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学教案《不随地吐痰》
中班健康活动教案《不随地吐痰》

中班健康活动教案《不随地吐痰》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随地吐痰对环境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3.提高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自觉遵守公共卫生规定。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明白随地吐痰的危害,自觉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不随地吐痰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张美丽的公园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公园里的美好景象。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卫生城市吗?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城市的干净整洁呢?”2.基本环节教师讲述一个关于随地吐痰的小故事,让幼儿了解随地吐痰的危害。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随地吐痰的图片,让幼儿直观地感受随地吐痰对环境的影响。
3.情景模拟教师设置一个情景,模拟有人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劝阻这种行为。
教师邀请几名幼儿上台表演,模拟劝阻随地吐痰的过程。
4.小组讨论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让每组讨论如何在学校、家庭、社区宣传不随地吐痰的重要性。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5.实践环节教师带领幼儿到校园或社区进行实地观察,发现随地吐痰的行为,并劝阻和教育。
教师组织幼儿参加清洁活动,体验保持环境整洁的重要性。
教师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不随地吐痰的要求,为创建干净整洁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不随地吐痰的认识。
2.评估幼儿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检验他们是否能够自觉践行不随地吐痰的要求。
3.收集家长和社区对幼儿不随地吐痰行为的反馈,了解活动效果。
五、教学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环保展览,了解环保知识。
2.邀请环保专家为幼儿讲解环保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开展家庭环保活动,让幼儿将环保理念带回家,影响家人。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通过故事和图片,让幼儿理解随地吐痰对环境和他人健康的影响。
2.通过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让幼儿掌握劝阻随地吐痰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自觉不随地吐痰,而不是仅在课堂上表态。
中班健康活动教案《不随地吐痰》

中班健康活动教案《不随地吐痰》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了解到吐痰对环境和身体的危害。
2.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
3. 提高幼儿的自护能力,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4. 创设良好的室内外环境,提高幼儿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准备:1. 环保画册、图片和幼儿杂志。
2. 手工制作材料:纸板、颜料、画笔、剪刀、胶水等。
3. 教具:农夫和小猫布贴画、垃圾桶模型、幼儿健康小组长袍、小喷壶或喷雾器、幼儿健康日记本。
三、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时间:10分钟)教师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吐痰的图片,并与幼儿进行讨论。
通过问题引导,让幼儿了解到吐痰对环境和身体的危害,引导他们产生对吐痰现象的不满,并提醒他们不随地吐痰。
2. 情景模拟:(时间:1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参与情景模拟活动。
通过设置一个模拟场景,如公园或街道上,教师扮演一个吐痰的人,其他幼儿扮演观察者。
教师吐痰后,观察者们将记录下来,并讨论吐痰的危害和不文明行为。
教师引导幼儿分析吐痰的原因,并提出不吐痰的正确做法。
3. 小组讨论:(时间:15分钟)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幼儿健康小组长带领。
幼儿健康小组长可以向幼儿引导问题并组织小组内成员讨论吐痰的危害以及不随地吐痰的正确做法。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发言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 手工制作:(时间:20分钟)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些手工制作材料,让幼儿制作一个垃圾桶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交流,引导他们思考垃圾桶的作用,以及吐痰后卫生纸应当丢入垃圾桶的位置。
完成后,教师还可以让幼儿用纸板制作一个卫生标志,提醒他们随手将垃圾丢入垃圾桶。
5. 收摄作品展示:(时间:10分钟)教师提醒幼儿把自己创作的手工作品和亲子活动合影等带回家,展示给家长。
6. 教学反思:(时间: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自觉地记录自己做到禁止吐痰的情况,并启发幼儿在幼儿健康日记本上记下自己的感受,并谈谈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用什么方法才能不随地吐痰。
幼儿园中班教案《不随地吐痰》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不随地吐痰》含反思教学目标:1. 同学能够正确理解卫生的概念,知道为什么不随地吐痰是卫生的表现。
2. 同学能够正确把握吐痰的正确方式。
3. 同学能够正确地运用所学学问,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随地吐痰。
教学重点:孩子们能够正确理解卫生的概念,知道为什么不随地吐痰是卫生的表现。
教学难点:如何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随地吐痰。
教学过程:1.引入新知: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图片,让孩子们看看这些图片都是些什么卫生问题,比如:病菌、垃圾、咳嗽、打喷嚏等。
儿童对于新奇的事物特别感爱好,通过图片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和爱好。
2.交流讨论:老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能够保持环境的卫生和我们健康的好处,并向他们介绍最基本的卫生规范。
引导孩子明白由于吐痰会传播疾病,大家应当不随地吐痰。
3.示范讲解:告知孩子们正确的吐痰方式,首先擦嘴巴,然后用纸巾捂住口鼻,垂直地,轻轻地吐到纸巾上;假如没有纸巾,肘部弯曲代替纸巾,不仅更加便利,而且更卫生。
4.活动体验:现在由老师选择几名幼儿进行活动体验,把他们请到教室相近,口腔中含一些水,扮演不保卫生的人物吐到地上,然后老师再示范有效的吐痰方式,引导孩子再依照规定的方式吐痰。
5.让孩子们拟定一些规定,例如:(1)不想吐?:擦一擦嘴巴,或吞下去。
(2)临时找不到纸巾?:用肘部代替。
(3)违反以上规定?:罚款。
6.课程反思:孩子们能够正确理解卫生的概念,知道为什么不随地吐痰是卫生的表现。
但是如何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随地吐痰,还需要不断向孩子们普及学问和不断的引导和实践。
此次活动圆满完成,教学效果明显。
中班健康活动教案《不随地吐痰》

中班健康活动教案《不随地吐痰》教案:《不随地吐痰》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随地吐痰对自己和他人的危害;掌握正确的吐痰方式和相关卫生习惯。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正确处理身体废弃物的习惯,并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关爱他人,守规矩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随地吐痰的危害;掌握正确的吐痰方式。
2. 难点:培养幼儿正确处理身体废弃物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1. 实物准备:垃圾桶、纸巾、图片等。
2. 资料准备:吐痰的危害的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幼儿展示吐痰的图片,询问:“你们看过这种行为吗?你觉得这种行为对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影响?”通过引导问题,唤起幼儿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传递(10分钟)教师用简单的语言向幼儿介绍吐痰的危害,如传染疾病、污染环境等,并播放相关的视频或图片,通过形象生动的展示,增强幼儿对于吐痰行为的危害的理解。
3. 吐痰的正确方式(15分钟)教师向幼儿示范正常的吐痰方式:拿出纸巾或者手帕,将口水吐入纸巾或手帕中,然后将其放入垃圾桶,不直接吐入地面。
同时强调垃圾桶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保持教室清洁卫生的活动中。
4. 跟着老师动一动(1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进行一些有利于呼吸道健康的锻炼和运动,例如深呼吸、晨跑等,通过活动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和对吐痰危害的认识。
5. 小结(5分钟)教师向幼儿再次强调吐痰的危害和正确的行为方式,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6. 课后延伸活动a. 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做吐痰的小调查,了解家中成员对吐痰行为的看法以及习惯。
b. 制作吐痰美德墙,让幼儿用图片或文字表示对吐痰行为的认识和态度。
c. 通过游戏环节,以小组形式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环境下如何正确吐痰等情境,让幼儿亲身体验正确的行为方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向幼儿展示吐痰行为的危害,培养幼儿正确处理身体废弃物的习惯。
小学清洁教案:不随地吐痰

小学清洁教案:不随地吐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随地吐痰对环境和他人的危害。
2. 培养学生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认识到随地吐痰的危害,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
难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做到不随地吐痰。
三、教学方法:1.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随地吐痰的看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随地吐痰的危害。
3. 游戏法: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随地吐痰的危害、环保知识等内容。
2. 案例材料:关于随地吐痰造成危害的具体案例。
3. 互动游戏准备:相关道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随地吐痰的案例,引发学生对随地吐痰的关注。
2. 新课导入:介绍随地吐痰的危害,如污染环境、传播疾病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对随地吐痰的看法,并提出解决办法。
4.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关于不随地吐痰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随地吐痰。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个关于环保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邀请当地环保部门的专业人员或者相关领域的专家,给学生们做一场关于环境保护的讲座,让学生们从专业角度了解随地吐痰对环境的影响。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随地吐痰的现象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七、实践练习:1. 制作宣传海报:让学生分组制作关于不随地吐痰的宣传海报,通过创意设计,提高学生们的宣传积极性。
2.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行不随地吐痰的社会实践,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人。
八、家庭作业:1. 写一篇关于不随地吐痰的作文: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不随地吐痰的认识和体会。
大班健康教案《不随地吐痰》含反思

大班健康教案《不随地吐痰》含反思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随地吐痰是不文明的行为,会影响环境卫生。
3. 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并学会正确的吐痰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痰盂等。
2. 学具:幼儿卫生手册、画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幼儿看到随地吐痰的现象,引导幼儿思考这种行为是否正确。
2. 讲解知识点(5分钟)教师讲解随地吐痰的危害,如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等,让幼儿认识到改正这种行为的重要性。
3. 互动讨论(5分钟)分组进行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是如何处理痰的,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吐痰方式。
4. 实例分析(5分钟)通过实例分析,让幼儿了解正确处理痰的方法,如使用痰盂、纸巾等。
5. 实践操作(5分钟)让幼儿模拟正确的吐痰方式,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课后实践(课后自主完成)让幼儿在课后一周内,观察自己是否还有随地吐痰的行为,如有,及时改正。
并记录在幼儿卫生手册上。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不随地吐痰板书设计:用痰盂、纸巾等正确处理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正确处理痰的方法。
答案:使用痰盂、纸巾等。
2. 作业题目:随地吐痰的危害。
答案: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2. 邀请医生家长进课堂,讲解随地吐痰的危害,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3. 开展“环境卫生我来维护”主题活动,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卫生管理中来,提高集体荣誉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幼儿看到随地吐痰的现象,引导幼儿思考这种行为是否正确。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幼儿对随地吐痰有直观的认识,引发他们的思考。
在讲解知识点环节,教师讲解随地吐痰的危害,如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等,让幼儿认识到改正这种行为的重要性。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随地吐痰的严重后果,从而产生改正行为的动力。
大班健康教育教案《不随地吐痰》

大班健康教育教案《不随地吐痰》一、教学目标1.了解随地吐痰的危害及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不随地吐痰,不污染环境。
3.能正确地使用纸巾、口罩等卫生用品。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具给孩子展示吐痰的不良影响,让孩子内心深刻认识到随地吐痰的危害。
2.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口罩、纸巾等卫生用品,指导孩子正确处理垃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制作“不随地吐痰”标语,不断强化孩子们不随地吐痰的意识和行动。
2.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法。
通过图片展示吐痰的危害,让孩子们感受到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2.实物演示法。
引导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卫生用品。
3.语言引导。
借助引导性语言让孩子们理解吐痰的危害及不随地吐痰的重要性。
三、教学流程1. 开场(5分钟)讲解教学内容和目标,引导孩子们主动融入教学活动。
2. 图片展示(10分钟)利用图片展示等手段介绍吐痰引发的种种问题,如污染环境、损害健康等,引导孩子们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
3. 实物演示(10分钟)现场进行口罩、纸巾等实物使用演示,让孩子们了解这些卫生用品的使用方法及正确处理方式。
4. 讨论互动(15分钟)让孩子们自己说出自己认为好的习惯,引导孩子们按正确的使用方式来使用卫生用品,如纸巾、口罩等。
5. 制作标语(10分钟)准备一些制作标语的材料,让孩子们自由组合,制作“不随地吐痰”的标语,激发孩子们对健康意识和环境保护的兴趣。
6. 总结(5分钟)对此次教育活动进行总结,帮助孩子们把新学的知识固定下来。
四、教学效果评价利用调查反馈、问卷调查、教学后测等方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掌握孩子们对此次活动的反馈与具体学习效果。
五、家长配合向家长发信息,告知本次教育活动的意义,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此次活动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健康意识。
注意课后倡导孩子积极配合家长,为社区卫生、环境卫生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教学后硬性要求1.学生要在家中加强及时扔垃圾、勤洗手等行为的养成,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大班健康教育教案《不随地吐痰》3篇

大班健康教育教案《不随地吐痰》大班健康教育教案《不随地吐痰》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随地吐痰的危害;2.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行为和良好的卫生习惯;3.倡导文明礼仪,树立良好的公民形象。
教学重点: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随地吐痰的危害;2.帮助学生理解正确的健康行为和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行为和良好的卫生习惯;2.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公民形象。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相关教学资料;2.小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用图片或视频诱发学生对“随地吐痰”话题的兴趣;2.询问学生是否见过人随地吐痰的场景,有没有觉得不卫生或怀疑被传染的情况。
二、呈现(10分钟)1.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图片,介绍随地吐痰的危害,如传播疾病、影响公共卫生等;2.指导学生讨论,提问:你们觉得人们为什么会随地吐痰?随地吐痰有哪些不良影响?三、讲解(10分钟)1.讲解随地吐痰的危害,如容易传染呼吸道疾病、影响他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城市的卫生环境等;2.解释人们随地吐痰的原因,如缺乏文明意识、不具备正确的健康行为等。
四、讨论(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阻止随地吐痰的方法和措施;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分享。
五、总结(5分钟)1.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随地吐痰的危害以及防止随地吐痰的方法;2.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好方法进行肯定和总结。
六、作业(5分钟)1.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身边人是否存在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2.让学生在家中谈论一些健康行为和卫生习惯,了解家庭成员的看法。
板书设计:大班健康教育教案《不随地吐痰》随地吐痰的危害:1.传播疾病;2.影响公共卫生。
正确的健康行为和良好的卫生习惯:1.用纸巾或手帕包住口鼻;2.使用专用的痰盂;3.咳嗽时要遮住口鼻。
培养良好的公民形象:1.尊重他人,让人人都能呼吸新鲜空气;2.随时提醒他人正确的健康行为;3.以身作则,做一个文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教学教案《不随地吐痰》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不能随地吐痰及其原因。
2.学生能够明白在不同情况下,要吐痰时应该怎么做,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吐痰的危害及在平时生活中,因该如何注意自己的行为,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在美丽的花店或者在豪华美丽的展览厅里,突然发现在地上有一堆浓痰,那么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老师,父母们也经常告诉我们不要随地吐痰,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吗?吐痰又有些什么害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不随地吐痰”。
二、学习新课:1.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①因为痰里很多细菌和病毒,能传播白喉、脑膜炎、麻疹、感冒、肺结核等多种疾病,所以不因该随地吐痰。
②而且随地吐痰会弄脏环境,是一种不卫生、不文明、违反公共道德的不良行为。
A.不卫生B.不文明C.违反公德有细菌、病毒影响市容自私自利传播疾病影响形象损人不利己2.那么我们有了痰怎么办?A.咽到肚子里去B.吐到痰盂里C.吐到墙角里D.吐到地上,用脚踏掉E.吐到废纸里,扔进垃圾筒答案是(d e )原因:痰里有细菌和病毒,咽到肚子里,对人体不利。
吐到墙角里,更加提供了其滋生的环境。
吐到地上用脚踏掉,不但没有把细菌病毒杀死,反而会把细菌和病毒到到更多的地方。
三、巩固新知:1.组织学生到讲台上把不乱吃零食的原因详细地、声音洪亮地、流利地、复述一遍,看看谁表现的最好!锻炼学生发言的能力。
2.讨论感冒有痰要怎么办?/打喷嚏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怎样的?3.组织学生表演,吐痰给人们带来的不便。
板书设计:一、人为什么要吐痰?二、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三、有了痰怎么办?四、智力极限五、小表演课后小结: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该次课的内容,并且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吐痰的危害性,积极性高涨。
对问题的回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表现得比较成功,在表演活动中,富有表现力的学生,表演的较形象成功。
一日三餐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懂得吃饭要按时定量,讲究饮食卫生。
2.使学生养成科学进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我们一日三餐的好处和平时在进餐时我们应当如何来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问同学们,现在我们除了水果和点心牛奶外,在学校里我们每天都吃几顿饭?2.那么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呢?对,就像汽车一样,如果汽车不加油的话,它就不能够再行驶了,我们人也是,如果不吃饭,同样没有了一切活动的能力。
二、学习新课:1.一日三餐好处多:一日三餐是人体活动的需要,因为白天是人活动、学习的集中时间,人体需要大量的热能供其需要。
通常情况下,胃排空食物约3—4小时,也就是说进食后不到4个小时,肚子就会饿了,就又该进食了。
如果到时你不吃饭的话,就会感到饥肠辘辘,头昏眼花。
2.科学安排一日三餐①进餐一定要做到定时定量每个人的胃所能容纳的食物量四有一定限度的。
暴食会引起急性胃扩张,使胃损伤,吃得太少又会引起饥饿,使胃部空磨,引起疼痛。
因此定时定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体健康。
②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向学生详细解释每顿餐为什么要这么科学饮食。
3.一日三餐有规律,身体强健发育好:向学生讲述三餐的科学和合理性。
三、巩固新知:两名学生一组,相互交流讨论,看看你以前是如何进餐的,并谈谈你今后打算如何来引餐进食。
板书设计:早餐:吃得好——牛奶(豆浆)、鸡蛋、面包中餐:吃得饱——鱼、豆、肉、米饭晚餐:精而少——青菜、炒肉丝、鸡蛋汤、稀饭课后小结: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明白了吃饭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在自己相互讨论的过程中,相互间提醒和帮助,使得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所接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爱整洁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什么叫整洁,人和环境为什么要整洁。
2.培养学生爱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在平时生活中如何做才算整洁,培养学生爱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在同学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同学了,很多事情已不要爸爸妈妈帮忙了,能告诉大家,你每天起床后都做了些什么吗?很多同学都很能干,学会料理自己的事情了。
那你会整理自己的房间、打扫教室卫生并保持他们的整洁清洁吗?二、学习新课:1.询问学生每天都几点起床,是否按时起床?对。
我们都要按时起床,不睡懒觉,这样我们才有精力和时间来管理和打扫自己的卫生。
通过询问了解学生在家的卫生情况。
2.再看看学生在学校是否真正做到了爱整洁。
①当你看到地面上有纸屑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②你是否经常打扫班级的卫生,你又是如何打扫的呢?通过以上,了解学生的整洁情况。
3.保持整洁与我们的身心健康①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我们会感到很开心。
②干净整洁的环境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4.我们要学会保持整洁环境使同学们知道,良好的环境,不单需要我们经常的打扫,同时更需要我们精心的维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良好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我们才能够在开心快乐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三、巩固新知:1.组织学生自己在学了这节课后,打算今后对自己在整洁方面要怎样做,谈谈自己的打算和感想,讲给同学们听。
2.两人一组,相互谈谈你的打算。
3.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安排自己整洁的良好序列。
板书设计:按时起床:穿衣,刷洗在家里整理房间:叠、铺、掸、抹我们字爱整洁打扫教室卫生:开窗、撒水、擦黑板、扫地、在学校抹桌椅保护校园环境:不乱丢,不践踏……课后小结:通过身边的事例,学生很明确的知道,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并且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今后在整洁方面的打算,积极踊跃,课堂效果较好。
换牙的卫生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人的一生有两副牙,乳牙和恒牙。
恒牙是永久牙。
2.使学生知道换牙的卫生,知道怎样保护牙齿。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描述牙齿的重要作用和牙齿不健全所带来的不便;引导启发总结学生回答的关于牙齿的保护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兄弟生来白,队伍排整齐。
饭菜全切碎,活儿干得快。
你若猜不出,张口他就来。
2.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牙齿,发现了些什么?总结讲述我们从6—7个月开始到两岁左右长出乳牙,到12岁左右又长出恒牙。
二、学习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说说我们的牙齿的作用?(切断,研磨食物,帮助发音。
那么我们没有了牙齿会怎么样呢?)2.了解牙齿,了解我们的乳牙和恒牙。
3.既然恒牙和我们这么密切又对我们这么重要,那么我们要怎么来保护它呢?4.①不要咬硬东西。
咬硬东西,一是不得力,因为牙还没有长牢,容易造成牙齿错位,影响咀嚼和美观。
②不要用手抠和用舌头舔。
在牙刚长出时,有点痒,如果用手抠或者用舌头舔,很容易造成牙齿的松动和变形,长得会七扭八歪,形成畸形。
③要注意牙齿的卫生。
三、巩固新知:1.组织学生表演牙齿和蛀牙的节目(节目内容是一个小朋友开始时牙齿很好,但是它不注意牙齿的卫生,经常吃零食,还特别爱吃甜食,结果造成牙齿有了蛀虫,经常牙疼,疼痛难人忍。
最后他去了医院,医生帮他治好了牙疼,终于他痛下决心,该掉了乱吃东西的坏习惯,并且经常刷牙,注意牙齿的卫生,慢慢地他终于又长出了新牙。
看他多开心啊!)。
2.组织学生到黑板前面来复述牙齿包括的种类和保护牙齿的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发言大胆积极,果敢,声音洪亮,语言流利,锻炼自己发言的能力。
)板书设计:一、猜一猜二、牙齿的类型和种类三、保护牙齿的方法四、智力极限五、小表演六、课后总结课后小结:通过谜语,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知道了牙齿的重要作用后,学生都知道了健康洁白的牙齿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而且能够各书己见,发表自己以后应该如何做,来保护自己可爱的牙齿。
通过节目的表演,学生更加知道了只要我们注意卫生和合理行为习惯,坏牙将与自己无缘。
吃饭要细嚼慢咽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一些科学进食的卫生常识。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要细嚼慢咽而不能狼吞虎咽的原因及平时生活中,应当怎样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次课我们学习了一日三餐,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我们一日三餐应当怎样吃?……这一次我们继续学习,一日三餐当中,我们到底应当怎样来进餐呢?。
二、学习新课:吃饭时要慢慢的的吃,不能边吃边讲话,也不能狼吞虎咽:1.(下面听老师,你们来思考:一个人,在沙漠里好久,渴的口干舌燥,突然,在他面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水果,你们想想看,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对,会流口水,那么,他都已经渴的不行了,为什么还要流口水,是不是他看到水果后,就不这渴了?……)向同学们讲述口水的作用,并使同学们知道洗嚼慢咽的好处。
a.有利于消化和吸收b.可吃出食物的美味c.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d.清除食物中的异物2.当心吃饭时讲话a.它是一种不文明的行文b.如果讲话的话,可能会被呛到,或者食物进入气管,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3.吃饭时狼吞虎咽的坏处:a.加重肠胃消化的负担,引起胃病b.冲淡胃酸,引起消化不良c.饮食过量,引起肥胖三、巩固新知:1.智力挑战2.才华展示3.总结该课,对发言同学进行客观的评价(由学生来评价)。
板书设计:细嚼慢咽的好处: a.有利于消化和吸收b.可吃出食物的美味c.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d.清除食物中的异物狼吞虎咽的坏处: a.加重肠胃消化的负担,引起胃病b.冲淡胃酸,引起消化不良c.饮食过量,引起肥胖进餐时不讲话,注意文明课后小结: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讲解,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对老师的讲解能比较轻松接受,课堂效果较好,尤其在才华展示时,人人积极踊跃。
睡眠好,身体好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按时作息的好处,每天能保证10小时。
2.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睡觉姿势,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启发引导学生,由学生自己说出,应当怎样睡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学校里,同学们你们都几点睡觉,几点起床?算一算,你们每天都睡了几小时?二、学习新课:1.睡前不要做:a.不要吃得太饱b.不要贺浓茶c.不要看惊险电视节目,不要听恐怖故事d.要用温水洗脚2.谁时要:a.盖的被子要根据季节和天气而适当b.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要打开一扇小窗户)c.不要蒙头睡觉3.卧如弓:睡眠的姿势很重要,你们知道我们的的心脏长在人体胸部的左边还是右边呢?当然是左边了,那么我们睡觉时应当向左边还是右边,或者是平躺着睡?那么原因又是什么呢?身体向左侧弯曲,像弓箭一样,“卧如弓”三、巩固新知:1.组织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一下,我们在平时生活中都做到了吗?2.请学生到讲台,发表一下,今后我们打算怎样来睡眠?3.总结该课使学生知道:睡眠是恢复(精神)和(体力)的最好休息方法,是(长身体)的重要时刻。
每天我们要睡足(10)小时,养成(早睡早起)、(按时起床)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睡前不要做:a.不要吃得太饱b.不要贺浓茶c.不要看惊险电视节目,不要听恐怖故事d.要用温水洗脚谁时要:a.盖的被子要根据季节和天气而适当b.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要打开一扇小窗户)c.不要蒙头睡觉卧如弓:课后小结:睡眠的方法和要求都由学生来讲出老师来做总结,学生记忆比较深刻,尤其在自由演说我打算怎样睡眠时,学生的掌握情况一览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