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清单3-4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本章知识结构二、新课程标准1、列举种群的特征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4、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5、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6、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7、阐明群落的演替8、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三、预测新课标高考热点1、种群的概念2、列举种群的特征,了解各特征之间的关系3、会用数学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对种群密度进行统计4、了解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尝试建立种群的增长模型。
5、教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6、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7、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了解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网索。
8、通过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和“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掌握有关群落的基本知识9、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10、阐明群落的演替11、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153 -- 154 -种群的特征一、知识结构种群 定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密度 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定义: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效应:研究一个种群数量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定义: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型类型: 稳定型衰退型 定义: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密度应用:利用信息索(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二、要点精析【要点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 (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和特点:【说明】1.处于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于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高二寒假生物必修三复习要点:种群和群落

高二寒假生物必修三复习要点:种群和群落
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
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
7、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
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
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
③两种增长曲线:a 、J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条件:理想条件。
b、S 型增长特点:级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8、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看年龄组成。
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显示近期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9、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垂直结构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
结构。
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寒假生物必修三复习要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必修3种群和生物群落

此时环境阻力为零或者环境阻力 很小。
编辑ppt
20
思维拓展
种群数量不断变化是受到哪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你 能将这些因素归一归类总结一下吗?
1 、 从种群自身特征来考虑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数目变化
编辑ppt
21
2、从不同环境同一物种种群个体间的交流 来看:
密 量。
度 特点: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
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
境中也有差异。
你知道种群密 度的调查方法 吗?
编辑ppt
8
年 种群的特征:
龄
定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 目的比例。 种群中年轻的个体多,
组 成
类
增长型 而年老的个体少,种群密 度会越来越大。
型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
种群内部的生物关系:种内互助 和种内斗争。
思考: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结成了
什么关系?
编辑ppt
4
种群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起作用 下的活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 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
思结考论
种群和物种是同一 概念吗?我们通常所见 到的物种是否就是指的 种群?
种编辑群ppt 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5
迁入 增加 种群数目 减少 迁出
编辑ppt
22
从种间关系和无机因素考虑
如共生,竞争,捕食,水分,食物,温度等等也会 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小结:
任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最 终都要落实到种群的出生率、死 亡率、迁入、迁出上。出生率、 死亡率、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 数量的最直接因素.
编辑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 的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 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宏 微观 观方 方面 面: :种 种群 群是 是生 生物 物繁 进殖 化的 的基 基本 本单 单位 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能 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 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 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由 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 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 低,D错误。 答案: D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年龄组成的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质变革曲线:①“J型增长”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⑴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
2.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同一生物种类个体的总体,它包括了该物种的所有个体。
3.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种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竞争和合作等相互作用关系相连。
物种的组成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特定条件、资源可用性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种群的特征:种群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合、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种群的数量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进行调节。
5. 群落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而种群是群落中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模式会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群落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6.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由物种的数量、种类、个体密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单优群落、多优群落和均匀群落等。
7. 群落的演替:群落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
演替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初级群落会逐渐演替为中级群落,再逐渐演替为成熟群落。
8.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稳定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状态。
9.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