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术语“使转”

合集下载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46-51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46-51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46-51课)王羲之的笔法,经智永传至张旭,终于形成相当完善的技法系统,这是中国书法史上唯一完整的体系。

我一级课程讲笔法,就是阐明这一系统。

现在基本上讲完了。

在历史上,其他人也论述过各种技法,但不是零零碎碎,就是不着要领,今天我简单介绍一下其他派别,以作对比。

如《翰林密论》说:“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罨笔、【走歴】笔。

并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

”这里提出了十二种笔法,但没有具体说明。

有些跟“九用”相同,有些就猜不出来,如“涡笔”。

至于什么叫“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老实说我不大懂。

你懂不懂?你搞懂了你教我。

张旭是真懂书法的人,有理论有实践。

无论是真书还是草书,有口皆碑。

更况他还有一个完整的技法系统,一个教学体系。

王羲之虽然水平极高,但他没有教授过外姓弟子,在中国书法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和张旭相比。

张旭的缺点就是技术保密,这在哪个行业都有。

所以他的体系没有普遍传开来,只限于几个弟子。

据崔邈说,外人只知道五执笔和“永”字八法,至于关键的“九用”,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人家来向张旭请教笔法,张旭只说:“多练练永字,永字写好就可以了”。

其实他心中知道,我们现在也知道,不懂“九用”,这个“永”字永远也写不好的。

这世界上没有谁是傻瓜,人家回去把“永”字写来写去,就是不见效,当然就怀疑起来了。

所以历朝历代都有人批评“永”字八法,有人说他不完善,有人说要改造,要补充。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些人没有一个懂得“九用”的。

1.林蕴的故事唐代有一篇《拨灯序》,作者是林蕴。

这篇文章很有代表性。

那些没有得到张旭真传的人,他们怎样学习书法呢?他们自己摸索一条路,找到一个拨灯法。

拨灯法是不同于张旭的一个流派。

林蕴是唐朝元和间人,他说曾拜一个叫安期的人为老师,因为安期的学问来之于卢肇,这是江西第一个状元,当时颇有文名。

而卢肇说他书法曾经得到过“韩吏部”的指点,“韩史部”通常所指就是大名鼎鼎的韩愈。

孙过庭《书谱》中对使转用笔的认识

孙过庭《书谱》中对使转用笔的认识
梁武帝评王羲之书法,“如 龙 跃 天 门 ,似虎卧凤 阙。”米芾讲“如 狮 子捉象,全力以赴。”等等一系列的 语 句 ,这些名家的话绝不是空穴来风的,而是着实体 会到书法中字势的衍生。书法由此而产生如生命般的 字 势 ,以王羲之的“绝 ”字 (图四)为 例 ,看似纤弱的线 条内部蕴含着丰富的肌理,每一条线和每一个转折处 理的绝无停滞之处,类似与绵 延 的 绸 缎 ,所形成之字 势 就 是 内 部 轻 松 ,向 外 而 括 的 流 动 体 。这 样 的 书 写 绝 不 是 靠 频 繁 的 接 笔 ,指 头 的 揉 搓 就 可 以 完 成 的 ,而是 注 全 身 之 力 于 笔 尖 ,全 神 贯 注 而 为 。包 括 孙 过 庭 ,也已 经 没 有 能 力 做 到 最 好 ,当 时 人 评 价 孙 过 庭 草 书 便 有
另外一个“绝 ”字的示例也如此分析,在 此 不 赘 。 孙过庭的对使转的书写也是有迹可循的,我 们 知 道 , 孙氏是王羲之一脉的接力者,所以孙过庭的用笔认识 必 然 受 到 王 羲 之 的 影 响 ,使 转 用 笔 也 是 应 该 符 合
在 草 书 中 ,字 势 的 发 生 形 成 ,就 是 依 赖 与 连 续 的 书 写 , 二者是成因果关系的。
妥徽 文%
2017年 6 期 总 第 407期
16
外沿为角度更大的弧线,两点也区别楷书表现为连续 的一条弧线。在 整 个 字 的 书 写 中 ,笔 锋 正 是 “旋毫不
要徽文学
ANHUIWENXUE,如绘画的行气、气 脉 、气韵 究
一 样 ,有着自身的贯气方式,最终形成书法的字势。而
“孙 ”字在落笔的刹那,笔 锋 的 上 沿 走 直 线 ,下沿 形 成 一 个 弧 度 ,转 折 之 后 ,笔 锋 走 势 恰 好 转 换 过 来 ,之 前的上沿转为外沿走曲线,下沿转内 沿 为 直 线 ,下一 个弧线继续转换,到 了提部时,笔 锋 一 个 翻 折 ,,形成 较 长 的 弧 线 ,右半部份内沿所示是角度较小的弧线,

论《书谱》中“执、使、转、用”的用笔技法

论《书谱》中“执、使、转、用”的用笔技法

论《书谱》中“执、使、转、用”的用笔技法侯景雯/文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在其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健全的书法技法与书学理论体系。

这些技法与理论可以万法归一,适合各书体的用笔方法,也是书法学习的基本功。

众所周知,笔法是书法艺术里的重中之重。

执笔和运笔是书法技法的基本,不善于其法者,所书写出点画线条的形质,就很难谈得上书法的艺术美。

因此,孙过庭把基本的用笔技法上升到了理论层面,是很有必要的。

在孙过庭《书谱》中有一句话,讲到书法的笔法,他说:“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

”这句话中谈到书法中的执、使、转、用的用笔问题,这四个字在书法艺术上有何意义呢?孙过庭在后文论述中有所解说,高度概括,简单明了。

但是,没有书法理论和不能熟练运用技法的人,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语焉不详。

“执、使、转、用”,是古代书法理论上的术语。

即执笔和运笔的通称。

当代的书法理论上已经很少使用。

明代张绅说过,“执谓执笔,使谓运用。

”“运用”在书法上也是运笔的意思。

“转”,是指行笔中转折处。

“用”,是指点画结构间的安排。

唐代孙过庭《书谱》:“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

”进一步的解释是:“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在此论说执、使、用、转的用笔技法和道理,可让学书之人能够领悟:执,是说腕执笔有深浅长短一类的不同;使,就讲使锋运笔有纵横展缩一类的区别;转,是指把握使转有曲折回环一类的笔势;用,就是点画有揖让向背一类的规则。

将以上的方法融会贯通,才能书写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一、“执”为长短深浅“执”就是执笔的技法,也指握笔姿势。

说到书写实践,最先掌握的就是执笔。

执笔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书写效果,历代书家都很注重执笔姿势。

在这里要说的是标准且通用的“拨镫法”,也就是我们说最为基础的“五指执笔法”。

当然也有人说执笔无定法,苏东坡在作书时善用三指执笔法。

苏东坡说:“执笔无定法,务使虚而宽。

书画专用术语

书画专用术语

书画专用术语中国书法博大精深,近代书法大师沈尹默评价书法“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书法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她以独特的书法美使人迷恋。

学习书法,这些书法术语不可不知!1、书法狭义上,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

2、法书又称法帖,指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

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

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的诗句。

法书不同于书法。

法书是对古代名家墨迹的尊称,包含着书法作品之楷模的意思。

3.翰墨义同”笔墨”。

原指文辞。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

《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4.墨迹用墨书写的手迹。

唐代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诗句。

《宋书·范晔传》也有“上示以墨迹,晔乃具陈本末”的记载。

5.真迹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

唐代张怀瓘《书断》:“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付集贤院。

”6.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类。

金,指钟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

《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7.刻石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

如秦代《会稽刻石》,东汉《石门颂》摩崖刻石。

桓谭《新论》:“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处,而可识者七十二。

”8.摩崖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如汉碑中之《石门颂》,魏碑中郑道昭之云峰山题诗、题名等。

《宣和书谱·正书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书,其摩崖碑在西洛龙门。

书法名词,“提按”和“使转”,书法家李望

书法名词,“提按”和“使转”,书法家李望

李望,济南高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学术书法协会理事,山东三希堂书画院副院长、省市书法协会会员。

01过分“提”会导致作品“飘”,过分“按”导致作品“坠”。

不“提”不“按”作品不是僵直、就是呆板。

无论是形体的矫健、优雅,还是韵律、节奏感,以及神采…书法中80%的精彩,来源于这两个关键:“提按”和“使转”。

02书法创作不注意笔画的“提按”、“使转”等技法的细微变化,就会使书法作品的线条质量不过关,达不到审美要求。

03线条是书法创作最鲜活的独特艺术语言,也就是笔下的提按动作所产生具有丰富变化的线条。

提按犹如文学作品里面有的“细节”,有了这些“细节”作品才有看头,作品自然就会生动感人。

反之作品就很假很空,很不耐看,书法作品尤其如此。

04一副好的作品,应具备合理而完美的提按的技法品格,从笔画的细小处着手,严格按照“提按”的审美需求,画龙点睛,用小“提按”促成审美大效果;而这些审美要素,都是直接靠毛笔书写中的提按技巧动作来实现的。

毛笔书写运行过程中若没有提按的参与,书法线条将是直来直去,僵硬呆板,线条质量就很差,甚至达不到书法艺术最起码的要求。

06书法家要最大限度的使用“提按”技巧,最终达到笔笔提得起,笔笔按得下,这也是作品创作的基本技法所要求的。

07提和按是相辅相承的,也是相互统一的,在书法创作中片面强调提或按,都是错误的。

08提按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的操作却很难。

09忽略了提按的线条粗细变化,就给作品造成不成熟的感觉。

可以说提按是书法作品成功的最基本的要求。

10刘熙载《书慨》曾经这样强调书写中的提与按,“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辩按尤当于起笔处,辩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坠、飘二病。

”在书法的用笔技法中,“提按”“使转”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笔法,可以这么说,不知道提与按,将不能成就一幅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作品。

12提与按非常重要,只要合理、正确的使用,它能够带给你审美感官以丰富的线条粗细变化,产生立体的美感,而缺少提与按的书写效果则给你以厌倦的感觉。

书法的内势与外势

书法的内势与外势

书法是非常讲究用笔的,用笔就关系到书法的“势”,那么势是什么呢?书法的外势和内势又是什么意思呢?一、所谓“内势”即无形之使转其盘纡于虚,无迹可寻,行楷多用此法内势笔断意连,点画交际处可用“度”法,所谓“度”者,即“一画方竟,即从空际飞渡二画,勿使笔势停住,所谓形现于未画之先,神流于既画之后”。

此亦即“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有暗渡陈仓之妙。

此法从楷书中来,楷书形断意连,势从内出,有点画处,筋络相连;无点画处,气脉流贯,楷书使转无形,草书使转有形,真书之用使转,犹行草之有牵丝。

文徵明曰:“真书血脉贯通,放之便是行草;行草动必有法,整之便是正楷,能书者要是一以贯之。

”由于在点画交际处,一枝笔于纸面极低空中作过度动作,故看上去好像笔不离纸一般,如此一笔接一笔,一笔管束一笔,自然气脉贯注,精神聚正如丰坊《书诀》所谓:“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运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

”能运中锋,势从内出,则气从画中贯,发笔时从大处从容来,收笔时从大处从容去,牵丝虽不露形迹,但形不贯而气贯,气贯则无论大小、长短、平直、旖侧,无往而不当,这是一种高级的贯气方法。

晋人作行书,形不贯而气贯,若断还连,试观王羲之《兰亭》便可得其旨趣。

欲势从内出,非精熟于用笔,难臻斯妙,关键处又在发笔和收笔处,发笔时能承上笔势,收笔时能启下行气,或逆或藏,或收或缩,自然气完神足。

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谓:“字之筋,中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

度者,空中虚打势,飞度笔意也。

解藏度二字,则无死笔,活处在筋也。

”无形之使转,在书法术语中又称为“筋”法,筋藏之肉内,筋脉相连,气血自然贯通,正如蒋和《书法正宗》所谓:“有筋者,顾盼生情,血脉流动,如游丝一般,盘旋不断,有点画处在画中,无点画处,亦隐隐相贯,重叠牵连,其间庶无呆板散涣之病。

”总之,气以不外露为贵,晋人作行草,极少有数字连绵缠绕者,潜伏于里,使人莫测端倪,试观晋王秭《伯远贴》,笔意流动,映带匀美,每个字都富有姿态,体势跌宕,虽字字不相连属,但整幅布局,有一气呵成之感。

书法里的使转,到底是什么意思?

书法里的使转,到底是什么意思?

书法里的使转,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书法术语,是指在运笔时,通过书写者手指、手腕、手臂的一系列的动作使的笔锋得以转换。

从而造成不同的书写效果,使笔下的东西更加丰富,这是一个一连串的,充满因果关系的动作。

这种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写出来的转笔符合人的生理规律,书写出来的线条也更自然、流畅,充满了力量感和生命力。

使转是一种动作,也是具体的笔画形态
唐代孙过庭《书谱》里面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从中可以看出,使转与点画相对应,又是草书的形质,它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形态,圆转。

事实上,在楷书、隶书里面,方折的笔画比较多,在行书、草书和篆书里圆转的笔画较多。

使转的写法有很多,包括捻管法、换锋法,不管怎样的表现方法,都要以自然流畅为标准,故意或做作的使转是不能给人带来美感的。

孙过庭的两个“使转”有什么含义?

孙过庭的两个“使转”有什么含义?

孙过庭的两个“使转”有什么含义?关于“使转”,孙过庭在《书谱》里说的非常详细。

孙过庭论“使转”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如果按照字面理解,大家有云里雾里的感觉。

“使转”作为笔法的一个运行状态,其实是很难说的清楚的。

即便自己认为说的非常清楚,也许别人还是一头雾水。

故我们后入不能太迷信古人关于书论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词,尤其不能断章取义。

我们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我以为要把握“一个前提,抓住两个重点”:一个前提:孙过庭是在将真书与草书比较得出的结论。

孙过庭的时代,正值盛唐辉煌,书法的实用性、无论科举、文书记录等多为楷书,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书体逐步成为时尚。

孙过庭《书谱》成书时间款署为垂拱三年(687年),此时,张旭(传说为3岁),而怀素还没出世。

李世民推崇王羲之书法,还是出于把玩心态,草书并没成为一种能与真书相提并论的书体。

而我们看到孙过庭《书谱》已然是非常成熟的标准草书体,这有别与魏晋“二王”书体,孙过庭似有开创草书楷模之意,故他多少带有一种笔法上规范性趋势,这个规范性其实就是他想要表述的“草以“使转”为情性。

二个重点:一是两个“使转”表述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如何理解楷书以“使转”为情性呢?这个“使转”是“古法”的意思,也就是说是“二王”之前的笔法,可以从锺繇的真书(包括隶书)去寻找,的确,我们发现,锺繇的真书有隶书和章草的意趣,笔致圆厚,高古纯朴,可以说超妙入神,那种由内而外透露出的气韵是之后的楷书少有的。

也许这就是孙过庭所说的“使转”內含“古法”的意思。

而草书的“使转”就是一种运笔笔法,它不像楷书“使转”不露痕迹,而是笔笔流露与外,以草法为依据,牵丝连带,顾盼呼应,彰显草书特有的流畅、抒情之魅力。

“使转”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技巧,或左或右,或轻或重,或虚或实,或隐或显,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大或小等等都是随点画字形由心而发。

有人认为“使”与“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实没必要纠结细节,草书笔法一经发动,一定是“气势连绵,随形而起伏跌宕,“纵横牵制”,“钩环盘纡”,不能孤立和分开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转
使转是运笔动作,不同的动作形成不同的外观。

“使”,是运笔方向的突然改变,由纵变横或由横变纵,总之是角度的突变,形成方的形态,这样的动作一般叫做“折”或“翻”。

“转”,是运笔方向的渐变,多是圆的形态。

一、单一笔画的使转变化
左边的横起笔由纵逐渐变横,由侧锋逐渐变为中锋,这个方向是逐渐变化的,所以叫“转”。

至快收笔处,方向由横突然变纵,只能通过提笔把笔翻到另一面着纸,由中锋变为侧锋,然后收笔,提笔的地方呈现方的形态。

这个方向是突变的,所以叫“使”。

再看右边的横,至快收笔处,没有提笔突然改变方向,而是逐渐向下改变方向,呈现圆的形态,这是“转”。

那么,笔画的书写为什么要运用“使转”的技法呢?一是为了笔画中部保持中锋,使线条有圆厚、立体的美感和力度,二是为了线条之间刚柔相济,三是为了笔法的丰富,提高线条质量。

如果不用使转,线条就会单调疲软,请看下图
图例左边是错误的。

1横软,笔管右倾,笔毫向拖布一样顺托过去,只有下按的力量;2横薄,纯侧锋,其它毛病同1横;3横肉,按笔只按不提,提笔只提不按,纯侧锋,提则漂浮,按则墨猪。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运用使转。

再看右图,都是通过使转使线条保持中锋,笔管向上向左呈逆势。

笔毫既有前进的力,又有后退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涩行。

按笔要有上挺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不肉。

提笔要有下按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不漂浮。

中锋有铺毫、裹锋之别。

铺毫是笔锋铺散开,收笔时如果不做任何动作,只是戛然而止,会出现折铁笔形。

这种笔法在隶书、魏碑中常用,有爽快感;裹锋是笔锋聚拢成锥状,收笔时如果不做任何动作,突然而止,会出现垂露笔形。

这种笔法是最古老的笔法,是常用笔法,有圆厚感。

单一笔画还有其它变化:见图
笔画过长时,中部可增加波折,以求变化,但波折不可太多,折点之间距离不能相等。

如下图:一字。

顺逆能增加笔画的涩力,如之字的捺。

快慢能增强节奏感,慢则实,快则虚,有飞白。

如洲字,右竖不仅有快慢的节奏,而且还运用了铺毫,收笔出现折铁。

有些短线条还可纯用侧锋,如搏字上边的两个横。

虚断指线条的中部笔断意连,如尘的首横,帆的左竖。

二、复合笔画的使转变化。

先看“使”(角度突变的转折)的变化图示:
横折是由横和竖组成的复合笔画,是一笔写成的,因而它是线条的中部。

叠是横的收笔与竖的起笔重叠在一起,有侧锋、中锋之别。

如下图“中”字的折是侧锋,“同”字的折是中锋。

“离”是横的收笔与竖的起笔不重叠,而是分离,但是一笔连写,魏碑常用此法。

如“因”字。

“突”是指折的地方突出某一笔画,另一笔画从它里边走,如“关”字的门突出横,竖从横里走,“闻”字的门突出竖,横从竖里走。

“侧”是转折处用侧锋,不叠不离,而是连接,不提笔,直接转成,内圆外方,魏碑、隶书常用,如“明”和“字”。

“拧”如撇折,折处不用提笔,笔锋向相反方向走时,笔尖自然拧转成方折,如“竟”的口、“楼”右旁米的折法。

这是行草常用折法。

虚断是折处逐渐提笔断开,笔断意连,如风字。

实断是突然提笔断开,如国字。

提是逐渐提笔连到折处,如郡字上边的折。

折中有转是折后又向里转笔,如虹的虫字旁口的折处。

再看“转”(角度渐变的转折)的变化图示:
提转是转折处提笔变细,如震字。

按转是转折处按笔变粗,如搏字。

匀转是转折处不提不按,如提字。

虚断的如霁字。

实断的如荡字。

转中有折的如碧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