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急救-固定技术操作规程
创伤救治中心的急救执行流程

创伤救治中心的急救执行流程
1. 事故现场的急救措施
- 在到达事故现场时,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并尽快评估现场
的安全状况。
- 确定受伤人员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
呼叫更多救援人员。
- 开始进行基础生命支持措施,如心肺复苏和止血。
- 对于有呼吸困难或严重出血的伤员,应尽快进行急救处理,
并保持通畅的呼吸道。
- 在急救过程中,尽量避免进一步加重伤者的伤情。
2. 搬运和转运伤员
- 在对伤员进行急救处理后,需要进行搬运和转运。
- 使用正确的搬运方法,避免进一步损伤伤员。
- 根据伤员的严重程度和病情稳定性,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
如救护车或直升机。
- 在转运过程中,保持与伤员的密切联系,及时调整急救措施。
3. 创伤救治中心的急救流程
- 伤员到达创伤救治中心后,立即进行初步评估,确定伤员的伤情和急救需求。
- 根据伤员的伤情严重程度,安排急诊医生和护士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
- 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如X光、CT扫描、手术等。
- 在急救过程中,及时记录伤员的病情和治疗过程,以便后续医疗工作。
4. 伤员的后续处理和康复
- 在急救和治疗阶段结束后,对伤员进行康复护理。
- 提供必要的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帮助伤员尽快康复。
- 与家属保持沟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以促进伤员的康复进程。
- 定期进行随访和复查,确保伤员的康复情况。
以上是创伤救治中心的急救执行流程,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救治伤员,并尽可能减少伤员的伤害。
创伤急救-固定技术操作规程

创伤急救-固定技术操作规程创伤急救—固定技术操作规程【评估】1、评估环境是否安全,伤员复苏、⽌⾎及包扎是否有效、是否存在休克等情况。
2、评估伤员伤情、确认固定⽅法,正确选择固定⽤物,避免神经、⾎管、⾻骼及软组织的再损伤,便于伤员的搬运。
3、了解伤员⼼⾥状况,做好伤员隐私保护。
【准备】护⼠:具有争分夺秒的急救意识,具备组织急救和指导伤员⾃救、互救能⼒。
物品:1、制式材料:各型号夹板、三⾓⼱宽带和窄带数条、衬垫、绷带、颈托、腰部固定带等。
2、就便材料:布条、⽑⼱、⾬伞、⽊棍、⽊板、纸板等。
环境:安全。
体位:根据⾻折固定部位选择适宜体位【⽅法】1、锁⾻⾻折固定技术操作流程:确认损伤部位给予有效⽌⾎、包扎处理→取适宜体位→垫衬垫于两腋前上⽅→将三⾓⼱折叠成窄带状→两端分别绕两肩呈“8”字形固定(将窄带⼀端由肩部绕过腋下,另⼀端由腋下绕过肩部)→拉紧三⾓⼱的两端于背部打结→打结处加垫衬垫→尽量使两肩后张以达到锁⾻固定效果→松紧适度→观察记录⾎液循环→尽量避免不必要搬动。
2、上臂闭合性⾻折固定技术操作流程:确认损伤部位给予有效⽌⾎、包扎处理→取适宜体位→在将要放置夹板部位垫衬垫(环绕上臂)→选择适宜长短不⼀的夹板两块(长夹板长度:超过肩关节与肘关节距离;短夹板长度:不超过肩关节与肘关节距离)或夹板⼀块→将长夹板置于上臂后外侧→将短夹板置于上臂前内侧(⼀块夹板时置于外侧)→取绷带或带状物在上臂⾻折部位上、下两端进⾏打结固定→再在适宜位置加⼀条固定带,使夹板固定牢靠→将肘关节屈曲90°→⽤三⾓⼱将上肢悬吊固定于胸前→(若⽆夹板,也可⽤两块三⾓⼱或绷带,⼀块将上臂呈90°悬吊于胸前→另⼀块叠成宽带状→将伤肢上臂与胸部固定在⼀起→松紧适宜→观察记录⾎液循环→尽量避免不必要搬动。
3、⼤腿⾻折固定技术操作流程:确认损伤部位给予有效⽌⾎、包扎处理→取适宜体位→⽤长、短两块夹板分别置于⼤腿的外侧和内侧(长夹板的长度⾃腋下⾄脚跟,短夹板的长度⾃⼤腿根部⾄脚跟)→在⾻隆突处、关节处和空隙处加衬垫→固定带分别置于在⾻折上下端、腋下或腰部及关节上下处→再由远⼼端向近⼼端将固定带分别打结固定(⾜踝⽤“8”字形固定,脚与⼩腿部呈直⾓功能位)→若⽆夹板,也可将伤员两下肢并紧→中间加衬垫→将健侧肢体与伤肢分段固定在⼀起→固定带松紧适宜→观察并记录伤肢⾎液循环情况→尽量避免不必要搬动。
创伤急救-包扎技术操作流程图

创伤急救—包扎技术操作规程【评估】1、评估环境是否安全,伤员复、止血是否有效等情况。
2、评估需要包扎伤口的部位及伤情(割伤、淤伤、刺伤、枪伤、挫裂伤等),确定是否清创及包扎方法,正确选择用物。
3、了解伤员心理状况。
【准备】护士:具有争分夺秒的急救意识,具备组织急救和指导伤员自救、互救能力。
物品:1、制式材料:无菌敷料(棉垫、纱布)、无菌容器、绷带、三角巾、胶带,伤情记录卡等。
2、就便材料:纱巾、围巾、布条、毛巾、手绢、碗等。
环境:安全、相对清洁体位:根据伤情选适宜体位。
【方法】一、三角巾包扎技术1、平结(也称外科结和方结)打结技术将三角巾展开→左右手分别持两底角→右手持右侧底角向左手持底角环绕打结→再用左手持左侧底角向右手持底角环绕打结→打结完成。
解开时将任意一角延U 型结口一侧拉直,即可迅速解开。
2、头顶部包扎技术操作流程:适用于头顶部外伤。
取适宜体位→摘取伤员眼睛等饰物→伤口处覆盖无菌敷料→三角巾底边反折→正中置于伤员前额处→顶角经头顶垂于枕后→将两底角经耳上向后扎紧→压住顶角→在枕部交叉→ 经耳上绕到前额打结固定(避开伤口和骨隆突出处)→ 将顶角向上反折嵌入底边→松紧度适宜→观察并记录。
3、风帽式包扎技术操作流程:适用于头部多发伤。
分别将三角巾顶角、底边中点打结待用→ 取适宜体位→ 伤口处覆盖无菌敷料→将顶角结置于额前→底边结置于枕后→ 将两底边拉紧并向外反折→交叉包绕下颌部后绕至枕后→ 在预先做成底边结上打结→松紧度适宜→观察并记录。
4、展开式三角巾包扎技术操作流程:适用于胸背部受伤及肩部等受伤。
取适宜体位→ 伤口处覆盖无菌敷料(发生气胸伤员应先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 将加带三角巾顶角越过伤侧肩部,垂在背部→三角巾底边中央正位于伤部下侧→底边两端围绕躯干在背后打结→顶角上的小带将顶角于底边连接打结→ 松紧度适宜→打结处垫衬垫→观察并记录。
5、单肩燕尾巾包扎技术操作流程:适用于肩部受伤。
外伤紧急救护操作步骤

外伤紧急救护操作步骤外伤是指由外部力量引起的身体损害,这种损害可能导致出血、骨折、烧伤等紧急情况。
在遇到外伤紧急情况时,正确的急救操作步骤可以有效减轻伤害并救治伤者。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外伤紧急救护操作步骤。
步骤一:保护现场在进行紧急救护之前,必须首先确保自己和伤者的安全。
如果在交通事故等外伤发生地点,应立即远离交通流量区域,确保自己和伤者不再继续受到伤害。
此外,需要确保没有进一步的危险因素,例如断裂的电线、火源等。
步骤二:评估意识和呼吸紧急救护的第二个步骤是评估伤者的意识和呼吸情况。
意识状态可以通过对伤者说话、摇动他们以及观察他们是否有正常反应来判断。
同时,需要观察伤者是否有正常的呼吸。
如果伤者没有意识或呼吸困难,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步骤三:止血外伤常伴随着出血情况,因此及时止血是紧急救护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止血:1.直接压迫:用干净的纱布、绷带或衣物直接压迫伤口,以减少或停止出血。
2.抬高伤肢:对于四肢出血较多的情况,将伤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减小出血压力。
3.使用止血带:采用止血带只在致命性出血无法控制时使用,须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正确使用。
步骤四:固定骨折在外伤中,骨折是常见的情况之一。
对于骨折伤者,应采取适当措施固定骨折部位,以减少疼痛并防止进一步损伤。
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骨折固定:1.切勿移动:伤者在转移到专业医护人员前切勿随意移动,以防骨折末端出现更多的移位。
2.固定骨折部位:使用夹板、绷带或布料等可用材料固定骨折部位,尽量保持骨折处的安静。
步骤五:保持伤者体温外伤伤者往往伴随着体温下降的情况,因此在紧急救护过程中要尽量保持伤者的体温。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保持伤者体温:1.使用保温毯:用保温毯包裹伤者,以防止体温过快散失。
2.躺平:将伤者放置在水平的地面上,避免长时间的体位改变。
步骤六:寻求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以上操作步骤为紧急救护的基本措施,但仅限于紧急情况下的初期救护。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引言概述:创伤是指由外部力量引起的身体组织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工伤等情况。
及时有效的急救服务流程对于创伤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创伤急救服务流程的五个部份,包括事故现场处置、伤情评估、紧急处理、转运和医院救治。
一、事故现场处置1.1 确保自身安全:急救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穿戴好防护装备,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1.2 创造安全环境:急救人员应即将对现场进行评估,确保环境安全。
如有必要,应疏散周围人群,设置警戒线,防止次生伤害的发生。
1.3 寻觅伤者和分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急救人员应迅速寻觅伤者,并根据伤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组,优先救治重伤患者。
二、伤情评估2.1 快速初步评估:急救人员应对伤者进行快速初步评估,判断伤者的生命体征是否稳定,如呼吸、心跳等。
2.2 详细伤情评估:在初步评估后,急救人员应对伤者进行详细的伤情评估,包括身体各部位的损伤情况、出血情况、意识状态等。
2.3 判断伤情优先级:根据伤者的伤情评估结果,急救人员应判断伤情的优先级,确定救治顺序,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伤情。
三、紧急处理3.1 控制出血:出血是创伤患者常见的紧急情况,急救人员应迅速采取控制出血的措施,如直接压迫、包扎等。
3.2 维持呼吸道通畅:创伤患者可能会浮现呼吸道阻塞的情况,急救人员应及时清除呼吸道阻塞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3 固定骨折和创伤部位:对于骨折和创伤部位,急救人员应采取适当的固定措施,避免进一步损伤和疼痛。
四、转运4.1 确定转运方式:根据伤者的伤情和就近医疗资源情况,急救人员应确定合适的转运方式,如救护车、直升机等。
4.2 与医院沟通:在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应与接收医院进行沟通,提前通报伤者的伤情和到达时间,以便医院做好接诊准备。
4.3 监护和安全:在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应监护伤者的生命体征,确保伤者的安全,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
五、医院救治5.1 接诊和评估:伤者到达医院后,医院急救团队应即将接诊,并进行进一步的伤情评估,制定救治方案。
创伤急救-包扎技术操作规程

创伤急救—包扎技术操作规程【评估】1、评估环境是否安全,伤员复苏、止血是否有效等情况。
2、评估需要包扎伤口的部位及伤情(割伤、瘀伤、刺伤、枪伤、挫裂伤等),确定是否清创及包扎方法,正确选择用物。
3、了解伤员心理状况。
【准备】护士:具有争分夺秒的急救意识,具备组织急救和指导伤员自救、互救能力。
物品:1、"制式材料:无菌敷料(棉垫、纱布)、无菌容器、绷带、三角巾、胶带,伤情记录卡等。
2、就便材料:纱巾、围巾、布条、毛巾、手绢、碗等。
环境:安全。
体位:根据伤情选择适宜体位。
【方法】一、三角巾包扎技术1、平结(也称外科结或方结)打结技术将三角巾展开→左右手分别持两底角→右手持右侧底角向左手持底角环绕打结→再用左手持左侧底角向右手持底角环绕打结→打结完成。
解开时将任意一角延U型结口一侧拉直,即可迅速解开。
2、头顶部包扎技术操作流程:适用于头顶部外伤。
取适宜体位→摘去伤员眼镜等饰物→伤口处覆盖无菌敷料→三角巾底边反折→正中置于伤员前额处→顶角经头顶垂于枕后→将两底角经耳上向后扎紧→压住顶角→在枕部交叉→经耳上绕到前额打结固定(避开伤口和骨隆突处)→将顶角向上反折嵌入底边内→松紧度适宜→观察并记录。
3、风帽式包扎技术操作流程:适用于头部多发伤。
分别将三角巾顶角、底边中点打结待用→取适宜体位→伤口处覆盖无菌敷料→将顶角结置于额前→底边结置于枕后→将两边拉紧并向外反折→交叉包绕下颌部后绕至枕后→在预先做成的底边结上打结→松紧度适宜→观察并记录。
4、展开式三角巾包扎技术操作流程:适用于胸背部受伤及肩部等受伤。
取适宜体位→伤口处覆盖无菌敷料(发生气胸伤员应先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将加带三角巾顶角越过伤侧肩部,垂在背部→三角巾底边中央正位于伤口下侧→底边两端围绕躯干在背后打结→顶角上的小带将顶角与底边·连接打结→松紧度适宜→打结处垫衬垫→观察并记录。
5、单肩燕尾巾包扎技术操作流程:适用于肩部受伤取适宜体位→将三角巾折成燕尾巾→伤口处覆盖无菌敷料→夹角朝上置于伤侧肩部→燕尾底边包绕上臂上部打结→两角(向后的一角大于向前的角并压住前角)分别经胸部和背部拉向对侧腋前打结→松紧度适宜→打结处垫衬垫→观察并记录。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急救讲座课件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是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要求人人掌握。
扎止血带的部位:止血带应扎在伤口的近心端,其标准位置在上肢和下肢均为上1/3 的部位。
上臂中、下1/3 部位扎止血带容易损伤桡神经,应视为禁忌区。
止血带的压力:以阻断动脉血流为度。
使用充气止血带时,在成人上肢普通维持在300mmHg, 下肢约500mmHg 比较适宜。
上止血带的持续时间原则上应尽量缩短止血带的使用时间,以 1 小时为宜,气候寒冷肢体温度较低时,时间可以稍长。
如必须持续阻断血流,应每隔1 小时放松5- 10 分钟。
止血带的解除上止血带时间不宜超过3 小时,要在输液、输血和准备好有效的止血手段后,在严密观察下,方可放松止血带。
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a:上止血带前应抬高患肢2-3 分钟,以增加静脉回心血量;b:凡在急救上止血带时,都须在卡片上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和应放松的时间;c :严格掌握操作规程,以防止血带的位置不正确,损伤神经或者血管。
将一米方的本色白布对角剪开,在顶角各装上一条长50 厘米的带子,即成为两块三角巾。
其用途多样,合用于身体各个部位。
是绷带包扎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1)合用于绷带包扎开始与结束时,固定带端及包扎颈部、腕关节、胸部、额部、手掌、脚掌、踝关节和腹部等粗细相等部位的伤口。
2) 方法是将绷带作环形重叠缠绕,下周将上周绷带彻底遮盖最后用胶布将带尾固定或者将带尾中间剪开分成两头打结固定。
1)合用于需由一处迅速延伸至另一处时或者作简单的固定。
夹板固定多用此法。
7、不能用污水冲洗伤口。
伤口表面的异物应除去,但深部异物需运至医院取出,防止重复感染。
8、脱出的内脏不可纳回伤口,以免造成体腔内感染。
外侧.然后用绷带于两端固定牢,再用三角巾将前臂悬吊于胸前,呈功能位。
特殊伤员的搬运搬运伤员应注意事项1)呼吸、心跳骤停伤员,先复苏、后搬运。
2)创面出血的伤员先止血,后搬运。
3)骨折伤员先固定,后搬运。
4)过程中如发生呼吸心跳住手或者出血等应停下来进行复苏或者止血。
创伤急救-包扎技术操作规程

创伤急救—包扎技术操作规程【评估】1、评估环境是否安全,伤员复苏、止血是否有效等情况。
2、评估需要包扎伤口的部位及伤情(割伤、瘀伤、刺伤、枪伤、挫裂伤等),确定是否清创及包扎方法,正确选择用物。
3、了解伤员心理状况。
【准备】护士:具有争分夺秒的急救意识,具备组织急救和指导伤员自救、互救能力。
物品:1、制式材料:无菌敷料(棉垫、纱布)、无菌容器、绷带、三角巾、胶带,伤情记录卡等。
2、就便材料:纱巾、围巾、布条、毛巾、手绢、碗等。
环境:安全。
体位:根据伤情选择适宜体位。
【方法】一、三角巾包扎技术1、平结(也称外科结或方结)打结技术将三角巾展开→左右手分别持两底角→右手持右侧底角向左手持底角环绕打结→再用左手持左侧底角向右手持底角环绕打结→打结完成。
解开时将任意一角延U型结口一侧拉直,即可迅速解开。
2、头顶部包扎技术操作流程:适用于头顶部外伤。
取适宜体位→摘去伤员眼镜等饰物→伤口处覆盖无菌敷料→三角巾底边反折→正中置于伤员前额处→顶角经头顶垂于枕后→将两底角经耳上向后扎紧→压住顶角→在枕部交叉→经耳上绕到前额打结固定(避开伤口和骨隆突处)→将顶角向上反折嵌入底边内→松紧度适宜→观察并记录。
3、风帽式包扎技术操作流程:适用于头部多发伤。
分别将三角巾顶角、底边中点打结待用→取适宜体位→伤口处覆盖无菌敷料→将顶角结置于额前→底边结置于枕后→将两边拉紧并向外反折→交叉包绕下颌部后绕至枕后→在预先做成的底边结上打结→松紧度适宜→观察并记录。
4、展开式三角巾包扎技术操作流程:适用于胸背部受伤及肩部等受伤。
取适宜体位→伤口处覆盖无菌敷料(发生气胸伤员应先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将加带三角巾顶角越过伤侧肩部,垂在背部→三角巾底边中央正位于伤口下侧→底边两端围绕躯干在背后打结→顶角上的小带将顶角与底边·连接打结→松紧度适宜→打结处垫衬垫→观察并记录。
5、单肩燕尾巾包扎技术操作流程:适用于肩部受伤取适宜体位→将三角巾折成燕尾巾→伤口处覆盖无菌敷料→夹角朝上置于伤侧肩部→燕尾底边包绕上臂上部打结→两角(向后的一角大于向前的角并压住前角)分别经胸部和背部拉向对侧腋前打结→松紧度适宜→打结处垫衬垫→观察并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急救—固定技术操作规程
【评估】
1、评估环境是否安全,伤员复苏、止血及包扎是否有效、是否存在休克等情况。
2、评估伤员伤情、确认固定方法,正确选择固定用物,避免神经、血管、骨骼及软组织的再损伤,便于伤员的搬运。
3、了解伤员心里状况,做好伤员隐私保护。
【准备】
护士:具有争分夺秒的急救意识,具备组织急救和指导伤员自救、互救能力。
物品:1、制式材料:各型号夹板、三角巾宽带和窄带数条、衬垫、绷带、颈托、腰部固定带等。
2、就便材料:布条、毛巾、雨伞、木棍、木板、纸板等。
环境:安全。
体位:根据骨折固定部位选择适宜体位
【方法】
1、锁骨骨折固定技术操作流程:
确认损伤部位给予有效止血、包扎处理→取适宜体位→垫衬垫于两腋前上方→将三角巾折叠成窄带状→两端分别绕两肩呈“8”字形固定(将窄带一端由肩部绕过腋下,另一端由腋下绕过肩部)→拉紧三角巾的两端于背部打结→打结处加垫衬垫→尽量使两肩后张以达到锁骨固定效果→松紧适度→观察记录血液循环→尽量避免不必要搬动。
2、上臂闭合性骨折固定技术操作流程:
确认损伤部位给予有效止血、包扎处理→取适宜体位→在将要放置夹板部位垫衬垫(环绕上臂)→选择适宜长短不一的夹板两块(长夹板长度:超过肩关节与肘关节距离;短夹板长度:不超过肩关节与肘关节距离)或夹板一块→将长夹板置于上臂后外侧→将短夹板置于上臂前内侧(一块夹板时置于外侧)→取绷带或带状物在上臂骨折部位上、下两端进行打结固定→再在适宜位置加一条固定带,使夹板固定牢靠→将肘关节屈曲90°→用三角巾将上肢悬吊固定于胸前→(若无夹板,也可用两块三角巾或绷带,一块将上臂呈90°悬吊于胸前→另一块叠成宽带状→将伤肢上臂与胸部固定在一起→松紧适宜→观察记录血液循环→尽量避免不必要搬动。
3、大腿骨折固定技术操作流程:
确认损伤部位给予有效止血、包扎处理→取适宜体位→用长、短两块夹板分别置于大腿的外侧和内侧(长夹板的长度自腋下至脚跟,短夹板的长度自大腿根部至脚跟)→在骨隆突处、关节处和空隙处加衬垫→固定带分别置于在骨折上下端、腋下或腰部及关节上下处→再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将固定带分别打结固定(足踝用“8”字形固定,脚与小腿部呈直角功能位)→若无夹板,也可将伤员两下肢并紧→中间加衬垫→将健侧肢体与伤肢分段固定在一起→固定带松紧适宜→观察并记录伤肢血液循环情况→尽量避免不必要搬动。
4、颈、腰椎损伤固定技术操作流程:
确认环境安全可进行施救→呼叫伤员→确认伤情(伤员诉颈、腰部疼痛)→呼叫助手→准备用物(颈托、腰部固定带)→运用五拳法(头锁,胸锁,肩锁,改良肩锁,胸背锁)按步骤分别稳定及固定伤员头颈部→首先术者用“头锁”法,稳定伤员头部→助手检查伤员伤情(检查部位:头顶、额部、眼眶、鼻梁部、下
颌部、颈部、肩部、胸部、腹部、背部、双上肢、骨盆、双下肢等)→助手报告伤情(颈部及腰椎疑似损伤)→助手用“胸锁”法,稳定伤员头颈椎→术者测量伤员颈部长度并选择颈托→谨慎放入颈托(先放颈后再放颈前,保证位置居中,松紧适中)并固定→然后助手检查并确定腰椎疼痛位置→选择合适腰部固定带谨慎放入腰部并固定→助手报告腰椎固定完毕→移动伤员时,注意动作统一协调→助手用“胸锁”法,术者用“改良肩锁”法,稳定伤员头颈部、其他助手稳定伤员腰部及下肢,准备侧翻→统一侧翻(要求必须平稳,防止颈部转动和脊柱弯曲)→助手检查伤员背部情况→放入搬运器械→放平伤员(救护人员动作统一、平稳,防止颈部转动和脊柱弯曲)→平移伤员时,助手用“胸锁”法、术者用“肩锁”法稳定伤员头颈部,其他助手稳定腰部及下肢→同时将伤员平移于搬运器械上→固定伤员时,助手使用“胸锁”法稳定伤员头颈部→术者使用头部固定器,固定伤员头部→胸部固定带交叉固定胸部→髋部、膝部固定带横行固定→踝关节固定带绕过足底“8”字形固定→搬运。
【评价】
1、评估伤情及损伤部位给予了有效止血及包扎处理。
2、选择固定用物符合要求,夹板放置正确,固定带松紧适宜和稳固。
3、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观察固定肢端血循环并记录。
4、了解伤员心理状况,注意保护伤员隐私并给予相应处理。
【注意事项】
1、如有伤口和出血,应先止血和包扎,再行骨折固定。
若伤员休克,应先行抗休克处理。
2、再处理开放性骨折时,刺出的骨折断端在未经清创时不可还纳伤口内,以防感染。
3、夹板固定时,其长度与宽度要与骨折的肢体相适应,下肢骨折夹板长度必须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即“超关节固定”原则;固定时除骨折部位上、下两端外,还要固定上、下两关节。
4、夹板不可直接与皮肤接触,其间要加衬垫,尤其在夹板两端、骨隆突处和悬空部位应加厚垫,预防局部组织受压或固定不稳。
5、固定应松紧适度,牢固可靠,但不影响血液循环。
肢体骨折固定时,一定要将指(趾)端露出,以便随时观察末梢血液循坏情况,如发现指(趾)端苍白、发冷、麻木、疼痛、水肿或青紫,说明血液循环不良,应松开重新固定。
6、固定后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不可强制伤员进行各种活动。
【理论提问】
一、骨折夹板固定的注意事项?
答:1.夹板固定时,其长度与宽度要与骨折的肢体相适应,下肢骨折夹板长度必须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
2.夹板不可直接与皮肤接触,其间要加衬垫,尤其在夹板两端、骨隆突处和悬空部位应加厚垫,预防局部组织受压或固定不稳。
3.固定应松紧适度,牢固可靠,但不影响血液循环。
肢体骨折固定时,一定要将指(趾)端露出,以便随时观察末梢血液循坏情况,如发现指(趾)端苍白、发冷、麻木、疼痛、水肿或青紫,说明血液循环不良,应松开重新固定。
二、什么是“超关节固定”原则?
答:固定时除骨折部位上、下两端外,还要固定上、下两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