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与核对程序一、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与核对程序1、患者持住院证及相关手续入科;2、确认患者身份:1)能有效沟通得患者:接诊护士查瞧住院证信息,与患者反向核对其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等相关信息(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方式),确认患者身份。
2)不能有效沟通得患者:接诊护士查瞧住院证,与患者陪同人员反核患者姓名、出生日期等相关信息,必要时查瞧有效身份证件,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3、准确、完整填写腕带信息,双人核对无误后佩戴,佩戴时应与患者或家属确认患者身份。
无名氏患者,护士根据绿色通道虚拟卡填写腕带信息(无名氏、绿色通道编号、性别)。
4、腕带字迹不清楚或转科、转床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同病历信息相符,与另一名护士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佩戴。
(二)流程图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与核对程序1、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之前,必须认真核对与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
2、检查、治疗、护理操作前,根据患者得沟通能力,正确实施反向核查: 1)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反向询问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行说出自己姓名,同时,护士认真核对标本瓶、药品、血制品、食物等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姓名,确保准确无误。
2)不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得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则以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3、将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得信息与患者腕带信息进行核对,至少同时采用两种以上得识别方式核对,确保信息准确,如核对患者姓名、出生日期或住院号。
严禁以患者得床号或房间号作为识别方式,亦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4、核对无误后,正确实施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操作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与消毒隔离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一、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患者预约挂号2.提交证件3.注册信息4.绑定就诊号码医疗机构会为每位患者绑定一个就诊号码,该号码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
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会使用该号码作为身份识别。
5.身份验证6.信息核对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开具处方、进行手术等过程中会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操作针对该患者。
在开具处方时,医生会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
二、患者身份识别程序1.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并明确相关的流程和程序。
2.培训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包括制度的内容、流程和程序,以及如何正确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3.设立登记注册窗口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登记注册窗口,患者在就诊时需在该窗口进行身份识别和信息登记。
4.建立身份验证机制医疗机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身份验证,如询问患者相关信息、验光验尿、录制患者声音等。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医疗机构制定的身份验证机制进行验证。
5.信息保密医疗机构应当严格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6.系统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用于记录和管理患者的身份信息。
系统应当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设有权限控制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获取或篡改患者身份信息。
7.监督与检查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总结: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流程与程序包括患者预约挂号、提交证件、注册信息、绑定就诊号码、身份验证和信息核对等环节。
在制度方面,医疗机构应建立制度、培训医务人员、设立登记注册窗口、建立身份验证机制、保护信息安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进行监督与检查。
这些措施能够确保医疗机构能够准确识别并管理患者身份,提高医疗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图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施双向核对法,即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还必须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2.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3.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手术等患者,建立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制度。
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4.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要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6.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7.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XXXX医院
2016年1月5日。
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1、清醒患者。
操作前查看患者床头卡片(查对床号、姓名、性别),询问患者姓名与其确认身份,无误之后,再执行下一步的操作。
2、手术患者需在术前由病房护士为其佩戴腕带,应清晰、准确填写腕带信息,禁止涂改,须经双人核对腕带信息与患者相符后方可为患者佩戴。
手术当日接患者时再次核对患者身份,进入手术间巡回护士核对患者身份,术前麻醉师、主刀医师及巡回护士共同核对患者身份,术中执行操作前通过腕带核对患者信息确认身份,术后与病房护士核对信息后交接,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3、对昏迷、谵妄、嗜睡等意识障碍、无自主行为能力、新生儿、手术及危重患者。
评估患者病情,执行腕带识别制度,填写患者信息,家属确认双人核对签名,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核对腕带信息。
患者身份识别机制及操作步骤

患者身份识别机制及操作步骤简介患者身份识别机制是医疗机构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步骤。
本文档将介绍患者身份识别的目的、机制和操作步骤。
目的患者身份识别的目的是确保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时能准确识别患者身份,避免因身份混淆而导致的错误诊断、治疗或用药。
机制以下是患者身份识别的基本机制:1. 基本信息确认:医疗机构在患者来访时,需通过核对其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来确认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2. 身份标识:医疗机构会为患者发放特定的身份标识,如医疗卡、佩戴的腕带或标签等,以便在整个就诊过程中识别患者身份。
3. 核对流程:医疗机构在患者就诊的各个环节都会进行身份核对,如在挂号、检查、药品配发、手术等关键环节都需要核对患者身份。
操作步骤以下是患者身份识别的常见操作步骤:1. 到诊登记:患者到达医疗机构后,需要进行到诊登记。
在登记过程中,医疗人员会要求患者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并核对其身份相关信息。
2. 身份标识发放:医疗机构会在到诊登记完成后为患者发放相应的身份标识,如医疗卡或佩戴的腕带。
患者需要始终佩戴身份标识以方便医疗人员进行身份核对。
3. 就诊流程:在就诊过程中,医疗人员会在每个环节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每个操作都与正确的患者相关。
4. 药品配发核对:在配发药品时,医疗人员会核对患者身份和所需药物的准确性,避免给错患者或配发错误药物。
5. 出院结算:在患者出院时,医疗机构会再次核对患者身份并确保结算过程的准确性。
总结患者身份识别机制对于保障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身份识别机制,并确保操作步骤的严谨性,以避免因身份混淆而带来的风险和错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制定本制度。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由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
二、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三、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四、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五、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六、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八、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九、医院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十、“腕带”牌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十一、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住院费用清算的身份识别流程

住院费用清算的身份识别流程在医疗机构进行住院治疗时,为了确保费用清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通常会采取身份识别流程来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
本文将介绍住院费用清算的身份识别流程,并说明其中的重要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患者登记住院费用清算的第一步是患者登记,医务人员会要求患者填写相关的信息表格。
这些信息通常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在填写表格时,患者应准确提供个人信息,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身份证件验证为确保患者身份的真实性,医务人员通常会要求患者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进行验证。
常见的身份证件包括居民身份证、护照等。
医务人员会核对患者所提供身份证件上的姓名、照片等信息与登记表格中的信息是否一致,以验证患者的身份。
三、医保卡或就医卡验证对于有医保或就医卡的患者,医务人员会要求患者提供医保卡或就医卡进行验证。
这些卡片上通常包含了患者的医保信息、病历号等重要信息。
医务人员通过刷卡或查询系统来核对患者的医保信息,以确保患者是否符合报销条件。
四、指纹或身份验证为了进一步确认患者的身份,在某些医疗机构,可能还会采用指纹或其他生物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验证。
患者需要按照医务人员的要求进行指纹采集或身份验证,以确保患者的身份信息的真实性。
五、费用清算与结算在完成身份识别流程后,医务人员将根据患者的实际治疗情况进行费用清算。
按照相关的医疗政策和规定,医务人员会对患者的住院费用进行确认,并结算相应的医疗费用。
费用清算通常包括医疗费、护理费、手术费、药品费等。
六、费用报销与结算对于符合报销条件的患者,医务人员会将费用清单等相关材料提交给医保部门,进行费用报销。
医保部门会审核患者的费用清单和相关医疗记录,根据规定进行费用报销。
患者在收到报销款项后,需按照规定进行结算。
七、注意事项在参与住院费用清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准确提供个人信息:填写登记表格时,患者应提供准确的个人信息,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避免因信息错误导致费用清算问题。
患者身份确认方法和重点患者的交接流程

患者身份确认方法和重点患者的交接流程1.住院病人身份确认方法:1.1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由二人核对后佩戴手腕带,建立床头卡,登记清楚床号、姓名、年龄等信息;1.2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手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注射座位单核对等;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在任何介入治疗或有创诊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让患者或其家属陈述患者姓名;1.3佩戴腕带时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姓名,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家属证实患者姓名;1.4腕带上应注有患者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等内容;1.5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均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1.6手腕带有损坏、遗失或病人转科时及时更换新的手腕带;1.7鼓励患者主动参与身份识别工作,配合医务人员进行信息核对;2.手术病人身份确认方法:2.1手术病人必须佩戴手术用腕带,腕带应填写清楚,二人核对;2.2手术病人经由病房护士查对后送手术室,手术室护士依据手术通知单、患者转运交接登记表交接病人,查对病人病历: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标记、化验单、药物、药物过敏试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贵重物品;2.3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手术病人,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确认;2.4麻醉之前:手术医生与麻醉师、巡回护士还必须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再次的确认;所有手术病人都应使用“腕带”,通过“腕带”进行查对;2.5手术者切皮前: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提请实行手术“暂停”程序,由手术者、麻醉师、巡回护士、按照手术安全核查内容进行核对,核对内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标记;确认无误后方可手术;3.身份不明患者确认方法:3.1身份确定前,统一使用手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氏;性别:男/女;病案号/ID号:;3.2遵医嘱开通绿色通道,处方、各类特殊、辅助检查单、住院单等均应填写姓名:无名氏、性别、病案号;3.3通过患者身上的一切凭证利用各种途径确定患者身份;3.4身份确定后,联系患者家属,并根据家属提供的身份证等信息资料立即更改患者身份,护士立即更换标有患者正确姓名、年龄等信息的腕带;3.5未住院的无名患者如在离开急诊室时其身份已得到确认,急诊科医生应在急诊病历上记录;4.门诊病人身份确认方法挂号室人员在对患者办理手续时核实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5.急诊科与病房、ICU病人交接流程5.1意识清醒病人→开放式提问确认患者身份和手腕带上的信息→核对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根据病情准备护送工具及抢救物品→填写患者转运交接登记表等→检查各个管道保持通畅并妥善固定→电话通知收治科室→专人护送患者至专科病房→与病房、ICU护士当面交接→双方再次确认患者身份→共同核对手腕带信息、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等→确认无误后双方在转运记录单上签名;5.2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精神异常等患者→由家属或患者携带的身份证等证件挂号→要求家属在门诊病历卡上的信息填写完整→与家属予以确认或2名以上医护人员共同核对相关证件→手腕带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家属联系电话、住址等信息→再次将填写的手腕带上与门诊病历卡的信息进行核对→核对门诊病历卡及相关资料→根据病情准备护送工具及抢救物品→填写患者转运交接登记表等→检查各个管道保持通畅并妥善固定→电话通知收治科室→专人护送患者至专科病房→与病房、ICU护士当面交接→双方再次确认患者身份→共同核对手腕带信息、门诊病历卡及相关资料等→确认无误后双方在转运记录单上签名;5.3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确认患者手腕带上的信息→核对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根据病情准备护送工具及抢救物品→填写患者转运交接登记表等→检查各个管道保持通畅并妥善固定→电话通知收治科室→专人护送患者至专科病房→与病房、ICU护士当面交接→双方再次确认患者身份→共同核对手腕带信息、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等→确认无误后双方在转运记录单上签名;6.急诊科手术病人与手术室交接流程根据医嘱→确认手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名称等→电话通知手术室做好急诊手术准备→进行术前准备→卫生处置→更衣→备皮→呼叫患者姓名或根据家属或患者身份证等证件挂号时填写在门诊病历卡上的信息以确认患者身份→使用手腕带→仔细填写手腕带上的项目如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过敏史等→再次将填写的手腕带上与门诊病历卡的信息进行核对→携带门诊病历卡及相关资料→根据病情准备护送工具、抢救药品、物品及转运记录等→检查各个管道保持通畅并妥善固定→遵嘱有医生或和护士护送病人至手术室→与护士交接→核对手腕带上与门诊病历卡的信息→确认无误后双方在转运记录签名;7.病房手术病人与手术室交接流程术前交接:手术病人经由病房护士查对后送手术室→手术室护士依据手术通知单、患者手腕带、患者转运交接登记表交接病人,查对病人病历: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标记、药物过敏史、静脉通道是否通畅、有无假牙、首饰等→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确认→确认无误后双方在转运记录签名;术后交接:手术病人经手术室护士查对后送病房→病房护士依据患者手腕带、患者转运交接登记表交接病人,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意识、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贵重物品等→确认无误后双方在转运记录签名;8.病房/手术室与ICU交接流程危重/手术后病人→确认患者身份和手腕带上的信息→核对病历及相关资料→根据病情准备护送工具及抢救物品→填写患者转运交接登记表等→检查各个管道保持通畅并妥善固定→电话通知ICU→专人护送患者至ICU→ICU护士当面交接→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意识、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医学影像资料、贵重物品→双方再次确认患者身份→共同核对手腕带信息、病历及相关资料等→确认无误后双方在转运记录单上签名;9.病房与产房交接流程分娩前交接:分娩后产妇由产房护士查对后送病房→病房护士依据患者手腕带、患者转运交接登记表交接病人,查对病人病历: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确认→确认无误后双方在转运记录签名;分娩后交接:待分娩孕妇由病房护士查对后送产房→产房护士依据患者手腕带、患者转运交接登记表交接病人,查对病人病历: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核对新生儿腕带进行“新生儿姓名、性别、母亲姓名、”确认→确认无误后双方在转运记录签名;10.输液病人身份确定流程:病人或家属取药至接药窗口交与护士→窗口接药护士输入病人ID号,确认无误后打印输液条码→贴瓶单输液袋标签正确贴于输液瓶上→核对患者信息并患者/家属陈述姓名→确认信息无误后按输液程序穿刺、输液→⑦更换液体时,再次确认患者信息,执行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一、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实施检查、治疗、护理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等两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实施者应请患者自己说出自己的姓名,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三、在ICU、CCU、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产房等重点科室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四、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五、对病房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转科、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六、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使用“腕带”填写无名氏-编号、性别、急诊时间、诊断,如需住院,填写住院号和科室。
关键流程识别
(1)急诊科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
①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登记本上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急诊科护士先电话通知病房,并携带病历、转科登记本,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急诊科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本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2)病房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
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在转科登记本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转出科室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登记本,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转出科室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认病人的身份、疾病相关信息等,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本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手术室相关识别程序
(1)手术室与病房识别程序
①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姓名、诊断、手术部位,并与病历进行核对与病人主动交流后,确认信息准确无误。
②手术室工作人员携带手术室专用病人交接登记表到临床手术科室,与病房护士一同核对,确认病人信息无误后,由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在登记表上签名,完成交接程序。
(2)手术室术前识别程序
①手术患者统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信息的载体。
②麻醉前巡回护士与麻醉师共同核对姓名、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麻醉用药,在麻醉前要与病人主动交流作为最后核对途径。
③手术切皮前,由手术者、巡回护士再次核对姓名、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后,方可开展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