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中如何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高考语文中如何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高考语文中如何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高考语文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考查部分,而词类活用现象则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难点。

理解和掌握词类活用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其基本的语法功能,而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词本来属于某一类词,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它被当作了另一类词来使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等。

名词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意思是“军队”,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驻军”。

再比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本来是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表示“用箕畚”。

动词活用有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和“入”,原本是动词,在这里用作名词,分别指“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美”。

形容词活用包括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原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使……变绿”。

那么,在实际的文言文阅读中,我们如何来分析和判断词类活用现象呢?第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

词类活用往往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发生的,只有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才能准确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以及活用的类型。

比如“左右欲刃相如”,如果单看“刃”这个字,很难判断其用法,但结合上下文,就能明白这里是“想要用刀杀相如”的意思,“刃”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杀”。

第二,注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和结构。

比如名词后面紧跟代词,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蹄”后面跟了代词“之”,所以“蹄”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来自找出下列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名词意动
1、稍稍宾客其父。
2、父利其然也。
2.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 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 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 成了使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温故而知新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 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 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 “其”、“之”或数词。翻译时应 该补出中心词,且以该形容词为定 语。
二、找出下列名词作状语的词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风烟望五津。 3、儿女共沾巾。 4、空谷传响 5、日数千言不肯休。 6、东淋碣石
1. .动词活用为名词。
1、汝亦知射乎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做谓 语。如果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 位置,有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 可判断动词活用成名词。有时前有 “其”或“之”字,被定语修饰。
找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词活用为使 动的词
潭影空人心。
4.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 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 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可译为 “以......为......”或“把... ...当作......”。
找出下来形容词用作意动的词
一请找出下列活用为动词的名词。
1、罗敷前致词。
2、自名为罗敷。 3、罗敷善蚕桑。 4、尔安敢轻吾射。 5、且父未尝语我也。 6、陈太丘与友期行。 7、即书诗四句。
8、愿为市鞍马。 9、却话巴山夜雨时。 10、策勋十二转。 11、卒辇而致之。
2.名词作状语
学而时习之 元方时年七岁 名词在动词前,而名词不做主语 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全)高考语文知识考点-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

(全)高考语文知识考点-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

【独家】高考语文知识考点-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今王鼓乐于此无所事事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三、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相如廷斥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

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如: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俯身散马蹄再有,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足以荣汝身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舍相如广成传舍六、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的活用类型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1.名词的活用类型:
- 单数名词和复数名词:通过是否在词尾加上-s或-es来判断。

-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可数名词可以用数字修饰,不可数名词不能。

2.动词的活用类型:
-时态活用:根据所使用的时态形式来判断,如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等。

-语态活用:根据是否使用被动语态来判断。

3.形容词的活用类型:
- 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通过在词尾加上-er或-est,或者在前面加
上more或most来判断。

4.副词的活用类型:
- 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通过在词尾加上-er或-est,或者在前面加
上more或most来判断。

- 副词的构成:一些副词可以通过在形容词的基础上加上-ly来构成。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词类的活用方法不太规则,需要具体查阅词典
或语法书来判断。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词类活用的灵活性指的是某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词类属性。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动词,表示“穿锦”,这是因为该句语境中需要一个动词来描述行为 动作。
注意词类活用的规范性
词类活用的规范性指的是在语言使用 中,某些词类活用是不规范的,需要 避免使用。
VS
例如,“铁证如山”中的“铁证”, 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形容词来修 饰“如山”,这种用法就不符合语法 规范,应改为“铁证如山的事实”。
名词活用为动词
将名词用作动词,能够赋予事物新的动作含义,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生动。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将名词“春风”转化为动词,形容春风的生机勃勃)。
丰富语言情感色彩
褒义词贬用
将原本表示褒奖或赞扬的词语用于描述贬义或批评的事物,能够更加强烈地表达不满或讽刺 的情感。例如,“他是个天才的骗子”(将褒义词“天才”用于描述贬义事物“骗子”,强 调其欺骗手段高明)。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目录
•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 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 • 词类活用的注意事项 • 词类活用的例句分析
01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定义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 改变其原有的词性、功能和意义,以 满足表达需求的一种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 象,也是现代汉语中某些词语的特殊 用法。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抽象名词具象化
通过将抽象名词转化为具象事物或形象, 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例如,“梦 想是人生的翅膀”(将抽象名词“梦想” 具象化为“翅膀”,形容梦想对人生的支 撑作用)。
VS
具象名词抽象化
将具象名词转化为抽象概念或比喻,能够 使语言更加深刻和富有哲理。例如,“爱 情是心灵的港湾”(将具象名词“爱情” 抽象化为“心灵的港湾”,形容爱情对心 灵的慰藉作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七个规律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七个规律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七个规律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七个规律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这七个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7,名词后带数量词,这个名词作动词。
鼓三通,锣三下 敲鼓,击锣
名作使动用法
首先判断名词作动词,再判断是否是使动。 使动:看该动作是否是后面的宾语发出。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使死者活,使骨头长肉
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的概念:主语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 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的种类:(1)形容词的活用 (2)名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
• 普通名词作状语
• 1.用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译“像…一样”或 “像…似的” 。
• 例如: •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①句中“席”、“包”、“囊” 分别作状语:像席
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这三句是互文 见义,全句可译为“吞并天下之意”。
• ②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 ②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 ③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 ③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译“像对
待…一样”或“按照…” 。
• 例如: •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①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
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像对待兄 长一样招待他。
• ②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3.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 ①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 大巫的背后)
• ②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 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 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以……为鱼肉

词类活用的常用类别

词类活用的常用类别

6、表示时间 日食饮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句中的“日”修饰动词“食饮”,作状语,表示时间,可 译为“每天”。 自吾世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 句中的“日”修饰形容词“蹙”(窘迫),作状语,表示 发展变化,可译为“一天天地”。
动词活用
(一)动词用作名词
2、能愿动词+形容词
形容词用在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作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句中的“穷”原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为“走到尽头”。
3、所+形容词
形容词用在“所”后面,活用作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 此句中的“贵”意为“重视”,“贱”意为“轻视”, “卑”是“看轻”之意,“尊”是“尊重”之意。
2、名词+介词结构
一狼洞其中。(《狼》) 句中的“洞”原为名词,后面带补语“(于)其中”(在 柴堆中),活用作动词,当“打洞”讲。
3、能愿动词+名词+宾语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句中“名”原为名词,前面也有能愿动词“能”(后 面又带宾语“一处”),活用作动词,当“说出”讲。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前一句中的“绿”意为“使……变绿”,后一句中的“愚” 意为“使……愚蠢”。
(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单于壮其节。(《苏武传》) 诚甘乐之。(《苏武传》)
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李愬雪夜入蔡洲》) 句中的“梯”原为名词,后面有连词“而”连接,活用 作动词,当“架梯子”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一、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

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

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

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是名词,朝庭。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是动词“朝拜”。

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

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

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 《左传•哀公十六年》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史记•商君列传》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聊斋志异.妖术》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韩愈《原道》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报任安书》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说苑•贵德》(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冯婉贞》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韩非子.说林》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庄子•盗跖》三、使动用法(一)什么是使动用法指主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这种词类活用现象。

译为“使(让,叫)……。

”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将”是名词的使动用,齐威王想让孙膑作将。

“作将”这个行为不是齐威王所发出的,而是齐威王让孙膑发出的。

使动句与一般的主谓宾句式不一致。

一般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使动句中宾语却是动作的发出者;一般句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使动句中谓语却是陈述宾语的。

使动句翻译为主使宾动。

使动用法,它用的是述宾短语的形式表达的是兼语式的内容。

但它又与兼语式不一,兼语式中要出现使令性动词:使、令、命等。

使动句中无。

使动用法中,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活用而来。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为使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成为(或产生)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韩非子•问田》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曹操《论吏士行能令》专有名词、名词性的词组也能活用为使动词。

如: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方位名词的使动用: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作谓语的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向发出动作。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

《韩非子•外右上》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诗经•小雅•斯干》名词用作使动词,其后宾语也有省略的。

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同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使动词,无形式上的区别。

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让背其主而臣智伯。

《淮南子•主术》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韩非子•五蠹》(三)动词的使动用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动词所具有的行为或动作,其中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最为常见。

如: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淮阴侯列传》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贾谊《治安策》予,天下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孟子•万下》(虞卿请赵王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何故宁朝于人也?” 《战国策•赵策四》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国语•周语下》1、使动双宾语动词的使动用,不仅可以带一个宾语,还可带两个宾语,一个宾语指人,一个指物。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诗经•小雅•斯干》负—秦:间接宾语,两者是使动关系,“秦”是动作的发出者。

负—曲:直接宾语,两者是一般动宾关系,“曲”是动作的承受者,是动作关涉的对象。

翻译的结果:使+间宾+谓+直宾。

仍是兼语句式。

2、宾语省略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孟子•万上》3、及物动词的使动用与一般用法无别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将朝王。

同上4、使动与一般动补关系无形式上的区别欲因此时降武。

《汉书•苏武传》涉间不降楚。

《项羽本纪》5、同一句中,结构一样,有的是使动,有的是一般动宾关系。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论语•阳货》6、使动用的动宾后,有的还有补语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史记•信陵君列传》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

《左传•庄公十九年》(四)形容词的使动用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明主不滥(过度)富贵其臣。

《商君书.画策》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

《孟子•尽心下》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

范雎《献秦昭王书》请问安国众民如何?《晏子春秋•内杂问下》(吕不韦)乃往见子楚,曰:“吾能大子之门。

” 《史记•吕不韦列传》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论语•宪问》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荀子.修身》形容词的使动用,其后宾语有省略的。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现代汉语中这类形容词的使动用很多,巩固国防、繁荣经济、密切关系。

(五)数词的使动用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数词所表示的数目或特点。

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五蠹》傅之翼者两其足。

《汉书.董仲舒传》借令秦皇长世,易代以后,扶苏世之,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章太炎《秦政纪》)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

《战国策.楚策一》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左传.成公八年》四、意动用法(一)什么是意动用法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使动用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

前者体现在行动上,后者体现在思想认识上。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老子》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

《吕氏春秋.知度》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孟子.告子上》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儒效》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

《战国策•齐策》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史记•管晏列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上》1、名词的意动用主语把宾语看成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译为“以……为”。

臣闻王者父天母地。

《后汉书.李固传》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其谓之秦者何?夷狄之也。

《谷梁传•僖公三十四年》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史记•扁鹊列传》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

《后汉书•崔shi传》名词的意动用,宾语有省略的。

如: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2、形容词的意动用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译为“认为……”。

吾闻柳公尝巧我慧我。

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庄子.秋水》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史记•商君列传》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

” 《战国策.魏策四》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史记.滑稽列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史记.淮阴侯列传》夫差智太宰而愚子胥,故灭于越。

《韩非子.难三》1、形容词的意动用,宾语有前置的。

如: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说苑.建本》2、形容词的意动用与用为一般动词无形式之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驱天下之民,从善远罪。

柳宗元《断刑论》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梁上》四、名词、形容词活用的辨析:以上讲了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怎样辨别名词、形容词活用呢?除结合上下文意辨析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一)名(形)+代。

代词前的名词、形容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形容词修饰。

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

” 《说苑•君道》既臣大夏而君之。

《汉书•张骞传》(二)助动+名(形)名词、形容词前有助动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助动词是修饰动词的。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3、所+名(形)、者+名结构助词“所”后的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因为“所”只与动词及其词组结合。

食吾之所耕,衣吾之所蚕。

苏洵《易论》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4、名+名(非并列、偏正关系)两个名词连用,若非并列、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

《盐铁论.非鞅》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尽下》5、副+名除判断句外,名词通常不受副词修饰。

臣闻明主涖政,有闻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

范雎《献秦昭王书》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

《国语.周语中》6、名+介宾短语名词不能带补语。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孟子•梁上》夫破人之与破于人,臣人之与臣于人,岂可同日而论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7、名+而+名、动+而+名、名+而+动名词由承接连词“而”连接,活用为动词。

君其耳而未之目耶?《韩非子•外左上》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盐铁论.相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