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欣赏论文
音乐鉴赏课论文音乐剧《猫》赏析

音乐剧《猫》赏析通过对音乐剧〈猫〉的赏析,使我对音乐剧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音乐剧,不仅仅是音乐,其还融入了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等,表演形式比较随意,多元,音乐部分通俗易懂,正是音乐剧这种表现形式和众多元素的加入深深的吸引了我。
《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已经成为音乐剧音乐经典。
《猫》讲述了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的一次聚会,每年在这个时间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以获得新生。
于是,在舞会上形形色色的猫依次登场,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白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 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邀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儿,并获得猫儿们的推举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猫》其实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关系和扣人心悬的内容,但正是这份简单让人们认识了很多东西,明白了一些简单的道理。
我们通过每一只猫的肢体表演,通过他们的言行,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勇敢,有的迷人,有的狡猾,有的慈祥……让观众感觉自己仿佛与猫为伍了,是在自己的的世界里扮演自己的角色。
音乐剧《猫》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音乐剧,主要在于它将经典的舞美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
其次情境式舞台美术造型音乐剧《猫》整体舞台美术设计基本是追求气氛渲染,用气氛使得观众白然而然地融入剧情,这是《猫》剧独一无二的带给观众一种情境式的观剧体验。
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石,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形式,将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在一部音乐剧作品中,戏剧,音乐舞蹈通常不是那么壁垒分明,而是相辅相承,在绝大多数音乐剧中,歌唱舞蹈与对口是交替使用。
而音乐剧《猫》的音乐与舞蹈一样非常动人。
全剧近三个小时,共由二十三首乐曲组成•除了配合不同舞蹈场面的舞曲之外,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白听不厌的金曲。
歌剧赏析论文--猫5篇

歌剧赏析论文--猫5篇第一篇:歌剧赏析论文--猫音乐剧《猫》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们穿行奔走在各个角落、叙写述说着自己的故事。
人间的悲喜剧一天又一天的上演在名为社会的大舞台上。
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一百个人心中恐怕有着一百种不同的答案。
那么,若是以猫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又该是什么样的一番情景呢?现代歌剧《猫》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猫世界中的“猫”生百态。
《猫》所讲述的是一个富有童话般意味的现代浮世绘——在杰里科猫族一年一度的舞会上,众猫们聚集在一起,纷纷展开各自本领,以歌舞来展现自己的故事——争取成为唯一被选中得以重生的猫。
在这群外表各异、性格更是迥异的猫中,既有作为长老般统领大局的“领袖猫”老杜特洛内米,又有过着安逸无忧生活的“保姆猫”詹妮安点点;既有反叛热情的“摇滚猫”若腾塔格,也有踏实稳重的“铁路猫”史金波旋克斯;既有青春美丽的“迷人猫”邦巴露娜,还有邋遢苍老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各式各样的猫的角色不但在视觉和听觉上给我们以丰富且多样的感受,还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好似人类世界但又绝然不同的猫的国度。
就在众猫都在为重生的名额争相比拼的时候,曾经光彩照人而现在却邋遢肮脏衰弱不堪的格里泽贝拉出现在猫们的面前。
对于格里泽贝拉这样一只流浪在下等街区,身份卑微受到唾弃的猫而言,得到这一珍贵的重生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在一曲感人至深的“回忆”过后,她奇迹般的得到了众猫的推选,成为了那得以升上天堂的猫。
就是这样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在作曲大师安德鲁·韦伯与导演特雷沃尔努恩的创作下,成功的以歌舞剧的形式焕发出了熠熠的光彩。
《猫》的开场非常精彩。
初次接触《猫》时,我就是首先被第一场中富于节奏感的歌曲、独特新颖的造型以及奇妙的氛围所吸引了。
一开场,身着宛若猫的毛皮般服装的演员们接连登场,虽然每位演员都以猫的形象出现,但他们的造型又全然各异——“毛皮”的花纹、颜色以及脸部的妆容似乎已经在预示着每只猫的性格特点。
音乐剧欣赏结课论文

简析音乐剧与歌舞类电影之区别——主要谈谈歌舞类电影相对于音乐剧的特点论文纲要:这篇论文主要分析了音乐剧与歌舞类电影之间的区别。
偏重对歌舞类电影的分析,和与音乐剧的比较。
在这篇论文中,通过一些例子,我将主要从概念、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观后感受来谈谈我的见解。
音乐剧的灵魂是音乐,而歌舞类电影则重在表达思想、反映现实。
二者之间的区别最终被我概括为三方面:中心主题、借助手段、发展形势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论文中的例子都是我个人比较喜爱的音乐剧和电影,所以个人观点比较浓重。
关键词:音乐绝、歌舞类电影、异同、芝加哥、歌剧魅影、黑暗中的舞者、理发师陶德正文:作为两种不同却又相似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和歌舞类电影近年来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关注。
正如在第八十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休杰克曼所呼喊的:The musical is back! 作为一名音乐和电影爱好者,我利用业余时间观看了多部音乐剧和歌舞类电影,从中发现了二者之间的一些共同点和区别。
在这篇论文中,通过一些例子,我将主要从概念、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观后感受来谈谈我的见解。
首先说一说音乐剧的。
说到给音乐剧定义,首先必须提到著名音乐剧作词人奥斯卡?小哈姆斯坦的一句话,他说:“It can be anything it wants to be.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a musical absolutely must have - music.”(它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
其中,只有一个因素是音乐剧绝对包括的,这就是音乐!)每部音乐剧尽管对戏剧、音乐和舞蹈侧重点不同,比如《悲惨世界》是以唱为主的,《爱的接触》是以跳为主的,《屋顶上的提琴手》是以戏剧为主的,但音乐才是它的灵魂。
至于歌舞类电影,目前尚没有比较严格的定义。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歌舞类电影仍然属于电影的一种,又将音乐歌舞融入其中,所以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
它既有电影的特点,又有音乐剧的影子。
歌剧欣赏的论文

歌剧欣赏的论文第一篇:歌剧欣赏的论文歌剧《贝隆夫人》观后感电影的开篇是在两组葬礼中交叉着进行的。
一边是举国上下为EVITA夫人的哀悼,最豪华的葬礼,最隆重的仪式,布宜诺斯艾利斯城的街道上阳台里站满来自四面八方的前来送行同时为了瞻仰他们精神领袖最后的遗容的恸哭着的人民,每一个地方都摆放着她高贵的遗像和那张自信的笑容。
而另一边,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葬礼,人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一个小姑娘突然闯进来的,为死者献上了鲜花,轻轻的亲吻死者的额头,被粗暴的拒绝在父亲葬礼教堂的门外,因为她是父亲和下等女人生下来的私生子!只配远远的看着父亲的灵车离去,“肮脏的东西”不容许靠近家族的荣誉!艾薇塔,这位传奇的女士在阿根廷人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她出生贫寒,但对未来充满憧憬,在那个时代,为此她付出许多代价。
在她年仅十五岁时,就跟一个抒情歌手跑到首都,但歌手已婚,她只有流落街头成了一名舞女。
但具有美丽容颜的她,很快在一个摄影师的镜头下成名,从此辗转在富人和官员中,直到她遇到贝隆上校一个声望上升的军官,她才脱颖而出,成为耀眼的政治明星。
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既深受人民爱戴,被称为“穷人的旗手”,也被富人们称为“不择手段的女人”。
人们忘不了她对社会、劳工、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其悲剧性的早逝(年仅33岁),令人惋惜。
她曾哀感“永远也不会被理解”,其实,阿根廷人民对她的缅怀是很深的,毕竟,她悲惨的过去,不是她本人的过错。
如果她处的时代是一个公平、富足的时代,象她一样天真无邪的女孩就不必为生存而做不愿做的事,而能选择她所喜爱的生活方式。
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 整个曲调宛如调情,狡黠魅惑,而且,萨克斯管真是性感入骨的一种乐器啊。
的确适合被称为“冷音乐”和“最佳调情音乐”。
这首歌是影片《贝隆夫人》的插曲,写的是麦当娜饰演的伊娃在宴会邂逅贝隆,以身相许。
在一次慈善晚会上,Eva邂逅了炙手可热的胡安.贝隆上校。
歌剧欣赏论文

这个学期很高兴能够选到“歌剧欣赏”这样一门很有艺术人文素养的通识课。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歌剧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也有了很多。
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因此这些剧目也带有了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特征和运作方式。
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少数几部闻名世界却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影响的著名音乐剧。
也正是由于这个“另类”的特点,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
“相当好听”是我对《巴黎圣母院》的第一印象、这些风格独特的曲子很吸引人、琅琅上口,而且还有一种咄咄逼人得磅礴的气势,甚至在DVD版本中也能感受到类似于现场的宏大气势。
在看完DVD版本后,真的有一种想去买一张现场门票的冲动,但是它就是有这样的独特的魅力。
对《巴黎圣母院》表现形式的感受歌剧的本质无论是在细节上还是在整体上都是由音乐的表达所决定的,都必须借由音乐这个中心艺术媒介来展示出来。
音乐在歌剧中承担起了它的重要责任,如承载剧中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感情;塑造情节、人物心态和心理活动以及用音乐的感性思维来营造建立歌剧的独特世界等,在《巴黎圣母院》中音乐同样起到了极强的渲染作用。
从《大教堂时代》作为开篇之曲中游吟诗人般的演绎,到“钟楼怪人”加西莫多一曲《孤儿》述说了悲凉身世;从菲比斯与恋人在月下互诉情语,到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在绞刑前凄美的为爱而活;还有最后一幕加西莫多在死去的艾丝美拉达前唱起《舞吧,爱斯梅拉达》时的撕裂哀恸……一连好几首感染力极强的歌曲与唱段,无不牵动着我的心,真的是听得如痴如醉。
《巴黎圣母院》一大突出的特点,主要是在“淡化”名著叙事作用的同时,突出了歌舞和音乐的表演,且让歌唱与舞蹈既可以一分为二可以合二为一,分合自如,并特别注重以舞蹈音乐刻画原著中的也是剧中人物性格的独特性。
而且该剧完美的音乐呈现极其意蕴,如:大幕拉开,由那位身材高大挺拔、极具雕塑感且作为全剧叙述者的游吟诗人葛林果,像观众唱出的开场歌曲《大教堂时代》,旋律之唯美激昂,歌词之气势磅礴,令人惊叹不止——“大教堂时代已经来临/世界迈进了/新的千年/人们向星空的高度攀登/在那里记下了他们的历史/镌刻在玻璃上/镌刻在岩石上”——体现出浪漫主义艺术的精髓。
音乐剧欣赏课论文、总结

音乐剧欣赏课总结一、我所认识的音乐剧在中国,音乐剧并不为许多人所熟知,甚至有小部分人将音乐剧等同于我们习惯的歌剧或轻歌剧,其实不然。
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演变而成的。
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
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
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今天的音乐剧主要包含了三个元素:1.歌、舞、道白发挥到极至的综合性表演。
2.豪华,场面气派的舞台布景大制作。
3.娱乐和文化交流相交融的现代艺术水准。
此外,音乐剧是一种年轻的、有生命力的表演形式,它能得到这么大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1、音乐剧具有兼容并包的特性。
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表演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音乐剧融合了音乐、舞蹈、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其二、音乐艺术形式的多元性。
音乐剧中,演唱可能有古典唱法,也可能有通俗唱法;音乐可能有传统的爵士乐、也可能有摇滚乐、乡村音乐、迪斯科、灵魂乐,还可能有现代的电子音乐。
其三、题材的多样性。
一部音乐剧,可以是悲剧、喜剧、正剧;可以是单纯的爱情剧,也可以是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科幻故事;可以是古代故事、现代故事,甚至想象未来的故事。
其四、它可以接受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同台表演。
这在传统戏剧舞台上,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其五、音乐剧与电影、文学之间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很多著名的音乐剧往往就是由一些文学作品改编而来,比如《猫》就是改编自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许多音乐剧被人们搬上银幕并获得成功,如《贝隆夫人》、《窈窕淑女》;2、音乐剧能紧贴时代的步伐,非常具有现代感。
它的灯光、布景等都极具现代感,而且,很多曾经用在音乐剧中的歌曲都名列当年流行歌曲排行榜的前列。
如《贝隆夫人》中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猫》中的“回忆”等。
3、具有高度的商业性。
给从事音乐剧创作、演出的人带来很大的收益。
在我国音乐剧事业起步较晚,而且由于音乐剧多数使用英语表演,对我国的普通观众来说,理解上还有点困难,因此,目前我国的音乐剧事业尚未得到从分发展。
音乐剧歌剧赏析论文

音乐剧歌剧赏析论文河北传媒学院歌剧、音乐剧赏析考试论文课题名称:论音乐剧《歌剧魅影》中音乐的使用姓名:张蕊所在系:音乐系年级:08本专业:音乐表演(声乐) 指导老师:李璇【摘要】: 近年来,音乐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演形式在我国风靡开来,它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情节、璀璨夺目的舞美场景吸引着无数音乐爱好者。
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歌剧魅影》以其独特的声乐魅力在音乐剧历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的经典声乐作品也在全球广为传唱。
《歌剧魅影》中的声乐演唱结合了古典歌剧的美声唱法,又融入了流行音乐的现代元素,使得它既不失古典音乐的高贵,又具有现代音乐的流行气息。
分析研究它的声乐演唱特征,并通过对它的分析,归纳、概括出音乐剧的声乐演唱特征,能够对我们更好地演唱音乐剧作品起到推动作用。
本文即以经典音乐剧剧目《歌剧魅影》中的音乐分析为切入点,通过音乐剧中唱段的分析和研究,探讨音乐剧的声乐演唱特征。
【关键词】:音乐剧《歌剧魅影》声乐演唱特征绪论:本文通过对音乐剧《歌剧魅影》音乐的分析,来阐述其成功的原因。
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一部安德鲁?劳埃德?伟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的百老会音乐剧。
又译:歌声魅影、剧院魅影或歌剧院的幽灵。
改编自加斯通?勒鲁著《歌剧幽灵》。
1986年首演,于1988年获得七项托尼奖,是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
1986年伦敦的首演由麦克尔•克劳福德和莎拉•布莱特曼担任男女主角,至今全球已有16个制作版本,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
他的作品除了《歌剧魅影》,还有《猫》、《万世巨星》、《星光列车》等多部著名作品。
论音乐剧《歌剧魅影》中音乐的使用剧院魅影可以说是一部折射着后现代魅力的剧作,首先它成功的改编了加斯通?勒鲁(Gaston Leroux,18)68-1927的原作小说,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其次,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
音乐剧艺术赏析论文范文怎么写

音乐剧艺术赏析论文范文怎么写音乐剧作为一种独立的新兴艺术品种,是改革开放以后从西方传入我国的,对音乐剧进行赏析有助于我们陶冶情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音乐剧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音乐剧赏析论文篇一:《试谈中国原创音乐剧》[摘要]当前,国内音乐剧的演出剧目令人应接不暇,无论是国外引进剧,还是中文版的外国音乐剧,亦或本土原创音乐剧,都在努力掠夺新兴的音乐剧市场。
本文以东莞原创音乐剧为例,从制作模式的角度来探索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并分析这一模式的利弊:它的利在于推动了音乐剧在现阶段的发展,而它的弊端在于这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音乐剧制作模式本土化说起音乐剧,美国百老汇是世界戏剧界的奇葩。
百老汇是音乐剧产业的发源地,也是美国最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剧场聚集区。
它的制作与运营模式在一百年的发展中,经过不断的完善,己经形成非常完备与经典的制作体系。
它在商业上的成功运作方式给许多国家的音乐剧发展都带来了启迪。
在中国,音乐剧从近几年开始频繁走入大众的视野,身贴“舶来品”的标签,以其丰富多彩的舞台呈现方式吸引了大众的眼球。
当前,国内音乐剧演出剧目令人应接不暇,但笔者意识到,目前的音乐剧发展状态仍处于本土化探索和市场培育阶段,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以东莞原创音乐剧为例,试图探索原创音乐剧的发展之路。
一、基本概念界定(一)什么叫原创音乐剧?对于“原创音乐剧”的概念,目前学界未能给出准确的概念。
“原创”指的是创作或发明出全新的作品,而不是由复制、改编、剽窃、模仿、抄袭、二次创作,或系列创作的衍生作品。
“原创是独一的,是母本不是幕本”。
而又因为音乐剧属于舶来品,属于外来文化,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原创音乐剧”是指在西方音乐剧元素的基础上,能反映本国人民的生活与情感、表现当地文化、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音乐剧,并在其组织、制作、演出过程中按照本国的运行规律产生的全新作品。
介于以上的定义,关于“海外引进的原版音乐剧”和“中文版音乐剧”这两个音乐剧类型暂不作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音乐剧的欣赏与反思
一直以来,我对音乐剧都有一种敬而远之的畏惧感。
从小学过唱歌,弹钢琴和电子琴,最终都被老师授予了个五音不全的称号而半途而废。
在大一的时候,几次同学介绍看《歌舞青春》和《妈妈咪呀》等,但由于对外语的抵触和对自己音乐领悟能力的否定,一直都没有勇气进入,只是停留在通俗易懂的国产电视剧的欣赏层面上。
直到这个学期在课堂上和同学一起看了音乐剧,才有了一个真正的认识。
其实音乐剧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深奥难懂。
在课堂上看的许多的音乐剧都有诙谐幽默的感觉,即便我们听不懂语言,看着字幕,也很快进入了喜剧的氛围中,享受其中的快乐,真的有一种心灵的放松。
在看音乐剧《发胶》的时候我就深有感触。
这样一个励志的故事,被演绎得轻松搞笑,在欢笑过后,我们却又不得不对特蕾西坚韧不拔,执着最求自己梦想的毅力赞叹。
如果只是一部普通的“灰姑娘式”的励志剧,也许看过,感慨过没多久也就忘了,它能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整个音乐剧的剧情,音乐与舞蹈和谐地结合在了一起。
我最喜欢的一首就是《妈妈,我现在是大姑娘了》,那首歌曲给我的感觉就是为《发胶》这部音乐剧中特雷西不顾妈妈的反对,坚持自己理想的情节而量身定做的。
同时这首歌也引起了我的共鸣,这也是我想要唱给妈妈的歌曲。
也许这就是音乐剧不同于普通电影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当人物情绪激动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就会配上与剧情情节很吻合歌曲,许多的时候,歌词仍旧是正常说话的台词,但加上了激扬的曲调,就会有正常语言难以表达出来的效果。
许多的时候,当演员说说话至激动的时候就很自然地唱了出来,那歌声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不仅好听,而且易唱,易记,使我们不禁地就会产生一种想要随着唱出来的感觉。
也许就是这样,那些百老汇优秀的音乐剧大多都会推出几首流行一时的歌曲,他们有的时候比作曲家单独创作出来的歌曲更受欢迎,就如同有些电视剧的主题曲一样。
因为音乐剧中的音乐是有背景,有情节的音乐,是有灵魂的音乐。
我还看的另外几部,《猫》,《妈妈咪呀》,《歌舞青春》等,这些音乐剧中的音乐和舞蹈都有一种随心所欲表达情感的感觉,每一段舞蹈和搭配的音乐或歌曲就是角色此刻心情的完美写照。
这样的剧情,音乐,舞蹈在情感上的统一就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在观看这样的音乐剧的时候,情不自禁的进入了戏剧中,有身临其境,想要跟着一起唱甚至一起跳的冲动。
看过一部音乐剧,我会觉得很开心,还常常在音乐剧放完后自己哼哼着剧中的歌曲,的确,是获得了压力的释放,烦恼的解脱。
然而在欣赏了几部欧美精彩的音乐剧之后,我常常都会陷入一个深深的思考,为什么一提到音乐剧,大家都想到的总是美国百老汇,是《猫》,是《妈妈咪呀》或是《歌舞青春》,却很少有人能想到中国的某某音乐剧?实话讲,我能想到的或是听大家常说的也就只有《白毛女》而已。
为什么在我们这个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中国却很少能创造出来
一些让世界记住的音乐剧呢?
首先,我觉得想要创造出一部好的音乐剧,就要摆脱创作话剧的模式。
这在我自己尝试着写音乐剧剧本的时候是深有体会的,也是我自己陷入的一个误区。
当写好了一场话剧后再试图将某句话换成一句歌词的时候,便会发现无论插入什么歌曲都感觉很牵强。
我理解的音乐剧就是以音乐为载体的喜剧。
音乐应该是贯穿情节的骨架,是整个剧的灵魂,应该是将音乐将整个剧串起来,而绝不能是在情节上添加几段音乐而已。
国内的音乐剧经常出现的一个误区就是重视剧本胜过音乐了,这样就很难让观众感受到音乐剧与话剧的明显区别,这也许是国内的音乐剧难以大量发展并走向世界的原因。
另外,欧美音乐剧受欢迎的原因可能还在于音乐与剧情的紧密结合。
在音乐剧的创作中我觉得还很需要的是编剧和作曲家的协调和配合。
作曲家一定是要在故事情节很熟悉的情况下创作的。
最好是整个剧本创作和拍摄的过程中作家和作曲家都参与进来的。
我感受很深的就是《妈妈咪呀》中开场几个少女从一本日记谈论起其中一个女孩母亲的爱情故事时,就越说越甜美,说到后来到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甜美的程度,那几个姑娘就由心自然而然地唱了出来,又跳了出来。
他们唱出的歌词也是很通俗,就和他们正常说话的语言一样,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感觉音乐都已经“入戏”了。
而相比之下,觉得中国的音乐剧似乎就缺乏了这种“入戏”的感觉,音乐的歌词总要比标准普通话更优雅一些,这样反而会搞得音乐与剧情有隔阂,不能很好地接洽。
如果我们国家音乐剧的音乐能够更通俗,更简化,那么能够欣赏
进去的观众也会更多,对国产音乐剧的发展的繁荣只能是有益而无害的。
音乐剧除了创作上,在演出方面也对演员有较高的要求,即便是现代化的设备能够实现演员在拍摄过程中的假唱,但至少要求演员是善于演戏,并且能灵活地操控舞台的舞蹈家。
而且,多数的百老汇音乐剧为了营造更真实的戏剧氛围,都是采用演员原唱的。
因此,需要的是能歌善舞,灵活应变的高素质演员。
在我们国家,总是觉着音乐剧这个产业还没有被开发起来。
影院里上映的多半是单一的主要是语言的戏剧,却很少有音乐剧。
我们国家的艺人也大多是主要擅长演戏,舞蹈,唱歌之中的某一方面,缺少全能型的人才。
这也与我们国家的高等艺术教育割裂开的客观事实有关,音乐学院的学生就主打音乐,戏剧学院的学生就主打演绎,这样就很难全面发展。
对于一批资质优良的艺人,如果唱歌,跳舞,演绎都是他们的主修课,那么当他们从艺术院校毕业以后,我们国家的音乐剧发展就有了强大的资源。
欣赏欧美的音乐剧同时,我们不要忘了的是借鉴和学习,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一味的崇洋媚外。
不错。
音乐剧是从西方发展起来的,但那不代表我们比他们晚发展,就一定要比他们发展的差。
我们可以改变我们之前错误的传统模式,吸收西方音乐剧的精华。
经过一代或几代艺术人的努力,也创造出让世界赞叹的音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