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宁夏5075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汉语言专业形考作业一作业资料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1.“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是()以后的事情。
A.春秋战国B.唐代C.宋代D.汉代【答案】:A2.文明是()。
A.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B.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C.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产物D.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答案】:C3.历史上中国农耕区域与游牧区域的分界线,大体情况是()。
A.在西北一带,是长城沿线B.在东北一带,是长城沿线C.在苏北一带,是长城沿线D.在华北一带,是长城沿线【答案】:D4.两汉以后,华夏民族在同周边诸族的对立和接触过程中,逐渐地有了()之称。
A.汉族B.回族C.苗族D.满族【答案】:A5.祖先崇拜的本质则是()。
A.自然力的神化B.自然力的人格化C.人类自身的人格化D.人类自身的神化【答案】:D6.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韩非子B.墨子C.老子D.孔子【答案】:C7.用先秦六国的古文字记录成书,被称为()。
A.歌文经B.今文经C.诗文经D.古文经【答案】:D8.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程颢B.朱熹C.陆九渊D.程颐【答案】:B9.丝绸之路东起()。
A.开封B.长安C.洛阳D.成都【答案】:B10.唐代高僧玄奘撰写了()一书。
A.《水浒传》B.《西游记》C.《大唐西域记》D.《三国演义》【答案】:C11.中国文化既具有连续的统一性特征,又具有()的连续性特征。
A.一元B.二元C.多元D.三元【答案】:A12.最先提出“天道无为”思想的是()。
A.老子B.荀子C.孔子D.庄子【答案】:A13.天人合一观念成熟于()。
A.秦汉B.先秦C.西汉D.东汉【答案】:B14.孟子主张()。
A.性善论B.性恶论C.善恶论D.无善论【答案】:A15.汉代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成为了汉朝文化思想的主流。
A.玄学B.儒学C.墨学D.理学【答案】:B16.“文明”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出现,要晚于“文化”。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
形考作业一
说明:参考题目与实际测试题目顺序可能有变化.
1、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C)
A. 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
B.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
C.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
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
2、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A. 《易经》
B. 《诗经》
C. 楚辞
D.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
3、“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
A. 南亚
B. 印度
C. 中国
D. 西藏
4、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A)
A. 蜕变时代
B. 鼎盛时代
C. 黄金时代
D. 轴心时代
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C)
A. 秦汉之际
B. 西汉时期
C. 两汉之际
D. 先秦时期
6、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图书典籍主要有()。
A. 《永乐大典》
B. 《本草纲目》
C. 《康熙字典》。
2023中国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

2023中国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随着2023年的到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愈发明显,为世界各地所瞩目。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2023年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关注中国文化发展的朋友们提供有益的信息。
一、2023年中国文化特点1.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在2023年,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
一方面,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依然备受重视,各种庆祝活动丰富多彩,让人民群众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得到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来。
同时,以传统元素为灵感的文化创意产品纷纷涌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2.地域文化融合与发展2023年,我国地域文化融合与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
各地纷纷发挥自身特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彰显了地区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地区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文化发展格局。
在此基础上,文化旅游产业逐渐崛起,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现代文化繁荣与多元化2023年,我国现代文化呈现出繁荣与多元化的特点。
影视产业蓬勃发展,高品质作品层出不穷,满足了广大观众的精神需求。
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动漫等新兴文化业态崛起,为文化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消费市场日益成熟,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二、2023年中国文化发展趋势1.数字化赋能文化创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2023年我国数字化赋能文化创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
5G、VR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为传统文化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引擎。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让人们在享受精神文化产品的同时,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2.文化走出去与国际化2023年,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跨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我国政府积极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窗口。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有题目)1

电大天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一次作业一、填空题1、以巫史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为神本文化,人本文化的载体是士。
2、诸子之中,“显学”主要有儒家和墨家二家。
3、人本文化成熟最初的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
5、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以德陪天”。
6、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仁。
7、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浑厚。
8、玄文化乃是士文化的一种表现。
9、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宗法社会的结构形态,正是儒内法统治术的必然产物。
10、从文化形态上讲,隐逸文化是主体个性自由的产物。
二、单项选择题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
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A)A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B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C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D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2、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是(D)A当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
B教育从巫那里下放,出现了私学。
C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
D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
3、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C)A诸子学术逐渐消亡B秦始皇统一了文字C政治上的大一统D汉武帝独尊儒术4、道教的出现是在(D)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6、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A《论语》B《老子》C《庄子》D《周易》7、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B)A太宗对道教的崇奉D科举制的实施C武则天的圆融三教D韩愈的排佛8、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D)A敦煌B洛阳C河北D长安9、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B)A诗歌B钟鼎C书法D舞蹈10、"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A印度B西藏C中国D南亚11、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B)A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起B唐代的"安史之乱"C永嘉之乱D靖康之难12、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D)A宋画的淡远B宋诗的浅易C宋词的俚俗D宋文纡徐委备13、元朝灭亡南宋,导致了(C)A东部文化的西移B西部文化的东移C江南文化的大量北移D北方文化的南移14、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A)A唱B念C做D打15、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B)A更加浓墨重彩B更重意趣与心境C更显富丽堂皇D以人物素描为主16、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C)A轴心时代B黄金时代C蜕变时代D鼎盛时代17、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B)A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面接受B以方以智为代表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C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D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18、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A)A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B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C南方成为政治中心D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19、《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B)A清王室急于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统治之术B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借修书以毁书C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D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比较,显示清廷的强大20、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疑,在学术思想上呈现出(A)A汉代朴学的倾向B明代王阳明心学倾向C佛学化的倾向D道教化的的倾向三、简答题1、龙的形象说明了什么?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而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形成的精髓所在,包括了礼仪、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对中国社会与个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逐一介绍其主要特点和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强调个人行为规范、家庭伦理和社会准则。
中国人讲究各种礼仪,如尊敬长辈、尊师重道、婚丧嫁娶等。
这些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哲学有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学、韩非子的法家等等。
这些思想体系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道德,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墨子的墨学强调兼爱与公正。
这些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影响深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文学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国古代文学以诗歌、散文和戏曲等形式为主。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借助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如宋代的词,唐代的诗、明代的小说等都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有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这些艺术形式独具特色,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中国的民间文化体现了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化包括了民间故事、谚语、民俗习惯等。
这些文化元素传承了数千年,通过口头、行为方式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窗口。
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并加以继承和发扬。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现代化的理念和技术手段,继续为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作业册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1一、填空题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__中国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西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纹理__。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_易._贲卦._象传》。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物质文明_____与__精神文明_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 _______夏商西周时期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6.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7.以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其二,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其三,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儒家发展了“周礼”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五伦说说以及“仁义礼智”四德说。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以“君权神授”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网考平时作业1-国开电大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网考平时作业1-国开电大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动、态度、价值等。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是汉字起源的传说之一,宋代郑樵《通志.六书略》中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而来的,根据是《说文解字》“始一终亥”,是建筑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哲学思想之上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
形考作业一
说明:参考题目与实际测试题目顺序可能有变化.
1、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C)
A. 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
B.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
C.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
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
2、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A. 《易经》
B. 《诗经》
C. 楚辞
D.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
3、“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
A. 南亚
B. 印度
C. 中国
D. 西藏
4、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A)
A. 蜕变时代
B. 鼎盛时代
C. 黄金时代
D. 轴心时代
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C)
A. 秦汉之际
B. 西汉时期
C. 两汉之际
D. 先秦时期
6、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图书典籍主要有()。
A. 《永乐大典》
B. 《本草纲目》
C. 《康熙字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汉语言专业形考作业一复习题(带答案)
说明:每学期的课程题号都可能更换,请认真核对是您需要的题号后再下载!
【题号】
1、中国的一位著名学者,把文化比喻为人的生命,认为文化是国家或民族生活的绵延。
这位学者是
A. A.钱穆
B. B.李泽厚
C. C.辜鸿铭
D. D.梁启超
[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并分析作答上述题号]
参考答案:A.钱穆
【题号】
2、“停滞”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少西方那样的辩证否定的历史精神,因此,中国的历史在本质上是没有历史的。
持此观点的两位著名西方学者是
A. A.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B. B.卢梭与伏尔泰
C. C.巴格比与泰勒
D. D.黑格尔与佩雷菲特
[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并分析作答上述题号]
参考答案:D.黑格尔与佩雷菲特
【题号】
提出“轴心时代”这一著名概念的西方学者是
A. A.雅斯贝尔斯
B. B.海德格尔
C. C.斯宾格勒
D. D. 爱德华?泰勒
[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并分析作答上述题号]
参考答案:A.雅斯贝尔斯
【题号】
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迟滞的一个原因是
A. 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B. B.自然地理方面的原因
C. C.明末清初的农民战争和满汉民族战争
D.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并分析作答上述题号]
参考答案:C.明末清初的农民战争和满汉民族战争
【题号】
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下列哪一条交通线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