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卫生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卫生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方法与核对程序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对一般患者和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核对流程,关键流程的患者身份识别措施,使患者权益30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一、一般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方法(一)身份识别制度1.医务人员在各种诊疗、护理活动中,必须使用两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等,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介入治疗或有创诊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务人员应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住院号/门诊号等确认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对所有门诊就诊患者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方法,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必要时进行门诊号核查;医生在为患者诊治前必须认真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认真为患者诊查并正确开具检查单及处方。
4.对所有住院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并严格执行《卫生院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管理制度》。
5.在手术患者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区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科室、床号、姓名、年龄、诊断等,手术室护士核对无误后双方签字确认,患者手术后回病区,由病区护士核对无误后双方签字确认。
6.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的身份识别和交接除核对患者常规信息外,还要核对住院号或门诊号,并做好转院交接登记。
7.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 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 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转科相关制度 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 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⑵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 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 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
⑶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 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⑷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 ⑹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 决,定期按时查房。 8、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 体措施: ⑴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 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 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⑵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 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 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9、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 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 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⑴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 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 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 无误后方可离开。 ⑵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 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 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者输血及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 2 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腕识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者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者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者家属) 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识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识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识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识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并有记录。
安全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为搞好我镇学校的安全工作,作到点点有人管,事事有人抓,责任明确,目标落实,特制定学校安全工作组织保障制度。
1.学校校长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工作分管领导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各业务副校长负责本部门安全工作的组织、检查、落实情况,各中层领导负责本口对应业务、功能室等一系列安全事项,村小负责人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当周值班领导负责统筹安排、管理当周校园安全工作,当周值周教师、安全巡查人员为本周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教师是该班学生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科任教师为本堂课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13.14.(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15.。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2 】辨认查对流程1.严厉履行查对轨制,精确辨认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运动前,必须严厉履行查对轨制,应至少同时应用2种患者身份辨认办法.2.能有用沟通的患者,实施双向查对法,既除查对床头卡以外还请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履行.3.对无法有用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晕厥.神志不清.无自立才能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说话交换障碍.无名.儿童.沉着时代的患者必须按划定应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辨认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查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查对腕带, 辨认患者的身份.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运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眷)沟通,作为最后肯定的手腕,以确保对精确的患者实施精确的操作.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说话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本身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伴人员陈述患者姓名.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挽救室.新生儿科应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辨认标识.7.填入腕带的辨认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查对后方可应用,若破坏需更新时,须要经两人从新查对.8.腕带填写的信息笔迹清楚规范,精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纪.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戴在病人"左手".患者辨认轨制,患者应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全无破损10.完美并落实护理各症结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辨认措施,交代程序与登记轨制.11.在磨练.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辨认患者12.按期检讨腕带应用情形,护理质量掌握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载.第1页,-共1页。
3.无名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XXX医院
无名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无名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氏患者,统一由急诊科分诊护士通过绿色通道编码为无名氏n(=1、2……),医生以此(无名氏n1)为姓名为无名氏患者开具入院证办理入院。
2、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使用“腕带”标注:无名氏+编号、性别、诊断、住院号。
3、无名氏入住临床科室后应认真书写腕带,标注无名氏n、住院号、性别、床号、科室,由至少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核对无误后为无名氏佩戴腕带。
4、医务人员在为无名氏患者进行诊疗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处置治疗。
认真查对腕带信息内容及床头卡相关内容,再进行操作。
5、患者物品由护士与安保人员共同确定打包,由安保科留存至家属认领。
6、待无名氏确认身份后,按医院相关规定到入院处修改患者个人身份信息。
7、及时上报医务部、护理部及保卫部,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报警,配合警方进行查找亲属。
无名氏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无名氏急诊→使用腕带:标注相关信息→无名氏住院→更换腕带,重新标注相关信息→诊疗前认真查对腕带及床头卡内容→上报→做好记录
1。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及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腕识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识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识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识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识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定期检查腕识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令狐采学创作
无名患者身份标识别制度和核对流程
令狐采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一)身份标识方法
1、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日期)、性别(注明男女)、年龄(不详)、住院号或门诊号、过敏史(不详)。
如患者住院还需填写床头卡。
2、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单子均填无名、住院号或门诊号、性别等。
3、对所有身份不明患者,接诊人员要及时报告总值班或保卫科,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二)身份确认后:
1、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姓名,并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年龄等信息的腕带和床头卡。
2、未住院的无名患者如在离开急诊科时其身份已得到确认,急诊科医院应在急诊病历上记录。
3、住院的无名患者身份确认后医护人员要在病历资料上完整准确记录患者信息。
(三)无名患者身份核对流程
令狐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