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议论散文两篇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Ⅰ第10课《散文两篇》导学稿(学生版)

高中语文必修Ⅰ第10课《散文两篇》导学稿(学生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一.课题:《散文两篇》(粤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作品的有关内容;掌握重点字词以及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技能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富哲理的写法;欣赏冰心散文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知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知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霞》教学目标:1.理清文本思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品味重点语句,培养鉴赏散文的习惯与能力。

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深化对自我人生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文中重点句子进行讨论分析,细品其蕴涵的深邃哲思与人生况味。

教学过程:一.课前自主【作者名片】冰心: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生于福州,幼年时期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同年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后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盈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背景资料】“冰心体”散文:所谓冰心体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即宣扬以母爱、童真之爱、自然之爱为内容的“爱的哲学”思想,“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粤教版高中必修二《议论散文两篇》

粤教版高中必修二《议论散文两篇》
第三单元 第9课 议论散文两篇
北大公学肇庆实验学校:杜海波
【诗海撷贝】 西楼 [宋]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bó] ,卧看千山急雨来。
【翻译】 海上滔天的巨浪,像云彩般高涨,涌过去了,又
急急退了回来;强劲的北风刮着,夹杂着数声轰雷。我 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 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
4.《窗》第2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门许我
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句子中的“追求”和“占领”有什么不同的深层含意?
【明确】“追求”是相对于“门”来说的,“门”是可 以走出去的,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欲望,主动地去 追求春光。
“占领”是相对于“窗”来说的,“窗”可以打通 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引进来,人们只要待在 屋里就可以享受,不用出去。
【重点探究】 1.散文《窗》共有4段,请依次找出每段文字中最能体 现作者行文思路的句子,然后概括每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点拨】(1)第1段:①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②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简析: 由“春天”入笔,道出“窗”的作用。 (2)第2段: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 表示享受。简析:对比“门”和“窗”对于人的不同意 义,引出论点“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
比,认为窗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代表着更高层 次的人类进化,并呼唤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坦诚相 待、自由交流。
【阅读鉴赏】
《窗》
微课一:赏析引用的表达效果
1.下面课文中的引用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1)①《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
膝之易安。”
②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

高一语文议论散文两篇

高一语文议论散文两篇

9.议论散文两篇原创学案联系方式:6408812@◎课前自主【走进作者】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号槐聚。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书。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作品一览】《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1941年)、《人·兽·鬼》(短篇小说集,1946年)、《围城》(长篇小说,1947年)、《谈艺录》(文论,1948年)、《管锥篇》(1-4册,文论,1979年)、《七缀集》(文论集,1985年)【识记积累】1.注音搅.动琐.碎镶嵌..隔膜..飒.至捷径....希冀.斟酌驯.服笼络..鸟窠.2. 词义凭眺(tiào):在高处向远处看(多指欣赏风景)。

奢侈(shēchǐ):花费大量的钱财追求过分的享受。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窥见(kuī):看出来或察觉到。

眸子(móu):本指瞳仁,泛指眼睛。

3.文学常识散文的知识:一般来说,广义的散文包括叙事散文、议论(哲理)散文和抒情散文等,狭义的散文只指抒情散文。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高中语文必修2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学生版)导学稿

高中语文必修2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学生版)导学稿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班级:姓名:小组:座号:《议论散文两篇》【课题】《议论散文两篇》(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9课)【课型】本文属于议论散文基本阅读课【学习目标】1.能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了解议论散文的有关常识。

(理解)2. 能抓住文中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探索“窗”、“门”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理解、分析)3.能以这两课为例学习并掌握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理解、运用)4.能欣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掌握文章的语言特色。

(理解、分析)【学习重点】1. 能抓住文中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探索“窗”、“门”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理解,分析)2.能欣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掌握文章的语言特色。

(理解、分析)【学习难点】能以这两课为例学习并掌握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培养自己独特的创新意识。

【课前预习积累】1、字音识记(1)单音字凭眺.()琐.碎()斟酌..()()窥.见()眸.子()奢侈..()()希冀.()鸟窠.()镶嵌..()()静谧.()谦逊.()隔膜..()()(2)多音字单薄()囚笼()薄薄荷()笼薄片()笼络()2、字形识别zhòu ()纹xiǎng( )嵌chú()形熙熙rǎng rǎliáo ( ) 绕寒xuān( )liáo ( ) 草xuān( )哗liáo ( )原之火xuàn( )染cáo ( )杂bīn bīn ( )( )有礼zāo ( )蹋zāo ( )遇chēn( )州3、词语积累眼花缭乱:休戚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彬彬有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踵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容宛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第一课时《窗》一、内容导读本文由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窗”,联想到寓有深意的、精神境界的“窗”,由实到虚,认为“窗”代表“占领”与“享受”,是人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的一个胜利,表明“窗”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强调人应当以审美的眼光享受生活,注重个人主体性的存在,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坦诚、信任、自由交流思想的向往。

_高中语文第9课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_高中语文第9课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答案】同意。本文写景之语意境深远如诗,所绘之景形象鲜明如 画。
3.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 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答案】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 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 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 快,于清词丽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文化常识 【秀才】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 讳改称“茂才”。唐初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旋停废。唐宋 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后汉书·左 雄周举等传论》:“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 士之方也。”
字音
猥.不敢相烦( wěi ) 夜舂.(chōnɡ ) 仄.径( zè ) 青皋.( ɡāo ) 黄蘗.( bò )
王维的辋川别业地处陕西蓝田辋谷川口一带,辋谷水由蓝田北流入 渭水。辋川别业傍山临水,风景非常优美。裴迪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 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 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 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 给裴迪,约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背景解读 王维于天宝三年(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他便 去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时朝政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有才能和 敢于直言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 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他要在山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 境,以洁身自好,躲避政治风险。
2.被动句 (1)“于”字式,格式为“动词+于”。如“而君幸于赵王”“使不 辱于诸侯”。 (2)“见”字式,格式为“见+动词”等。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欺”。

高中语文 议论散文两篇《窗》《门》课件2 粤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议论散文两篇《窗》《门》课件2 粤教版必修2

课后练习 思考讨论
散文的知识
一般来说,广义的散文包括叙事散 一般来说,广义的散文包括叙事散 叙事 议论(哲理)散文和抒情散文等, 抒情散文等 文、议论(哲理)散文和抒情散文等, 狭义的散文只指抒情散文。 狭义的散文只指抒情散文。议论性散 文具有抒情性、 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 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 情感, 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 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 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 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一(1)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 (1)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 深的动作。(统领全篇) 。(统领全篇 深的动作。(统领全篇)
2、最熟悉的屋子门后隐藏的事情也难 以预料。 以预料。 3、门与人的命运休戚相关。 门与人的命运休戚相关。 4、门的隐秘性质
门 5、不同的开门方式可以看出社会众生相。 不同的开门方式可以看出社会众生相。
出去 赏春
不必出去
追求、 门——追求、欲望 追求
客人
占领、 窗——占领、享受 占领
主人
“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 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 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 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 是一种奢侈。 是一种奢侈。”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的 含义? 含义?
门:保护、需要 保护、 窗:奢侈、享受 奢侈、 门:人的进出口 窗:天的进出口 由不得人 自由自主 实用性 审美享受
思考探究 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关窗的作用等于闭 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 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 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 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 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 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 探胜, 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 默想” 默想” ?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2:第9课 赤壁赋(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2:第9课 赤壁赋(含答案)

赤壁赋预习提示这是一篇散体文赋。

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时,曾多次到赤壁游览。

一次是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公元1082年8月12日;一次是同年十月十五日,阳历11月7日。

游览地点并不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三国周瑜赤壁在湖北嘉鱼东北;而苏东坡所游的赤壁,实是赤鼻矶,在湖北黄冈县城外。

作者一时兴会所至,借历史上的胜地来抒发内心的感慨,写了两篇赋:《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还有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赡的,被称为大赋。

到了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做律赋。

唐宋时则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使之自由挥洒,富有灵活性,叫做文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即是。

苏轼的《赤壁赋》是宋代文赋杰出的代表作,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

开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以极为优美的笔调展现出一幅人间仙境的图画,表现一种超然物外的欢乐。

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

以“客”的口吻慨叹英雄人物的兴亡幻灭,抒发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哀;以“主”的口吻阐发恒久与短暂、无穷与有限皆是相对的道理,提出消除外慕、冥于自然的解脱之道。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优美的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使之成为古代散文名篇。

这篇文章有一定难度,哲理也比较深奥,建议你采用下面的学习方法:1.深入了解苏轼其人,这是学习本文的关键。

本文从表面看是一篇游记散文,实际上是一篇人生哲理散文,寄寓了苏轼在人生坎坷之途上的深沉感慨。

不了解苏轼的人生,不了解苏轼的处世哲学,就不可能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寓意。

2.抓住本文特点,披文以入情。

本文有两个突出特点。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纵论人生 阐释哲理 第9课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纵论人生 阐释哲理 第9课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第9课 觅渡,觅渡,渡何处?浣溪沙晏 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 这是一首春恨词。

“去年天气旧亭台”说明时间在重复,空间也在重复。

就在这单调乏味、作诗饮酒的重复生活中,夕阳西下了,何时能回来呢?表现出词人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叹逝流年,也是孤独者兼哲学家对人生各种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道。

【思考】 这首词体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思考?【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深邃.(suì) 装帧.(zhēn) 剖.析(pōu) 煎熬.(áo) 祠.堂(cí) 惶.恐(huánɡ) 歆飨.(xiǎnɡ) 熠.熠闪光(yì) 2.多音字埋⎩⎪⎨⎪⎧埋.怨(mán)埋.头苦干(mái)尽⎩⎪⎨⎪⎧尽.管(jǐn)尽.力(jìn)强⎩⎪⎨⎪⎧勉强.(qiǎnɡ)倔强.(jiànɡ) 二、字形辨认⎩⎪⎨⎪⎧帧zhēnɡ(装帧)侦zhēn(侦察)桢zhēn(桢干)⎩⎪⎨⎪⎧辩biàn(辩解)辨biàn(分辨)瓣bàn(瓜瓣)⎩⎪⎨⎪⎧析xī(剖析)柝tuò(木柝)拆chāi(拆迁)⎩⎪⎨⎪⎧峻jùn(险峻)竣jùn(竣工)浚jùn(疏浚)三、词语辨析1.典型·典X“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具有代表性的。

“典X”,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例:在美丽的某某,继“最美妈妈”吴菊萍之后,又出现“最美司机”吴斌,这些最美人物,是所有人的道德典X。

他们的救人事迹,是和谐社会的典型教材。

2.悉心·细心“悉心”,指用尽全部心力去做。

“细心”,指用心细致。

例:①在它开始成长后,你还要继续悉心照顾,补充营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及词语的含意;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阐述的生活哲理。

2.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譬如寒暄斟酌清风飒至奢侈静谧接踵答案pxunzhnschmzhn2多音字系畜秘症答案x/jch/xm/Bzhn/zhn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234答案1寒暄/煊赫/渲染2眼花缭乱/撩拨/燎原3严峻/竣工/疏浚4询问/殉职/徇私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光天化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休戚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过尔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接踵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音容宛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常用于干违法乱纪的事情的语境中。

2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3只不过这样罢了。

形容平平常常。

有轻视的意味。

4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5死者的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耳边和眼前,多形容对死者的怀念。

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他很腼腆,你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跟他开玩笑。

2自然与人类休戚相关,任何人都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3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予你什么满足。

4在一系列接踵而来的苦恼和困惑面前,要么找到正确的方向重塑辉煌,要么一蹶不振。

5他在信中写道“尽管你我多年未见,但至今你在我心里依然音容宛在。

”答案1。

“光天化日”指在公共场合,不是指在太阳下,多指干坏事2。

“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此语境应用“息息相关”345。

“音容宛在”形容对死者的怀念2辨词填空1享受享用享有享受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

享用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

享有在社会上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泰山在古今中外________盛名。

这次出差我________了贵宾的待遇。

朋友来了,他拿出好酒供客人________。

答案享有享受享用2直捷直接直捷直截了当。

直接不经过中间事物发生关系的跟“间接”相对。

有话你就________说,不用拐弯抹角。

在学校办公会上,王校长________表明了态度。

答案直接直捷三.名言警句钱锺书哲理名句1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2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3天下只有两种人。

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

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4打狗要看主人的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的面了。

一.作者简介1钱锺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是深受人们爱戴的文化名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文艺论集谈艺录等。

2莫利18901957,美国作家。

著有桑迪加夫酒.特洛伊木马等。

二.背景展示1钱锺书在小说上卓有成就,在散文上也著作颇丰。

他的议论性散文善于从小角度阐释大道理。

窗这篇文章选自写在人生边上,就是以小见大的散文。

2门是人们生活当中最常见的事物之一,开门和关门是人们几乎每天都会做的最平常的动作,从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动作之中,莫利却挖掘出了深刻的人生意义,写下了这篇哲理散文门。

三.文体知识议论性散文散文分为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抒情散文以表达或披露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为主.议论散文以阐明事理.发表议论为主。

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侧重形象描绘和情感抒发,而不是只注重理性和逻辑。

本课的两篇文章都是议论性散文,作者通过对门和窗发表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阐释了自己的人生哲理。

课堂导语人们说“上帝在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那一扇扇门与窗里,承载着多少历史,又打开了多少未来。

寻找一扇门,外面是你未曾踏足的精彩的世界;抓住身边的每一个机遇,勇敢地跨出门去窗户它也已不再是单纯的窗户了,更是我们汲取知识.与外界交流的窗口。

1下面是窗一文的结构思维导图,请根据提示把空缺处填写完整。

窗答案1春天2门3眼睛2下面是门一文的结构思维导图,请根据提示把空缺处填写完整。

答案1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2不知门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奥秘3工作环境4象征意义5开门方式6象征意义7开门和关门的含意8开门和关门9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一阅读窗,回答问题1第1段说“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

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太贱了”具体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1“太贱了”指阳光太多;风懒洋洋的,没有生气;鸟语琐碎而单薄。

2视野狭小,看见的东西就觉得越发珍贵。

相反,视野开阔,看见的东西就不觉得稀奇了。

“物以稀为贵”,作者从侧面说明了任何事物只有加以衬托和限制,才会显得珍贵。

2第2段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这里的“追求”和“占领”有什么不同的深层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追求”是相对于“门”来说的,“门”是可以走出去的,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欲望,主动地去追求春光。

“占领”是相对于“窗”来说的,“窗”可以打通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引进来,人们只要待在屋里就可以享受,不用出去。

3第2段中“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无须再到外面去找”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点明了什么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2点明了窗子和门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这两个器物的实用性,即让人进出,而是“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让我们安坐了享受”大自然的美。

4第4段中“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一句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由“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引发出“窗是房屋的眼睛”的说法,作者运用这一形象的比喻道出了窗对于屋内与屋外的人的意义。

5第4段中,作者认为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只说着一半。

请问“一半”具体指什么另“一半”又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半”具体指的是窗和眼睛一样,都可以看到外面。

2另“一半”指的是窗和眼睛一样,从外面可以看到里面的东西。

二阅读门,回答问题6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开门”的含义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关门”的含义意味着一个结束。

7第5段为什么要交代开门的各种方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不同职业的人的开门方式不同,这并不仅仅是由人的个性不同所致,而是有着不同的内涵,开门只是一个动作,却有着复杂而神秘的意义。

这一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8怎样理解第6段中“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一句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牧放的马群”是说受人管束.没有自由.只有群体.没有隐私的,作者运用“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这一比喻意在说明人和动物不同,人有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隐私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

9作者充分运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充满了哲理和含蓄之美。

请举例说明文章所写内容的象征意义,思考一下这样表达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1例如门的隐秘性象征生命的位置和独立;关门,象征着生命过程的结束;开门,象征着生命过程的开始,希望的起飞;由开门到关门,象征着生命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的走过。

2运用象征手法,可使深刻的思想变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可感。

象征手法使文章具有朦胧性和暗示性,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象征是手段,哲理表达是目的,读者可以在从手段到目的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之美。

象征手法象征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外在的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意。

根据传统的习惯和一定的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化意境,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莫利在门中说“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

”“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

”又说“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

”“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