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最新最全)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作为学生,语文是我们最常接触的科目之一,也是我们必修的科目之一。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从而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七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的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为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一、词语运用1.词的分类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和代词是最基本的词性,学生在此基础上应该了解其他的词性,如介词、连词、助词和量词等。

2.词的构成词的构成有单纯词和复合词两种形式。

学生应了解词的构成方式,学会把单纯词和复合词进行辨析。

3.词形变化词形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词的时态和语态,一个是词的派生。

学生需要掌握不同时态和语态的用法,还要掌握派生词和词义的变化。

二、句子基础1.句子的基本要素一个完整的句子需要有主语和谓语,有时还需要有宾语和定语等修饰成分。

学生应掌握这些基本要素,以便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

2.句子的结构句子的结构有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和复杂句等形式。

学生要学会不同句型的构建和运用。

3.语调和语气语调和语气也是句子的重要要素之一。

学生需要理解语调和语气对意思的影响,并学会正确运用。

三、篇章结构1.段落的结构段落应该具有主题句和支持句,主题句应该表达段落的中心思想,支持句应该具有合理的逻辑关系,以便文章的结构清晰明了。

2.各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写作中的必备技能,如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等。

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手法的应用,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文体分析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学生需要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如议论文、叙事文、说明文等等。

以上是七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的归纳,学生应该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随着学习的深入,还需要掌握更多的语言技能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七年级上下全部知识点语文

七年级上下全部知识点语文

七年级上下全部知识点语文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语文基础、
阅读、写作等多个方面。

在七年级课程中,我们需要学习并掌握
的语文知识点相当丰富。

以下是七年级上下全部知识点语文总结:
一、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音、字形、词语意义、语法语义、标点符
号等方面。

字音:汉字的读音,拼音、注音、方言等。

字形:汉字的形状、结构、笔画、错别字。

词语意义:字的组合形成具有一定意思的语言单元,词义辨析。

语法语义:语言的结构与意义关系,包括句子、名词、动词、
形容词、副词等。

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种类、作用和用法等。

二、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内涵,获取关键信息,以及鉴别推理、作者意图等方面。

三、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的语文知识点,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将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写出来。

四、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是指文学、文化常识、民俗故事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趣味、拓宽视野的重要内容。

总结:
在七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作能力以及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
有很好的应用。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大全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大全

一、词语辨析1.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2.近义词、异义词3.形近字、音近字、形音字二、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三、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补语四、句子结构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宾补结构、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五、修辞方法1.肯定修辞方法:夸张、反复、排比、设问、反问、对偶等2.疑问修辞方法:反问、设问、排比等3.否定修辞方法:否定副词、否定前缀、否定词等六、修辞手法1.比喻:直喻、借喻、隐喻、拟人等2.拟声:纯音拟声、声音与物体拟声、动态与静态拟声等3.比拟:对物或现象的类比4.夸张:极大地夸张5.望体:通过对待故事人物的主观判断,来说明事情的一面或若干方面6.夸张:为引起注意和形象的响应七、修辞方法1.夸张2.迭加3.修辞问4.反问5.草率6.推理7.总结8.字幕9.同分类10.解释八、修辞目的1.写描写,描写事物的人2.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3.表达不满意的情感4.指出不对的意见和事实的错误5.说明事物的现状九、修辞手法1.单辞2.单句3.句子4.短距5.长段6.先设问再解答7.先举例再道理8.先结论再过程9.先总述再略述10.先先讲述再讲评十、修辞性质1.描写性2.叙事性3.议论性4.说明性5.数理化性6.问题性7.带情感性8.紀实性9.品味性10.期望性十一、修辞方法1.复方修辞方法:排比法、设问法、反问法2.比方运动:拟声、拟人等3.领会方法:夸张、夸张巧妙。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 作家与作品- 了解本年级所涉及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 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常识,如作者、出处、文学流派等。

2. 文体知识- 认识不同文体的特点,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 学会区分和欣赏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

3.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 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代表作品。

- 认识现代文学的发展及其与古代文学的区别。

二、语言知识1. 词汇- 学习并掌握本年级教材中的新词汇。

- 了解词汇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2. 语法- 掌握句子的基本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

- 学习并运用常见的语法现象,如时态、语态、句式等。

3. 修辞- 认识并学会使用基本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 理解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效果。

三、阅读理解1. 理解能力- 能够准确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

- 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2. 分析能力- 学会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

- 能够对文本进行逻辑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3. 应用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能够进行文本的改写、续写和其他创造性写作活动。

四、写作技巧1. 写作基本技巧- 掌握写作的基本步骤,如选材、构思、起草、修改等。

- 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2. 文章结构- 学会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 掌握开头、中间、结尾的写作方法。

3. 创新写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新性写作。

- 学会运用不同的文体和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五、古诗文学习1. 古诗文鉴赏- 学习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如韵律、格律等。

- 学会欣赏古诗文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 古诗文背诵- 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积累语言素材。

- 理解并记忆古诗文的内涵和主旨。

3. 古诗文创作- 尝试模仿古诗文的风格进行创作。

- 学习古诗文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六、课外阅读1. 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

一、词汇知识:1.词的基本概念: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由一个或几个字组成,有独立意义。

2.词的分类:实词和虚词。

实词可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虚词包括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

3.词的构成:一个词可以由一个字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字构成。

构成词的方法有合成、派生、转化和缩略等。

4.同音词、多音字和近义词:同音词是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多音字是同一个字有多种不同的发音;近义词是意思相近的词。

5.形近词和谐音词:形近词指形状相近、字形相近的词;谐音词指发音相近、音调相近的词。

二、句子的基本知识:1.句子的基本成分:句子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等。

其中主语指执行动作的人或事物,谓语指说明主语动作或状态的词,宾语指动作的承受者,状语指对动作、状态进行修饰的词,补语指对主语或宾语进行补充说明的词。

2.句子的分类: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3.句子的基本结构:句子的基本结构有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

三、文章阅读与写作技巧:1.文章的结构:文章有引子、承转抒、结尾三部分组成。

2.标点符号的用法:标点符号有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等。

不同标点符号在句子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3.文章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排比等,在文章中运用这些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阅读理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和把握,包括推理、归纳、判断、理解词语、猜测词义等。

5.写作技巧:写作要注意语言流畅、条理清晰、联贯性强,要注重开头和结尾,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排比等。

四、作文常识与技巧:1.作文的体裁:作文常见的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写景文等。

2.作文的要点:作文要有主题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等特点。

3.作文的结构:作文的结构包括开头、承接、展开、高潮、尾声五个部分,要注意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人教版七年级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语文。

(一)基础知识。

1. 字音字形。

- 重点掌握课本后的字词表,包括易错字的读音(如“确凿(záo)”不能读成“zuò”)和字形(如“云霄”的“霄”不能写成“宵”)。

- 多音字(如“行”有“xíng”和“háng”等读音)、形近字(如“辩”“辨”“辫”)的辨析。

2. 词语理解与运用。

- 掌握课本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如“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

- 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如“神机妙算”是褒义词。

- 近义词的辨析(如“寂静”和“安静”的区别)。

3. 语法知识。

- 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例如“美丽”是形容词,“跑”是动词。

-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如“(聪明的)小明[在教室里]做〈完〉了(语文)作业”。

- 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等)及修改方法。

(二)文言文知识。

1. 重点实词虚词。

- 实词如“之”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辍耕之垄上”中“之”是“到、往”的意思;“何陋之有”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 虚词像“而”表示并列(“博学而笃志”)、承接(“温故而知新”)、转折(“人不知而不愠”)等关系。

2. 文言文句式。

- 判断句(“……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 省略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 文言文翻译方法。

- 留(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等)。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 删(删去无实义的词,如句首的发语词等)。

- 换(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

- 调(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应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现代文阅读。

1. 记叙文阅读。

- 概括文章内容(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及其作用(如外貌描写可以刻画人物形象)。

七年级语文全级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全级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全级知识点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而在七年级的学习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点,以便能够较好地理解、阅读和写作。

一、词语运用(一)词语辨析1. 形近字辨析:茫茫/盲目;突出/突破;2. 近义词辨析:悲哀/伤心/难过;分别/各自/各异;(二)词义理解1. 理解词语的抽象含义:正义、人权、主权等2. 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反面教材、逆耳忠言等二、基础语法(一)词性、构词法1. 词性分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代词、量词、数词、叹词2. 构词法的常见形式:前缀、后缀、合成(二)句子成分1. 句子成分的分类: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2. 句子的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三、修辞方法(一)修辞手法1. 比喻、拟人、象征、排比、反复等2. 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文章语言表达中的应用(二)修辞目的1. 描述、记叙、议论、抒情等不同修辞目的的表达方式2. 修辞目的和文章表达效果的关系四、文言文阅读(一)古代文化1. 古代文化底蕴,如诗词、文学、历史、哲学等2. 文化传统对现代人生命的影响(二)古代文言、句型解读1. 学习文言文中的句型、词汇和语序2. 解读古代文言文诗词段落,理解古代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精神五、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化1. 现代文化底蕴,如音乐、电影、流行文化、科技等2. 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二)现代文章解读1. 了解现代文章的流派、文体及其特征2. 分析现代文章的表达和修辞手法,加深对现代文化的认识以上是七年级语文全级知识点的一些方面,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知识点需要学生们深入学习和掌握。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相信学生们会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和更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道路。

七年级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一、语文基础知识1.1 汉字基础:笔画、构造、读音、常用词汇。

1.2 词语基础:词义、词性、词组、常见搭配。

1.3 语法基础:句子成分、句子结构、语法规则。

1.4 阅读技巧:字词理解、理解题材、推理判断、归纳概括。

二、古诗词鉴赏2.1 古诗詞體裁:诗、词、赋、曲。

2.2 古诗词语言修辞:比喻、夸张、拟人、对仗、排比、叠词等。

2.3 古诗词作者和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他们的名篇。

2.4 古诗词赏析:从意境、音韵、节奏入手,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三、现代文基础3.1 散文:散文的特点和基本结构,以及常见的散文体裁。

3.2 小说:小说的基本组成部分、叙事技巧和阅读方法,以及常见的小说体裁。

3.3 新闻和报道:新闻的特点、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以及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

四、写作技巧4.1 写作基本功:字词运用、语法调整、篇章结构等。

4.2 写作指导:如何组织文笔、如何处理细节、如何增强语言感染力等。

4.3 写作范文:介绍优秀的中小学生作文,分析其成功之处。

五、文化知识5.1 中国文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

5.2 世界文化:世界历史、著名文化产物、世界名人等。

5.3 现代社会:新闻热点、科技进展、社会问题等。

六、语文课外拓展6.1 语言知识:语言学习、口语实践、语言艺术鉴赏等。

6.2 阅读体验:读书阅历、文化体验、思维启发等。

6.3 综合拓展:语文与艺术、语文与历史、语文与社会等。

总结:七年级语文学科的知识点较为广泛,包含基础知识、古诗词鉴赏、现代文基础、写作技巧、文化知识、语文课外拓展等。

学生需要从汉字基础、词语基础、语法基础等基本功开始入手,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掌握写作的技巧,培养综合素质,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初一版)一、叙述人称(三种人称):1 、第一人称 ( “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

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

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

“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

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

”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 )2 、第二人称 ( 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 、第三人称 ( 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1 、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

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 + 分叙(分叙 1+ 分叙 2+ 分叙 3+ 分叙 n ) + 结尾。

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

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 、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

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

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

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平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 (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 、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等等。

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四、修辞:1 、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2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 、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

7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抒情酣畅;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8 、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

五、结构安排: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 、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 、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 、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 1 )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

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解释: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有一个方法或手段问题,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为表达方式。

比如: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1 、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 、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 、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 、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标点符号:1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2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3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八、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海燕》以海燕象征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 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九、试卷题目常见的一些术语(问题):1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2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3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

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4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5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6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7 、注: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句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十、其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二种抒情: 1 、直接抒情指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由于是作者直接出面,直接抒情时的语言往往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 1 )为抒发感情而选择某种形象( 2 )针对形象直接抒情2 、间接抒情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

( 1 )借人物之口来抒情。

( 2 )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连贯、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

三种说明顺序:( 1 )时间顺序、( 2 )空间顺序、( 3 )逻辑顺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