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第四节溶液
大学基础化学 第一章 溶液 PPT课件

(IUPAC建议用饱和溶液的浓度cb表示溶解度Sb,
单位为mol⋅dm-3)。
相似相容规则 (Like Dissolves Like)
一种溶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是否有办法 来预测?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普遍的理论。只能凭 经验性的规则近似预测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常见的经验规则是相似相容规则: 溶质与溶剂分子间结构、分子极性相似则溶
气态溶液 空气
溶质为固体
根据溶质状态不同
液态溶液
椐溶质粒子大小 胶体溶液 d =1~100nm
粗分散系 d>100nm
第一节 溶解 dissolution
溶解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物理化学过程。
溶液形成的过程总伴随着能量变化、体积变化, 有时还有颜色变化。
奥斯瓦尔德把这类性质命名为“依数性”。
气体或容易挥发的液体可用理想气体方程 求摩尔质量。而难挥发的液体或固体可从其稀 溶液的依数性测定摩尔质量。
蒸气压 Vapor pressure
在一定温度下,当液体与其蒸气达到液、气两相 平衡时,液面上方的蒸气称为饱和蒸气,饱和蒸气所 产生的压强称为该温度下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 气压。
整个过程是放热还是吸热,体积是缩小还是增 大,受这两个因素制约。
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saturated solution and solubility
溶解过程也是一个双向的动态平衡过程。 达到平衡时,与溶质固体共存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与压力下,一定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含
量叫溶解度。 习惯上常用100g溶剂所能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表
比较
物质的量浓度 cB
cB
nB V (L)
单位: mol·L-1 , mmol·L-1
溶液的形成课件

02 溶液的种类和特性
溶液的种类
均一溶液
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 性质完全相同,无任何
差异。
非均一溶液
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 性质不完全相同,存在
差异。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 溶剂中达到溶解度的极
限,不能再溶解。
溶解的速率取决于溶质分子的 扩散速度和溶剂分子的运动速 度。
溶解的过程
溶解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物质的 分散、物质的溶解和物质的均匀混合。
在溶解阶段,固体溶质颗粒完全被溶 剂分子所包围,形成分子或离子状态, 这一过程需要能量来克服溶质分子间 的相互作用力。
在分散阶段,固体溶质颗粒在溶剂中 分散成更小的颗粒,这一过程可以通 过搅拌或研磨实现。
质量浓度
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 的质量,单位为g/L。
物质的量浓度
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 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L。
质量分数
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 值,无单位。
体积分数
表示溶质体积与溶液体积的比 值,无单位。
03 溶液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01
02
03
食品加工
溶液在食品加工中广泛应 用,如糖水、盐水、果汁 等。
生态系统的维持
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 循环,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和更新。
气候的影响
水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有重要影响,如降雨量、湿 度等气候因素都与水循环密切相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水体的溶解物质
水体中的溶解物质主要包括无机盐、有机物、气体等,它们的含量 和种类对水体的化学性质和水质产生重要影响。
大学基础化学 第一章 溶液 PPT课件

稀溶液中 nA>> nB
xB
=
nB nA + nB
nB nA
=
nB mA /MA
=
bB M A
△p= p* xB
由以上两式,得 Δp = p*AM AbB = kbB
p Kv bB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 压下降与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而与溶质的 种类和性质无关.
适用条件:难挥发 、非电解质的稀溶液。
第一章 溶液 (Solution)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溶解过程 第二节 溶液的浓度(组成量度) 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目的要求
1. 了解溶解过程及相似相容原理; 2. 熟悉溶液浓度(组成量度)的各种表达形式; 3. 熟悉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
降低概念及计算; 4. 掌握溶液渗透压的概念及其计算,熟悉渗透压
•电解质:p= i K bB 如: 对于NaCl: i=2;对于CaCl2: i=3 •K为比例系数,只与溶剂有关,与溶质无关. •当溶质为挥发性时,溶液的蒸气压等于溶剂 和溶质贡献之和。
例 已知293K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2.338kPa,将6.840g蔗糖
(C12H22O11)溶于100.0g水中,计算蔗糖溶液的蒸汽压.
常见溶剂的T 0b和Kb值
溶剂 Tb0 /
Kb
溶剂
℃ /(K·kg·mol-1)
水 100
0.512 四氯 化碳
Tb0 /
℃ 76.7
Kb
/(K·kg·mol-1)
5.03
乙酸 118
2.93 乙醚 34.7
2.02
苯 80
2.53 萘
218
5.80
溶液课件ppt

当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降低时,溶 质可能会从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或 沉淀。
02
溶液的化学性质
溶液的酸碱度
01
02
03
酸碱度定义
溶液的酸碱度是指溶液中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 度比值,通常用pH值表示 。
pH值范围
溶液的pH值范围通常为014,其中pH值为7时表示 中性,小于7时表示酸性 ,大于7时表示碱性。
食品添加剂
许多食品添加剂也是以溶液的形式存在,如防腐剂、色素、香精等。这些添加 剂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改善食品的外观和口感。
医药中的溶液
药物制剂
药物制剂是溶液在医药领域的重要应用,如注射液、口服液、眼药水等。这些溶 液形式的制剂能够使药物快速地被吸收和利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消毒液
消毒液也是溶液的一种应用,如酒精、碘酒等。这些消毒液能够有效地杀灭细菌 和病毒,保护人们的健康。
03
溶液的制备与分离
溶液的制备方法
溶解法
将固体物质溶解于溶剂中 ,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
稀释法
将一定浓度的溶液稀释至 所需浓度。
化学反应法
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目标物 质,再将其溶解于溶剂中 制备成溶液。
溶液的分离技术
蒸馏法
利用不同物质沸点的差异,将溶 液中的组分分离出来。
萃取法
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种不相溶溶剂 中的溶解度差异,将目标组分从 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
环境中的溶液处理
水处理
在环境领域,溶液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中。通过沉 淀、过滤、吸附等溶液处理方法,可以去除水中的杂质和有 害物质,保证水质的安全和卫生。
废液处理
废液处理也是溶液处理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酸碱中和、氧 化还原等溶液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工业废液和实验室 废液,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溶液ppt课件

返回
2024/5/31
4.6 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溶剂的化学势
溶剂服从Raoult定律,pA pA* xA ,
p
* A
是在该温度
下纯溶剂的饱和蒸气压。
A
(T
,
P)
A
(T
)
RT
ln( PA
/
P
)
A
(T
)
RT
ln(
PA*
/
P
)
RT
ln
x
A
* A
(T
,
P)
RT
ln
xA
* A
(T
,
p)的物理意义是:温度T压力P时,纯溶剂
(2)溶质在气相和在溶液中的分子状态必须相同。 如 HCl ,在气相为HCl分子,在液相为H和Cl-,则亨 利定律不适用。
(3)溶液浓度愈稀,对亨利定律符合得愈好。对气体 溶质,升高温度或降低压力,都可降低溶解度,所 以能更好地服从亨利定律。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4/5/31
4.4 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稀溶液的定义 •溶剂的化学势 •溶质的化学势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4/5/31
4.6 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稀溶液的定义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溶剂遵守Raoult定律,
溶质遵守Henry定律的溶液称为稀溶液。 值得注意的是,化学热力学中的稀溶液并不仅仅
是指浓度很小的溶液。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4/5/31
4.4.2 混合理想气体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强基计划化学学习内容

强基计划化学学习内容第一章:化学的基本概念1.1 化学的起源和发展1.2 化学的性质和特点1.3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4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1.5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1.6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及相关概念第二章:化学元素和周期表2.1 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2 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表的基本结构2.3 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2.4 周期表的特点及相关原理2.5 元素的化合价和化合物的命名方法第三章:化学反应和化学计量3.1 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和类型3.2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和速率3.3 反应物的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3.4 产物的量和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3.5 化学反应的平衡及相关计算第四章:化学键和化学分子4.1 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4.2 化学键的性质和能量4.3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4.4 分子间力的作用和影响4.5 金属结构和金属间力第五章:化学物质的状态和性质5.1 物质的状态及相应的转化过程5.2 物质的性质和相关实验现象5.3 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和热力学计算5.4 溶液的平衡和相关实验现象第六章:酸碱盐和氧化还原反应6.1 酸、碱、盐和水的概念6.2 酸碱盐的性质及相关实验现象6.3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过程和类型6.4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和相关计算6.5 电化学反应及相关概念第七章:化学实验和实验技术7.1 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实验安全7.2 常用化学实验器材和仪器的使用7.3 常用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7.4 化学实验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7.5 化学实验的报告和评价第八章:化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8.1 化学知识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8.2 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作用8.3 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交叉8.4 化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趋势8.5 化学知识的拓展和深化的途径和方法以上是强基计划化学学习内容的大纲,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步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化学分析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增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总目录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总目录第一章: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1 化学的起源和发展1.2 现代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3 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1.4 元素与化合物的基本概念1.5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6 表观性质的变化与实质性质的变化1.7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去除和增加1.8 离子方程式和物质的电离度1.9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与性质的关系1.10 实验化学的主要方法和技术第二章:酸、碱和盐2.1 酸和碱的基本性质和实质2.2 酸和碱的分类及其溶液的浓度2.3 盐和氧化还原反应2.4 盐的分类与溶液的特征2.5 相同价数的盐之间的转化2.6 酸和碱的浓度计算和溶液的中和反应2.7 酸、碱和盐的应用第三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3.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与实质3.2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与解读3.3 反应热与热力学方程式3.4 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3.5 针对平衡常数的活动度及其计算3.6 化学平衡处理和应用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与金属4.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实例4.2 金属的常见现象和性质4.3 金属活动性与氧化还原反应4.4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4.5 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4.6 金属与非金属的结合物和应用第五章:化学式及化合价的确定5.1 元素的化学式与各种氧化数5.2 化学式的确定和化合价的计算5.3 有机化合物的常见表示方法5.4 元素化合物和无机酸碱的命名5.5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常见官能团第六章:化学物质的变化与能量6.1 化学物质的几种基本形式和实质6.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实质6.3 平衡态、不可逆化和可逆化过程6.4 化学反应的能量性质和实质6.5 化学反应的热因与电因第七章:化学物质的周期性与性质7.1 元素周期表的行和列7.2 元素周期性和周期规律的实质7.3 元素周期性和元素性质的关系7.4 周期表格与化学反应规律7.5 未命名和新发现元素的命名7.6 新发现化学元素和新化学反应第八章:碳的类别及其化合物8.1 碳的特殊性质和化学反应8.2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组成和性质8.3 饱和烃和烯烃的类别和功能性质8.4 炔烃和芳香烃的特殊性分类和功能性质8.5 碳氢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8.6 功能化合物和生物活性物质第九章:实验化学与无机化合物9.1 实验操作和实验室基础知识9.2 实验的性质和实验条件9.3 无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9.4 无机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9.5 无机化合物的测试目的和策略9.6 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第十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分类10.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10.2 单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功能性质10.3 多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功能性质10.4 分析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10.5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第十一章:化学总复11.1 化学知识的总结和梳理11.2 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11.3 化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11.4 化学知识的审视和评估11.5 化学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总目录,共包含了11个章节。
高一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高一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1.1 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1.1.1 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1.1.2 化学的分类及其应用领域1.2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1.2.1 元素的定义与基本概念1.2.2 原子的基本结构和性质1.2.3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与特点1.2.4 化合物的定义及组成1.3 化学式和化合价1.3.1 化学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1.3.2 化合价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4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4.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1.4.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表示方法和要求1.5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1.5.1 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5.2 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二章:物质的分类与性质2.1 物质的分类及其特征2.1.1 物态及物态变化的特征和条件 2.1.2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与区别 2.1.3 溶液的组成与分类2.2 物质的性质2.2.1 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其测定方法 2.2.2 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其表现形式第三章:电子结构与化学键3.1 电子结构的基本概念3.1.1 电子的基本性质3.1.2 电子轨道和能级3.2 原子的能级与电子排布规律3.2.1 光谱实验和波粒二象性3.2.2 原子的能级和壳层结构3.2.3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规律3.3 化学键的基本概念3.3.1 化学键的定义和特点3.3.2 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和应用第四章: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4.1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机理4.1.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1.2 反应速率与影响因素4.1.3 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和描述4.2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4.2.1 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4.2.2 平衡常数的表达和计算方法4.3 平衡常数与平衡位置的关系4.3.1 平衡常数对平衡位置的判断4.3.2 平衡位置的改变与平衡条件的考察第五章:溶液的性质与酸碱中和反应5.1 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5.1.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5.1.2 溶液中溶质浓度的计算方法5.1.3 溶液的物理性质与溶解度规律5.2 酸碱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5.2.1 酸碱溶液的定义和特征5.2.2 酸碱度的表达方式和计算方法5.3 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应用5.3.1 酸碱中和反应的特征和生成物5.3.2 中和反应的应用领域和相关实验第六章:化学元素周期律与化学反应规律6.1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6.1.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构造与演变 6.1.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周期规律 6.2 元素周期律的扩展和应用6.2.1 元素周期性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6.2.2 元素周期律的趋势和应用6.3 化学反应规律的基本概念6.3.1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6.3.2 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6.3.3 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关系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7.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7.1.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征7.1.2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荷转移过程 7.2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和应用7.2.1 氧化还原反应的半反应方程式 7.2.2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势和平衡条件7.2.3 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7.3 电化学与电解池7.3.1 电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规律7.3.2 电化学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7.3.3 电解池的电解与电镀原理第八章:物质的性质与结构8.1 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征8.1.1 有机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8.1.2 有机物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8.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表示8.2.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和规则8.2.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和应用 8.3 可能涵盖有机反应种类和机理8.3.1 有机反应种类和反应机理8.3.2 有机反应实例和应用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系统学习,我们可以全面掌握高一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溶液
[考点说明]
1•初步掌握溶液和乳化的概念,认识溶液的特征。
2. 通过实验认识水溶液的一些性质。
3•认识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水是常用的溶剂。
4•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
5.学会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6•认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7. 认识溶解度的涵义及使用溶解度曲线。
8. 溶液、溶解性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整理]
本节知识可归纳如下:
濬解现象殴热与啟热)
水是常用溶剂,物质溶于水能使水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导电性增强。
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①降温②加溶质③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①加溶剂②升温
溶解性是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它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与外界的条件有关(如温度),气体物质还与压强有关。
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可用溶解度曲线表示,利用该曲线可查找某温度下某物质
的溶解度,可利用根据曲线判断某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也可以比较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等。
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区别受温度影响不受温度影响
指一定温度下,lOOg溶剂中最多溶解溶质的
质量
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特征
r落液的几种性质
不馆和溶漱
濬解度一
过滤结晶
厂固体物境的濬解度
匚濬解度曲线及应用
溶液的酸碱性的表示方法:PH值,测定酸碱性用指示剂,测定酸碱度用PH测纸。
孚L化是液体小液滴悬浮在水中形成的乳浊液,这一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清除油污的原理。
[经典例题]
例1,下列操作能改变硝酸钾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的是()
A、加硝酸钾
B、加少量水
C、温度不变蒸发水
D、升温
E、降温
【分析】该题条件为饱和溶液,可列表分析各组成的变化情况:
【答案】、
例2,右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一—.
⑴t2°C时,A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___ (填“ >”“)B物质页-------------------
的溶解度。
.「-
⑵t3C时,将50gA物质溶于150g水中,得到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 I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
⑶要从A和B的混合物中提纯A,可采用 ________________ 方法。
匕一匕二
【分析】两曲线交点处是该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点;由图可查,
t3°C时,A的溶解度为50g,而150g水中可溶解75gA物质;由于A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而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故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
【答案】⑴二;⑵不饱和;⑶降温结晶。
[自主检测]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题意)
1. 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碘酒
B、纯净水
C、冰水
D、牛奶
2. 将消石灰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
①蒸发溶剂②加入溶质③升高温度④降低温度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3. 如要加快某固体物质的溶解速度,则下列方法中不适宜的是 .......... ()
A、不断搅拌
B、加热
C、将固体粉碎
D、加溶剂
4. 在寒冷(-1C)的冬季,你如分别将盛有①开水;②冷水;③食盐水;④白糖水的器皿
放在室外,早上可以看到结冰的是 .................................. ()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打开啤酒瓶盖时,你会发现啤酒会自动喷出,
喝了啤酒后又常常会打嗝, 这说明气体溶
解性与外界的压强和温度有关,下列关于气体溶解度说法不正确的 是
A 、压强减少,气体溶解度增大 C 、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6•“雪
碧”等碳酸型饮料的 PH 值小于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7. 下列有关溶液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 、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B 、 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
C 、 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D 、 食物里的营养成份经消化变成溶液,容易被人体吸收
8. 在一定温度下,同一定量的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
氯化钠固体,
程中,加入的氯化钠质量(n )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为
ABC
、填空题:
9.
含有
蔗糖晶体的溶液 A ,从冰箱中取出后放置一段时间,晶体慢慢消失,形成溶质
B ,
对于A 和B ,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 ___________ ,其中溶质分数较大的是 _________ 。
10. 请你各举一例,证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⑴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实例: _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不是无色的。
⑵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
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 是液体,但不是溶液。
B 、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 D 、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增大 7,打开瓶盖晃动后,则 PH 值将…( D 、
不能判断
(m 并搅拌,在此过
)的关系变化
)
D
⑶溶液中溶质一定是固体。
实例:__________________ 可做溶质,但不是固体。
11. 右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中内容回答
问题:
⑴随温度升高,a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曲线a和b的交叉点M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
⑶37 C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 ______________ g。
80 C时,40ga
物质溶解在50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
(填“饱和”或“不饱和”)。
12. 市售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
现用这样的浓硫酸加入稀释,配成10%
的稀硫酸(密谋为1.07g/cm3)1000mL用于实验,请将有关步骤简要填写在下面空格
中:
⑴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量取浓硫酸和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配制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C 3、D 4、A 5、A 6、A 7、C 8、A 9、A、B
10、⑴硫酸铜;⑵蒸馏水;⑶二氧化碳
11、⑴增大;⑵60 C时两物质溶解度相等;⑶30、不饱和
12、提示: V H2SO4 =59.3mL V H2O =960.8mL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