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配筋总结
梁板柱配筋规范最牛总结

梁板柱配筋规范最牛总结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结构设计规范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梁板柱结构作为建筑结构中常见的组合形式,在设计和构造方面要求相对较高。
本文将从规范的角度出发,总结一下梁板柱配筋规范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一、梁的配筋规范1.梁的受力特点:梁一般承受弯矩和剪力,因此在配筋时需要考虑受力特点和力的传递路径。
2.梁截面布置要求:梁的截面应该布置合理,能够满足受力要求,同时尽量减小截面尺寸,提高材料利用率。
3.配筋率:梁的配筋率是指钢筋面积与截面面积的比值,一般在0.01~0.08之间。
配筋率过小会导致截面受力不均匀,配筋率过大则会浪费材料。
4. 钢筋直径和数量:梁的钢筋直径和数量应根据受力计算确定,一般采用直径为12mm、16mm、20mm等。
5.最小配筋率:梁的最小配筋率是指在弯矩和剪力作用下,截面中钢筋的最小面积占截面面积的比例。
一般按规范规定的数值计算。
6.钢筋的保护层:钢筋应该与混凝土表面保持一定的间距,以提供足够的保护层厚度,防止钢筋锈蚀。
二、板的配筋规范1.板的受力特点:板一般承受弯矩和剪力,因此在配筋时需要考虑受力特点和力的传递路径。
2.板的厚度和配筋率:板的厚度和配筋率应根据受力计算确定,一般来说,板的厚度越大,配筋率越小。
3. 钢筋直径和数量:板的钢筋直径和数量应根据受力计算确定,一般采用直径为6mm、8mm、10mm等。
4.面筋和肋筋:板的配筋主要有面筋和肋筋两种形式。
面筋一般平行于板的一侧,用于抵抗板的弯矩。
肋筋一般垂直于面筋,用于增加板的刚度和强度。
5.钢筋的保护层:与梁相同,板的钢筋也应该与混凝土表面保持一定的间距,以提供足够的保护层厚度。
三、柱的配筋规范1.柱的受力特点:柱一般主要承受压力,因此在配筋时需要考虑受力特点和力的传递路径。
2.柱的截面尺寸:柱的截面尺寸应根据受力计算确定,一般来说,柱的截面尺寸越大,承载能力越大。
3.配筋率:柱的配筋率是指钢筋面积与截面面积的比值,一般在0.01~0.08之间。
梁、板、柱配筋规范最牛总结

截面尺寸
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 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
柱抗震构造要求
剪跨比 剪跨比宜大于2。 截面边长比 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轴压比 柱轴压比不宜超过附表5的规定;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
5、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中各 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
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
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钢筋的
箍筋 截面尺寸
3、柱及其他受压构件中的周边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圆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 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箍筋直径
纵向受力钢筋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附表6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 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1、一般情况下,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附表7采用;
箍筋的间距和直 径
2、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 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 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
单层工业厂房柱
2、上柱,取阶形柱自牛腿面至起重机梁顶面以上300mm高度范围内;
厂房柱的箍筋应 加密的范围
3、牛腿(柱肩),取全高;
4、柱根,取下柱柱底至室内地坪以上500mm;
梁配筋注意事项总结

梁配筋中易错问题总结1.梁截面是否和模型中一致(注意变截面位置)。
2. 梁配筋是否满足计算结果。
3.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9.2.1.3条4.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
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
对架立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m~6m时,直径不应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9.2.6条5.梁的腹板高度hw不小于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
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但当梁宽较大时可以适当放松。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9.2.13条6.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当XL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也需满足此条)。
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6.3.3条(强条)7.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
钢筋混凝土构件配筋计算方法总结

一、单筋梁:已知弯矩求配筋①先求截面抵抗矩系数;②然后求内力矩的力臂系数;③得;④在求得截面抵抗矩系数后,由公式可得到相对受压区高度,由可判断是否超筋,若为超筋,按双筋重新设计,此时,。
二、单筋梁:复核构件弯矩计算,,若及,则。
三、双筋梁:配筋计算当时,为最小值,对于HRB335,HRB400级钢筋及常用的,当时,可直接取值,对HPB235级钢筋,砼等级小于C50时,可取计算,此时,。
四、双筋梁:已知,求①,;②,,计算时,若,可按未知重新配筋,若,,若较大,出现时,按单筋计算的值小于按双筋计算的,此时应按单筋梁确定。
五、偏心受压:对称配筋计算,已知,N,M,砼标号,钢筋级别,求。
注意此时不能用M代入力矩平衡公式计算,须由M求,求,得e后用Ne代入力矩平衡方程。
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由公式求出x,与值比较,若,按大偏心计算配筋,反之按小偏心计算配筋。
②按大偏心计算时,取,由求得,再判断是否符合最小配筋率要求并验算短边方向轴心受压的稳定。
③按小偏心计算时,,由此求得,此处是砼结构设计基本假定中的矩形受压区高度与中和轴高度的比值,C50及以下,C80时,C50~C80内插。
④以上求时公式中的e是轴向力作用点至受拉钢筋合力点之间的距离,需考虑初始偏心距和二阶弯矩偏心距增大系数,可由下列公式求出:是附加偏心距,其值取偏心方向截面尺寸的和20mm中的较大值;是柱的计算长度;是偏心受压构件截面曲率修正系数,时取1,中的A对T形、形截面均取;是偏心受压构件长细比对截面曲率的影响系数,当时,,当时,。
六、偏心受压:不对称配筋截面设计①按上小节偏心受压构件对称配筋计算步骤中的公式计算二阶弯矩偏心距增大系数,当时按大偏心计算,反之按小偏心计算。
②若为大偏心,,。
若已知,求,可由公式和公式联立求出;若求得,应加大截面尺寸或按未知重新配筋;若,可直接计算实际配筋取由此求得的和按单筋梁计算的中的较小值。
③若为小偏心,按下列步骤进行:算出及,是距离轴向力作用点较远一侧(受拉区)钢筋也受压屈服时的相对受压区高度。
单向、双向板配筋全图

要点二
楼板跨度
楼板的跨度是指楼板两对边之间的距离,根据跨度的不同 ,楼板的厚度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单向板跨度在 2.5-3.0m之间,双向板跨度在3.0-4.0m之间。
钢筋的直径和间距要求
钢筋直径
根据楼板的跨度和荷载的不同,钢筋的直径 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单向板的主筋直径 在8-12mm之间,双向板的主筋直径在1016mm之间。
单向、双向板配筋全 图
目录
CONTENTS
• 单向板配筋图解 • 双向板配筋图解 • 配筋计算方法 • 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构造要求 • 实际工程中的单向、双向板配筋示例
01 单向板配筋图解
板顶筋
总结词
板顶筋是单向板中位于板顶面的钢筋,主要承受板顶面的负弯矩。
详细描述
板顶筋通常采用直径较小的钢筋,如直径为8-12mm的钢筋,以节约成本。在 单向板中,板顶筋通常垂直于长跨方向布置,以承受负弯矩产生的拉力。
板底筋
总结词
板底筋是单向板中位于板底面的钢筋,主要承受板底面的正 弯矩。
详细描述
板底筋通常采用直径较大的钢筋,如直径为12-18mm的钢筋 ,以提高承载能力。在单向板中,板底筋通常垂直于短跨方 向布置,以承受正弯矩产生的压力。
悬挑板配筋
总结词
悬挑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单向板,其配筋方式与普通单向板有所不同。
大跨度结构的单向、双向板配筋
总结词:特殊设计
详细描述:大跨度结构的楼板需要承受较大的荷载和变形,因此需要进行特殊设计。单向板和双向板 的配筋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计算和配置,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极限状态设计法根据结构的两个极限状态: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 别计算出板所需的钢筋面积。该方法考虑了 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适用于各种类型的 板。
板配筋板王操作流程总结

一. 板配筋基本流程二. 板配筋操作示例板平法施工图的表达依据:“16G101-1”工具:(1)板王;(2)V文本刷;(3)ggff(色变).lsp。
(1.1)通过板王“板筋删除”/“删除相同规格文字”删除不需要标注的统一支座负筋(例如附注中有说明“未注明支座板面钢筋为8@200”,则通过此命令统一删除支座负筋8@200);(2.2)处理计算书8@200双层双向配筋为例处理计算书:例如支座筋8@200对应的计算值为502,则运用板王“快速选择”命令选中计算值≤502的数值,并将其变色并隐藏,截面如图10所示;再通过此方法区分出10@200、12@200、14@200........所对应的计算值,并将其分别变换为不同的颜色。
板配筋操作示例(一)利用板王自动绘制板筋工具:板王。
利用板王绘制板施工图,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法:(1)板王转PKPM或者盈建科生成的板配筋文件;(2)根据板计算书,直接利用板王绘制板配筋文件。
这两种方法适用性各不相同,可根据个人喜好去选择。
1. 方法一:板王转PKPM或者盈建科板配筋图(1)设置板王①板王“设置”/“钢筋绘制参数”,如下图所示:图1②板王“设置”/“图层文字设置”界面设置正钢筋、负钢筋、正文字、负文字图层名称及颜色。
图2(2)打开PKPM或者盈建科板配筋图,使用板王“板转图”/“读原图数据”命令,框选转图对象后出现如下界面:图3明确图中代表梁实线、梁虚线、混凝土墙、柱子的图层含义。
确认后,选择定位点。
(3)使用板王“板转图”/“转到用户图”命令,输入转图倍数(盈建科为1;PKPm为100);隐去除梁实线、梁虚线、混凝土墙、柱子以外的图层(可先删去除板底图外不必要的图素);明确明确图中代表梁实线、梁虚线、混凝土墙、柱子的图层含义;确认后,选择同读原图数据相同的定位点。
转图前后板配筋如下图所示:图4图52. 方法二: 板王根据板计算书绘制板施工图(1)设置板王按方法一设置板王(板王仅需要设置一次即可,不需要重复设置)。
土木设计邦剪力墙墙身配筋及边缘构件配筋大总结搜狐

土木设计邦剪力墙墙身配筋及边缘构件配筋大总结搜狐1:正文:一、剪力墙墙身配筋1. 剪力墙的概念及作用剪力墙是土木工程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元素,用于抵抗建筑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剪力和扭矩作用。
其作用主要包括:(1)承受水平荷载,抵抗结构的倾覆和侧向位移;(2)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增强抗震性能;(3)分担结构荷载,降低其他构件的受力。
2. 剪力墙墙身配筋原则(1)配筋布置应满足受弯和受剪要求;(2)配筋应均匀布置,避免集中在墙体的某一侧;(3)配筋应附加于墙身外表面,并通过横向钢筋连接与其他墙段。
3. 剪力墙墙身配筋步骤(1)确定墙身的截面尺寸和布置方式;(2)计算墙身的设计受力,包括弯矩和剪力;(3)根据受力计算结果进行配筋布置;(4)确定墙身纵向钢筋的直径、间距和层数,并进行横向钢筋的布置;(5)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配筋的连接和固定。
二、边缘构件配筋1. 边缘构件的定义及作用边缘构件是剪力墙或框架结构的边缘部分,主要用于增强结构的刚度和抗剪能力,防止构件的破坏和失稳。
其作用包括:(1)提供刚性支撑,减小构件的挠度和位移;(2)抵抗水平荷载,分担墙体或构件的受力;(3)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2. 边缘构件配筋原则(1)配筋应满足边缘构件的设计受力要求;(2)配筋应跨越边缘构件全高或有效高度的范围;(3)配筋应均匀布置,避免集中在构件的某一侧。
3. 边缘构件配筋步骤(1)确定边缘构件的尺寸和布置方式;(2)计算边缘构件的设计受力,包括弯矩和剪力;(3)根据受力计算结果进行配筋布置;(4)确定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直径、间距和层数,并进行横向钢筋的布置;(5)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配筋的连接和固定。
附件:本文档附带剪力墙墙身配筋和边缘构件配筋的示意图和计算表格。
法律名词及注释:1、剪力墙:具有承受水平力作用的墙体构件。
2、配筋:指钢筋的布置和连接。
3、边缘构件:指剪力墙或框架结构的边缘部分,起到增强结构刚度和抗剪能力的作用。
史上最强的配筋计算公式

配筋(计算规则)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柱子为轴心受压构件!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 (0)。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b 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 )。
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 (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
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较大值!最大配筋率ρ (max )=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大配筋率时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钢筋的截面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面的有效面积的比值,称之为配筋率。
在钢筋砼结构中,钢筋的总截面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面的有效高度与宽度的积的比值,称之为配筋率,根据配筋率的大小,其结构分为超筋、适筋、少筋截面。
钢筋面积/构件截面面积(全面积or 全面积-受压翼缘面积)梁的配筋率是梁的受压和受拉钢筋的总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点到砼上面的距离。
合力点:是梁宽乘有效高度,有效高度指梁下部筋为一排筋时用高减35,下部筋为两排筋时减601、“柱外侧纵筋配筋率”为: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角筋)的截面积,除以整个柱的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
2、屋面框架梁(WKL )“上部纵筋配筋率”为:梁上部纵筋的总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配筋要点
受力钢筋
1、受力筋最小配筋率要求,《混规》8.5.1,受弯构件一侧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max(0.20%,45f t/f y%;三级钢筋,混凝土等级>=C40取后者)。
《混规》8.5.2,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受拉钢筋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不应小于0.15%。
2、受力钢筋的最大间距要求,《混规》9.1.3,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
《混构造手册》表2.2.1
3、板底受力钢筋伸入支座要求,《混规》9.1.4,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
注:(1)板中受力钢筋的常用直径:板厚h<100mm时为6~10mmm;h=100~150mm时为8~12mm;h>150mm时为10~16mm;采用现浇板时受力钢筋不应小于6mm,预制板时不应小于4mm。
《混构造手册》表2.2.2;
(2)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板底一般不小于70mm;板面一般不小于100mm。
4、《高规》3.6.3顶层楼板宜双层双向配筋;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
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同《抗规》6.1.14条第1款。
分布钢筋
1、分布钢筋最小配筋要求,《混规》9.1.7,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方向(包括板底受力筋和板面支座负筋)布置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集中荷载不宜大于200mm。
最小配筋率为0.15%时,分布筋最大间距。
(绿色替换为<=250)
注:本条针对单向板,条文说明指出此处分布应力主要考虑现浇板中存在温度-收缩应力,根据工程经验提出了板应在垂直于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要求;对于双向板,板底已配双向受力筋,11G101-1(94页)在板面支座负筋处也给出了分布钢筋,因此,双向在板面支座负筋处也应该参考单向板布置分布筋。
构造钢筋
1、《混规》9.1.6,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当与混凝土梁、墙整浇或嵌固在砌体墙内时,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
(1)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配筋面积不宜小于跨中该方向板底配筋1/3;单向板非受力方向(指板面非受力方向)配筋面积不宜小于跨中板底受力方向钢筋面积的1/3;(通过该条可以发现,无论是双向板还是单向板,板面四边支座配筋不小于O8@200,
若采用O8@200,板底受力钢筋面积不超过753);
(2)钢筋从混凝土梁边、墙边、柱边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4,砌体为l0/7,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于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
注:板面支座负筋参考板面构造钢筋,伸入跨内的长度也取l0/4,对于不等跨的情况伸入跨内取两者大值;《混规》9.1.4说伸出长度按负弯矩图确定,不好操作;
(3)在楼板角部,宜沿两个方向正交、斜交平行或放射状布置附加钢筋;
2、《混规》9.1.8,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板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不小于0.10%,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最小配筋率为0.10%时,构造筋最大间距。
(绿色替换为<=200)
3、《混规》9.1.10,厚度不小于150mm,对于无支撑边(主要是针对悬挑板)。
注意事项
(1)错层楼板钢筋不能拉通,不等厚楼板如果上部标高一样,上部可拉通,下部标高一样,下部可拉通;
(2)板面支座负筋伸入跨内l0/4,按短跨方向取值,相邻跨取大值,如果两端伸入支座在跨内碰头(<300),应考虑将其贯通;伸入跨内的长度不小于500;
(3)若楼板已配贯通钢筋,附加钢筋间距应和贯通钢筋间距相同,以避免二者打架;
(4)外露的阳台应和屋面板一样,双层双向配筋,满足温度应力和裂缝
要求;
(5)卫生间因为防水做法考虑双层双向,板跨较小也考虑双层双向(如阳台、卫生间);
(6)PKPM计算板配筋时应注意钢筋等级选择和设置简支边;
(7) 板受力钢筋由说明和图中共同表示,构造钢筋在板配筋图中表示,分布钢筋在说明中表示;
(8)PKPM板配筋计算结果自动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