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之二-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琵琶行》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 能够分析并欣赏《琵琶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1. 让学生反复朗读《琵琶行》,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2.2 课文解析1. 分析课文的内容,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的含义。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深入理解诗人的意图。
2.3 文学特色分析1. 分析《琵琶行》的文学特色,如意象、情感、节奏等。
2. 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琵琶行》的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
2. 激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课文朗读与解析1.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2. 解析课文的内容,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的含义。
3.3 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
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对诗人的意图的理解。
3.4 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活动,体验诗歌的情感。
2. 邀请音乐老师进行琵琶演奏,让学生感受诗歌与音乐的结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主学习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评价学生对文学特色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4.2 小组讨论评价1.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2. 评价学生对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的理解程度。
4.3 实践活动评价1.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体验。
《琵琶行》教案八篇

《琵琶行》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的和要求:1: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学生品味诗的艺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白居易简介(略);2: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过程中音乐旋律与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找出与小序内容对应的部分并朗读,教师做讲解。
4:找出琵琶女三次演奏的句子并朗读。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听到琴声(第一段);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第二段);第三次(明写):感言促弹(略写)(第五段)。
5:赏析第二段并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1)身世共鸣:琵琶女被无情的岁月抛弃而诗人被上层社会抛弃:(2)音乐共鸣:琵琶弹奏出神入化,听者如痴如醉;(3)文化共鸣:白居易将自己与琵琶女放在平等的地位且与我心有戚戚焉是难能可贵的。
7:回味课本中引用霍松林对第二段的赏析。
8:课后比较欣赏乐曲。
(李贺〈〈李凭箜篌引〉〉《琵琶行》教案篇2《琵琶行》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的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重点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过程导入由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
”导入。
作者简况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琵琶行》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琵琶行》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琵琶行》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琵琶行》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背景;(2)读懂《琵琶行》的文字;(3)理解并分析《琵琶行》的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形象;(4)领悟《琵琶行》所蕴含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5)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品质,使其理解自然、尊重人性,具有一定的人文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掌握《琵琶行》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做出判断; (2)领悟《琵琶行》所蕴含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词汇,句式结构以及修辞手法;(2)理解《琵琶行》中运用的地理、历史、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情境导入通过自然拍摄的美景图片和轻松愉快的音乐,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
然后在这个背景下,让学生听一遍琵琶曲的演奏录音,营造出《琵琶行》的历史情感氛围。
2. 导读讲解对唐代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简单的梳理。
通过引导学生询问问题方式,让学生发现掌握《琵琶行》的背景知识是必要的。
3. 文本解读先单人独自阅读课文,然后分组展开分析研讨。
分析研讨时,学生们先把生词、句式、文化知识摆出来,集中来分析理解,将分析结果汇总,进行总结,并对话题进行扩展讨论和探究。
4. 互动演练用多种方式进行演练,如角色扮演、朗读比赛、文本口头演讲、针对性的展示学习成果等,巩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5. 思维启发让学生对《琵琶行》的人物形象、情节、心理状态、历史背景等多方面进行剖析思考,培养他们解读看待古文本的深度、广度和强度。
四、教学总结通过记录谈话、口头讲评、评分评价、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评判学生完成课程的各方面情况,并为编写教案设计课程的高质量学习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高中课文《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课文《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文。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理解音乐与诗歌的相结合。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全文。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
(2)诗歌中意境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全文,理解诗歌大意。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语法。
(2)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情感。
4. 翻译练习:(1)让学生翻译诗歌中的重点句子。
(2)教师点评并指导翻译技巧。
5. 课堂拓展:(1)讲解《琵琶行》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音乐,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相结合。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琵琶女的同情和感慨。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培养人文素养。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搜集有关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行自主学习。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3. 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修辞手法。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精华】《琵琶行》教案三篇《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重点: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导入: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二、阅读第三段,概括琵琶女身世。
1、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发言代表。
2、多媒体出示句子,有小组代表发言分析,然后多媒体出示明确结果。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技艺高超(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光阴虚度(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时过境迁嫁与商人(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凄凉孤独(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感慨万千3、总结琵琶女经历: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4、学生再品第二段音乐描写,自由交流,阅读《名师一号》相关资料,最终让学生明白此段音乐描写既是在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是在通过音乐来书写琵琶女的情感。
为下文自叙身世做铺垫。
5、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琵琶女经历再次欣赏一下其演奏的音乐,体会不同特点的音乐传达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正是这样既旋律多变,又饱含情感的音乐引起了作者的共鸣。
在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禁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那么诗人与琵琶女究竟同在何处?三、阅读第四段,概括诗人现状。
1、齐读第四段2、多媒体出示诗句,由同学发言分析。
(1)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被贬离京,卧病浔阳(2)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琵琶行》教案7篇《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导语设计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
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
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
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2、明确内容: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中充满着丰富的感情(教师明确)。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1.对比欣赏《琵琶行》、《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中的音乐描写。
2.讨论:白居易和琵琶女感情交流共鸣的原因。
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三、重点欣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1.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a. 完整的音乐情节的展示;b比喻的使用3.对比欣赏。
(1)各文段的内容从略。
(2)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音乐描写的发展越来越高超。
后人在前人的肩膀上给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四、讨论: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琵琶女诗人————————————↓↓↓↓年少时:欢乐、风光弹琵琶听琵琶年少时:欢乐、得意↓↓↓↓年老时:色衰、门前冷落年老:被贬、漂沦憔悴↓诉身世伤迁谪↓↘↙商人妇:轻别离,啼泪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孤苦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教师小结: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两人的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的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音,于是共同成就了千古名篇。
五、关于“音乐”的引申扩展。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程要求:一导入课文问: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琵琶行》教学设计精品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篇2【教材分析】《琵琶行》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板块“笔落惊风雨”的“诗从肺腑出”专题。
本专题选取的都是流芳百世的名篇,都来自于生命的力量,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
《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通过诵读和学案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和手法巧。
本篇课文的亮点是情景动人,细节点透露着深刻的含义,作者的语言描绘恰当贴切。
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还原情景,整体感知内容情节。
在此基础上,探究文本中两个重要细节点,一是音乐的文学呈现,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感叹的归因分析。
【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琵琶行》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歌语言的生动和谐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刻细腻,更需要学习诗人如何通过高超的比喻来描摹音乐的能力。
在认知上,高一学生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本能自行对本文的字词进行疏通。
在情感上,他们基本具备了对诗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诗词意蕴和情感的兴趣。
学生需要采用诵读体会、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本文。
【自主学习】首先诵读明意,这篇文章比较长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就必须做好课前预习。
而导学案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首先导学案上设置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多读要求至少读三遍最后思考,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把有疑惑的地方和不能确定答案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在下次的课堂上作为自己的学习重点来解决。
另外补充描写音乐的文章增加内容的厚重感,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描写音乐的高超的语言艺术。
【教学目标】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原因。
【重点难点】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学流程】一、导入伯牙是有名的琴师,钟子期是一砍柴的。
伯牙弹琴时,琴声雄壮高昂,钟子期知道他要表达高山的雄伟气势;而琴声转为清新流畅时,钟子期知道他要表达无尽的流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教学设计之二:琵琶行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设计实施】
一、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
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二、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三、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四、课文赏析
1、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
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
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3、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
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4、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5、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
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五、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