义项22个,“龙”的本义乃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
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由此引申出来的义项有:封建君主或皇帝的象征,比喻英雄才俊、骏马,像龙形的花纹或形状的东西等等。
千百年来,人们对龙的本质的认识并不一致,或以为是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或以为是天上的闪电,或以为是确实存在的某种动物,或以为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
无论对龙的本源的认识有多大的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龙神奇灵异、变化莫测、神力无比,是炎黄子孙信仰、理想、追求、权力以及民族精神的象征。
常用的龙字成语有二三百个,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龙文化。
一、龙字成语与帝王文化《礼记·礼运》:“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孔颖达疏:“谓之灵者,谓神灵。
以此四兽皆有神灵,异于他物,故谓之灵。
”古人认为龙也是兽的一种,与麟、凤、龟一样,都是具有神灵的动物。
正是因为远古先民认为龙“异于他物”,所以历代古籍中都有许多对龙的特性的记载。
而在神话传说中,对龙的描绘更是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神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
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人们认为龙神异无比,能呼风唤雨,能主宰世界,以至于炎、黄氏族以龙为图腾,以龙为祖先。
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信奉龙,崇拜龙,认为中国是龙的故乡,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神圣,进而将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君主、皇帝与龙一体化,认为龙是封建君主的化身,是皇帝的象征。
《广雅·释诂一》:“龙,君也。
”《吕氏春秋·介立》:“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龙反其乡,得其处所。
’”高诱注:“龙,君也,以喻文公。
”甚至进一步神化,认为皇帝是龙的后代,如《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被称为“祖龙”,《史记·秦始皇本纪》:“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
’因言曰:‘今年祖龙死。
’”《史记集解》:“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象。
谓始皇也。
’”《论衡·纪妖》:“祖龙死,谓始皇也。
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
”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便被称为“祖龙之虐”。
古代典籍中这些关于帝王与龙的关系的记载,大大增强了帝王的神圣与威严,历代帝王也就被称为“真龙天子”,使龙成为皇帝和皇权的象征,一些与皇帝有关的器物服饰或动作行为,也都冠以“龙”字,如皇帝穿的大袍叫做龙袍,皇帝穿的朝服叫做龙衮,皇帝乘坐的车驾叫做龙舆。
皇帝的身体被称为龙体,皇帝如果生病叫做龙体欠安,皇帝如果生气叫做龙颜大怒,皇帝如果高兴叫做龙颜大悦。
不仅如此,语言中还出现了大量与帝王有关的龙字成语。
如:龙兴凤举:比喻帝王兴起。
由于“凤”与“龙”一样,也是古代“四灵”之一,所以便常常与“龙”相提并论。
《东观汉记·冯衍传》:“皇帝以圣德灵威,龙兴凤举,……雷震四海,席卷天下。
”龙行虎步:比喻帝王仪态威武。
“龙”是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神异动物,被认为是君主的象征,而“虎”是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的动物,因其威武勇猛,于是被认为是“山兽之君”,②所以在成语中常常“龙”、“虎”并称。
《宋书·武帝纪上》:“或说(桓)玄曰:‘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必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
”龙行虎变:比喻帝王革故鼎新,建功立业。
汉代荀悦《汉纪·高祖纪一》:“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
”风虎云龙:比喻明君与贤臣意气相投。
《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王安石《临川集》三十七《浪淘沙令》:“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
”龙子龙孙:比喻帝王的后代。
也称龙雏凤种。
元代尚仲贤《三鞭夺槊》第三折:“俺虽然是旧忠臣,则是四海他人。
比他是龙子龙孙,则军师想度,元帅寻思,休休是他每亲的到头来也则是亲,怎辨清浑。
”也单称龙子或龙孙。
《北史·齐宗室诸王传下》:“光闻杀和士开,抚掌大笑曰:‘龙子作事,故自不似凡人。
’”《温庭筠诗集》二《昆明池水战》:“赤帝龙孙鲜甲怒,临流一时生阴风。
”龙楼凤阁:指古代帝王的宫殿、楼阁。
也称龙楼凤池、龙楼凤城、龙楼凤阙。
元代马致远《拨不断》曲:“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鼎湖龙去:指帝王去世。
也称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龙去鼎湖。
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除此之外,古代帝王的尊贵相貌也有专门的成语,叫做“龙颜凤姿”或“日角龙庭”、“日角龙颜”。
称古代帝王之死,除了“驾崩”以外,还有“龙驭上宾”、“龙御上宾”等。
今人陶德言、慕容似编著的《龙驭宾天——中国帝王死亡之谜》,就是一部揭开中国历代帝王死亡之谜的专著。
③由此可见,龙字成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龙文化,首先是地位显赫的帝王文化。
二、龙字成语与士人文化这里所说的“士人”,是指有学识、有才华、有能力的人。
无论在漫长的封建中国还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中国,重视人才、重用人才都是国家的主流策略,希望成才、幻想腾达都是士人阶层的美好愿望。
封建社会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等,都是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
士人们都渴望通过学习、仕进,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是才智无双的,所以人们崇尚皇权,崇敬皇帝。
这种意识反映在汉语词汇中,就使得“龙”的词义进一步扩大,由象征封建皇帝,引申指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世说新语·德行》:“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
”刘孝标注:“张璠《汉纪》曰:‘淑有八子,……时人号曰八龙。
’”与此同时,在汉语成语中,也出现了许多反映士人文化的龙字成语。
如:藏龙卧虎:比喻潜藏着未被发现的杰出人才或英雄人物,也指深藏不露的人才。
也称卧虎藏龙、盘龙卧虎、潜龙伏虎。
北周·庾信《同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龙盘凤逸:比喻才能出众而未被世人发现。
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蛟龙得水: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管子·形势》:“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
”《魏书·杨大眼传》:“大眼顾谓同僚曰:‘吾之今日,所谓蛟龙得水之秋,自此一举,终不复与诸君齐列焉。
’”鱼跃龙门:古代传说黄河中的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即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的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
比喻古代中举、升官或事业成功、飞黄腾达。
也称鱼升龙门、鲤鱼跳龙门。
宋代陆佃《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唐代元弼有《鱼跃龙门赋》。
后来也用“龙门”来比喻声望很高的人。
《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龙章凤姿:形容神采非凡,不同一般。
《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
”注引《康别传》:“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自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苏轼《分类东坡诗》三《张安道乐全堂诗》:“我公天与英雄表,龙章凤姿照鱼鸟。
”更有意思的是,在封建科举时代,如果科考中第,则称“鱼跃龙门”;如果科考不第,则称“暴腮龙门”或“龙门点额”。
“卧虎藏龙”比喻潜藏着的杰出人才,而要把潜藏着的杰出人才搜索、挖掘出来,则称“打凤捞龙”。
“蛟龙得水”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以施展抱负,而“龙蛰蠖屈”、“龙盘凤逸”、“龙蟠凤翥”则比喻隐居不仕、怀才不遇、遁世归隐。
由此可见,龙字成语以其简洁的形式,反映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当然,龙字成语还远不止以上这些,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精髓,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挖掘。
但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审视,龙字成语中都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