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地理必修一中图版 第四节 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课标解读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和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 ,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地震波纵波(P):传播速度 ,可以通过、、传播。

分类横波(S):传播速度较 ,只能通过传播。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莫霍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 ,横波。

位置:位于界面以上。

地壳组成:由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千米。

2.内部圈层范围:介于和之间,呈固态。

地幔分层:分为和。

软流层:位于的上部,这里可能是主要发源地。

范围:介于古登堡界面到。

地核分层:分为和。

特点: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外部圈层圈: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三、典题解析1.岩石圈位于()A.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B.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C.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D.莫霍界面以下,软流层以上解析:做本题关键在于掌握软流层的位置,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它和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

2.有关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解析: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弹性波而不是无线电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有显著减少。

纵波和横波传到莫霍面都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小。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题】必修模块 1 第一章第四节题目地球的圈层结构【所需课时】 2 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 通过相应图表或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 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结构。

【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教科书介绍地球最显著的结构特征——具有圈层结构,从整体观念分析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从地球内部探测的主要手段---地震波入手,讲解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划分依据及主要特征,同时指出了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外部圈层主要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指出了每一个圈层的特点,包括范围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并且重点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

前三节的学习已使学生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运动等地球知识有了较好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并且根据已学知识,能够自我建构新的知识,高一的学生随着地理,物理课程的学习,已开始关注地球本身的结构,本节将内部圈层结构,外部圈层结构安排在同一章节,利于学生形成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观念,同时,为下一章大气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及与人类关系。

4..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结构。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科书文字及相关图片,了解地震波的分类,特征及划分依据。

2.通过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3.看图分析大气垂直分层结构及每一层特点。

4.通过表格分析总结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和相互作用。

2. 能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圈层结构概述介绍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分类和相互关系。

2. 地球的外部圈层讲解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3. 地球的内部圈层阐述地壳、地幔、地核的结构和特点。

4.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5. 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结构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和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圈层间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机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模型。

2.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地球的圈层结构概述2. 第二课时: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3. 第三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4. 第四课时:圈层间的相互作用5. 第五课时: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地球的圈层结构》共五个课时,涵盖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各圈层特征、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掌握。

4. 期中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试题,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模型和案例。

2. 教学教材:提供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点和实例。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 必修第一册)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 必修第一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横波和纵波在穿过莫霍面后速度都突然加快;
横波在穿过古登堡面后突然消失,纵波在穿过古登堡面以后急剧下降。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提问:地震波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地层中的各种介质不尽相同,属于不同的介质。
通过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的划分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学习任务四
【过渡】科学界为了纪念发现这两个不连续界面的科学家,分别以他们的名字将两个不连续的界面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又将这两个面分成的三个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厚度、结构、组成和特点。
1、地壳
①厚度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
学习任务三
【过渡】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面对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情况进行了监测,发现了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在不同的深度有一定的变化,因此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来划分地球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不同地层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两个界面、三个圈层”:
展示课件图片“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横波和纵波在地层传播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和岩石圈;外部圈层的界线
学情分析
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队地球的影响,能够描述地球的演变;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与分析能力,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读图认图能力比较薄弱,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吸收课堂知识,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其次在讲解不同的圈层结构时要图文并茂认真区别各个圈层的特征、界限;学生对纵波横波的特性认识不足,需要老师提前进行铺垫。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7) 中图版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7) 中图版必修1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标分析知识与能力:地球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是由两个不连续面划分出的三层构造。

对于各圈层的具体厚度和细致分层不作要求,需要突出的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而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它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这些就作为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

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速的变化作一般了解,地震波的类型及其特征、地震波在地球内部速度变化过程等不作要求。

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组要成分是氮和氧,其底部的大气状态对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起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水圈是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以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形式渗透到其它圈层,并进行着循环运动。

生物圈也存在于其它圈层中,占据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各圈层在此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和地球圈层结构图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优美,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具备地震、地壳、外部圈层等感性知识,具备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

但由于本节内容的宏观性,学生接触不多、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比喻方式,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设置必要的问题,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

三、重难点确定教学重点: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教学重点。

它们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对认识以后各章涉及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具有统摄作用。

教学难点: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本节涉及了较多的地球圈层,在层之间形成的跨层结构容易和其他圈层相混淆。

四、教材分析利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图1.26)、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图1.27)和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图1.28)基本能完成课标要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地球圈层结构概念。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在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
3.收集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最新科学进展,整理成一份资料汇编,与同学分享,拓展知识视野。
4.参考课本和课外资料,设计一份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问卷调查,了解身边人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并尝试分析貌等,尝试用地球圈层结构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学生对地球的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地球圈层结构的系统知识掌握尚不深入。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地球的基本构造、板块构造理论等内容,这为学习地球圈层结构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地球圈层结构涉及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时,往往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地球奥秘的欲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认识到保护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分析和解决问题。
4.通过学习地球圈层结构,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1.地球圈层结构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你认为地球圈层结构在地质历史演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人教(2019)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2019)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1、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⑴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⑵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教学方法】导学法教学、对比法教学、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

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难点(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进生活,导入新课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向自然界挑战的三大壮举。

目前,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但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是入地无门。

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有十八层呢?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

多媒体显示课题。

(从问题导向入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阅读课文启发思考【资料补充】1. 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过几千米。

2. 目前,最深的钻井是12000多米。

3.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千米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4. 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翻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千米。

【教师讲授】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我们所能直接探测到的只是地球浅浅的一层表层,地球的内部结构,我们无法直接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圈层结构
一、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慨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课程标准解读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

为此,教材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高一学生的年龄大概在14到16岁之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地球有关知识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但对地球内部圈层的整体认知不够,未能系统的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及各层的特点。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在初中阶段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已经有大概的了解,掌握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一些相关的知识。

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等,同时学生从《2019》这样的影视作品、阅读课外书籍和图片中获得对地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具备用简单方法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能力,并能用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自转与公转。

具备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纬线和经纬度,在地球仪上判断方向,并能在地球仪上确定某个点。

有一定的读图和画图能力。

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风格多样化并个性化。

由于高一学生大多14、15岁,喜欢主动型学习,偏好多人一起合作的团队学习。

并且喜欢视觉型学习,在看到图片,图表,流程图,时间表,影片,或是实际演练时会有较佳的记忆效果。


多数学生不喜欢老师说,学生听这种模式的学习风格。

(二)、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是继前面三节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页 1 第
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结构明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和地核的组成及状态;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各圈层的组成部分和空间分布及相互间的联系。

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几张的引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知识结构关联图/思维导图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重点:
①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层的主出各圈要特点。

这是历年来的考点,同时也是要求同学掌握的基本知识。

②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在于学会读图和用图,本节的示意图较多所以在本节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的基本能力。

2)、难点:
①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之所以把这部分知识确定为难点是因为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与其物理特性相关,学习这部分知识要运用到物理学知识,要求的地理综合知识水平较高,对于推断内部各层的物质也要求较广博的知识与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与地震波在地壳内部的变化情况紧密联系,要搞清楚内部的分层首先要读懂地震波在地壳内的传播图,而高一学生思维的深度还不够,对有效信息的提炼还不准确,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难于抓住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是比较难的一块。

4、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②识记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③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概况和特征,明白圈层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①体会地球内部地震波如何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之间的,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②学会运用比较法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各内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5、教材的处理
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而地球外部圈层部分比较简略,
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后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介绍,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讲解,而是蜻蜓点水,埋下伏笔。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部分。

教材中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从各内部结构到各内部圈层的特征,都离不开《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所以利用《地页2 第
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

要对书上图1.25进行重点讲解。

教材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描述得比较少,而这部分内容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教材只介绍了各圈层的基本概况,对此,我打算读这部分教材增加部分内容吧内部各圈层的特征补充完整。

教材中的活动和课后练习部分比较少,对此我也打算加一些活动和练习。

教材中外部圈层部分,与人类的实际生活方面联系比较少,对此在讲课中我打算加一部分关于“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

6、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
PPT课件、西瓜、熟鸡蛋、图片展示、版图和板书
二、教学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通过探究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地震波。

②学会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③学会利用表格及板图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细化结构及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④学会通过自学总结、分析,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会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地理问题,养成不断探索,创新的好习惯。

②学会分析地理图表,总结归纳各内部圈层的基本特征过程中,学会用表格去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研究方法过程中,培养了较深的研究欲望。

②学生通过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形成科学的地理观,空间观,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从而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演绎归纳法、合作讨论法、画图分析法
2、教学策略
构建学习法是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法而获得知识的过程。

根据这一思想,本节教学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引导学习”策略,通过对比、合作讨论、演绎归纳等方式,达到一种“旧知”构建“新知”的效果。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外部圈层的特点这两部重点内容需要着重讲解,在地球内部圈层部分,采用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突
破。

在地球外部圈层特征部分,采取归纳演绎法、对比分析法来进行分析和讲解。

页 3 第
页 4 第
页 5 第
4、板书设计
大气圈
外部圈
层的划分水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地球的圈
层结构生物圈
页 6 第地壳岩石圈
内部圈层地的划地
页 7 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