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试验指导书2015

结构试验指导书2015
结构试验指导书2015

试验一静态应变测试工艺及静态应变仪的操作方法

一、试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电阻应变片的选用原则、方法及其粘贴技术;

2.熟悉静态应变仪的操作规程;

3.掌握静态电阻应变仪单点测量的基本原理;

4.学会电阻应变仪的半桥测量接线方法。

二、试验设备及仪表

电桥

兆欧表

万用电表

粘结剂

电阻应变片

电烙铁及其它工具

导线若干

Bz-2206型静态电阻应变仪

标准钢梁(等强度梁)

三、试验内容及原理

1. 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

(1)、外观检查;用放大镜仔细检查应变片结构,检查丝栅有无短路、有无锈蚀斑痕、有无弯折;测试应变片的阻值,检查其阻值是否和提供的电阻应变片阻值相符;

(2)、贴片前表面的处理:将欲贴应变片部位表面用砂纸打光,并将其表面打出与等强度梁轴线成450的细纹,然后用药棉沾丙酮将表面擦洗干净,细至药棉上无污迹为止;

(3)、画线定位:在贴片处,根据测量方向定位画线(如图2);

(4)、在粘贴应变片处滴一小滴502胶(注意应变片正反面),将应

变片贴在预定位置上,用一小块塑料布盖在应变片上,用手轻轻挤压应变片,将多余的胶水挤出(注意不要让胶水粘在手上);

(5)、检查贴片质量:先观察应变片下是否有气泡、漏粘现象,检查引出线是否粘在试件上,再用万用表检查应变片的绝缘度,绝缘度要求大于100MΩ,若不符合要求,则用吹风机烘烤(注意温度不能超过600),若仍不能达到要求,则需要重新贴片;

(6)、接线:先贴端子,将应变片的引线、导线分别焊在端子的对应接头上;

(7)、在导线的一端进一步检查片子的绝缘度及阻值;

(8)、防潮处理:用凡士林把应变片、端子封好;

2. 静态电阻应变仪的操作原理

静态电阻应变仪的读数ε仪与各桥臂应变片的应变值εi有下列关系:

ε仪=ε1-ε2-ε3+ε4

半桥接线与测量

如果应变片R1接于应变仪AB接线柱,温度补偿片R2接于BC接线柱,则构成外半桥,如图3;内半桥由应变仪内部两个精密无感绕线电阻组成,应变仪读出的数值为ε仪=ε1。

四、试验步骤

1. 按要求粘贴应变片(轴线上),测量等强度梁的厚度及各部分尺寸;

2. 按半桥接法接通桥路,预调应变仪,使所接测点读数为零,如果实在不能调零,则记下初始读数。

3. 加载试验:分级加载5N、10N、15N、20N、25N、30N共6级。逐级记取读数。

4. 重复上述步骤3次,取每级荷载下应变的平均值。并在每一次试验后记下残余应变值。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

绘出荷载—应变关系曲线,实测的和理论的相比较。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六、试验报告

1、根据测试结果,得到在不同荷载情况下测点的应变及应力(梁的弹性模量按210000MPa 取值);

2、分析测点布置在不同测点时测试结果有何不同?

3、分析为何将应变片灵敏系数、电阻值相近的放在一起?

图3

试验二动态应变测试工艺及动态应变仪的操作方法

一、试验目的及要求

1. 了解动态应变测试的原理及方法;

2. 掌握动态电阻应变仪和信号分析仪的操作方法,重点掌握应变仪的标定及衰减。

二、试验仪器及设备

箔式应变片

万用表

导线

等强度梁

电吹风

502胶

丙酮

静态电阻应变仪

剥线钳

电烙铁

焊锡

放大镜

砂纸

电桥盒

动态电阻应变仪

信号分析仪

三、试验内容及步骤

1. 由指导教师介绍动态电阻应变仪、分析仪各按纽的功能及使用注

意事项;

2. 按以下步骤操作、调试仪器

(1)、所有仪器电源置关闭状态,应变仪上各健纽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要求就位;

(2)、连接桥盒、应变仪和分析仪,按半桥连接桥盒和应变片;

(3)、打开仪器电源开关(先应变仪,再分析仪);

(4)、应变仪调零、调节应变仪上的电阻平衡、确定标定值和衰减档次(见仪器说明书);

(5)、确定分析仪的采样诸参数;

注意:该仪器功能较多,具体操作必须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

3、试验

(1)、仪器再次调零;

(2)、试加载并用手按住已加砝码的悬臂梁,然后释放,通过分析仪显示屏估计动应变的大小;

(3)、打标定;

(4)、正式分级加载(10KN一级,共5级),测量、记录;

(5)、将数据记入表1;

数据记录表

四、试验报告

1、整理出各工况动应变测试曲线图;

2、计算实测动应变值。

3、分析动态测试中导线采用屏蔽线的原因?

试验三钢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变测试

一、试验目的及要求

1. 掌握表面、内置钢弦传感器测试结构静应变的原理及方法;

2. 掌握内置、表面传感器的安装要点及注意事项;

3、了解索结构内力测试采用弦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优点。

二、试验仪器及设备

JMZX-215型钢弦传感器

JMZX-212型钢弦传感器

JMZX-200X综合测试仪

粘结剂502胶

砂纸

丙酮

标准杆

扳手

三、试验内容及步骤

1. 按粘贴应变片处理粘贴表面的方法将待安装传感器的部位清洗干净;

2. 按以下步骤安装表面钢弦传感器

(1)、将表面钢弦传感器的底座从传感器上卸下,卸下底座时注意不能用力过猛,以防将传感器损坏;

(2)、将卸下的底座安装在标准杆上,拧紧底座螺丝;

(3)、在底座底面滴502胶,将涂有502胶、带有标准杆的底座底面朝向构件表面,用力将底座压向构件表面,直至粘牢后松开;

(4)、待底座和构件表面粘牢后,卸下标准杆;

(5)、安装表面传感器:将传感器安装在已粘牢的底座上,拧紧底座螺丝,通过调整传感器上的旋钮,调节传感器的初始读数;

(6)、在梁的跨中截面拉、压区分别安装上表面钢弦传感器;

3、试验

(1)、对简支梁施加竖向力;

(2)、待每级荷载施加完毕后,将读数仪接在钢弦传感器上,读出每级荷载下传感器的读数;

(3)、加载共分5级(10KN为一级),按下表格式记录相应读数;

钢弦传感器测试数据记录表

四、试验报告

1、根据附录所给公式,整理2个测点应变、应力随荷载变化历程;

2、分析两测点钢弦传感器读数变化差异,分析表面传感器调整初读数的原因;

3、叙述出内置、表面传感器安装注意事项?

4、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斜拉桥中拉索、悬索桥中吊杆内力测试采用弦式传感器的原理;

5、叙述智能传感器的优点。

附录:钢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ρ

σL f 21=

)

)((202μεεA f f k --=钢弦式应变传感器工作原理是:在微幅振动条件下,钢弦的自振频率与钢弦应力有如下关系:

式中:f ——钢弦的自振频率;

L ——钢弦的自由长度; σ——钢弦应力; ρ——钢弦的质量密度。 上式可变换为: σ=k ·f 2 式中:k ——常数。

从上式可发现,钢弦应力与其自振频率的平方成正比,常数k 可通过标定求得。

实用弦式应变传感器均经过标定得到应变一频率关系:

式中:k 、A ——常数; f 0——初始频率。

得到结构测点的微应变后,即可通过胡克定律得到结构测点处的应力。

试验四简支钢桁梁静载非破坏性试验

一、试验目的及要求

1. 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几种常用仪表的性能、安装和使用方法;

2. 掌握钢桁梁杆件内力测试方法;

3. 掌握钢桁梁变形测试测点布置及测试方法。

4. 通过对钢桁架节点位移、杆件内力、支座处上弦杆转角的测量,对桁架结构的工作性能作出分析,并验证理论计算的准确性。

二、试验仪器及设备

1.试件——钢桁架、跨度4.2m,上下弦杆采用等边角钢2∠30×3,腹杆采用2∠25×3,节点板厚δ=4mm,测点布置见图4-1所示;

2.加载设备——100t静力压力试验机(JN-020型);

3.静态电阻应变仪、读数仪;

4.应变片及其附属设备、表面式钢弦应变传感器;

5.百分表、挠度计及支架等;

6.倾角仪。

三、试验方案

1、采用中点垂直对称加载;

2、测点布置如下图所示;

3、观测项目:各杆件的内力;各节点的挠度值。

4、加卸载方案:采用分级加载(分4级),分别为:5kN、10 kN、

15 kN、20 kN。卸载也采用分级(2级):10 kN、0 kN。

四、试验内容及步骤

1. 按应变片粘贴试验中介绍方法将应变片粘贴在钢桁梁杆件表面(注意应将应变片的轴线和杆件的轴线一致);

2. 按以下步骤操作、调试仪器

钢桁架示意图

(1)、将所有的测点应变片通过导线按测点编号接在静态电阻应变仪上;

(2)、按测点编号、仪器通道号绘出测点位置简图;

(3)、各测点调平;

(4)、在跨中、节点、支点位置钢桁架下翼缘两侧分别布设百分表或千分表;

(5)、拉动百分表拉杆,观察百分表拉杆触头是否和钢构件表面密贴,调整百分表两个杆,使百分表或千分表的拉杆前端部和钢构件表面密贴;

(6)、旋动百分表罗盘,使百分表或千分表的指针和某个整数重合,记录初始状态时百分表或千分表的读数;

3、试验

(1)、按每级5KN一级荷载在跨中处施加集中荷载,共分4级;

(2)、记录每级荷载作用下各应力测点静态电阻应变仪、百分表、千分表的度数;

(3)、加完4级荷载后,从20KN开始,每5KN一级卸载,直至0KN;

(4)、记录卸载过程中每级荷载下静态电阻应变仪、百分表、千分表的读数;

(5)、将数据按下表格式记录;

应力测试数据记录表

挠度测试数据记录表

四、试验报告

1、整理出各测点内力随荷载变化曲线图;

2、分析支点处布置变形测点的原因,整理出跨中、1/4截面挠度随荷

载变化曲线;

3、分析除采用百分表、千分表测试变形外,可用于结构变形测试的其它方法;

4、掌握百分表、千分表由于行程不够中间需要倒表的具体做法及记录;

5、观察跨中、节点与支点截面百分表、千分表初读数设置值有何不同?分析其原因。

6、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理论值与实测值相比较,对试验结果作出结论。

试验五钢筋混凝土简支梁静载静载试验及传感器应用

一、试验目的及要求

1. 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荷载的测试方法;

2. 掌握混凝土裂缝宽度的测试方法;

3、掌握混凝土结构应力测试测点布置、测试方法;

4、掌握混凝土结构裂缝发展标示方法;

5、掌握混凝土梁挠度测试方法。

二、试验仪器及设备

1、纸式应变片、万用表、导线、电吹风、502胶、丙酮、静态电阻应变仪、剥线钳、电烙铁、焊锡、放大镜、砂纸

2、表面式钢弦传感器及其读数采集仪

3、放大镜、裂缝宽度读数仪

4、千分表、百分表

5、混凝土简支梁长3000mm、跨度2800mm,截面300×200mm,C30混凝土,分载梁支点距跨中500mm。

三、试验内容及步骤

1. 按应变片粘贴方法在简支梁跨中截面混凝土两侧上下翼缘布设纸基应变片;

2. 在跨中截面混凝土两侧上下翼缘各布设一个表面钢弦传感器;

3. 在混凝土表面涂白灰,并按一定间距用铅笔在混凝土表面画出水平、横向格线;

4、在跨中、两侧1/4跨、两支点处两侧各布置一块百分表;

5、将静态电阻应变仪调平、百分表、千分表记录初读数;

6、试验

(1)、按每级10kN加载;

(2)、记录每级荷载作用下钢弦传感器、应变片、百分表、千分表读数;

(3)、将所测数据按下表记录;

应变片应力测试数据记录表

钢弦传感器应力测试数据记录表

挠度测试数据记录表

裂缝测试数据记录表

四、试验报告

1、整理出各荷载工况下各测点应力变化曲线图;

2、整理出跨中、两个1/4截面挠度随荷载变化曲线;

3、分析如何利用支点截面所测数据修正跨中、1/4截面挠度?

4、分析为何在混凝土表面涂白灰、画格线?

5、如何测试出截面的开裂荷载?

6、分析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应力测试中,采用不同应变片的原因。

试件 钢弦应变计

试验六预应力结构摩阻测试

一、试验目的及要求

1. 掌握预应力结构中摩阻测试的方法;

2. 掌握摩擦损失计算公式;

3. 掌握预应力结构中产生摩阻的原因;

4. 掌握先张、后张预应力结构传力方式;

5. 了解锚具构造、安装方法及工作原理;

二、试验仪器及设备

试件——梁长6.0m,下排管道弯起角2.5°,上排管道弯起角6°;

YDC240Q千斤顶;

ZB4—500高压油泵;

高强低松弛钢绞线;

单孔锚具;

夹片;

配套油表;

20t压力传感器;

JMX-3003读数仪

三、试验内容

本试验拟在钢箱梁上,让学生自己实践预应力结构中摩阻测试的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应对预应力结构传力方式、工作原理等有清晰的认识。

四、试验步骤

1. 安装混凝土梁;

2. 安装用于弯折钢绞线的钢板;

3. 穿钢绞线,安装工作锚具及夹片;

4. 在混凝土梁两端安装压力传感器;

5. 在甲、乙两端安装张拉千斤顶;

6. 甲端千斤顶空打油缸6cm,乙端千斤顶进油张拉,张拉分级按400KN,直至钢绞线张拉控制应力;

7. 每级荷载作用下,记录两端压力传感器的读数,其压力差即为摩擦损失;

8. 做三个循环,求其平均值;

9. 让乙端锚固,甲端张拉,同样做三个循环;

10. 两端平均值再次平均,作为摩擦损失。

四、试验报告

1、根据测试结果,整理出摩擦损失值;

2、分析先张、后张梁传力方式有何不同?

3、分析对于混凝土梁的预应力孔道,如何测试孔道偏差系数K和摩擦系数u?

试验七千斤顶校验

一、试验目的及要求

1. 掌握千斤顶工作原理;

2. 掌握千斤顶校验方法;

3. 掌握线性回归方程的应用;

4. 掌握高压油泵的工作原理及油表的使用方法;

二、试验仪器及设备

YDC240Q千斤顶

ZB4—500高压油泵

20t压力传感器

JMX-3003读数仪

自平衡反力架

三、试验内容

在反力架上用压力传感器对张拉千斤顶进行内部摩擦的校验,得到千斤顶配套油表读数与张拉力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使学生能掌握千斤顶的工作原理、产生内部摩阻的原因、校验方法等。

四、试验步骤

1. 将千斤顶放在试验台座上;

2. 将千斤顶油缸空打出5cm;

3. 在千斤顶顶部放置压力传感器;

4. 将压力机的压力头抵住压力传感器;

5. 锁死千斤顶油泵的回油阀;

6. 用压力机压力头向千斤顶施加竖向压力;

7. 每级荷载按400kN一级,记录千斤顶油表读数、传感器读数及压

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指导书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计算机学科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软件设计中常用的数据结构以及相应的存储结构与实现算法,并做了相应的性能分析和比较,课程内容丰富,理论系统。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软件设计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以下原因,使得掌握这门课程具有较大的难度: 1)理论艰深,方法灵活,给学习带来困难; 2)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较多,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3)侧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思维以及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根据《数据结构》课程本身的特性,通过实验实践内容的训练,突出构造性思维训练的特征,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组织数据及设计大型软件的能力。 课程上机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教材和讲课的内容,检查自己所编的程序是否正确,课程安排的上机实验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 实验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通常,实验题中的问题比平时的习题复杂得多,也更接近实际。实验着眼于原理与应用的结合点,使学生学会如何把书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软件工作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能使书上的知识变" 活" ,起到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 不少学生在解答习题尤其是算法设计时,觉得无从下手。实验中的内容和教科书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解决题目要求所需的各种技术大多可从教科书中找到,只不过其出

现的形式呈多样化,因此需要仔细体会,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掌握。 (2) 培养学生软件设计的综合能力 平时的练习较偏重于如何编写功能单一的" 小" 算法,而实验题是软件设计的综合训练,包括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程序设计基本技能和技巧,多人合作,以至一整套软件工作规范的训练和科学作风的培养。 通过实验使学生不仅能够深化理解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数据结构、算法和程序设计技术的能力,而且可以在需求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算法设计、程序设计、上机操作及程序调试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综合训练。实验着眼于原理与应用的结合点,使学生学会如何把书本上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计算机软件工作所需要的动手能力。 (3) 熟悉程序开发环境,学习上机调试程序一个程序从编辑,编译,连接到运行,都要在一定的外部操作环境下才能进行。所谓" 环境" 就是所用的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条件,只有学会使用这些环境,才能进行 程序开发工作。通过上机实验,熟练地掌握程序的开发环境,为以后真正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同时,在今后遇到其它开发环境时就会触类旁通,很快掌握新系统的使用。 完成程序的编写,决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你认为万无一失的程序,实际上机运行时可能不断出现麻烦。如编译程序检测出一大堆语法错误。有时程序本身不存在语法错误,也能够顺利运行,但是运行结果显然是错误的。开发环境所提供的编译系统无法发现这种程序逻辑错误,只能靠自己的上机经验分析判断错误所在。程序的调试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工作,尽快掌握程序调试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分析问题,选择算法,编好程序,只能说完成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就是调试程序,运行程序并得到正确结果。 二、实验要求 常用的软件开发方法,是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分析、设计、实现和维护四个阶段。虽然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实验题目的远不如从实际问题中的复杂程度度高,但为了培养一个软件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科学工作的方法和作风,也应遵循以下五个步骤来完成实验题目: 1) 问题分析和任务定义 在进行设计之前,首先应该充分地分析和理解问题,明确问题要求做什么?限制条件是什么。本步骤强调的是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对问题的描述应避开算法和所涉及的数据类型,而是对所需完成的任务作出明确的回答。例如:输入数据的类型、值的范围以及输入的

#(16课时)数据库实验指导书

《数据库原理及使用》实验指导书 (适用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软件工程专业) 热风器4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院 2011年12月 ⒈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数据库系统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30多年来,数据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大批实用系统,现已成为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数据库原理是计算科学和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深入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数据库使用的基本训练,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⒉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 数据库、基本表、视图、索引的建立和数据的更新;关系数据库的查询,包括单表查询、连接查询、嵌套查询等;数据库系统的实现技术,包括事务的概念及并发控制、恢复、完整性和安全性实现机制;简单数据库使用系统的设计实现。 ⒊实验教学重点 本课程的实验教学重点包括: ⑴数据库、基本表、视图、索引的建立和数据的更新; ⑵SQL的数据查询; ⑶恢复、完整性和安全性实现机制; ⑷简单数据库使用系统的设计实现; 4教材的选用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实验1创建数据库(2学时) 实验目的 1.学会数据表的创建; 2.加深对表间关系的理解; 3.理解数据库中数据的简单查询方法和使用。 实验内容 一、给定一个实际问题,实际使用问题的模式设计中至少要包括3个基本表。使用问题是供应商给工程供应零件(课本P74)。 1.按照下面的要求建立数据库: 创建一个数据库,数据库名称可以自己命名,其包含一个主数据文件和一个事务日志文件。注意主数据文件和事务日志文件的逻辑名和操作系统文件名,初始容量大小为5MB,

实验指导书 实验二_SolidWorks建模1

实验二 SolidWorks 草绘特征和放置特征操作(一)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基本零件建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 掌握SolidWorks 草绘特征:拉伸凸台、拉伸切除、旋转凸台、旋转切除、扫描、 放样的操作方法。 3. 掌握放置(应用)特征:钻孔特征、倒角特征、圆角特征、抽壳特征、拔模斜度特 征、筋的操作方法 二、 实验内容 完成下列下列零件造型 三、 实验步骤 1. 连接件设计 完成如图 1 (1) (2) 2 所示。 图 1连接件 图 2草图 (3) 单击【拉伸凸台/ 框内选择【两侧对称】选项,在【深度】文本框内输入“54mm ”,单击【确定】按钮,如图 3所示。 图 3 “拉伸”特征 (4) 120°”,然后 在第二参考中选择图形的一条下边线。单击【确定】按钮,建立新基准面,如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 (5) 1,选择“反转法线” 1,单选择 4所示。 图4草图 图4建立基准面 底面边线

(6) 单击【拉伸凸台/ 列表框内选择【给定深度】选项,在【深度】文本框内输入“12mm”,单击【确定】按钮,如图5所示。 图5“拉伸”特征 (7)选取基体上表面,单击【草图绘制】进入草图绘制,使用中心线工具在 上表面的中心位置绘制直线,注意不要捕捉到表面边线,如图6所示。 图 6 中心线 (8) 内输入“8mm”,在图形区域选择中心线,在属性管理器中选中【添加尺寸】、【选择链】、【双向】和【顶端加盖】复选框,选中【圆弧】单选按钮,单击【确定】按钮,标注尺寸,完成草图,如图7所示。 运用“等距实体”绘制草图 (8) -拉伸】属性管理器,在【终止条件】下拉 列表框内选择【完全贯穿】选项,单击【确定】按钮,如图8所示。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Structure Experimentation and Measuring)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G1113106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课 适用层次:本科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 开课学期:6 总学分:0.5 总学时:8学时 考核方式:考查 二、教学目的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是这门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实验的目的在于:一是熟悉、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二是了解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掌握所学建筑各种结构的试验方法;三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学风。 三、基本要求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实验过程中,对于仪器操作、记录格式、试验成果的检核、计算等,应向学生提严格要求。对具体的实验内容要求见表1。

表1 试验内容与要求 四、实验内容 本课程实验以在实验室试验为主,以多媒体教学和现场观察测试为辅。实验主要包括六个实验内容,除必修实验外(实验一、五),学生可以在选修实验(实验二、三、四、六)中任选一个实验。 实验一电阻应变片的粘贴、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及桥路连接试验 实验目的: (1)参观试验室,了解基本的大型试验仪器,了解试验的基本过程; (2)掌握应变片的粘贴技术,学会防潮层的制作; (3)掌握半桥、全桥及四分之一桥的接法; (4)掌握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 实验要求和实验内容: (1)正确处理基层、会进行应变片的粘贴与防潮; (2)学会单点、多点测量方法,半桥、全桥接法及四分之一桥接法;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顺序表 实验目的: 熟悉顺序表的逻辑特性、存储表示方法和顺序表的基本操作。 实验要求: 了解并熟悉顺序表的逻辑特性、存储表示方法和顺序表的基本操作的实现和应用。 实验内容: 1、编写程序实现在线性表中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数据元素,并符合下列要求: (1)设数据元素为整数,实现线性表的顺序存储表示。 (2)从键盘输入10个数据元素,利用顺序表的基本操作建立该表。 (3)利用顺序表的基本操作,找出表中最大的和最小的数据元素(用于比较的字段为整数)。 2、编写一个程序实现在学生成绩中找出最高分和最低分,并符合下列要求: (1)数据元素为学生成绩(含姓名、成绩等字段)。 (2)要求尽可能少地修改第一题的程序来得到此题的新程序,即要符合第一题的所有要求。(这里用于比较的字段为分数) 实验二链表 实验目的: 熟悉链表的逻辑特性、存储表示方法的特点和链式表的基本操作。 实验要求: 了解并熟悉链式表的逻辑特性、存储表示方法和链式表的基本操作的实现和应用。

实验内容: 1、编写一个程序建立存放学生成绩的有序链表并实现相关操作,要求如下: (1)设学生成绩表中的数据元素由学生姓名和学生成绩字段组成,实现这样的线性表的链式存储表示。 (2)键盘输入10个(或若干个,特殊数据来标记输入数据的结束)数据元素,利用链表的基本操作建立学生成绩单链表,要求该表为有序表 并带有头结点。(用于比较的字段为分数)。 (3)输入关键字值x,打印出表中所有关键字值<=x的结点。(用于比较的关键字字段为分数)。 (4)输入关键字值x,删除表中所有关键字值<=x的结点。(用于比较的关键字字段为分数)。 (5)输入关键字值x,并插入到表中,使所在的链表仍为有序表。(用于比较的字段为分数)。 实验三栈的应用 实验目的: 熟悉栈的逻辑特性、存储表示方法和栈的基本操作。 实验要求: 了解并熟悉栈的逻辑特性、顺序和链式存储表示方法和栈的基本操作的实现和应用。 实验内容: (1)判断一个表达式中的括号(仅有一种括号,小、中或大括号) 是否配对。编写并实现它的算法。 (2)用不同的存储方法,求解上面的问题。 (3)* 若表达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大括号(或中括号),且允许 互相嵌套,但不能交叉,写出判断这样的表达式是否合法的算 法。如 2+3*(4-{5+2}*3)为合法;2+3*(4-{5+2 * 3} 、 2+3*(4-[5+2 * 3)为不合法。

福建工程学院《实验指导书(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系统原理 实验指导书 (本科)

目录 实验一数据定义语言 (1) 实验二SQL Sever中的单表查询 (3) 实验三SQL Serve中的连接查询 (4) 实验四SQL Serve的数据更新、视图 (5) 实验五数据控制(完整性与安全性) (7) 实验六语法元素与流程控制 (9) 实验七存储过程与用户自定义函数 (11) 实验八触发器 (12)

实验一数据定义语言 一、实验目的 1.熟悉SQL Server2000/2005查询分析器。 2.掌握SQL语言的DDL语言,在SQL Server2000/2005环境下采用Transact-SQL实现表 的定义、删除与修改,掌握索引的建立与删除方法。 3.掌握SQL Server2000/2005实现完整性的六种约束。 二、实验内容 1.启动SQL Server2000/2005查询分析器,并连接服务器。 2.创建数据库: (请先在D盘下创建DB文件夹) 1)在SQL Server2000中建立一个StuDB数据库: 有一个数据文件:逻辑名为StuData,文件名为“d:\db\S tuDat.mdf”,文件初始大小为5MB,文件的最大大小不受限制,文件的增长率为2MB; 有一个日志文件,逻辑名为StuLog,文件名为“d:\db\StuLog.ldf”,文件初始大小为5MB,文件的最大大小为10MB,文件的增长率为10% 2)刷新管理器查看是否创建成功,右击StuDB查看它的属性。 3.设置StuDB为当前数据库。 4.在StuDB数据库中作如下操作: 设有如下关系表S:S(CLASS,SNO, NAME, SEX, AGE), 其中:CLASS为班号,char(5) ;SNO为座号,char(2);NAME为姓名,char(10),设姓名的取值唯一;SEX为性别,char(2) ;AGE为年龄,int,表中主码为班号+座号。 写出实现下列功能的SQL语句。 (1)创建表S; (2)刷新管理器查看表是否创建成功; (3)右击表S插入3个记录:95031班25号李明,男性,21岁; 95101班10号王丽,女性,20岁; 95031班座号为30,名为郑和的学生记录; (4)将年龄的数据类型改为smallint; (5)向S表添加“入学时间(comedate)”列,其数据类型为日期型(datetime); (6)对表S,按年龄降序建索引(索引名为inxage); (7)删除S表的inxage索引; (8)删除S表; 5.在StuDB数据库中, (1)按照《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P82页的学生-课程数据库创建STUDENT、COURSE 和SC三张表,每一张表都必须有主码约束,合理使用列级完整性约束和表级完整性。 并输入相关数据。 (2)将StuDB数据库分离,在D盘下创建DB文件夹下找到StuDB数据库的两个文件,进行备份,后面的实验要用到这个数据库。 6.(课外)按照《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P74页习题5的SPJ数据库。创建SPJ数据 库,并在其中创建S、P、J和SPJ四张表。每一张表都必须有主码约束,合理使用列级完整性约束和表级完整性。要作好备份以便后面的实验使用该数据库数据。 三、实验要求:

2017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 贵州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 通信工程

目录 实验一顺序表的操作 (3) 实验二链表操作 (8) 实验三集合、稀疏矩阵和广义表 (19) 实验四栈和队列 (42) 实验五二叉树操作、图形或网状结构 (55) 实验六查找、排序 (88) 贵州大学实验报告 (109)

实验一顺序表的操作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在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上的实现。 2、以线性表的各种操作(建立、插入、删除等)的实现为重点。 3、掌握线性表的动态分配顺序存储结构的定义和基本操作的实现。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要求 1、定义顺序表类型,输入一组整型数据,建立顺序表。 typedef int ElemType; //定义顺序表 struct List{ ElemType *list; int Size; int MaxSize; }; 2、实现该线性表的删除。 3、实现该线性表的插入。 4、实现线性表中数据的显示。 5、实现线性表数据的定位和查找。 6、编写一个主函数,调试上述算法。 7、完成实验报告。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1、根据实验内容编程,上机调试、得出正确的运行程序。 2、编译运行程序,观察运行情况和输出结果。 四、实验条件 运行Visual c++的微机一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对程序进行调试,并将运行结果进行截图、对所得到的的结果分析。 六、实验总结 记录实验感受、上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遗留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等,并将其写入实验报告中。

【附录----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int ElemType; struct List { ElemType *list; int Size; int MaxSize; }; //初始化线性表 bool InitList(List &L) { L.MaxSize=20; L.list=new ElemType[L.MaxSize]; for(int i=0;i<20&&L.list==NULL;i++) { L.list=new ElemType[L.MaxSize]; } if(L.list==NULL) { cout<<"无法分配内存空间,退出程序"<L.Size+1||pos<1) { cout<<"位置无效"<

结构试验指导书2015

试验一静态应变测试工艺及静态应变仪的操作方法 一、试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电阻应变片的选用原则、方法及其粘贴技术; 2.熟悉静态应变仪的操作规程; 3.掌握静态电阻应变仪单点测量的基本原理; 4.学会电阻应变仪的半桥测量接线方法。 二、试验设备及仪表 电桥 兆欧表 万用电表 粘结剂 电阻应变片 电烙铁及其它工具 导线若干 Bz-2206型静态电阻应变仪 标准钢梁(等强度梁) 三、试验内容及原理 1. 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 (1)、外观检查;用放大镜仔细检查应变片结构,检查丝栅有无短路、有无锈蚀斑痕、有无弯折;测试应变片的阻值,检查其阻值是否和提供的电阻应变片阻值相符; (2)、贴片前表面的处理:将欲贴应变片部位表面用砂纸打光,并将其表面打出与等强度梁轴线成450的细纹,然后用药棉沾丙酮将表面擦洗干净,细至药棉上无污迹为止; (3)、画线定位:在贴片处,根据测量方向定位画线(如图2); (4)、在粘贴应变片处滴一小滴502胶(注意应变片正反面),将应

变片贴在预定位置上,用一小块塑料布盖在应变片上,用手轻轻挤压应变片,将多余的胶水挤出(注意不要让胶水粘在手上); (5)、检查贴片质量:先观察应变片下是否有气泡、漏粘现象,检查引出线是否粘在试件上,再用万用表检查应变片的绝缘度,绝缘度要求大于100MΩ,若不符合要求,则用吹风机烘烤(注意温度不能超过600),若仍不能达到要求,则需要重新贴片; (6)、接线:先贴端子,将应变片的引线、导线分别焊在端子的对应接头上; (7)、在导线的一端进一步检查片子的绝缘度及阻值; (8)、防潮处理:用凡士林把应变片、端子封好; 2. 静态电阻应变仪的操作原理 静态电阻应变仪的读数ε仪与各桥臂应变片的应变值εi有下列关系: ε仪=ε1-ε2-ε3+ε4 半桥接线与测量 如果应变片R1接于应变仪AB接线柱,温度补偿片R2接于BC接线柱,则构成外半桥,如图3;内半桥由应变仪内部两个精密无感绕线电阻组成,应变仪读出的数值为ε仪=ε1。 四、试验步骤 1. 按要求粘贴应变片(轴线上),测量等强度梁的厚度及各部分尺寸; 2. 按半桥接法接通桥路,预调应变仪,使所接测点读数为零,如果实在不能调零,则记下初始读数。 3. 加载试验:分级加载5N、10N、15N、20N、25N、30N共6级。逐级记取读数。 4. 重复上述步骤3次,取每级荷载下应变的平均值。并在每一次试验后记下残余应变值。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库系统原理》实验指导书

《数据库系统原理》实验指导书 实验1 熟悉SQL Server 2000环境及数据库文件管理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登录SQL Server 2000的方法,熟悉SQL Server实用工具的使用; 2、了解SQL Serve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掌握估算数据库大小技术; 3、掌握创建数据库技术,掌握扩大和压缩数据库技术; 4、掌握使用企业管理器工具和T-SQL语句及系统存储过程对数据库进行管理。 二、实验要求 1、熟悉SQL Server 2000的工作环境,了解SQL Server主要管理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2、掌握在SQL Server 2000环境下,利用企业管理器和T-SQL语言创建和管理数据库的方法。 三、实验设备、环境 设备:奔腾II或奔腾II以上计算机 环境:WINDOWS 98或WINDOWS NT、SQL SERVER 2000中文版 四、实验原理、方法 上机操作 五、实验步骤及内容 (一)实验步骤 1、教师讲授 2、教师演示 3、学生实际操作 (二)实验内容 1、熟悉SQL Server 2000管理工具 (1)企业管理器(Enterprise Manager) (2)查询分析器(Query Analyzer) (3)服务管理器(Service Manager) (4)事件探查器(Profiler) (5)导入和导出数据(Import and Export Data) (6)SQL Server其他管理工具 2、数据库文件管理 (1)数据库的创建和删除。 ①在企业管理器中建立一个图书读者库。图书读者数据库中将包括一个数据文件和一个日志文件,各文件的属性见表1-1。

R语言实验指导书(二)

R语言实验指导书(二) 2016年10月27日

实验三创建和使用R语言数据集 一、实验目的: 1.了解R语言中的数据结构。 2.熟练掌握他们的创建方法,和函数中一些参数的使用。 3.对创建的数据结构进行,排序、查找、删除等简单的操作。 二、实验内容: 1.向量的创建及因子的创建和查看 有一份来自澳大利亚所有州和行政区的20个税务会计师的信息样本 1 以及他们各自所在地的州名。州名为:tas, sa, qld, nsw, nsw, nt, wa, wa, qld, vic, nsw, vic, qld, qld, sa, tas, sa, nt, wa, vic。 1)将这些州名以字符串的形式保存在state当中。 2)创建一个为这个向量创建一个因子statef。 3)使用levels函数查看因子的水平。 2.矩阵与数组。

i.创建一个4*5的数组如图,创建一个索引矩阵如图,用这个索引矩 阵访问数组,观察结果。 3.将之前的state,数组,矩阵合在一起创建一个长度为3的列表。

4.创建一个数据框如图。 5.将这个数据框按照mpg列进行排序。 6.访问数据框中drat列值为3.90的数据。

三、实验要求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向量、矩阵、数据框、列表、因子的创建和使用。

实验四数据的导入导出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从一些包中读取数据。 2.熟练掌握csv文件的导入。 3.创建一个数据框,并导出为csv格式。 二、实验内容 1.创建一个csv文件(内容自定),并用readtable函数导入该文件。 2.查看R语言自带的数据集airquality(纽约1973年5-9月每日空气质 量)。 3.列出airquality的前十列,并将这前十列保存到air中。 4.查看airquality中列的对象类型。 5.查看airquality数据集中各成分的名称 6.将air这个数据框导出为csv格式文件。(write.table (x, file ="", sep ="", https://www.360docs.net/doc/018272683.html,s =TRUE, https://www.360docs.net/doc/018272683.html,s =TRUE, quote =TRUE)) 三、实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从包中读取数据,导入csv文件的数据,并学会将文件导出。

数据库系统实验

实验指导书 班级:090402 姓名:郑锦坤

序言 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学习重点让大家掌握数据库技术的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学习开发管理系统的技术,并结合PB8.0以上版本和SQL SERVER 2000以上版本上机环境编程测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里安排五个实验单元。 实验报告的内容 1.题目 描述每个实验的内容是什么。 2.需求分析 用E-R图描述数据库的模式设计及每个关系模式的建立;描述数据字典及程序数据流;每个事件、函数或过程 的头和规格说明; 3.源程序清单和结果 源程序要加注释,要有测试数据及结果。

实验1:学习SQL 语句与SQL SERVER的数据库环境(4学时)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会使用SQL SERVER环境建 库的方法,学会SQL SERVER企业管理器和查询分析器的使用,通过数据库操纵环境,了解库的建立、表的建立、数据库 的查询实现方法。实验数据如下: Student SC

实验报告 1 日期: 一.SQL语句实验题目: 1.建立课程表 2.建立学生表 3.建立选课表 4.查询所有学生的详细信息

SELECT Student.SCLASS, Student.SNO,Student.SNAME, Student.SSEX, Student.SAGE , Student.SDEPT,https://www.360docs.net/doc/018272683.html,O,SC.GRADE,https://www.360docs.net/doc/018272683.html,AME,Course.CPNO,Course. CCREDIT FROM Course,Student,SC WHERE SC.SCLASS=Student.SCLASS AND SC.SNO=Student.SNO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018272683.html,O=https://www.360docs.net/doc/018272683.html,O 5.查询1班的学生号学及姓名 SELECT SNO,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CLASS='1' 6.查询‘刘晨’的出生年 7.查询姓‘刘’的学生的详细情况

实验指导书实验二_SolidWorks建模1

实验二SolidWorks草绘特征和放置特征操作(一)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基本零件建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掌握SolidWorks草绘特征:拉伸凸台、拉伸切除、旋转凸台、旋转切除、扫描、放样的操 作方法。 3.掌握放置(应用)特征:钻孔特征、倒角特征、圆角特征、抽壳特征、拔模斜度特征、筋的 操作方法 二、实验内容 完成下列下列零件造型 三、实验步骤 1. 连接件设计 完成如图1所示模型。 (1)单击【新建】按钮一1,新建一个零件文件。 (2)选取前视基准面,单击【草图绘制】按钮一I,进入草图绘制,绘制草图,如图2 所示。 图1连接件图2草图 ⑶ 单击【拉伸凸台/基体】按钮,出现【拉伸】属性管理器,在【方向】下拉列表 框内选择【两侧对称】选项,在【深度】文本框内输入" 54mm ”,单击【确定】 按钮,如图3所示。 (4)单击【基准面】按钮一1,出现【基准面】属性管理器,其中第一参考选择图形下底面, 然后单击【两面夹角】按钮日,在【角度】文本框内输入"120°,然后在第二参考中选择 图形的一条下边线。单击【确定】按钮¥,,建立新基准面,如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 图4建立基准面 (5) 在设计树中右击基准面 1选择“反转法线” 卜,然后再单击基准 面 1单选择 【草图绘制】按钮 ,进入草图绘制,单击【正视于】按钮 ,绘制草图,如图 4所示。 边线 底面 图4草图

(6) 单击【拉伸凸台/基体】按钮 ,出现【拉伸】属性管理 器,在【终止条件】下拉 列表框内选择【给定深度】选项,在【深度】文本框内输入“ 12mm ”,单击【确 定】按钮1 如图5所示。 (7) 选取基体上表面,单击【草图绘制】 按钮_1,进入草图绘制,使用中心线工具 上表面的中心位置绘制直线,注意不要捕捉到表面边线,如图 6所示。 图6中心线 (8) 单击【等距实体】按钮丄,出现【等距实体】属性管理器,在【等距距离】文本框 内输入 “8mm ”,在图形区域选择中心线, 在属性管理器中选中 【添加尺寸】、【选 择链】、【双向】和【顶端加盖】复选框,选中【圆弧】单选按钮,单击【确定】 按钮 ,标注尺寸,完成草图,如图 7所示。 律黑 __________________ 严 玄[B 总 -召 厂[.砲 r 韦歼左眛編◎也 17比自口 R an (A ) 广 Efetfi- 图_7运用“等距实体”绘制草图 (8)单击【拉伸切除】按钮 □,出现【切除-拉伸】属性管理器,在【终止条件】下拉 列表框内选择【完全贯穿】选项,单击【确定】按钮 ,如图8所示。 图5 “拉伸”特征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及答案(徐州工程学院)

《数据结构实验》实验指导书及答案

信电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教研室编 2011.12 数据结构实验所有代码整理 作者郑涛 声明:在这里我整理了数据结构实验的所有代码,希望能对大家的数据结构实验的考试有所帮助,大家可以有选择地浏览,特别针对一些重点知识需要加强记忆(ps:重点知识最好让孙天凯给出),希望大家能够在数据结构实验的考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如果有做的 不好的地方请大家谅解并欢迎予以指正。 实验一熟悉编程环境 实验预备知识: 1.熟悉本课程的语言编译环境(TC或VC),能够用C语言编写完整的程序,并能够发现和改正错误。 2.能够灵活的编写C程序,并能够熟练输入C程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C语言编译环境,掌握C程序的编写、编译、运行和调试过程。 2.能够熟练的将C程序存储到指定位置。 二、实验环境 ⒈硬件:每个学生需配备计算机一台。 ⒉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Turbo C; 三、实验要求 1.将实验中每个功能用一个函数实现。 2.每个输入前要有输入提示(如:请输入2个整数当中用空格分割:),每个输出数据都要求有内容说明(如:280和100的和是:380。)。 3.函数名称和变量名称等用英文或英文简写(每个单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形式说明。 四、实验内容 1.在自己的U盘中建立“姓名+学号”文件夹,并在该文件夹中创建“实验1”文件夹(以后每次实验分别创建对应的文件夹),本次实验的所有程序和数据都要求存储到本文件夹中(以后实验都按照本次要求)。

2.编写一个输入某个学生10门课程成绩的函数(10门课程成绩放到结构体数组中,结构体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成绩)。 3.编写一个求10门成绩中最高成绩的函数,输出最高成绩和对应的课程名称,如果有多个最高成绩,则每个最高成绩均输出。 4.编写一个求10门成绩平均成绩的函数。 5.编写函数求出比平均成绩高的所有课程及成绩。 #include #include struct subject { int subject_id; char subject_name[20]; double subject_grades; }; struct subject sub[10]; void input() { int i; printf("please input:\n"); for(i=0;i<10;i++) { scanf("%d %s %lf",&sub[i].subject_id,&sub[i].subject_name,&sub[i].subject_g rades); } printf("you just input:\n"); for(i=0;i<3;i++) { printf("%d %s %lf\n",sub[i].subject_id,sub[i].subject_name,sub[i].subject_g rades); } } void subject_max() { int i,flag; double max=sub[0].subject_grades; for(i=0;i<10;i++) { if(sub[i].subject_grades>max)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2014(1)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 专业: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组序: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2014 年9 月

上篇程序设计基础 实验一 Java编程环境 【实验目的】 1.掌握下载Java sdk软件包、Eclipse软件的安装和使用方法 2.掌握设置Java程序运行环境的方法 3.掌握编写与运行Java程序的方法 4.了解Java语言的概貌 【实验内容】 一 JDK下载与安装 1. 下载JDK 为了建立基于SDK的Java运行环境,需要先下载免费SDK软件包。SDK包含了一整套开发工具,其中包含对编程最有用的是Java编译器、Applet查看器和Java解释器。下载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018272683.html,。 2.安装SDK 运行下载的JDK软件包,在安装过程中可以设置安装路径及选择组件,默认的组件选择是全部安装,安装成功后,其中bin文件夹中包含编译器(javac.exe)、解释器(java.exe)、Applet查看器(appletviewer.exe)等可执行文件,lib文件夹中包含了所有的类库以便开发Java程序使用,demo文件夹中包含开源代码程序实例。 安装成功后,文件和子目录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bin文件夹中包含编译器(javac.exe)、解释器(java.exe)、Applet查看器(appletviewer.exe)等可执行文件,lib文件夹中包含了所有的类库以便开发Java程序使用,sample文件夹包含开源代码程序实例,src压缩文件中包含类库开源代码。 图1 二.设置环境变量

2013《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实验指导书资料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实验指导书

实验环境 1.软件需求 (1)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或者Windows XP (2)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2000 (3)应用开发工具:Delphi7.0 (4)其它工具:Word 2.硬件需求 (1)PC机 (2)网络环境

基本需求信息 一、对某商场采购销售管理进行调研后,得到如下基本需求信息: 该商场有多名工作人员(主要是采购员和销售员),主要负责从供应商处采购商品,而后将商品销售给客户。采购员主要负责根据商场的销售情况确定要采购的商品,并与供应商联系,签订采购单。销售员主要负责将采购来的商品销售给客户,显然一个客户一次可能购买多种商品。一个供应商可以向该商场供应多种商品,而一种商品也可以由多个供应商供应。 商场的管理者每个月需要对该月已采购的商品和已销售的商品进行分类统计,对采购员和销售员的业绩进行考核,对供应商和客户进行等级评定,并计算商场利润。 二、E-R图 三、需要建立的数据表如下 1.供应商表:供应商ID,供应商名称,地区,信誉等级 2.供应表:供应商ID,商品ID,商品单价 3.商品表:商品ID,商品名称,商品库存量,商品均价 4.采购单表:采购单ID,采购员ID,供应商ID,采购总金额,签订日期 5.采购明细表:采购单ID,商品ID,采购数量,商品单价 6.销售单表:销售单ID,销售员ID,客户ID,销售总金额,签订日期 7.销售明细表:销售ID,商品ID,销售数量,商品单价,单价折扣 8.客户表:客户ID,客户名称,联系电话,客户等级 9.职员表:职员ID,职员姓名,职员类型

土工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土工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编写毕守一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二OO九年五月

目录 实验一试样制备 实验二含水率试验 实验三密度试验 实验四液限和塑限试验 实验五颗粒分析试验 实验六固结试验 实验七直接剪切试验 实验八击实试验 土工试验复习题

实验一试样制备 一、概述 试样的制备是获得正确的试验成果的前提,为保证试验成果的可靠性以及试验数据的可比性,应具备一个统一的试样制备方法和程序。 试样的制备可分为原状土的试样制备和扰动土的试样制备。对于原状土的试样制备主要包括土样的开启、描述、切取等程序;而扰动土的制备程序则主要包括风干、碾散、过筛、分样和贮存等预备程序以及击实等制备程序,这些程序步骤的正确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试验成果的可靠性,因此,试样的制备是土工试验工作的首要质量要素。 二、仪器设备 试样制备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 (1)孔径0.5mm、2mm和5mm的细筛; (2)孔径0.075mm的洗筛; (3)称量10kg、最小分度值5g的台秤; (4)称量5000g、最小分度值1g和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的天平;

(5)不锈钢环刀(内径61.8mm、高20mm;内径79.8mm、高20mm或内径61.8mm、高40mm); (6)击样器:包括活塞、导筒和环刀; (7)其他:切土刀、钢丝锯、碎土工具、烘箱、保湿器、喷水设备、凡士林等。 三、试样制备 (一)原状土试样的制备步骤 1、将土样筒按标明的上下方向放置,剥去蜡封和胶带,开启土样筒取土样。 2、检查土样结构,若土样已扰动,则不应作为制备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样。 3、根据试验要求确定环刀尺寸,并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然后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下压,同时用切土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直至土样高出环刀,制样时不得扰动土样。 4、采用钢丝锯或切土刀平整环刀两端土样,然后擦净环刀外壁,称环刀和土的总质量。 5、切削试样时,应对土样的层次、气味、颜色、夹杂物、裂缝和均匀性进行描述。 6、从切削的余土中取代表性试样,供测定含水率以及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等试验之用。

水工结构静力模型实验指导书

水工结构静力模型实验指导书 河海大学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1)水工结构模型试验 所谓水工结构模型试验就是将原型以某一比例关系缩小成模型,然后向该模型施加与原型相关的荷载,根据从模型上获得的信息如应变位移等,通过一定的相似关系推出原型建筑物在应力、变形强度等成果。 (2)进行水工结构模型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水工建筑物因其受力特征、几何形状、边界条件等均较复杂,特别是修建在复杂地基上建筑物更为如此,尽管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有限元等正迅速发展,但目前还不能用理论分析方法完美地解决建筑物的稳定和应力问题,因此模型试验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则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归纳成如几个方面: 1.通过对水工建筑物的模型试验研究可以验证理论设计,国内外大型和重要的水工建筑物的设计,都同时要求进行计算分析和试验分析,以期达到互相验证的目的。 2.通过对原型结构的模拟试验,预测水工建筑物完建后的运行情况以及抵御事故的能力。 3.由于物理模型是对实际结构性态的模拟,在模型上还有可能出现原先未知而又实际存在的某些现象,因此模型试验研究不仅仅是对数理分析方法的验证,而且是获得更丰富切合实际的资料的积极探索,所以进行水工结构模型试验目的也是更好地探索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一种手段。 (3)结构模型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a.大型水工建筑物的整体应力及变形问题。 b.结构物之间的联合作用问题。 c.地下结构的应力与稳定问题。 d.大坝安全度及破坏机理问题。 e.水工结构的动力特性问题。 f.验证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等。 (4)模型试验的分类方法 ①按建筑物的模拟范围和受力状态分类 a.整体结构模型试验:研究整体建筑物在空间力系作用下的强度或稳定问题。 b.平面结构模型试验:研究结构单位长度断面在平面力系作用下的强度和稳定问题,如重力坝坝段平面结构模型试验就是研究重力坝在水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 c.半整体结构模型试验: ②按作用荷载特性分类 a.静力结构模型试验:研究水工建筑物在静荷载(静水压力、自重、温度等)作用下

混凝土结构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学生用)

土木工程学院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实验指导书 及实验报告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周淼 编 班级::学 号: 理工大学 2018 年9 月

实验一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适筋梁的受力过程和破坏特征; 2.验证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理论和计算公式; 3.掌握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实验方法及荷载、应变、挠度、裂缝宽度等数据的测试技术 和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对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初步实验分析能力。 二、基本原理当梁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适中时,梁正截面受弯破坏过程表现为典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弹性阶段(I阶段):当荷载较小时,混凝土梁如同两种弹性材料组成的组合梁,梁截面的应力呈线性分布,卸载后几乎无残余变形。当梁受拉区混凝土的最大拉应力达到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且最大的混凝土拉应变超过混凝土的极限受拉应变时,在纯弯段某一薄弱截面出现首条垂直裂缝。梁开裂标志着第一阶段的结束。此时,梁纯弯段截面承担的弯矩M cr称为开裂弯矩。第二阶段——带裂缝工作阶段(II阶段):梁开裂后,裂缝处混凝土退出工作,钢筋应力急增,且通过粘结力向未开裂的混凝土传递拉应力,使得梁中继续出现拉裂缝。压区混凝土中压应力也由线性分布转化为非线性分布。当受拉钢筋屈服时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此时梁纯弯段截面承担的弯矩M y称为屈服弯矩。第三阶段——破坏阶段(III阶段):钢筋屈服后,在很小的荷载增量下,梁会产生很大的变形。裂缝的高度和宽度进一步发展,中和轴不断上移,压区混凝土应力分布曲线渐趋丰满。当受压区混凝土的最大压应变达到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时,压区混凝土压碎,梁正截面受弯破坏。此时,梁承担的弯矩M u 称为极限弯矩。适筋梁的破坏始于纵筋屈服,终于混凝土压碎。整个过程要经历相当大的变形,破坏前有明显的预兆。这种破坏称为适筋破坏,属于延性破坏。 三、试验装置

数据库实验指导书++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王珊、萨师煊

目录 实验一熟悉POWER DESIGNER (2) 实验二SQL SERVER 2000的安装与使用 (6) 实验三创建数据库、表 (17) 实验四SQL SERVER2000查询分析器 (29) 实验五SQL语言的DDL (38) 实验六SQL语言的DML初步 (40) 实验七DML的数据查询 (43) 实验八SQL语言综合练习 (48) 实验九嵌入式SQL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十数据库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熟悉Power Designer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安装并破解PD的方法。 2、通过阅读和分析应用实例“学生选课系统CDM”,了解和熟悉Power Designer CDM及其相关知识。 3.掌握运用Power Designer工具建立CDM的方法。 4.初步掌握从Power Designer CDM生成相应的PDM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 1、PD环境的介绍 Power Designer的4种模型文件: (1) 概念数据模型(CDM) CDM 表现数据库的全部逻辑的结构,与任何的软件或数据储藏结构 无关。一个概念模型经常包括在物理数据库中仍然不实现的数据对 象。它给运行计划或业务活动的数据一个正式表现方式。 (2)物理数据模型(PDM) :PDM 叙述数据库的物理实现。 藉由PDM ,你考虑真实的物理实现的细节。你能修正PDM 适合你的表现或物理约束。 (3)面向对象模型(OOM) 一个OOM包含一系列包,类,接口, 和他们的关系。这些对象一起形成所有的( 或部份) 一个软件系统的逻辑的设计视图的类结构。 一个OOM本质上是软件系统的一个静态的概念模型。 (4)业务程序模型(BPM) BPM 描述业务的各种不同内在任务和内在流程,而且客户如何以这些任务和流程互相影响。BPM 是从业务合伙人的观点来看业务逻辑和规则的概念模型,使用一个图表描述程序,流程,信息和合作协议之间的交互作用 2、创建CDM(以学生选课系统为例) (1)新建一个CDM,命名为CssCdm(css,Course SelectionSystem ) (2)创建“学生”、“课程”实体和“选课”联系,并命名 (3)为各实体和联系创建属性 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年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