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21]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课件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课件
1有益亍与制主丿政体癿稳固2儒生癿地位得到提升也成了与制政治癿仆从3儒学因科丼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癿工具4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癿后备力量5文人学士醉心亍功名利禄也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癿人才力量相对薄弱21儒学癿困境不复兴1儒学癿困境东汉末年儒学癿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
1、道是世界的根本;
老子
春秋
2、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 的规律;

3、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

1、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
庄子 战国 2、齐物说——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3、崇尚自然,超: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2、观点主张: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
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背景:明末清初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
(1)政治:统治者强化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统治 走向腐化,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 商品 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 统治者极力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者 阶级队伍壮 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 宋代理学 日益僵化,明清思想家要求摆脱 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西学东渐 。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 以及文集、秦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 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已任。……反 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人教版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ppt课件

人教版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ppt课件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解析】选D。
选项 具体分析 “三纲五常”只是教育内容之一,非全部, 无法体现核心思想 “去恶从善”同样只是教育内容的局部和 具体体现 “以农兴业思想”对应了材料出处,却偏离 了材料的核心内容 结论
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
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 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
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
8.(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 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 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 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解析】选D。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注重实践的政治家”“贵
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
的人”是辨析答案的关键。具体分析如下:
选项 A B C D 具体分析 儒家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重视社会变革,主张“重农抑商”, 结论 排除 排除 排除 正确
3.吸收与改造: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纷争与融合,
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 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 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 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 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

第3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课件

第3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课件
以法治国,主张加强君主集 权,奖励耕战,
“法”“术”“势”三合一
墨子
“兼爱”、“非攻”、“尚 贤”、“节用”
第7页/共33页
2. (1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8
第8页/共33页
海南高考真题
• (08海南)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 A.墨翟
18
第18页/共33页
• (2010·北京卷)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 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D
【解析】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 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 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实学风的先河。
24
第24页/共33页
• (10海南)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D
解析:D。 考查点:经世致用的思想。“明道也,以 救世” 体现了为学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这 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 作用。
21
第21页/共33页
• (07海南)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D
•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22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背景 儒 学 正 统 地 位 的 确 立 ( 汉 武 帝 )
措施
影响
董仲舒是如何改造儒家思想的?来源、主张及认识、特点
来源: 以儒家《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
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主张及认识:
A.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
; ---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形成文化专制,钳制其他思想 B.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
答案:C
【例4】“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 A.墨翟 B.孟轲 C.苟况 D.韩非
【例5】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 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中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 (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 语,以吏为师。” 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 不察也。” 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答案:D、D
考点二
儒学的兴起
【测试要求】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知识整理 ①民族关系:汉武帝时代,“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②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③思想文化: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④个人因素: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的成功改造 ①思想核心: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倡导儒学,实践 德政,推行教化 ②中央:创建太学,是中国第一次出现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 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③地方: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 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①消极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积极作用: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深远影响:汉王朝由此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精美(共33张)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精美(共33张)PPT课件

典例·展示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 如何遏制学生晚休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 (1)起源: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被称为“图__画__文___ _字__”。象形字后来逐渐__符__号__化_,形成汉字。 (2)成熟: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3)演变:按照甲__骨__文__、__大__篆__、__小__篆__、__隶__书__、__楷__书___的脉络演变 发展。 (4)特点:演变的总趋势是由__繁__到__简___。
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 起来”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 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 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 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 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 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 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
荀子思想的特点是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改 造了儒家思想。
三、道家
1.老子的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
(1)、哲学思想: “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
理想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件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 ⊙法家的法治思想 ——“ 以法治国 ”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二、汉代儒学主流(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1、汉初黄老之学实行的原因与影响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儒家、法家都是“有为”政治, 不能适应休养生息需要。 汉初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了元气,经六、七十 年的努力,国力渐渐增强(文景之治)。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①王国、匈奴的威胁; ②汉武帝时经济恢复与发展; ③开拓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统治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春秋繁露》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仁政、三纲五常,大一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A、理论基础: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君主权力的合理性 天谴论——君主权力的有限性 B、为适应大一统事业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为人者天》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 董仲舒传》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宋明理学的代表
朱 熹
程颢
王守仁 程 颐
陆九渊
黄宗羲— 梨洲先生
顾炎武— 亭林先生
王夫之— 船山先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含义:
“百家争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 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 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 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 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 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 表自己的见解。 2、产生背景: 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阶级关系变动,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社会环境: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 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PPT课件

道家 法家 墨家
老子 韩非 墨子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以法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小生产者代表,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表一: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
孔子
时代
春秋 末期 战国 中期
主要观点
政治思想:“仁”即爱人;“礼”,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观:“性善论” 政治思想:“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伦理观:“性恶论” 学礼义,隐含法治思想
孟子 荀子
表二:孔子、孟子、荀子观点异 同点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 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本善 性本恶
对“百家争鸣”的评价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
影响: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儒学成为主流 ——董仲舒新儒学
时期:西汉 关键人物:董仲舒和汉武帝 背景: 具体表现: 评价:
34、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
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 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 乎?”其思想核心是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C
35、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 不同,主要取决于 A A社会环境变化 B思想内容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36、明清时期出现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 民主启蒙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进步思想家勇于探索 D.专制主义统治严酷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336页PPT文档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336页PPT文档
2.经济方面:(1)儒家强调” “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 德修养,有助于 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2)儒家提倡 “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3.教育思想方面: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 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有积极作用。
儒家学派: 孔子、孟子、荀子
二、儒家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 2.主张
(1()一政)治孔思子想与:儒“仁学”:“礼”“为政以德” (2)1.哲生学平思:想:天性命相观近,对鬼神敬而远之。 (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温故而知新”)
3.评价:(1)当时没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 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材料三: 孔子:“仁者爱人” 贾谊:“失爱不仁,过爱不义”
(2)在世界文化史有重要影响。孔子被推崇为“圣人 ”。
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1.本质区别: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 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 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 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 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 务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 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 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 序地进行。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 思想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儒家思想 特点: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主要内容:
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 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
●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楚国人。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史官,博学多识,精 通礼法●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而成 《道德经》。 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等 思想 糅合法家和道家思想
荀子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 子 仁的思想 孟 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 子
仁者爱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政治思想 以德治民 (民本思想) 人性论 性相近
王道
以德服人;霸道
以力服人
孟子主张王道;荀子却兼谈王道与霸道。
墨子思想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 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
老子、庄子、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墨家 ;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 孟子、荀子、韩非子代表 新兴地主阶级; 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 若其国,谁攻?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

代表奴隶主利益
历史上的孔子
奔波中的孔子
至高无上的孔子
袁世凯与孔子
新文化运动与孔子
文革与孔子
世界与孔子
孔子地位:不被重视 人 之 孔 子
成为正统
影响深远
孜孜不倦的学者 知人论世的通者 兼善天下的仁者 乐天知命的达者
“ 圣 人 ” 孔 子
于氏坊——贵于天子的圣人之家
今 天 的 孔 子
儒家思想至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仁者,人也。 ——《中庸》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 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颜渊》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论语· 阳货》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人教版
必修Ⅲ
文化史
第一单元
“谁最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 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 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 淹没于世界之中。 那么,什么是中国的文 化名片?你认为哪些文化 符号能代表中国文化形象 呢。 央视《中国焦点2006》 公布的调查结果:
1.孔子 2.中国龙 3.故宫长城 4.春节 5.书法 6.中国针灸 7.瓷器 8.中国菜 9.中国功夫 10.京剧
儒家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哲学思想 ——“道”是世界的本原; “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 (2)辨证法思想 为所欲为。治理天下,要化烦为简, 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姓。 —— 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3)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影响: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 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 不为老。” —《老子》
老子的辨证法思想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 多则惑。 —《老子》
考试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标要求:
春秋 战国 西汉 宋明 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以及儒 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 期儒学的发展 明清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老子的政治主张:
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
影响: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 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上海卷)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 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 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 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 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 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 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 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 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阶级关系: 士人地位提高
思想文化: 教育发展(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所处时期 春秋 主要流派 儒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墨子
战国
春秋 战国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和早期儒学
• • • • • • 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思想家 政治理论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领域 主要内容
思 想 学 说
政治 思想 教育 思想
“仁”(核心)、“礼”(目的)、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温故而知新” 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
文化贡献 后 世 影 响
1.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影响深远 2.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 分(汉朝以后) 3.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启发(明清后)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也?” ——《论语〃八佾》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论语·子路》 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 八佾》
孔子的政治思想
思想核心:
协调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为政以德”
根本目的: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
《道德经》中的名句: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
新闻点击: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
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 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 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主要思想:
仁政: “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民本: 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 主张“性本善” 孟子 正宗 “亚圣”
请回答问题(6分):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2分)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2分)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2分)
荀子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主 要 ★政治:“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 思 (民本) 想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材料中体现庄子的什么主张?
“齐物” “逍遥” “无所恃”
天与人“不相胜”
秦始皇佩服的“韩非子”
年代:
(约前280—233年)
国籍:韩国人 出身于韩国贵族 简历:
之家。曾师事荀况,与 李斯是同学。著有《孤 愤》、《说难》等。
地位:
韩非子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术者藏于胸中,以遇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韩非的思想主张
1.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 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所谓“法”,就是法律、法令。所谓“术”就是指统 治的权术。所谓“势”就是指权力、势力。这三者是 2.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 众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势是法 和术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实权,有了巨 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权术。
尊称“万世师表”“至圣”。
孔子身 世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私人讲学; 51岁从政; 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73岁去世 他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72贤人,一生 坎坷,无权无势,仅凭才学、道德、精神赢 得弟子深情爱戴。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 背景: ①战乱 ②社会大变革(奴→封) 概念:
“百家”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其中,影响最大 具体原因: 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 政治: 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 他们互相诘难,彼此吸收融合。 经济: 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
世 界 的 孔 子
人类要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 吸取孔子的智慧 。 ——汉内斯〃阿尔文 (诺贝尔奖获得者)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