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概述

合集下载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




什么是小头症?为何之前不受人们关注的寨卡 病毒如今备受重视?
概述

小头症是一种罕见病,婴儿在子宫或 者婴儿期大脑发育异常,从而导致头 部出现非正常变小。患有小头症的婴 儿在生长发育中大脑发育困难,体格 发育明显异常,智力发育显著迟缓, 有的患儿会出现抽风、四肢僵硬或者 手足徐动及瘫痪。 寨卡病毒本身不威胁生命,但病毒可 能引发的小头症却会导致婴幼儿大脑 发育障碍,给儿童、家庭及社会带来 沉重负担。
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 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 痛或结膜炎等。


临床表现

(三)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 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 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 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四)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 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 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 关系尚未明确。

实验室检查
寨卡病毒应急处置
一、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按统一的调查表对每一个病例进行调查,并核实诊 断。 2、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 3、追踪本次流行的传染来源。 4、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 卫生习惯,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5、流行期间随时对伊蚊进行调查,计算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 容器指数等。 6、及时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和定期捕捉伊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 7、必要时可对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鉴别诊断
➢ 主要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 其他:与西尼罗热、黄热病、微小病毒、
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 鉴别。
鉴别诊断(登革热)
➢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Ⅰ~Ⅳ型。 ➢ 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后传播。 ➢ 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
全球每年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是可能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 可传播该病毒。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埃及伊纹
白纹伊纹
脚上都有黑白相间 的条纹称为花斑蚊
胸部背侧 有一对弯 曲的白线, 中间有两 条纵形白 线
胸部背面有 一条白线
就行病学
➢ 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 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 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 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 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诊断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 合以下之一者: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寨卡病毒。 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
4倍以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 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

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

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

26
我国输入病例情况
第2例输入病例:广东省
患者,男,28岁,未婚,江门市开平市人。长期在委内瑞 拉从事文具销售等工作。2月9日自委内瑞拉启程返中国,2 月12日10:32抵达白云机场入境健康检疫体温38.5℃,头面 部及胸背部可见红色斑丘疹,检验检疫局采血筛查寨卡病毒 ,并报送至市八医院隔离救治。2016年2月12-13日广东出 入境检验检疫局、我中心检测为血样阴性,尿样阳性。15 日国家疾控复核确认为我国第2例输入病例,也为广东省和 广州市首例。
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上的一个病例报告:在小头畸形胎 儿中找到病毒。
因果关联仍需进一步研究。
整理课件
18
格林-巴利综合征
2013-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病和登革热混 合疫情后,当地发现格林-巴利综合征异常上升 2015年,巴西寨卡病毒病疫情期间,也观察到格林-巴利综 合征的上升
巴西已监测到76名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人,其中55%( 42/76)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62%(26/42 )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曾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状 两者之间确切病因关系也有待研究
病毒在自然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循环。
病毒抵抗力尚不完全明确,应与黄病毒属类似:不耐酸 、不耐热。
整理课件
4
疾病概述:寨卡病毒(Zika Virus)病原学
1951年到1981年,人类感染该病毒的个案陆续在非洲的 埃及、加蓬、塞拉利昂、坦桑尼亚、乌干达和亚洲的印 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散发报 告出现。 寨卡病毒也相应的存在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 寨卡病毒的全基因组均已被人类测定,近期美洲寨卡疫 情的基因分析提示流行毒株倾向于亚洲型。新毒株所编 码的非结构蛋白可能使得病毒在人体中具备更强的复制 能力,但具体的毒株基因分析仍在进行中。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该病毒可被60℃以上温度、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三)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

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四、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

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新发传染病介绍

新发传染病介绍

新发传染病介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越来越大。

不时有新的传染病被发现,给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本文将介绍一些近年来新发传染病,并提出预防措施。

一、寨卡病毒感染寨卡病毒感染是一种由寨卡病毒引起的疾病,起源于非洲,之后迅速传播到美洲和亚洲。

该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感染后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肌肉疼痛等。

尤其对孕妇来说,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症等严重后果。

为预防寨卡病毒感染,应加强蚊虫控制,避免蚊虫叮咬,在疫情高发地区的孕妇尤其要注意个人保护。

二、埃博拉病毒感染埃博拉病毒感染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起源于西非。

该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传播,感染后的潜伏期为2到21天。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出血、肌肉疼痛等。

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病死率较高,预防措施包括加强个人防护、确保安全的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的培训,以及对可能被感染的人进行隔离。

三、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感染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最早在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被发现。

该病毒主要通过与患者密切接触传播,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呼吸困难、肌肉疼痛等。

虽然MERS的传染性相对较低,但病死率较高,近年来也有少量的病例在亚洲等地出现。

为预防MERS感染,应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有症状的患者密切接触,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四、斑疹伤寒感染斑疹伤寒是一种由斑疹伤寒双歧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污染传播。

感染者主要症状为持续高热、全身不适、皮肤出现斑疹等。

斑疹伤寒感染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

为预防斑疹伤寒感染,应注意食品卫生,充分煮沸或消毒饮用水,避免食用未熟或受污染的食物。

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近年来全球性关注的新发传染病。

它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最早报告于中国的武汉。

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可引起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传染病学笔记 总结14:登革热、寨卡病毒病

传染病学笔记 总结14:登革热、寨卡病毒病

14 登革热、寨卡病毒病(一)登革热【概述】·仅次于疟疾的第二大热带传染病·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流行·登革热:登革病毒引起经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又名“骨痛热”·临床特点: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三种临床类型。

【病原学】1 基本概述·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血清学分型:Ⅰ-Ⅳ型,均可感染人2 理化特性·对热敏感·甲醛液、乙醚、紫外线可灭活·耐低温【流行病学】1 流行地区·世界: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南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2 流行季节夏秋雨季,周期性(隔年高发)3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毒感染的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伊蚊4 传播途径伊蚊叮咬:白纹伊蚊(广东、太平洋岛屿)、埃及伊蚊(海南、东南亚)5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巩固的免疫力,对异型病毒感染则不能形成有效保护“二次感染学说”:再次感染异型,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潜伏期:3-14d(一)症状与体征1 发热急骤畏寒、高热伴乏力2 疼痛严重的头痛、眼眶痛、腰背痛、全身骨骼、关节和肌肉疼痛,又有“碎骨热”之称。

3 皮疹全身分布,斑丘疹4 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5 胃肠道症状6 其它·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肝功能不全·重症患者可能导致休克、昏迷(二)临床分型1 WHO·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2 我国·典型登革热:发热期、极期、恢复期·轻型登革热·重型登革热(三)分期1 发热期·发热:起病急,可伴畏寒;发热3-5天后温度恢复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双峰热型或马鞍热·疼痛:全身骨、关节、肌肉痛·皮疹与出血:病程3-6天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样皮疹和点状出血疹;束臂试验阳性2 极期病程3-8天·病情加重:腹部剧痛、持续呕吐、高热不退等·血浆渗漏表现:球结膜水肿、心包积液、胸腹水,严重者可休克·出血·脑炎或脑病·多器官损害3 恢复期极期后2-3天,症状减轻WBC开始上升,PLT渐恢复(四)重型登革热早期如典型登革热,3-5天加重·剧烈头痛、呕吐、昏迷、颈强直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消化道大出血、出血性休克1 高危人群·二次感染者·慢性基础疾病者·老、幼、孕·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2 预警指标·退热后病情恶化·腹部剧痛·持续呕吐·血浆渗漏·嗜睡、烦躁·明显出血倾向·少尿(五)其它分型1 登革出血热典型登革热表现,乏力、肌痛不显著,出血表现明显2 登革休克综合征典型登革热表现,明显出血倾向、周围循环衰竭,病情凶险【辅助检查】1 血常规·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2 尿常规少量蛋白、红细胞,可有管型3 血生化凝血指标异常4 抗体·病后3-5天检出IgM,维持2-3月·病1周检出IgG,维持数年至终生5 抗原及核酸检测早期诊断6 影像学·B超:肝脾肿大·胸片:胸水·CT和MRI:脑水肿,颅内出血【诊断】(一)诊断1 疑似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2 临床诊断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WBC、PLT同时减少,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 确诊病例:疑似/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or 分离出登革病毒or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二)重症登革热诊断有以下情况之一者1 严重出血:皮下、呕血、黑便、颅内出血等2 休克3 重要脏器损害:肝损伤、肾衰、脑病【鉴别诊断】1 与发热伴出血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 与发热伴皮疹:猩红热、流脑、斑疹伤寒3 有脑病表现者:与其它CNS感染鉴别4 WBC及PLT减低明显者:与血液系统疾病鉴别【治疗】1 治疗原则: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2 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3 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救治4 解除防蚊隔离的标准:病程超过5d+热退24h以上5 出院标准:热退24h以上+临床症状缓解6 登革热是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寨卡病毒的介绍及治疗

寨卡病毒的介绍及治疗

寨卡病毒的介绍,治疗以及预防措施一、寨卡病毒的分类、来源及传播范围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的虫媒病毒,登革病毒(引起登革热)、西尼罗病毒病(引起脑炎)以及丙肝病毒(引起肝炎)属于同一类病毒,这些病毒的基因组均是一条单股正链RNA病毒,寨卡病毒共有10794个核菅酸,编码包含3419个氨基酸的一个多聚蛋白,该病毒有包膜,直径40~70纳米,主要通过伊蚊叮咬感染和传播,罕见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它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森林中的猕猴身上被发现,也因此而得名。

寨卡病毒主要在美洲大部分地区以及非洲、大洋洲等地传播。

寨卡病毒之所以在南美和中美洲迅速传播,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该地区的人群从未接触过寨卡病毒,缺乏免疫力;二是该地区广泛存在传播病毒的虫媒——伊蚊。

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病毒的感染途径相似,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也警告,凡是在登革热流行的区域。

都有可能大规模暴发寨卡病毒,致使其流行,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寨卡病毒的危害大部分感染寨卡病毒的人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然而大约有20%的感染者会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和结膜炎等症状。

最危险的是在患小头症的婴儿脑部发现该病毒的存在,进一步证明孕妇如果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神经发育畸形和小头症,引起儿童智力障碍和痴呆。

三、寨卡病毒的治疗及预防措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加强病毒的流行病调查,包括检测寨卡病毒的方法、确切查明病毒感染的人群和地区,以便采取隔离措施,保护孕妇不被感染;其次,是加强病毒学基础研究,查明寨卡病毒引起神经发育畸形和新生儿小头症的原因,并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高效的预防疫苗,包括DNA疫苗和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

对于个人来说,目前,应避免去有寨卡病毒蔓延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尤其是孕妇,更应该避免。

如果近期必须到有疫情发生的地区,一旦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其次,还要注意避免被蚊虫叮咬,尤其到了我国的春夏季,在登革热和伊蚊流行的广东、海南、云南等地,还应大力消灭蚊子,切断寨卡病毒传播的媒介,防患于未然。

寨卡病毒病防控知识

寨卡病毒病防控知识

Company Logo
四 川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 听力等改变。 越来越多研究结果提示,孕妇感染寨卡病 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 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 明确。
Company Logo
四 川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报告国家或地区 巴西 哥伦比亚 美国 马提尼克 佛得角 法属玻里尼西亚 巴拿马 萨尔瓦多 波属圭亚那 巴拉圭 西班牙 马绍尔群岛 波多黎各 斯洛文尼亚 加拿大* 哥斯达黎加* 多米尼加* 海地* 洪都拉斯* 苏里南*
四 川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ompany Logo
四 川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地区分布

寨卡病毒病目前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 、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1947年病毒发现 至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病主要表现为散发。2007年在 太平洋岛国出现暴发疫情。2013-2014年在南太平洋的法 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疫情,报告病例约10000例。2015 年开始蔓延至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多个国家。北美洲的美国 、加拿大,亚洲及欧洲部分国家有输入病例报告。我国目 前有输入病例报道,随着蚊媒活跃季节的到来,有伊蚊分 布的地区存在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概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殷文武2016年4月11日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一种蚊媒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目前在美洲地区流行的为亚洲型•1947 年,首次在乌干达Zika森林恒河猴体内分离出•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同属的病毒:登革病毒、乙脑病毒、黄热病毒等•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无症状感染很常见,感染者约20%发病,临床症状温和,一般持续2-7天,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罕见•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皮疹、发热、关节痛或结膜炎等•婴幼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目前尚无疫苗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寨卡病毒感染致神经系统疾病•WHO(2016年4月7日):✓基于现有观察性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寨卡病毒感染可导致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已达成强烈科学共识✓6个国家或地区报告发生寨卡病毒感染致小头畸形✓13个国家或地区报告寨卡病毒感染导致格林-巴利综合征•已发表文献研究表明:–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研究估算结果,孕妇妊娠头三个月感染寨卡病毒,其胎儿小头畸形患病率最高,约为1%•巴西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孕妇头三个月感染寨卡病毒并出现寨卡病毒病症状,胎儿小头畸形患病率为22%–法属波利尼西亚:寨卡病毒感染者并发GBS概率为2.4/万传染源•患者•无症状感染者•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传播途径•蚊媒传播:–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人与人之间传播–母婴传播•包括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或孕妇分娩过程中传播给新生儿•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性传播•可通过性传播,目前报道的少量病例均为男性患者感染女性性伴,尚无证据表明感染寨卡病毒的女性可将病毒传播给其性伴–血液传播•可能通过输血传播,目前已有可能经输血传播的病例报告传播途径研究进展-体液•患者的唾液和尿液检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2月5日,巴西卫生部下属研究机构发现•精液–由男性向其女性性伴传播(报告2例,其中1例是在男性患者出现症状前几天感染了其性伴)–精液中存活时间:27至62天•患者为一名68岁英国男性,其从库克群岛归国一周后检出寨卡病毒阳性,并发现出现发热症状–2月11日EID通信稿Detection of Zika virus in semen. Emerg InfectDis. 2016 22.中国实验室检测研究提示●寨卡病毒病病毒血症持续时间可能在10天以内●发病10天以后血清中不易检测到病毒核酸●患者尿液中存在病毒核酸,且持续时间长于血清●患者唾液中存在病毒核酸,可能持续时间长于血清,病毒载量可能高于血清传播媒介—伊蚊•蚊媒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蚊种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沿海市县及火山岩地区,广东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及临沧市,以及台湾嘉义县以南及澎湖县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一线及以南广大区域潜伏期和传染期•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传染期–患者的确切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发病早期可产生病毒血症,具备传染性。

–病毒血症期多为5-7天,一般从发病前2-3天到发病后3-5天,部分病例可持续至发病后11天。

–患者尿液可检出病毒,检出持续时间长于血液标本。

–患者唾液也可检出病毒,病毒载量可高于同期血液标本。

–病毒在患者精液中持续检出时间长,个别病例发病后62天仍可检出病毒核酸。

–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及期限尚不明确。

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患者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发病季节特点•寨卡病毒病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国际疫情概述•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

•1947年发现病毒至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主要表现为散发(全球14例)•2007年,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暴发(185例)•之后数年,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旅行者中有散发病例报告•2013年~2014年,太平洋岛国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报告病例约10,000例•2014年2月,智利的复活节岛发现1例本地感染病例•2015年开始蔓延至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

国际疫情进展•2007年1月1日-2016年4月7日,全球报告有寨卡病毒传播或相关证据的国家或地区63个•其中既往发生暴发但现在疫情已结束的国家或地区5个(库克群岛、法属玻里尼西亚、智利复活节岛、雅浦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新喀里多尼亚);•出现本地病例、但尚无传播蚊媒、可能通过性传播而感染的国家或地区6个(阿根廷、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美国和智利)。

国际疫情进展•2016年以来,WHO西太区有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经蚊媒传播:美属萨摩亚、斐济、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萨摩亚、汤加和越南,WHO 东南亚区则有1个国家:泰国。

•近期,美洲国家或地区通过IHR通报机制向WHO报告的寨卡病毒病病例数呈下降趋势2015年以前报告国家仅限于非洲和东南亚来源:WHO ZIKA Stratigic Response framework&joint2015年有病例报告国家蔓延至南美和中美来源:WHO ZIKA Stratigic Response framework&joint中美及南美国家病例时间表来源:WHO ZIKA Stratigic Response framework&joint operations plan2015-2016年美洲出现蚊媒所致的本地传播的国家和地区(截至2016-4-7)2015~2016年美洲地区向WHO通报的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数周分布(PAHO,截至2016年3月31日)2015~2016年巴西Pernambuco州每周报告的寨卡病毒病、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与小头畸形病例数变化(PAHO)小头畸形巴西小头畸形病例报告数地区分布•2015年10月22日-2016年4月2日,新生儿中共报告6906例小头畸形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疑似病例–1046例确诊为小头畸形和/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814例排除–4046例正在调查中•病例主要发生在东北和东南部–东北:75%的疑似,93%的确诊–东南:14%的疑似,2.5%的确诊东南亚疫情概况•2007-2015: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曾有旅行者中发生病例的零星报告•2016:–越南(4月5日)报告2例病例(未通报旅行史)–我国台湾报告1例从泰国旅行归国的病例–美国报告1例从菲律宾旅行归国的病例–芬兰报告1例从马尔代夫旅行归国的病例–马来西亚、老挝等国家和地区从既往登革热疑似病例标本检出寨卡病毒感染证据寨卡病毒病性传播预防指南(CDC)•男性患者发病后至少间隔6个月•女性患者发病后至少间隔8周•有寨卡病毒流行区旅行史的成年男女,在离开疫区后至少8周以上才可准备生育Petersen EE, et al. MMWR : 25 March 2016.2016年我国输入性寨卡病毒病周分布0246812345678910111213病例数周(按报告日期)我国内地输入性病例•2月3日-4月10日,我国内地报告输入性寨卡病毒病16例–报告省份:广东11例,浙江4例,江西1例–输入国:委内瑞拉12例,萨摩亚3例,苏里南1例–入境口岸:广州8例,深圳7例,上海1例–病例均为轻症–年龄中位数19.5岁,范围6-47岁–男性10例,女性6例病例发现途径•入境检疫发现3例–继而通过指示病例的追访再发现4例•入境后就医后发现4例–继而通过指示病例的追访再发现1例•当地主动健康随访发现3例•3例病例入境后首次就医时,首诊医生均考虑为皮肤过敏进行诊治,未考虑寨卡病毒病谢谢!2016年4月输入风险评估•预计4月份我国将继续发生输入性病例•输入风险可能较前期有所下降•输入病例主要来源仍将是美洲和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国家不会成为输入病例的主要来源国2016年4月本地传播风险评估•广东、云南、海南、福建、广西和浙江等重点省份存在发生本地传播可能•发生本地传播风险较低风险管理建议•有本地传播风险的省份需加强蚊媒监测,在没有病例发生时,要将BI控制在20以下•做好输入性病例的监测,有本地传播风险的省份发现输入病例后要将疫点周边地区的BI控制在5以下•做好赴疫区旅游人员和在疫区的留学、务工和商务人员的健康提示,提高个人防蚊能力•孕妇及准备怀孕的女性应尽量避免前往疫区旅行•跟踪国际寨卡病毒病疫情进展,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疫情进展,动态开展风险评估病例报告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如为输入性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X省X市X县”。

病例报告要求•各县(区)内出现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接到报告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