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汇总汇编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一、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3.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和文学的兴趣;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3.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综合分析和评价;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介绍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采用独立阅读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等要素,以及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1. 引入一个悬念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喜好和观点。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选定的高考小说;2. 学生小组合作,分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要素。
第三步:综合分析与评价1.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2. 学生个人或小组写下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认识;3.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相互学习和启发。
第四步:创新思维与创作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2.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文学创作,可以是续写、改编或创作新的故事;3. 学生之间进行互读和评价,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第五步:课堂小结和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3. 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和建议,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下一次的学习。
高三复习小说专题教案

教案小说专题复习预习作业:学生重新熟悉《祝福》《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第一课时:回顾和概括情节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复习以往所学小说的基础上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过程和方法:学生进一步练习概括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小说阅读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回顾和概括教学步骤: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复习以往所学小说的基础上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过程和方法:学生进一步练习概括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小说阅读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回顾和概括教学步骤: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复习以往学习过的小说的基础上鉴赏人物形象2.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整合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信心教学重点和难点:复习、鉴赏人物形象教学步骤: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复习以往学习过的小说的基础上鉴赏人物形象。
2.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整合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复习、鉴赏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复习以往学习过的小说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归纳理解小说细节描写作用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复习、理解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步骤: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复习以往学习过的小说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归纳理解小说细节描写作用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复习、理解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复习以往学习过的小说的基础上发现小说主题。
2.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归纳发现小说主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复习、发现归纳小说主题教学步骤: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复习以往学习过的小说的基础上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现代文阅读指导(小说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现代文阅读指导(一)小说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目标通过小说阅读的指导,明确此类文体阅读技巧以提高叙述类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通过适当的训练,以形成此类阅读文章的答题模式教学重点此类阅读文章答题模式的形成教学方法指导法练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考相关资料教学时数课时教学步骤第一、二课时教学过程要点:知识传授一,具体操作(一)小说文体常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二)小说阅读三步曲第一步:写什么?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2、主题第二步:怎么写?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第三步:写得怎样?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三)鉴赏:题目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
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
如《祝福》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
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
如:《药》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
《雁阵》以主要人物为题。
如《侯银匠》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一、人物设题:1、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答题: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定位)】2、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3、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答题:(1)衬托主要人物(2)突出主题】4、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或运用了哪些方法)?【答题: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从四个方面揣摩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高考小说阅读指导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指导教案一、考点解读:语文试卷上有三篇阅读题,其中的第五大题是文学作品阅读,这一道大题多是散文阅读,但有时也会是小说或戏剧阅读。
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分量,在备考复习中,同样不可忽视。
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常选用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的“小小说”(即“微型小说”)。
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二、相关知识链接:1 、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3 、人物塑造方面: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
《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
《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4 、情节结构方面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等。
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
《项链》出乎意料之外的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高考语文小说复习教案(推荐阅读)

高考语文小说复习教案(推荐阅读)第一篇:高考语文小说复习教案小说阅读指导一、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二、小说三要素: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三、小说阅读的整体感知从线索、人物、情节、社会背景、主旨等角度整体感知。
四、小说的几个重要测试点及相关知识(一)人物形象分析相关知识:描写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侧面描写(正衬、反衬)方法指导: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抓住对人物的描写进行分析,通过外在揣测内心;关注人物的身份,影响人物的言行,决定人物的性格;结合人物活动的背景,理解人物。
(二)情节的作用相关知识:短篇小说的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头部分情节作用:1、开篇点题,引出下文;2、提供情节发展的环境;3、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情感基调;4、初步展示人物性格。
5、引发阅读兴趣。
中间部分情节作用:1、承上启下;2、插叙,对文章内容作适当补充,使结构更紧凑。
结尾部分情节作用:1、呼应前文(包括题目);2、丰富人物形象;3、深化作品主旨;4、出乎意料,令人回味(欧亨利式结尾)。
注意以以下几种结尾的作用:a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项链》b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孔乙己》c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如《聂小倩》d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高三语文总复习小说阅读教案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场景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2.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
(1)暗示主题;
(2)渲染气氛;
(3)奠定作品基调;
(4)烘托人物形象;
(5)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三、小说阅读策略
在各式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是小说,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小说。同样,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有出现的趋势,以它为命题材料,用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既然大家如此关注它,那么我们该如何解答小说类阅读分析题呢?
(1)从描写的内容分: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②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小说阅读专题教案contents •引言•小说基本概念与特点•小说阅读方法与技巧•经典小说作品赏析•小说创作实践与指导•小说改编与跨媒介呈现•总结回顾与展望目录引言01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技巧,掌握阅读和分析小说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历史、文化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和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的与意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包括小说的定义、特点、分类等基本知识,以及小说的阅读技巧和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和思考。
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小说基本概念与特点02小说定义及发展历程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发展历程小说经历了从古典小说到现代小说的演变过程,古典小说以情节为中心,注重故事性和传奇性;现代小说则更加注重人物塑造、心理描写和语言表现。
小说类型与流派类型根据题材和内容的不同,小说可分为历史小说、现实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等多种类型。
流派在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流派,各流派在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等方面有所不同。
小说特点及价值特点小说具有虚构性、故事性、人物塑造性、语言表现性等特点。
它能够通过想象和创造,构建一个独特的世界,让读者沉浸其中。
价值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它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同时也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人性本质,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说阅读方法与技巧03在阅读小说前,先了解小说的背景、作者、时代等信息,为深入理解小说打下基础。
预习泛读制定阅读计划快速浏览全文,抓住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形成初步印象。
根据小说的长度和难度,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确保阅读进度和效果。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教案】高考小说阅读教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四《高考小说选读》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优秀的小说作品。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1. 学会分析小说的结构和情节。
2. 掌握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学会用恰当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读后感。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学生自主阅读2. 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3.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教学的背景和目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意义。
然后教师请学生打开课本,找到《高考小说选读》这个章节的介绍,让学生大概浏览一下目录和作品的封面,猜测一下这些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第二课时:分组阅读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阅读其中一篇小说。
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
阅读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所读的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三课时: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这些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 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如何?3. 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如何?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第四课时:多媒体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与小说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接着,教师请学生就自己所读的小说中的某一个片段,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演绎一遍,并用恰当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五课时:总结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让学生就本次阅读的小说作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相互交流和讨论。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这些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六课时:评价反思教师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也可以就学生的表现和问题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小说,并进行详细阅读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专题第一课时情节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考纲》要求: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1、【常见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常见回答】(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
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如:(2009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解题思路:这篇小说情节较为简单,就是标题--董师傅游湖,不过里面还有一个人物--小翠,所以其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2)分点概括情节式如:(2010广东,沃尔夫冈·博歇尔特《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认真组织语言,答案即出)(二)、情节作用问答模式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1、【常见题型】(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3)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2、【常见回答】从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
从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如:(2010全国课标,11莫泊桑《保护人》)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答: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小说开头作用(1)小说的开头如果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答题角度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四)小说结尾作用(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微型小说(《我没有病》)第19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1)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
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病人。
(2分)(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分)四、小结分析情节作用的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或者扣住情节、人物、主题、环境来作答。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结构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内容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五、课后习题第二课时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3.提升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教学过程:一、高考命题分析在2009年6套涉及到小说阅读的试题中,关于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的内容是各套试题的重点。
2010年6套也是如此,2011年7套更是如此。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因此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应成为高三文学类阅读复习的重点。
二、概括小说人物形象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所以,既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要把握人物描写的各类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
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
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
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
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
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一)、常见命题方式:①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
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③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二)解题思路分四步走: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答案组织模式: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如:(2009年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见)解题思路:鉴赏形象,要能把握住形象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找到小说中有关董师傅的描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然后根据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概括董师傅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文章第2段介绍了董师傅精通木匠和他平静的日子,说明他技艺精湛,有一颗平常心;第三3段介绍他晚上收工后来湖边闲坐,说明他有生活情趣;第5段写他领着小翠游湖,并帮他带路,说明他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