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导学案(教师)
《合欢树》导学案

《合欢树》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史铁生生平及作品,学习作者对母亲生动、传神的刻画及寄予的情感;●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体会无私的母爱。
2.过程与方法:●品味作者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难点】●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感受真挚的母子深情;●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旁注法归纳法探讨法【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请简述“我眼中的史铁生”(经历、作品、信仰)。
☆作者按什么线索叙述了与母亲有关哪几个生活片断?“我”眼中的母亲是个☆文章7-12段哪些地方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请找出表达情感变化的句子说一说原因。
【合作探究】☆文中写“合欢树”的文字并不多,为什么文章取名为《合欢树》?“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附资料链接:【母亲的颂歌】仿佛泰戈尔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但是在初秋的早晨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庙殿里晨祷的馨香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我仿佛觉得母亲凝住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纸船——寄母亲冰心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母爱名言】●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法国】●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洛夫【俄罗斯】●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
——泰戈尔【印度】●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
合欢树导学案(教师用)

《合欢树》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课前预习】1.走近史铁生生平介绍: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9年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在双腿残疾。
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81年患严重肾病,1988年开始做透析。
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去世。
史铁生一生都为病痛所折磨,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终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集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初步感知文章,理清思路熟悉文本,说说并概括作者写了人生中几个年龄段“我”与母亲的哪些事情。
【课堂探究】1.深入探究,感受母子情深。
二十岁,对你意味着什么?二十岁,对史铁生意味着什么?二十岁儿子瘫痪了,对母亲意味着什么?我十岁时的母亲是怎样?《完全解读》P47:关于母亲的形象分析我瘫痪后的母亲是怎样?同上试比照前后母亲发生的变化?同上2.有人建议将题目改为“母亲”,你以为如何?“合欢树”有什么含义?《完全解读》P43:题目解析2.疑惑之处【拓展延伸】学习本文朴实平淡的语言回忆并叙述你与母亲生活中最令你难忘的一件事或一个片断,谈谈自己的母亲或对母爱的理解。
《合欢树》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合欢树》优秀教学设计《合欢树》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合欢树》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合欢树》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意蕴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方法:颂读法,归纳法,探讨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
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
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课文分析(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老师朗读第一段,指定一排学生依次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看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件) 明确:年龄“我”母亲十岁作文获奖做裙子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死多年(看幻灯提问题)由这张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
文章题目叫《合欢树》但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写到合欢树,有什么好处?明确:(1)条理清楚(2)与邻居闲聊时提起,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二)分析把握母子间的亲情母亲对儿子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是哪些段落?明确:第2、3两段,也就是作者二十岁的时候。
合欢树导学案.doc

《合欢树》导学案教学目标: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检查预习1.关于作者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2.自读文章,概括文章的主题二.感知课文1.本文题目是《合欢树》,文中是否有关于合欢树的正面描写?哪些段落提到了合欢树?围绕合欢树都写了什么?没有,7—12段提到了合欢树写了合欢树的由来,树影和孩子的事,合欢树现在已经开花2.母亲去世后,作者对母亲种下的合欢树有什么态度上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分别在7、8、9、10段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
⑵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
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⑶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静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合欢树》教案(精选5篇

《合欢树》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植物学》第四章第五节,详细内容为介绍合欢树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生态价值以及栽培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合欢树的生长习性和形态特征,认识到合欢树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 掌握合欢树的栽培管理技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合欢树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和栽培管理技术。
教学重点:合欢树的生态价值和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合欢树实物或图片、PPT课件、视频资料等。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合欢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合欢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合欢树的生物学特征:介绍合欢树的科、属、形态特征等。
b. 合欢树的生长习性:讲解合欢树的生长环境、生长速度等。
c. 合欢树的生态价值:阐述合欢树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如固氮、保持水土等。
d. 合欢树的栽培管理:介绍合欢树的繁殖方法、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合欢树,让学生亲身感受合欢树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合欢树的选择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合欢树的形态结构图,并标注主要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合欢树生物学特征a. 科、属b. 形态特征2. 合欢树生长习性a. 生长环境b. 生长速度3. 合欢树生态价值a. 固氮b. 保持水土4. 合欢树栽培管理a. 繁殖方法b. 栽培技术c. 病虫害防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合欢树的生物学特征。
b. 合欢树的生长习性有哪些?c. 请谈谈合欢树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2. 答案:a. 合欢树属于豆科合欢属,形态特征包括树冠宽广、叶子呈羽状复叶等。
b. 合欢树生长于温暖湿润的地区,生长速度较快,喜阳光充足。
实用的《合欢树》教案3篇

《合欢树》教案实用的《合欢树》教案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合欢树》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合欢树》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合欢树》教案。
2、从细节描写中体味母亲对我的深情。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4、基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采用由散入整的组合法,在内容主旨理解的同时,对散文写作有初步的认识。
5、品味文中细节的内涵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感受爱、表达爱、珍惜爱。
而作者在对往事的追叙中,也完成了自己对亲情的感悟,这种感悟除了通过细致的细节来表现之外,都集中在合欢树这一象征物上。
所以,要把握文章深刻的内涵,就必须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内涵,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感悟亲情的美好。
一、知识与技能: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技巧,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深刻寓意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探讨合欢树丰厚的象征意义,解读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1、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2、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
教学方法: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双腿瘫痪史铁生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
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题是什么?明确:两部分母爱(2)思考:哪一处细节最让你感动?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明确: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第二课合欢树导学案[五篇模版]
![第二课合欢树导学案[五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a6a20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6.png)
第二课合欢树导学案[五篇模版]第一篇:第二课合欢树导学案库车县第三中学导学案主备人:审核:包科领导:班级:日期:姓名:小组:课题:一、学习目标:1、品味平淡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真挚的感情。
2、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二、自学内容及检测:自主感悟:1、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2、预习:阅读《秋天的怀念》,了解合欢树的常识。
给下列词语注音:虔诚()侥幸()享受()惊惶()敷()灸()瘫痪()兆头()侍弄()闲逛()念叨()扫兴()全文共12个自然段,本课的重点抓住了两方面来写,一是母亲;另一个是合欢树。
很自然把文章分成两部分:1—6段为第一部分:追忆母亲,为写合欢树的意义做好铺垫,定下了感情基调。
7—12段为第二部分:思念合欢树,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三、合作学习与探究:1.“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运用语言描写(手法),表现了母亲2.“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运用了描写(手法)。
合欢树优秀教案

合欢树优秀教案合欢树优秀教案(精选6篇)《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的语言谱写的一支感人至深的真情之曲,震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它又是儿子对母爱的一首热烈深挚的颂歌。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合欢树优秀教案(精选6篇)吧!合欢树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重点和难点]1、品读文段,学会欣赏作者内敛又充满张力的文字,真切感受到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说明:教学目标与重点最终这样确定,是源于我对网上一些教学设计不够满意以及对有些设计者的解读重心始终心存怀疑。
有些设计秉持的“怀念”、“歌颂”说固然不错但我以为失之宽泛,有隔靴搔痒之感;有的力主“愧疚”、“懊悔”说,也无可厚非,但我又觉得似乎失之单薄,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憾。
在慎重考虑了多种意见、结合了作者本人相关作品中的若干提示后,我这样概括《合欢树》:文章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
[教学方法]品读、交流、探讨、迁移[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合欢树》这篇散文。
它的作者史铁生,是现仍在世的中国作家中我最崇敬的一位。
我觉得要真正读懂他的作品,一定得先读懂他这个人,所以我们至少得先了解一下他的基本经历。
请大家看一份简单的年表——注意一下他生平的几个关键时期:毕业于清华附中,想来是个优秀的学生;18岁插队落户,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得了重病贻误治疗导致双腿瘫痪,回北京后好不容易在街道工厂找到份专门安排给残疾人的工作,预读过课文的同学应该还记得他干的是什么活。
28岁那年凭写作撞开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欢树》导学案编制人:张安祥审核人:涂淑琴领导签字:陈利平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技巧,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深刻寓意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熟读全文,弄懂文章的主演内容。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书写认真、规范。
预习案I、教材助读1、生平介绍: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2、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3、合欢树:豆科落叶乔木,花美,形似绒球,清香袭人;叶奇,日落而合,日出而开,给人以友好之象征。
花叶清奇,绿荫如伞,植于堂前供观赏。
作绿荫树、行道树,或栽植于庭园水池畔等,都是极好的。
4、整体感知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6):写母亲生前的事情。
以写“人”为主。
第二部分(7—12):写母亲逝世后的事情。
以写“树”为主。
II、预习自测1.下列红色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虔诚qiān熏xūn晃动huàngB.胯上kuà灸jiǔ偏方piānC.够戗chuāng逛guàng含羞草xiūD.茂盛miè瞪dèng偶尔ǒu答案是B解析:A项的虔诚(qiān)应为虔诚(qián);C项的够戗(chuāng)应为够戗(qiàng);D项的茂盛(mi è)应为茂盛(mào)。
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A.(她)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念叨:说。
)B.母亲惊惶了几个月。
(惊惶:惊慌。
)C.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虔诚:恭敬而又诚意。
)D.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抖:哆嗦,晃动。
)答案是D解析:此题考查结合句子,正确把握词义。
不能脱离语境孤立地去解释词义,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抖”在句中是因为情景触发而引起的心里的震动,体现出我的难以抑制的悲痛和深深的愧疚,脱离语境仅理解为哆嗦尤其是理解为晃动就不大确切。
我的疑惑:信息链接1、史铁生经典语录永恒的距离,才能引导永恒的追寻。
永恒孤独的现实才能承载永恒爱情的理想。
所以在爱的路途上,永恒的不是孤独也不是团聚,而是祈祷。
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他,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
年龄可以是一堵墙,但墙可以有门和窗。
一个人,不管有什么样的政治见解和文学主张,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2、有关赞美母亲的名句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法)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洛夫(俄罗斯)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合。
-----泰戈尔(印)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意大利)探究案I、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为什么课文在第7段才提到合欢树?是不是跑题了?2、“她心里太苦了”,母亲到底苦在哪里?3、作者多次写到那个刚来到世上“瞪着眼睛看树影儿”的孩子,有什么作用?II、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1 提炼概括1、《合欢树》的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母爱,具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找出来并分析母爱的特点。
1、(1)、肖像描写:“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2)、动作描写:“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
”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3)、语言描写:“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2、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探究点2 鉴赏评价2、面对无私的母亲、伟大的母爱,我的态度经历了怎么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分析。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热爱生活“做裙子”“我”:“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不理解)(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母亲:用心良苦,一心给“我”治病;鼓励“我”好好写作,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我”: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不理解母亲的苦心(3)“我”的小说发表时(三十岁),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以后,第四至六自然段。
母亲:早逝,“心里太苦”,“受不住”“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理解: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理解母爱的伟大,理解母亲的苦心。
探究点3 拓展延伸3、你觉得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是象征着作者,象征着母亲,还是有其他象征意义?(1)象征作者自己:合欢树是作者人生成长历程的象征种下路边刚出土的“含羞草”(救治双腿残废的儿子)没有发芽,不舍得扔掉(无法治愈腿疾,不放弃)长出叶子,茂盛了(开始写作)移栽地上,念叨开花(有了坚定的追求目标,可以坚强地活下去了)竟成一棵茂盛高大、年年开花的合欢树(小说发表、获奖,成为著名作家)(2)象征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事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树为大地撑浓荫,母亲守护关爱儿子。
(3)其它象征: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的象征。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象征。
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III、随堂练笔浠水实验高中163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合欢树》导学案编号2013YW014 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写一段赞美母爱的文字,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IV、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扫兴.(xìnɡ)乒.乓(pīnɡ)够呛.(qiànɡ)烟熏.(xūn)B.虔.诚(qián) 瘫.痪(tān) 惊惶.(huánɡ) 侥.幸(jiǎo)C.拉扯.(chě) 侍.弄(shì) 念叨.(dɑo) 晃.动(huǎnɡ)D.践.踏(jiàn) 稍.息(shào) 哺.育(bǔ) 不屑.(xiè)解析:选C。
晃读huà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惊惶张皇富丽堂皇金壁辉煌B.瘫痪涣散换然一新美轮美奂C.青年晴和青天白日山清水秀D.优秀犹豫怨天尤人忧柔寡断解析:选C。
A项,壁—碧;B项,换—焕;D项,忧—优。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想,我死的时候穿的什么就是什么,不要特意弄一身装囊,然后找一块最为贫瘠的土地,挖一个以我的肩宽为直径的深坑,把我垂直着埋进去,在那上面种一棵合欢树。
我喜欢合欢树。
我想这是个好办法。
人死了,烧了,未免太无所作为,不如让他去滋养一棵树,给正在灰暗下去的地球增添绿色。
我想为什么不能人人如此呢?沙漠的扩展、河流的暴虐无常、恶劣气候的频繁,正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而这,都是因为地球上的森林正在与日俱减。
要是每个人死了都意味着在荒贫的裸土上长成一棵树,中国有十一亿人世界有五十亿人,一百年后中国便多出十几亿棵树,世界便多出五十亿棵树,那会是一片片多么大的森林!那时侯土地会变得肥沃,河流会变得驯顺而且慷慨,气候会更动秩序,一年四季风调雨顺。
当然不是都种合欢树,谁喜欢什么树就种什么树,树都是平等的。
后人像爱护先人的坟墓那样爱护着这些树,每逢祭日,培土还是培土,酹酒改为浇灌,献花改为剪枝,死亡不单意味着悲痛,更不意味着浪费,而是意味着建设,意味着对一片乐土的祈祷和展望。
森林逐日地大起来,所有可爱的动物和美丽的植物都繁荣昌盛。
那样,墓地不仅是人类历史的祭坛,不仅是人类平等的象征,还是万灵万物的圣殿,还是人与自然和解的象征与实证。
我想,为了记住这一棵树下埋的是谁,也可以做一面小小的铜牌挂在树上,写下死者的名字。
比如说我,那铜牌上不要写史铁生之墓,写:史铁生之树。
或者把树的名字也写上:史铁生之合欢树。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答案:史铁生对自己死后的墓地的想象与诠释。
解析:有独特的认识和见解,体现了他对生与死的豁达。
2.试给这段文字概括一个标题。
答案:诗意的谢幕解析:“谢幕”即表明了人生的结束,而“诗意”则体现了这一种人生归宿的美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