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一》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文化自信:感受城乡生活差异。
2.语言运用:能联系具体语境说说城乡生活差异。
3.思维能力:能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审美创造:能根据图片,联系情景描写,欣赏城乡美景。
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方法。
2.结合生活,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加以运用。
3.组织语言,练习表达。
选择图片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4.自主朗读《卜算子·咏梅》,读准字音,理解大意。
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抓关键语句体会课文情感的方法。
2.结合生活,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加以运用。
3.理解词的大意,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加以运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回顾本单元的关键语句,引发思考。
2.交流抓关键语句体会课文情感的方法。
3.结合生活,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一)教师引导:同学们,请你回顾本单元课文,有哪些关键语句让你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呢?生1:《乡下人家》中的“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
生2:《三月桃花水》中的“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这一句让我感受到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
(二)教师:默读“交流平台”,用横线画出书中的三位小伙伴对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吧!教师引导:第1位小伙伴体会到了什么呢?生:课文中的一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问:第2位小伙伴读到了《乡下人家》,通过关键语句体会到了什么呢?生:通过关键语句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美。
教师问:第3位小伙伴学习《天窗》时,通过关键语句体会到了……生:体会到了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教师总结:借助关键语句,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想法。
板书:交流平台——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感情(三)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掌握了这个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片段,找出关键语句,用横线画出,再说说表达的感情。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一》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一》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一单元,整个单元围绕“春天”这一主题展开。
本单元共有5篇课文,分别是《小燕子》、《荷花》、《葡萄沟》、《秋天的雨》、《雪孩子》。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对大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动物、人物的生动刻画。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春天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文本理解、情感体会和语言表达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天的美好;学会生字词,会用所学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珍惜春天,珍惜美好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天的美好;学会生字词,会用所学词语造句。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学会品味文字,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片等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春天的美好。
3.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教师重点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一》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综合性很强的语文园地,包含了字词句的训练、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等多个方面。
课文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基本的字词句,对于阅读理解和写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训练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字词句,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字词句,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对于部分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引导和训练。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理解课文的大意。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句,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字词句来回答问题或进行写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知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一》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开篇,本节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词语积累、句子练习、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词语、句子、阅读和写作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部分学生对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表达和写作的技巧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生字,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新词的学习和理解;2.句子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3.写作技巧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2.生字卡片;3.学生作业;4.相关阅读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针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让学生用词语造句,提高学生的句子表达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1——4知识点整理

四下语文园地1——4知识点整理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能交流阅读中发现的关键语句。
逐步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的方法。
考点1:抓住关键语句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提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大多在文中的结尾,也有的在文章的中间,还可能出现在一篇文章的题目或者开头。
答题格式:明确句子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及作用(总起全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等)+理解句子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热爱,赞美,喜爱,向往等)。
【词句段运用】一、读一读,选两三个词语,说说你体会到的乡村和城市生活的不同。
思路:(1)第一组词语是描写城市生活的,第二组词语是描写乡村生活的;(2)理解词语的意思;(3)读词语,想象画面;(4)分别用两三个词语说说城市和乡村生活的不同。
繁华:(城镇、街市)繁荣热闹。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高楼林立:高高的房子,像树林一样密集地竖立着。
高楼大厦非常多,城市发达程度高。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灯火辉煌:形容灯光灿烂。
肥沃:(土地)含有较多的适合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
静谧:安静。
炊烟袅袅: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缭绕上升。
依山傍水:所处的位置靠着山,挨近水,多形容环境优美。
鸡犬相闻:鸡和狗的叫声都可以相互听见。
比喻住家相近。
用两三个词语说说城市和乡村生活的不同:(1)我们生活的城市里“高楼林立”,一片“繁华”。
一提到乡村,我就会想到:“肥沃”的土地上庄稼长得葱葱茏茏,一望无际。
(2)在城市中,一到晚上,“灯火辉煌”,华灯“璀璨”,漂亮极了。
乡村的夜晚,则有一种“静谧”之感。
蛐蛐在叫,萤火虫在飞,星星也格外明亮,乡村的夜是迷人的。
(3)城市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都市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乡下的“炊烟袅袅”“依山傍水”“鸡犬相闻”,带来的是惬意、祥和的氛围。
二、读句子,再选一幅图画照样子写一写。
思路:这两个例句在表达上最大的特点是:分总结构。
这里,我们可以回顾常见的结构有哪些,比如总分,分总,总分总。
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一》是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题为春天。
本课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体会大自然的魅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诗歌、散文、儿歌等多种体裁,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春天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春天的描述和描绘仍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
此外,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可能还存在接受程度的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天的美好。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描绘和表达。
3.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朗读等多种手段,创设春天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春天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生作业和评价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方式,创设春天的情境,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描绘和表达。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

总结句,也起概括本段中心的作用。总结句通常出现 在自然段的末尾。
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结前文并启示下文 要讲的内容。
照应句,前面提出的问题,后文有所着落;后面出现的 情节,前文有所交代,前后照应,和谐统一。
语文园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语文园地
拟人
风雨送春归,
景物
飞雪迎春到。 梅花的生存环
境,不畏严寒
已是悬崖百丈冰,
还,仍然
犹有花枝俏。
语文园地
诗句意思:
风雨把春天送归这里,漫天飞雪又在迎接 春。
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
什么是中心句?中心句有什么作用?
一篇文章总有一个中心主旨,作者用较为凝 练概括的语句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像这样的 句子就叫中心句。
阅读文章时如果能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 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准确地理解文章 思路。
语文园地
除了中心句,还有哪些句子容易让大家喜 欢,并容易吸引大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诗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思想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 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 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 代伟人。
语文园地
初读感知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卜算子·咏梅》是 毛泽东于1961年创
飞雪迎春到。 作的一首词。卜算
已是悬崖百丈冰,子是词牌名。
语文园地
我从“璀璨、高楼 林立、车水马龙”这几 个词中体会到了城市街 道繁华热闹,经济发达, 人们生活节奏快。
语文园地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是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以春天为主题,通过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和一篇篇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大自然的魅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经典的古代诗歌,也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现代文章,同时还有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
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句子和词语,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也有所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一点,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掌握。
2.难点: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实物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准备课文的相关课件或教案,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2.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到标准的发音和语调。
3.相关练习题和作业: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引出本课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完这两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自然景观 的赞叹。 ②排比、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我会说
仔细观察图中画了什么,选择 其中的一幅图,四人一组讨论练习, 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说。
我会写
请大家将这些句子写下来吧, 看谁写的句子最精彩。
联系课文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 高耸的雪峰,奔驰的骏马,静立 不动的羊群,它们和碧绿的草地 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 草原风光图。
陡峭的山峰,挺拔的树木, 和着潺潺的溪水,多么富有诗 意呀,好一幅高山流水图!
琅琅的读书声,清脆的歌声, 咚咚的跑步声……这些都展现了 我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小结
同学们,透过文字我们能看到 画面,我们也能运用文字把精彩的 画面描绘出来,语言文字真奇妙!
日积月累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qiào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màn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背景简介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于1961年 创作的一首词。当时中国面临着来自国际 和国内的重重困难。面对困难和压力,毛 泽东主席为了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 胜困难,就借用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这首词表现了梅花坚强不 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 心的乐观精神和谦虚的品格, 鼓励人们要有坚强不屈的精神 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
“已是悬崖百丈冰”运用 了夸张手法写出了当时中国困 难重重的状况,“她在丛中笑” 运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不怕 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的原题和原调做了这首词,但整首词体 现出的意境却截然不同,即为:“读陆 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再读整首词,你读懂了什么?还有 哪些不懂的地方?
这是一首词,“卜算,仍然”的意思,“俏” 是“俊俏,美好的样子”的意 思,“烂漫”是“颜色鲜明而 美丽、坦率自然”的意思。
语文园地一
新课导入
上节课大家发现了词语的秘密,那 么句子中又藏着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 们将继续探寻“词句段运用”的奥秘。
词句段运用
•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 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 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 风景画。
• 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泛着泡沫的浪 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