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应用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人教版)教案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并会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本质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培养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认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应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反应,让学生领会学以致用的思想。
【重难点分析】重点: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对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的判断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及应用。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盐以及复分解应,下面大家回顾以下内容:[提问]:什么是复分解反应?[生]:回答[师讲解]:表达式:AB + CD AD + CB[问]:这类反应的特点是什么呢?[生回答]:双交换,价不变。
[过渡]:复分解反应一般发生在酸、碱、盐之间,那么酸、碱、盐之间一定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二.活动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师]:首先让学生到讲台演示两个实验!一个学生演示,一个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活动]: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整理到学案上,并试着写出这两个实验所涉及到的反应。
[投影]: 让学生看屏幕检查自己的方程式是否正确,强调Cu(OH)2是蓝色沉淀,BaSO4是白色沉淀。
[小组讨论]:1.上述两个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共同之处?2.酸碱中和反应的生成物中,相同的生成物是什么?3.碳酸钠、碳酸钙等含碳酸根的盐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可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过渡]:根据以上讨论,想要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物有什么特点呢?[生归纳]:回答[师总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AB + CD == AD + CB2.反应物条件 1.生成物条件[过渡]:在生成物中气体和水容易判断,最难判断的是沉淀的生成。
下面我们分析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

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 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导入】 观看视频美国大片《越狱》,并提出问题:迈克是怎样利用除草剂和磷酸来制取 硫酸来越狱的呢? 【教师】视频中迈克是怎样利用除草剂和磷酸来制得硫酸来越狱的呢?你一一想知道吗? 【群答】想【教师】很好,那就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吧。
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什么叫做复分解反应。
【群答】在溶液中,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PPT 1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在溶液中,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 反应”【教师】复分解反应的核心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
根 据前面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可以知道化合物包括?【群答】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r【副板书】氧化物化合物」酸碱 ■盐【教师】而最常见的复分解反应通常发生在酸、碱、盐之间,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着将 他们进行两两组合呢?比如说【群答】酸和碱、酸和盐、碱和盐、盐和盐 【副板书】°氧化物化合物 酸 1<碱 ===L 盐丿【教师】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所有的化合物之间都会发生复分解反应呢?比如给出的这 四个反应,他们之间能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PPT 1&CO + H 2SQ =r酸+碱 类型酸+盐 碱+盐AgNO 3 + HCl =KQH + Na 2CQ =NaQH + CuSQ 4 =【追问】如果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又需要什么条件呢?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呢?【教师】设计实验之前,首先请大家参考“九上化学教材第一单元P8 第2自然段”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也就是新物质,而产生新物质的同时,常常会伴随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而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PPT】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而产生新物质的同时,常常会伴随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而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

课题: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淮南二十中李仁清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2、能够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判断;3、掌握有关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二、重点、难点:重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发生。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Ca(OH)2 + H2SO4——HCl+Fe2O3-----Na2CO3 + Ca(OH)2——CaCO3 + HCl ——CuSO4+BaCl2-----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3、探究实验:类型一:酸+碱——盐+水类型二:酸+金属氧化物——盐+水类型三:酸+盐——新酸+新盐类型四:碱+盐——新碱+新盐类型五:盐+盐——新盐+新盐归纳总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4、介绍酸碱盐溶解性分析教材P114附录Ⅰ,总结口诀。
酸:大多可溶。
碱:钾、钠、氨、钡可溶,钙微溶。
盐:钾、钠、硝、铵皆可溶;氯化物难溶氯化银;硫酸盐难溶硫酸钡;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学生背诵溶解性表或口诀5、应用探究: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
五、板书设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一、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二、酸、碱、盐的溶解性酸:大多可溶。
碱:钾、钠、氨、钡可溶,钙微溶。
盐:钾、钠、硝、铵皆可溶;氯化物难溶氯化银;硫酸盐难溶硫酸钡;碳酸只溶钾、钠、铵。
三、反馈训练。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课题1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1、设计理念及教材分析: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本教学设计针对学生学习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其应用枯燥、困难的特点,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线,采用分类、归纳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建构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加深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从“被学”到“会学”再到“乐学”学习品质,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复分解反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课题一《几种常见的盐》中的一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二课时。
本课题通过化学反应实验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化学反应实验的讨论,分类、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最后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酸碱盐溶解性表,探究实验“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加强对复分解反应条件的认识和掌握。
2、学情分析、重难点创新教学设计特点在此之前,学生已对酸和碱的性质学习,认识了复分解反应的一种——中和反应,在本课题的上一节课已经通过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逐步接触到了复分解反应。
但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学习归纳能力不足,在归纳复分1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时,往住得不出准确的结果。
另外,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比较差,利用刚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足。
本重难点创新教学设计打破了常规的以教材编排为主的束缚,结合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多媒体技术动画模拟,采用分组实验探究的方式,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分类对酸和碱反应、酸和盐反应、盐和碱反应以及盐和盐反应等增加了常见的一些复分解反应的例子,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细致化,拓宽学生思维,促进学生顺理成章的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加深对复分解反应及其条件的理解。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复分解反应的教案

复分解反应的教案清河实验中学李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并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的条件;(2)能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够进行;(3)能够正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⑷能从微观的角度,即离子之间的互换反应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具体复分解反应的探究,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2)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重视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概念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2)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增长知识,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重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的条件。
难点:对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的判断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观察下列实验药品,能否按照酸、碱、盐进行分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性质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什么是复分解反应?我们共同回忆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思考并书写化学方程式hcl + naoh = nacl + h 20学生讨论交流:分析以上化学方程式的特点。
学生回答:1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2•各成分互相交换3•各元素化合价不变4.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分析复分解反应的特点:(1)化合物(2)相交换(3)价不变学生活动:写出方程式并分析它们是否是复分解反应。
2.设计探究,归纳条件提出问题:是否化合物之间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归纳:有气体,沉淀或有水生成,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学生活动:判断下列物质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
如能发生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演示过程,认识本质提出问题:能否从微观的角度说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本质是什么?4.总结归纳,有效应用提出问题:你能归纳出初中化学中常见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吗?提示:复分解反应是发生在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可以从化合物的类别入手归纳。
复分解反应的应用-离子共存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复分解反应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2.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实质3.会运用复分解反应解决物质的共存、鉴别、除杂、。
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物质间能否相互反应,并得出常见化合物之间发生反应的实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
二、重点: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难点:复分解反应的应用三、学习方法指导 :记住常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和常见的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会解决物质的鉴别、除杂、推断等问题,教会学生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师:生活中处处存在分类,如网络中的信息、超市中的商品和图书馆里的图书,请同学们将屏幕上的部分化学药品分类到对应的实验柜中。
生:看屏幕,思考并分析,将物质放到对应的实验柜里。
师:初中已经学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请同学们看学案活动一,将已经学习的部分化学方程式归类。
活动一:学会分类(请用序号填空)思考以下物质是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思考、回答①Na2SO4 +BaCl2②AlCl3 + KOH③NaCl + KNO3 ④Fe(OH) 3 +CuCl2⑤H2SO4+ NaCl⑥HCl +Mg(OH)2[归纳]1、复分解反应的类型(提示:五大类即酸碱盐的五种化学性质):师:用微观示意图与学生一起探讨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小结归纳2、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离子相互交换,离子浓度降低。
3、常见的八种沉淀物:BaSO4、AgCl ;(不溶于稀硝酸)CaCO3 、BaCO3Mg(OH)2、Al(OH)3、Cu(OH)2 (蓝色)、Fe(OH)3(红褐色)[过渡]在中考题型中,并不会要求学生们书写这些沉淀或离子对的化学式,记住它们,是为了能灵活运用于解题。
下面,我们就来练一练。
[典题训练]题型一:共存例1、(2013•南京)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H+、HCO3- B.Na+、Ca2+、CO32-C.K+、NO3-、H+ D.H+、Cl-、OH-例2、(2012•南京)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A.Ba2+、Cu2+、OH- B.Na+、Cl-、SO42-C.Na+、H+、CO32- D.Fe3+、Cl-、NO3-[归纳]熟练掌握12对常考的不能共存的离子对,是解这类题的关键。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教材和学情分析:《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应用》是九年级下册11单元内容,它将酸碱盐的相关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知识点多,关联度大,考题形式多样化,难度较大,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
因此,学生在掌握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特点、实质以及反应条件的基础之上,还要会灵活运用,从而克服畏难情绪。
教学重难点:重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特点、实质、反应条件;难点:复分解反应的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1.巩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特点、实质;2.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反应条件;3.会运用复分解反应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4.通过复分解反应的特点、条件及应用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教学过程:【考点3】判断离子(物质)是否共存:例3: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H+、Cu2+、OH-、SO2-4B.B.H+、Ca2+、Cl-、HCO-3C.Ag+、Mg2+、NO-3、Cl-D.D.Al3+、Fe3+、Cl-、NO-3E.Na+、NH+4、SO2-4、OH-F. F.Zn2+、NH+4、NO-3、SO2-4提问:判断离子物质是否共存的方法是什么?教师点播:解题关键……【考点4】除杂问题例4:除去下列括号中的杂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NaCl(Na2CO3)NaCl(MgCl2)NaOH(Na2CO3)HNO3(H2SO4)提问并讨论:正确的除杂试剂和操作方法是什么?提问:除杂问题解题的技巧是什么?。
初中复分解教案

初中复分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3. 能够运用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1. 复分解反应的判断。
2. 复分解反应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复习已有知识,回顾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存在一种反应类型能够同时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2. 提问: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它有什么特点?二、探究新知1. 讲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复分解反应是指一个化合物在反应中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新化合物。
2. 分析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反应物是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新化合物。
3. 讲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物中的离子能够与生成物中的离子形成沉淀、气体或水。
4. 举例说明复分解反应的发生过程,如:AgNO3 + NaCl → AgCl↓ + NaNO3。
三、应用拓展1. 让学生尝试分析一些实际例子,判断是否为复分解反应。
2. 引导学生思考复分解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制取氧气、制取氢气等。
四、总结反馈1.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3. 复分解反应的实际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并能够运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复分解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应用教案(兼做学案)
、这节课我们的目标是
(1) 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 从离子的角度去认识复分解反应。
(3) 会运用复分解反应解决离子的共存、物质的鉴别、除杂等问题。
1、展示两瓶没有标签无色溶液的,你有什么问题?
2、 溶液取样混合,出现白色沉淀,你有什么猜想?
3、 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观察现象,提出猜想。
三、丿忆——知识回顾
1、复分解反应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义:由 ______ 相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 的反应
(2) 条件:生成物条件 有 ___________ 或 _________ 或 _________ 生成
反应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复分解反应
AgNO 3+HCI=AgCI J +HNO 3 Na 2CO 3+Ca(OH) 2=CaCO 3 J +2NaOH Na 2CO 3+BaCl 2=2NaCI+BaCO 3 J 四、 学—— 让我们一起学习和提高
1、 提出问题: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观看动画演示) 2、 总结归纳
复分解反应相互交换成分就是相互交换 _______________ 从而生成沉淀或水或气体。
生成水的离子对 _________________
生成气体的离子对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生成沉淀的离子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练——让我们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
让我们一起探究和交流
a 酸+碱=盐+水 H 2SO 4+2NaOH=Na 2SO 4+2H 2O
b 酸+盐=新酸+新盐
c 碱+盐=新碱+新盐
d 盐+盐=新盐+新盐
题型一:物质间的反应(离子共存)
1.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入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 CuSQ、KOH NaCI
B. Ba(OH)2、K2SQ、HCl
C. NaCI、BaCQ、KNQ3
D. HCl、Na z SQ、KCI
2、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
A 、Ca2+2+
Mg CI-CO s2-
B 、Ba2+3+
Fe SO42-CI-
C 、
+
H
2+
Ba NO s-CI-
D 、
+
K
+
Na SO42-NO s-
题型二:鉴别
1
、
只选种试剂就鉴别出NaCI溶液和Na z CO s溶液
2、下列试剂中,能把KOH溶液、稀硫酸、CaCl2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A . KCI溶液
B . K2CO3溶液C. NaNO s溶液D •稀盐酸
3、现有一瓶NaOH溶液,因保存不善发生部分变质,请选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质证明其已经发生了变质。
题型三:除杂
提出问题:现在要求把上题中溶液中的Na2CO s去除,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溶液用什么
试剂,怎么操作?
练习
1、除去稀盐酸中混有的少量硫酸,应加入适量()
A、AgNO溶液
B、BaCb溶液
C NaOH溶液D、Ba(NO)2溶液
六、悟----让我们反思今天的学习: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方法?还有什么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