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应知应会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目录一、中医理论基础 (2)1.1 阴阳五行学说 (3)1.2 气血津液学说 (4)1.3 脏腑学说 (5)1.4 经络学说 (6)1.5 病因病机学说 (7)二、中医诊断学 (9)三、中医治疗学 (10)四、中医预防医学 (11)4.1 预防思想 (13)4.2 预防方法 (14)4.3 调养方法 (15)五、中医养生学 (16)5.1 养生理论 (18)5.2 养生方法 (19)5.3 常见养生保健方法 (20)六、中医临床各科 (22)七、中医名家与流派 (23)7.1 名家传记 (24)7.2 流派介绍 (25)八、中医现代研究 (26)8.1 现代研究成果 (28)8.2 中医现代化进程 (29)九、中医相关文献 (30)9.1 古代文献 (31)9.2 现代文献 (33)十、中医技能培训与考核 (35)10.1 中医技能培训 (36)10.2 中医技能考核 (37)一、中医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描述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基本属性。
五行学说则是中医理论中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滋生,构成了自然界的万物变化。
脏腑理论: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理论主要探讨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与人体外部环境的联系。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对人体气血运行通道的描绘,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连接脏腑与四肢百骸,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
经络学说描述了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状况,以及如何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病因与病理:中医的病理学说主要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风、寒、暑、湿等外邪入侵有关,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有关。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理阶段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之一,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手段收集病人的信息,分析病因、病性、病位等,然后依据八纲辨证(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等)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医学基础知识汇总

中医学基础知识从头到脚一、人为什么会生病?《左传》——原因有三:一因鬼而得病(因果);二因食而得病;三因蛊而得病(被迷惑)《皇帝内经》——原因有二:一得于阳(外感;天地自然变化导致);二是得于阴(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
提倡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伤寒论》——原因有三:经络受邪、壅塞不通、外伤现代中医理论——原因为六淫:疫疠(外感)、七情(情欲情志)、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痰为湿气凝聚;水为水饮,宣泄不出去导致肿胀)、瘀血(如:癌症)二、人为什么活不到天寿?天寿的年龄通常为动物生长期的5-7倍,按此推算人的天寿应为100-140岁,人是唯一一种活不到天寿的动物;原因如下:1、直立行走,大脑缺血、缺氧、心血管疾病增加2、人没有固定的发情期3、人受欲望情志的控制4、人的消化系统功能极度萎缩5、人的循环系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6、人的呼吸系统发生了改变:由腹式呼吸改为肺部呼吸三、健康的标准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完全良好的状态。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健康是自我的觉悟。
四、现代人容易生病的原因:1、情志不遂2、饮食不规律3、缺乏运动4、滥服药物从头到脚说健康(1-1)--头发一、头发的功能:保暖与散热二、关于头发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中,头发是一种礼仪、是礼貌、文明的象征1、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2、“矩”——男人行方正之道;“规”——女人要行圆融之道3、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4岁行“及笄”之礼,发型均发生变化,要梳理起来,意味着人要由感性向理性迈进。
4、关于头发的一些典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孝之始也”,所以髡刑(剃光头发)在古代是最严厉的刑罚之一。
清朝发型的含义——削平四夷、定鼎中原二月二、龙抬头(正月不理发)——思旧(总结过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削发纹身三、五脏、五行与五色对应关系表肺、肝、肾、心、脾金、木、水、火、突白、青、黑、赤、黄四、关于头发的疾病解释头发——“肾之华、血之余”,与肾气(主颜色)和肝血(主生长速度)最为相关。
中药入门基础知识

中药入门基础知识一、中药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作用的天然药物。
中药涵盖了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和疗效,同时也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
二、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指产于特定地域、品质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
这些药材在种植、采收、加工、储存等环节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以保证其药效和质量。
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道地药材,如人参、黄芪、枸杞、丹参等。
三、四气四气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这四种药性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不同而有所区别。
寒性药物适用于热性疾病,如清热解毒;热性药物适用于寒性疾病,如温中散寒;温性药物适用于寒热夹杂或阳气不足的疾病;凉性药物适用于热毒或阴虚火旺的疾病。
四、五味五味是指中药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这五种味道与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相互关联。
酸味药物多用于收敛、固涩;苦味药物多用于泻下、燥湿;甘味药物多用于补益、和中;辛味药物多用于发散、行气;咸味药物多用于软坚、润下。
五、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中药对机体气机的影响,具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的运动特性。
升是指上升于身体上部,如升阳药;降是指下降于身体下部,如降逆药;浮是指向外发散,如解表药;沉是指向内收敛,如收敛固涩药。
六、归经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中药的归经理论主要依据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效果来确定。
如心经药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系疾病;肝经药可治疗胁痛、目疾等肝系疾病;肺经药可治疗咳嗽、喘息等肺系疾病;脾经药可治疗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脾胃疾病;肾经药可治疗遗精、阳痿等肾虚疾病。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症、证、病的区别: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嗳气等。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咳嗽、胸痹、消渴、厌食等。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外感风寒、肝胃不和、气虚血瘀等。
主藏血。
肾(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主纳气。
7.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在胸中集聚之处,称作“气海”,亦称“膻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
卫气:水谷精气所化生,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8.气的功能:推动作用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防御作用(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固摄作用;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9.任脉的基本功能: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主持妊养胞胎。
脉微欲绝18.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湿邪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19.气行失常指气的升降出入发生变化,而引起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20.未病先防的原则方法:(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包括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包括药物杀灭病邪、讲究卫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种外伤。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1.神志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多为痰气郁结,蒙蔽心神的癫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属痰火扰乱心神的狂病;猝然昏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属肝风内动,痰迷心窍的痫病。
中医医学常识知识大全

中医医学常识知识大全
中医医学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常识和知识。
以下是一些中
医医学的常识知识。
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这些理
论以人体的整体观念为基础,注重平衡和协调。
2.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进行
望诊;通过听患者的语音、咳嗽声等进行闻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进行问诊;通过
触摸患者的脉搏进行切诊。
3. 中草药:中医常用草药治疗疾病。
中草药一般采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并根据
药性使用不同的部位和药材组合。
4. 针灸:针灸是通过刺激身体经络来调节和治疗疾病。
针灸分为经络穴位刺激和艾灸两种方式,通过调节人体生理机能来达到治疗目的。
5.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推拿、推拿等手法刺激身体的经络和穴位,调节气
血运行,疏通经络,改善身体功能。
6. 中医养生:中医注重养生保健,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养生包括合理膳食、
适度运动、调整情绪等方面。
以上是中医医学常识的一些知识点,中医医学系统庞大而复杂,还有很多具体的细分领域和治
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久负盛名。
其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正确性、先进性与科学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下面,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进行。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由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组成。
四诊法•望诊: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舌质等部位的变化,判断疾病的位置、性质、程度和预后等。
•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和呕吐的声音等,判断疾病的变化。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过往病史、家庭病史等,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切诊:通过检查患者的脉搏特征,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体系中医体系主要包括“五行”、“阴阳”、“经络”、“气血”、“精神”、“脏腑”等。
•五行:中医学的一种理论,包括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
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生克,影响各个器官的功能。
•阴阳:阴阳平衡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是指人体内部运动和代谢活动的均衡状态,阴阳之间互生互化,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经络: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主要概念,是在人体内部布置有特定的路径和穴位,负责输送气血、调节身体机能和维持健康。
•气血:气和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气血充足,身体健康,气血不足,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精神:精神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基础,精神失常会导致各种身体和心理疾病。
•脏腑:脏腑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把人体根据其功能分成五脏六腑,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式中医治疗方式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拔罐、推拿、气功、食疗、养生等。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一种主要治疗方式,它依据中医理论,采用天然植物和矿物等中药材制成,施以口服或外用的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
中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安全易用、通用于内外、长期使用不会导致耐药性等特点。
针灸针灸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用特定的针刺入人体的特定穴位,刺激或抑制人体的生理活动,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防病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强调事物的相对性。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动态平衡。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生理病理变化的符号和方法。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构成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理论。
3.气血理论:气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能量,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气和血在人体内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气血的运行和充盈与健康密切相关。
4.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部的概念,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贯穿整个人体,连接脏腑、肌肉、骨骼等组织器官,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5.脏腑学说: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和认识。
脏腑功能相互关联、相互依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
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6.病因病机:中医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的认识。
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病机包括病邪入侵、正气受损、脏腑功能紊乱等。
7.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
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机,判断疾病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采用针灸、草药、推拿等治疗方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8.药物学:中医药物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草药以及一些矿物和动物性的药物,根据其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方式等进行分类和应用。
9.针灸学: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强调整体调节和个体差异。
10.养生学:中医强调养生,预防疾病重于治疗疾病。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休息、心理等方面,保持身心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Page 9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Page 10
(六)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指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在正常情况下称六气。
Page 11
望舌质、舌苔。
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1、舌质
舌神
舌色
舌形
Page 12
舌态
有神者,为舌的运动灵活,舌色红润, 鲜明光泽,富有生气,虽病亦属善候。 无神者,为舌的运动不灵,舌质干燥,
晦暗无光,属凶险恶候。
Page 13
舌色
淡红舌:见于常人或病清浅
淡白舌:主气血两虚
红绛舌:主实热,阴虚 青紫舌:主寒凝,淤血
Page 14
舌形
苍老舌:属实证 娇嫩舌:主虚症
胖大舌: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瘦薄舌: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芒刺:多因邪热亢盛 裂纹:多主精血亏虚 齿痕:主脾虚或湿盛
Page 15
• 2-1、苔质 Character of fur
厚薄--邪气深浅 润燥--津液盈亏 腐腻--阳气与湿浊 剥落--胃气胃阴 真假--有根无根 瘀癍苔 瘀点、瘀斑—血瘀
强硬:多见于热入心高热伤津,风痰阻络。 萎软:见于伤阴或气血具虚。 歪斜:多见于中风或中风先兆。 颤动:可见于肝风内动。
1、寸口诊法
分寸、关、尺三部 以高骨(挠骨茎突)为关,关前(腕端)
为寸,三部可分为浮、中、沉三候,是寸 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肝候肝胆,右关 候脾胃;两尺候肾。 医者中指定关,食指定寸,三指呈弓形, 指头平齐。布指疏密与身长相适应。每次 诊脉必满五十动。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肾病一区中医业务学习一
主讲、制作人:陈晓玲 参与人员:肾病科一区全体护士
2014-10-5
南方医科大学 ——中西医结合医院
一、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理、法方、药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即四诊、辨证、论治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 及其 运动变化。
舌淡,胎白润滑,脉迟或紧。
4、热证:恶热喜冷,口渴欲饮, 面红耳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
吐血衄(nv)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shuo)。
5、虚证: 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神疲乏力,
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 舌淡胖嫩,脉虚沉迟,
或为五心烦热,消瘦颧红, 口咽干燥,盗汗潮热, 舌红少苔,脉虚洪数。
所以说,舌不仅是心之苗窍,脾之外候,而且是五脏 六腑之外候。
在生理上,脏腑的精气可通过经脉联系上达于舌,发 挥其营养舌体并维持舌的正常功能活动。在病理上, 脏腑的病变,也必须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
寸口诊法 正常脉象 病脉 相兼脉与主病
Page 31
寸口诊法
遍诊法
即《素问》 三部九候诊法 。是遍诊上、 中、下三部有 关的动脉。
润燥:滑苔,主痰饮水湿。燥苔,多见于热盛伤津。 腐腻:主痰饮、食积。 剥落:镜面舌属胃气将绝之危候。花剥苔,是胃之气
阴两伤。 真假:苔紧贴舌面为有根苔。有根苔表示病邪虽盛,
但胃气未衰;无根苔表示胃气已衰。
Page 25
(四)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舌诊
1、方法 (1)伸舌姿势 (2)顺序 (3)刮舌与揩舌 (4)舌感觉、味觉
2、注意事项 (1)光线 (2)饮食影响 (3)染苔 (4)季节、时间 (5)年龄
3、望舌方法与注意事项
望舌时要求患者把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 体。
先看舌态 舌质、舌尖、舌边、舌中、舌根。 望舌应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好,面向
光亮处,使光线直射口中内,避开有色门窗 和周围反光较强的有色物体,以免舌苔颜色 产生假象。 食物对舌苔影响很大;常使舌形色发生变化。 某些事物或药物会使舌苔染色,出现假象, 称为“染苔”。
Page 27
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舌与内脏主要是通过经脉的循行来实现的。心、肝、 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过经脉、经别 或经筋与舌直接联系。肺、小肠、大肠、胆等,虽与 舌无直接联系,但手足太阴相配,手足太阳相配,手 足少阳相配,手足阳明相配,故肺、小肠、胆、大肠 之经气,亦可间接通于舌。
6、实证:发热,腹胀痛据按,胸闷烦躁, 呼吸气粗,痰涎雍盛,
大便秘结,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淋沥涩痛, 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7、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 形寒肢冷,倦怠无力,
语气伐怯,纳差,口淡不渴, 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舌淡胖嫩,脉沉迟,或弱,或细涩。
8、阳证:面色红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躁动不安 语声粗浊,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 便秘奇臭,短赤, 舌质红绛,苔黄黑生芒刺, 脉象浮数,洪大,滑实
(二)五行的 生克相侮
肝:(主疏泄,藏血)
木
胆
目,泪,魂,怒,筋,爪 酸,青,生,风,冬,春
咸耳 ,,
肾:
黑唾 ,,
(藏精,
藏 志 主水,
, , 纳气)水
寒恐
,,
北骨
,,
冬发
,
金,鼻,涕,魄, 悲,皮,毛,辛, 白,收,燥,西, 秋
膀胱、 三焦
大 肠
肺:金
(主气, 通调水 道)
苦舌
火
,, 赤汗
小 肠
吐弄:皆心脾有热,还见于小儿发育不良 短缩:属危重症候。
Page 17
强硬舌例图→
痿软舌例图→
歪斜舌例图→
颤动舌例图→
吐舌例图→
2、舌苔
苔色
苔质
Page 23
白苔:常见于表证、寒症。 黄苔:一般主里症、热证。 灰苔:主里证。 黑苔:多属危重。
Page 24
厚薄(bo):凡透过舌苔隐约可见舌质为薄苔,病者 多为 初起或病邪在表。厚苔,多为病邪 入里,胃肠积滞。
1、表证:一是外感时邪, 二是邪浅病轻。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苔薄பைடு நூலகம்脉浮,
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痛
2、里证:一是病位深在, 二是病情较重。
症见:壮热恶热或微热潮热,烦躁神昏,口渴引饮, 或畏寒肢冷,倦卧神疲。
便秘尿赤或便溏,苔厚脉沉。
Page 6
3寒证:严寒喜暖,面色晃白, 肢冷蜷(quan)卧,口淡不渴, 痰涎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
心: 长神 ,,
(主血 暑 喜
脉,藏 神)
,, 南脉 ,,
夏面
,
胃
口,涎,意,思,肉,
脾 土 唇,甘,黄,化,湿, : 中,长夏
(主运化, 统血)
(三)藏象学说
• 脏腑: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 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八纲辨证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