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国际权力中心的演变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讲述

自统合的姿态,自动地把服从美国的权势视为当然。这就是所谓超
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 中苏恶化;不结盟运动
放取得巨大成就
兴起;两极格局中明显
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政治:
1991 现代科技发展,经济 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
年以 来
区域化和全球化速度 趋势加强,呈“一超多 加快,世界联系密切。 强”的格局;和平与发
展逐步成为主流,但和
平动荡并存;
P164
2、美苏冷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17年苏联是如何“踏进历史 的主流”的?1945年后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而采取的政治、 经济措施有哪些?(3分)
(1)如何: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分) 措施:成立华约;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成立经 互会。(2分。答出两条即可)
(2)变化:片面到客观(或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2分)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 客观;美苏争霸的影响。(3分)
材料三 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 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 更不能为一已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各国交往频繁,磕磕 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 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
(3)特点:美国主导;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与国际权力结构相联 系。(3分) 措施:推动成立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如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世界银行;通过“马歇尔尔计划”向西欧、日本提供援助。 (2分) (4)因素:国家综合实力;国家政策;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

幕府政治:是日本封建武士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 又名武家政治。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中经室町幕 府,至1867年江户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 治结束。
明治宪法体制 1868年,倒幕派发动政变,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 天皇亲掌权力的天皇政府。此后,明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 改革措施, 1889年宪法和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明治宪法:实行天皇制,一切立法、行政、司法、 军事、财政、外交等大权皆集中于天皇;议会的职责是协 助、赞同天皇立法;内阁国务大臣的职责是辅弼天皇,由 天皇任命,对天皇负责;枢密院的职责是“应天皇之咨询, 审议重要国务”,凌驾于议会与内阁之上,左右政务和政 局;军令机关直属天皇,内阁陆海军大臣由天皇任命;法 院必须以天皇的名义行使司法权。 明治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近代天皇制的确立。这是一 种典型的二元君主立宪政体。
二、英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开始 资产阶级革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权利法案----议会至上 历次改革---民主制度的完善 日本政治制度的演变 幕藩体制 ----军事专制 明治宪法体制-----天皇专制 1946年宪法---君主立宪制
(一)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2009年4月1日法国总统萨科齐访华,纪念中发 建交45周年
5、法西斯独裁政体 二战前夕及大战期间,意大利、德国的法 西斯政党凭借暴力夺取了政权,在前所未有 的规模上使国家机关警察化和军事化。两国 在名义上保留着议会,实际上国家的权力完 全被法西斯首领所掌握。同时期的日本虽然 保持着二元君主制,但是在逐步完成军国主 义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专制独裁的性质。
阿道夫· 希特勒,奥地利裔德国政 治人物,1921年成为纳粹党党魁, 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 成为德国元首。
第二讲 国际格局的演变

西欧各国普遍衰 落,美国成为资 本主义世界头号 强国,苏联成为 唯一能与美国抗 衡的政治军事大 国 形成标 巴黎和会和华盛 雅尔塔会议 志 顿会议
体系/ 项目
凡尔赛—华盛顿 雅尔塔体系 体系 (1).一战改变了 帝国主义国家的 力量对比
(1).二战后,国际力量 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欧洲在战争中受到 严重削弱,美国经济 军事力量空前膨胀,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 号强国 (3).苏联政治军事力量 壮大,成为世界上唯 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 国家 (4).美苏在实力均势的 基础上,按照雅尔塔 会议等国际会议的基 本原则,重新瓜分世 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形成雅尔塔体系
解析:判断材料中“1992年9月”与“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 等信息,可以分析到由于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随之发生了剧变,人们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观点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能力提升
10.二战后,国际关系经历了由冷战对峙向多极化发展的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撼动与挑战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 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 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 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 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这种变化 反映在政治领域,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得以恢复,逐渐走向联合的 欧洲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经济强大的日本对自身的国际地位产生 不满。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一种目标和追求,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 无法取得与大国平等的地位的。故选C。 答案:C
能力提升
第二讲
国际格局的演变
探究一:现代国际格局三次演变
体系/ 项目 时间 凡尔赛—华盛顿 雅尔塔体系 体系 20世纪20年代到 20世纪40年代 二战前 到1991年 多极化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苏联解体 美国地位实力 削弱 西欧、日本崛 起 第三世界国家 崛起 东欧剧变、苏 联解体
国家权力中心的形成——从城邦社会到帝国时代

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 希腊世界的城邦制度开始走向衰
落。在希腊世界旁边 , 马也 经历着 由城邦 向帝 国的转变 。 罗
公元 1 世纪末, 原希腊世界被纳入罗马帝国版图。这样, 在
西方政 治史上 , 西方世界 由城邦 时代 过渡到帝国时代 。
起, 探讨早期国家中是否存在形式或者事实上的权力集 中,
以及国家权力 中心出现 的时 间。
一
隘和有局限性的原始平等观。
正 是因为城邦社会 的这种原始 的 、 的直接“ 简单 民主制 度” 使得城邦 中所有 享有政治权利 的公 民成 为城邦权 力的 , 合法拥有 者 , , 因此 城邦的权力分散 于各个 享有政治权 利的 公 民手中 , 没有一个集 团或者个 人成 为 国家 ( 城邦 ) 力 的 权 专有 者 。因此 , 时期没有 形成 国家权利 中心 。 城邦
的平 等观 , 种真 正 的“ 民当 家作 主” 只不过 这 是狭 是一 人 ,
实上的国家权力的集 中 。 论这种 集 中是集 中于某 一 个人 无 ( 比如封建帝王 ) 或者 是一个集 团 , 家权 力集 中的 中心便 国 是国家权 力 的中心 。本 文从 国家 的最 早 形式——城 邦 谈
民权 的 自由人 ( 主要包括妇女和外邦 人) 着独立的人格 , 有 有 着 自由的身份 。 但是 。 奴隶一样没有 政治权 利。 自由公 民 与 是一种特殊团体 。 本质特 征就是享 有政 治权 利 , 权参加城 有
所谓“ 元首政治” 尽管在元首制之下 , 。 共和国的各种政治机构
和官职仍然存在, 公民大会、 元老院、 执政官、 保民官等仍按旧
维普资讯
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美国的联邦共和制
法国的议会共和制
题目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 A.公民大会由全体国民组成 B.所有官员都是由选举产生 C.官员的任期都是一年一任 D.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
题目练习
2、英国《大宪章》的主导精神是保障封建贵族的特权,保 护骑士和市民的部分利益,把王权置于封建习惯法的约束之 下,这对《权利法案》的颁布有着深刻的影响。《大宪章》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 ,
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
1215年 1265年
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 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 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在贵族与国王的冲突中,英国召开 了第一次国会。出席议会的除大贵族、 教士外,每郡有 2 名骑士代表,每个 大城市有2名市民代表。
英王爱德华一世为解决各项重大问
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政治
特点:混合政体,分权制衡
机构
产生方式或资格
主要职责
公民大会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
(最高权 民全主体制成年男性公民 判,但其召开和表决都受到
力机关)
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
元老院
贵由族卸制任 高 级 官 员
组成,终身任职
向官员提出建议, 协调他们的行动
执政官 (2人 )
保民官
君由主全制体 公 民 选 举 产
议会改革
基本实现了成 年男子普选权
2、美国的联邦共和制
首次在一个大国中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使美国能够 长期保持稳定;
民主制度仍不完善,如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 认妇女、黑人、印第安人的公民权利等。
1775年
《独立宣言》 宣告美利坚 合众国诞生
新兴国家崛起与国际权力结构变迁

摘 要 :新兴 国家 崛起 正在 打破 以西方 为 中心 的国 际等级 权力 结构 , 国 际政 治带来 了经典 的结 给 构 性张力 。但 是 , 兴 国家 崛起 又 具 有 三 个全 新 的结 构 性特 征 , 括 国 际体 系 的扩 展 、 国际 新 包 新 安全 关 系和“区域极 化 ” 。这 些特征 一 方面在 很 大程度 上 可 以避 免 激 烈 的大 国冲 突甚 至霸 权 等 战争 , 一方 面又 为新地 区国 际秩 序 的 出现注 入积 极 因素 。 另 关 键词 : 新兴 国家 崛起 ; 国际权力 结构 ; 新全 球 秩序
全球政治秩 序和“ 中心一边缘 特征” 的全球经济
秩序 。这就是几百年来 国际政治的基本 面貌 。
然 而 , 于 先 进 技 术 不 可 避 免 地 要 向外 扩 由
散, 以西方为 中心 的全球 等 级权 力结 构 实 际上
一Hale Waihona Puke 直 在 逐 步 变 迁 。如 果 对 比一 张 1 1 9 0年 和
界的主流舆论 、 学术话语权和文化价值观。 先进技术 、 富 和军 事 能力 集 中于西 方 国 财 家的不平衡权 力 结 构 , 决定 了具 有 等 级特 征 的
财富和权 力呈 现 出从 西 方 向东方 转 移 的趋 势。
在历史上 , 力转 移 常 常 带来 摩擦 和战 争。但 权 是新兴 国家崛起 所 带来 的权力 重 构 , 具有 前 所 未有 的结构 特 征和 时代 条 件 , 使得 新 兴 国家 崛 起不太 可 能 引发 激 烈 的大 国冲 突 甚 至 霸 权 战
国。欧洲 由许多 国家组成 , 它们相互竞 争激 烈。 因此 , 全球权力结 构除 了总体性 的等级特征外 ,
世界近代政治史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4)结果:实现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 (5)意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促进经济的发展
2、两党制的发展 分权制衡中重要组成部分 (1)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 共和党: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象” 民主党:南方种植园主—“驴” (2)两党战场—政治选举
份地
资本和市场 的残酷掠夺。
组织 村社制度强化
对农民管理。
农民仍在一定程 度上受控于地主
三、评价:
进步性:资本主义发展 局限性:近代化效果不明显;
发展不充分; 大量封建残余 农民暴动,社会动荡;
四、性质:
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1868
1、背景:民族危机;推翻幕府(封建割据、压迫) 2、内容: A、政治: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B、经济: 殖产兴业——利用国家力量大力发展近代化工业。 C、文教: 文明开化——利用西方近代文化改造日本传统文化
志 帝 国 宪 法
君 主 立 宪
皇帝 宰相
国家元首、军队统帅 任命官员、召集解散议会 决定对外政策、任命宰相
行政权 立法权
由皇帝任命,主持内阁 行政机构
制
领导联邦议会
议会
联邦议会
立法机构
帝国议会作用小
皇帝
任命
宰相
领导
联邦议会
批召 准集 法解 案散
议会
帝国议会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2、宪法性质: 有浓厚封建残余的资产阶级性质宪法
1、背景: 可能性:①1775—1783年美国独立,实现民族独立
世界近代史上英法美德四国政体的比较

世界近代史上英法美德四国政体的比较
以史为鉴:
一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完善几经曲折和反复。
从宏观角度看,从代议制的出现到制衡宪法的诞生,再到民主政治的扩展,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各种民主政治力量长期斗争的结果。
从微观角度看,无论是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还是法国共和制的巩固,都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与斗争。
二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呈现着统一性与多样性。
统一性表现在各国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滥用,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成为社会原则,但各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由各具特色,呈现着多样性。
三是民主政治制度固然具有其局限性,但它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人类历史的进程和各国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国际权力中心的演变随着国际体系的发展,国际权力中心也在不断进行演变。
由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雅尔塔体系解体,国际权力中心先后经历了以欧洲——美国和苏联——以美国为中心并逐渐拓展至全球的演变历程。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也在又一次的发展当中。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国际权力中心进行研究;第二部分以近代以来主要国际关系体系发展为线索,讨论随着体系的变化国际权力中心的演变发展;第三部分以权力中心的发展为线索,提出有关权力转移的观点,进而为中国现阶段的崛起提供参考。
标签:国际体系;权力转移;大国兴衰;中国崛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由此中国也不断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权力的中心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基于此背景,需要对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的现代国际关系体系及相应的权力架构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权力转移的基本规律,对我国现阶段融入国际体系并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有着深远影响。
一、国际权力中心权力是一切政治行动的要素[1],国际权力中心即国际政治的中心地带。
而国家和地区本身具有的实力是其成为中心地带的核心要素。
具体而言,世界权力中心主要包括两方面力量标准。
首先是物质性力量,在物质性力量当中经济力量是决定性的,具体体现在其对世界经济的强制控制力上,如制定贸易规则、掌握世界货币以及进行经济制裁等。
此外,军事力量也是重要表现方式。
军事力量,或“硬实力”,在实际运用当中,除战争之外更多的是表现在军事威慑等方面。
政治权力就是根据行使这种军事力量的硬实力施加对社会的影响,如标准、信仰和价值得以确定的影响形式[2]。
与此同时,文化力量,即“软实力”,也可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
软实力,即该国或地区的文化、制度以及思想内涵等在周边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软实力与意识形态、传统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等息息相关,其核心是国家通过非硬性的手段使其他国家或地区受到来自软实力输出国或地区的影响,而它可能无须以高昂的代价运用强制性权力或硬实力[3]。
软实力对于其他国家的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在国际政治当中,充分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使其相互结合并交互发生作用的国家或地区才可被称作是国际政治权力的中心国家或地区。
二、国际关系体系发展与权力中心变迁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体系主要包括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雅尔塔体系。
而国际权力中心也由起初的欧洲到二战之后的美苏两极权力中心,在苏东剧变后,国际权力中心逐渐转移至美国。
冷战后,随着中国的逐渐发展,围绕着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权力中心之争的讨论也此起彼伏。
(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权力体系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与三十年战争息息相关。
三十年战争使得欧洲大陆在总体上维持了一种均势。
1648年战争结束之后,列强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该条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之下的“世界主权”,欧洲国际政治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格局。
正是“无序”欧洲的出现,现代主权国家由此诞生,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也由此形成,体系内欧洲国家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以及频繁变换结盟对象,其目的是获得体系内的财富和权力,此时体系内并没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体系内部国家主权平等,各派宗教享有平等权利。
此外,尽管各个国家主权在名义上是平等的,但是在体系内大国依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体系内大国协调是重要手段,且其目的是实现体系内部的均势。
2.维也纳体系。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其所倡导的自由主义观念和民族主义号召震撼整个欧洲的封建专制秩序。
因此,维也纳体系是欧洲国家在围剿法国革命、击败拿破仑帝国和恢复欧洲旧秩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体系当中,各国秉持多极均势原则,英国等国家成为维持均势的重要平衡手。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以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个超出欧洲范围内的国际关系体系,其将远东地区纳入了国际权力的争夺范围。
但由于体系内部对战败国的处罚过于严厉,且由于对美国等国的诉求并没有相应的满足,因此导致该体系缺少美国、德国等国家的支持,故其力量框架缺乏稳定性,均势体系较为脆弱。
4.体系内的权力中心及变迁。
国际关系当中,权力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即并未由某一单个国家长期把控,但总体来说自国际政治体系出现之后,从19世纪列强争夺海外殖民地到一战之前,欧洲一直是国际政治权力的中心地带。
此时的欧洲本身便是列强争夺的主要地区,世界格局也随着欧洲权力的不斷变化产生着相应的变化。
在一战之后,权力中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尽管一战最终是协约国获胜,但此时大国权力也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由于美国的发展,政治权力已经开始逐渐发生转移。
同时,尽管美国经济已经得到了持续发展,但因其政治实力仍较弱,此时的国际政治话语权仍然被英法等国所把控,且主导性国际政治体系也是由传统欧洲国家所建立起来的。
故通过第一次的国际政治转移,美国获得了与欧洲大国平等的话语权和制定规则的权力,美国开始逐渐融入并开始重新规划国际体系权力分配。
因此,第一次国际政治权力转移是由原先的欧洲逐渐转移至美国,此时的国际政治权力中心应被认为是由美国和欧洲共同掌控。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便是国际权力中心双中心的现实证明。
(二)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权力体系雅尔塔体系是以雅尔塔会议的决议为中心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其最初设想是中苏美英四国组成国际关系四极从而维持国际秩序,但由于二战之后中英均无力参与到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上,而美苏实力随着战争发展不断膨胀,因此美国逐渐承担了原本属于中国和英国的警察任务,苏联仍然承担着其在东欧维持秩序的任务。
盟国的四极格局设想在实践当中逐渐演变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权力中心体系瓦解。
第二次国际政治权力中心的转移在二战之后开始出现,即从以欧洲为中心、一战之后美国逐渐进入中心变为以美苏为两极中心的格局。
此后,一直到冷战结束之前,美苏一直是世界上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
同时,苏联和美国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以及利益因素也在体系当中不断进行着竞争。
雅尔塔体系形成初期,苏联和美国竞争的领域主要在欧洲,正如丘吉尔所言:“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4](三)以美国为中心、多个强国共同发展的国际权力体系冷战时期,虽然两极格局是国际政治的主要格局,但与此同时世界上也存在着其他权力中心,例如77国集团等。
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响应世界潮流,承认了“五大权力中心(即美、欧、日、俄(苏)、中)”说,提出了著名的“尼克松主义”,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了美国外交政策。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崩溃,但是世界力量基本上还是均衡的,除美国这一唯一的超级大国之外,其他各国也在不断发展。
因此,第三次国际政治权力的转移是从美国和苏联转移至美国和其他各个崛起中的大国,国际政治体系也变为由美国和其他多个大国在以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制度框架內共同行使国际政治权力、履行国际政治义务的全球化体系,但在这其中美国仍然是国际政治体系当中的主要权力持有者,国际政治体系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为美国服务的。
三、现阶段国际政治权力转移的影响因素正如前文中对国际政治权力中心的条件分析所指出的,随着各国实力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国际体系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同时国际政治权力中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新的变化。
就现阶段而言,美国仍然是体系当中的唯一超级大国,是国际政治权力的主要中心地带,但同时也不可忽视如中国等新崛起国在权力转移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美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且其GDP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也在逐年下行,但美国在国际政治权力格局当中依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且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单独与美国在经济、军事、科技及文化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匹敌。
同时也应发现,新兴大国在上述领域内的发展也使得国际政治权力走向分散化。
经济上,尽管美国仍然掌握和引领着全球经济发展以及变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家之间联系也日益紧密,美国越来越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左右国际经济体系及其发展。
具体表现为,美国经济持续低迷,且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由于经济危机的持续拖累,其贸易、金融活动等占世界的份额也相应有所减少,科技领先水平已较过去相对下降[5]。
因此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权力正在发生转移。
经济上的权力下行进而会导致政治权力的式微。
正如苏联经济的崩溃导致其政治权力的解体一样,国际政治权力的变迁始终是以经济发展作为前提。
由于新兴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因此诸如中国、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大国也参与进了由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国际事务核心俱乐部。
新兴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日渐增强,新的国际政治体系也在逐渐形成当中,国际政治权力也日渐分散化。
四、结论与启示(一)大国的兴衰是权力转移的先决条件国际政治权力中心的转移往往是伴随着大国的兴衰而产生和发展的。
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对于国际体系中许多成员国相对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地位都产生了决定性的长期的影响[6]。
由此权力的转移也变得频繁和平常了。
在国家的对抗中,最后的胜利者往往是长期稳定占有经济优势的一方,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基础、技术革新等等。
同样,在国际政治权力的争夺当中,以经济为指标的硬实力也是取得权力首先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
其次,在评估国家的实力以及其是否具有成为国际政治权力中心的潜力时,“软实力”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有时甚至能够成为比“硬实力”作用更明显的一种力量。
因此,在权力中心转移进程当中,软硬兼施统筹发展是大国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中国在权力转移中应获得的启示针对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在中国实力不断发展、国家崛起的背景之下,中国需要在国际政治权力中心转移发展的历程当中结合自身经验,正视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权力转移过程当中施加自身的影响,从而在新的转移当中把握主动,谋求新的发展。
1.在权力中心转移中认清自身地位。
中国在现阶段的国际政治权力转移当中正在发挥着其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这首先是与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上升的客观现实息息相关的。
中国在现今国际政治权力中心转移的过程当中,积极寻求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力图建设一个对各国都有利的发展环境。
因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均力图在和平框架之内同各国共同谋求发展;在处理地区热点问题时力图在联合国以及国际法的框架下解决争端;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时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使其自身获得了迅速攀升的国际地位,在国际政治权力中心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中国也同样应当努力推动这一变革,进而实现国际社会更加均衡高效的发展,以期为世界谋得更多福祉。
2.在权力中心转移中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